一般认为“、”在中间,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
金声玉振坊石刻,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但是奇怪的是“金声玉振”之“玉”字的一“、”却居中放在中间一横处(右)。有人说,一“、”在中间,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还有人说表示声音适度、最好听。
1、受人文思想和社会道德理念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崇拜玉的民族。中国不仅在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而且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便作为美好、神圣、贵重和祥瑞的珍宝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对玉的崇拜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历数千年而不衰,甚至影响到中国人的行为道德规范。
同时,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物。
在政治方面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礼》中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壁。”这一切,为人们尊玉、崇玉、爱玉、敬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并直接影响到民间的广大基层群众视玉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标准,以及美的参照物。
2、受主要文化载体,如语言和文字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在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这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和君臣五伦的理念是贯穿文化的核心。而玉则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
玉石与茶文化
因此,有关玉德的儒家学说,均以玉为依据,并始终以玉为尊,为正宗。玉因此成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会道德的象征物。“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
3、受人们日常行为的影响。
由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对玉文化的影响力最为深远和巨大。这也是我们把玉文化上升到哲学范畴的一个高度,深入人心,而西方和其他的文明形式并没有儒家的这一套哲学体系,所以他们对物质的价值体系认知的标准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白璧无瑕,古人常以玉来比喻德行。
孔子认为重视玉是因为自古以来,君子把玉与德行相配比。玉的温润代表“仁”;玉的致密坚实代表“智”;玉锋利但却不伤人,代表“义”;被加工后的玉佩垂而下坠,就像“礼”;轻轻敲击,玉声清脆,代表“乐”;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代表“忠”;玉晶莹剔透,表里如一,代表“信”;宝玉所在,其上有气如长虹贯天,所以玉与“天”息息相通;产玉的地方,山川秀丽,草木丰美,所以玉与“地”息息相通;人们拿着圭璋行礼仪,玉代表“德”;没有人不重视玉,因为玉象征着“道”。《诗经》上就说:君子温其如玉。所以,君子重玉。
应该多以昆仑玉为主。当然肯定还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还有现在算不上玉德一些蛇纹石化玉料吧。那时候我觉得很多玉都并非通过开采得来,就是从干枯河里捡来的,孔老夫子估计也认为玉不过一种石头而已,个人浅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