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 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 比喻 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成语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成语例句: 我是个 繁体写法: 白玉无瑕 白玉无瑕的近义词: 完美无缺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白玉无瑕的反义词: 白玉微瑕 见“ 白璧微瑕 ”。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without spot <unspotted> 成语谜语: 皇
论妙玉
小说第七十 六回,写黛玉和湘云深夜联诗,妙玉走来窃听,共感哀凄,最后她自己一挥而就地给她俩续 完诗篇,诗句中有诸如“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 , 木怪虎狼蹲”之句。写大观园景物而用了“露浓”“霜重”“神鬼”“虎狼”等词语,这正 和林黛玉身居大观园而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样,都是写出了他们生 命历程的凄苦和凶险。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气质”还是“才华”来看,妙玉都是和黛玉属 于同一类型的。明乎此,也就不难明白妙玉为什么独对宝黛另眼相待的原因。因此,与其说 她给宝玉送寿帖是掺杂着什么暧昧的感情,不如说这是把宝玉视为知己的一种纯洁的表示。 正因为其纯洁,故即便是遇着自己心爱的少女就要滥施爱情的宝玉,面对着这株天边芳 草 、雪里红梅也只能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宝玉对其敬而远之、欲亲近而又不敢造次的态度 ,我们也可看到妙玉气质的纯洁。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心性高洁”、“气质美如兰”的少女,其最后的命运又如何呢现 在我们所见到的后四十回续书,是写宝玉看妙玉和惜春下棋,致使妙玉心动脸红,因而回到 庵里坐禅时丧失了镇压自己的力量,乃至“走火入邪魔”,最后终至被盗贼劫走,途中被杀 。这一悲剧性的处理虽然大致和判词及《世难容》曲的描写似相符合,但其中对原意又多有 歪曲。按照现续书的描写,妙玉是因为自己情欲未断,因而内虚外乘,先有邪魔缠扰,后被 盗贼劫走的。其结论是要人“一念不生”,真正达到“洁”和“空”的境界。这样的艺术处 理实际上是把妙玉当作一个伪善者而给予恶果的惩罚。有些论者之所以会产生妙玉矫情做作 的感觉,大概正和续书的这种艺术处理有关系。然而,这却是不符合原作意图的。我们看曹 雪芹写的判词和《世难容》曲,他对妙玉实际上是抱着极大的赞美和同情来写的。所谓“气 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所谓“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所谓“可叹这,青灯古殿人 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 陷”。这些都强烈地倾注了原作者对他笔下这个人物的赞赏、同情和悲悯,而丝毫也看不出 他要把这个人物作为一个伪善者而 给以恶果的惩罚。当然,我们今天对妙玉原来的结局已 很 难详考,不过根据她的判词、《世难容》曲以及脂批所透露的情况来看,她应该是随着贾府 的败落被迫而流落“风尘”,并一度至“瓜洲渡口”一带,在尘世中强命挣扎,终于陷于“ 淖泥”之中(可能是沦为妓女),结果“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这里,她的违背自身心愿 而流落“风尘”,并不是因为她本身“情欲未断”的结果,而是由于四大家族的衰亡,即使 一个青年女尼也难以洁身自保!也就是说,妙玉的悲剧并不是她自身造成的,而是那个吃人 的社会造成的;这场悲剧也不是某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和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个“出身不凡,心性高洁”的青 年女尼。她并不是被封建社会所排挤出来的,而是为这个社会所舍弃的;她也决不是一个遁 入空门的伪善者,而是一个以高洁为防身的武器,抗争那污浊社会的反抗者。虽然她的高洁 未免有太过之嫌,然而在那个时代和那种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她的悲剧决不应该是上 帝给一个伪善者以恶果的惩罚,而应该是一个“心性高洁”的反抗者最终为黑暗社会所不容 ! 在所有住进大观园的人当中,恐怕谁都不象妙玉进园的理由这样特殊。她和贾府无亲 无故,素昧平生,仅仅是因为元春省亲,需要一种高雅的点缀装饰,因而使她成了这样的大 观园的点缀物。然而,这实际上只是作者为要安排妙玉进园的一种表面理由,正如为要安排 她入都,便让她随师父看贝叶经文一样。而作者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青年女尼的悲剧典型 ,其用意远要比此深刻得多。 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典型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荣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四大 家族的衰亡史。为了表现这个主题,作者极力描写了这个家族当初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之盛”,以及这个家族在政治斗争中败落下来后“子孙流散”“破家灭族”的悲惨景况。通 过这种强烈的前后对照,使人深感人世间的沧桑变化,看到了没落贵族阶级无可挽回地走向 灭亡的历史命运。这里,无论是当初的“盛”还是后来的“败”,都是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 和人物命运的描写表现出来的。例如当初的盛,主要就是围绕元春省亲来表现的。而后来的 “败”,则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悲惨结局特别是十二钗的悲惨结局来表现的。而妙玉这个人 物,正是和四大家族的兴衰相始终的。她的当初进园,就是作为元春省亲的一种高雅的点缀 物;而后来随着贾府的大厦倾倒,她也跟着一齐倒了霉,做了这个家族无为的牺牲品。从盛 时的点缀物到败后的牺牲品,这就是妙玉走过的一段道路。这段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 封建家族由兴到衰的过程。因此,作者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首先正是和他所要 表现的四大家庭衰亡史这一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作者塑造的妙玉这个青年女尼典型,不同于我国古代戏曲中诸如“色空思凡”、“ 妙常追舟”等尼姑故事里的人物,后者虽然也是以反抗者的姿态出现的,但她们都是喜剧的 结局。而《红楼梦》里的妙玉则是悲剧的结局。我们这里无意比较喜剧和悲剧的力量高下, 但象妙玉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无疑是对黑暗污浊的封建社会的一纸抗议书。试想:象妙玉 这样一个“出身不凡、心性高洁”的少女,开始由于父母的舍弃,继而又为“权势不容”, 最后因为整个大厦倾倒,终至于被迫违背了自己的心愿,而走上了“风尘肮脏”的道路。她 自己想洁,但那个社会不允许她洁;她自视很高,终至于为那个社会不容。这里,作者通过 他笔下塑造的这个人物,有力地控诉了黑暗污浊的旧社会。特别是,由于这个人物曾是一度 那样的“好高”“过洁”,而社会最后给予她的是“风尘肮脏”,这一控诉就显得更加悲壮 和有力。 再次,作者之所以要写这个人物,也是为了塑造典型本身的需要。大家知道,《红楼梦》 作者为我们雕塑了一条漫长的人物画廊,在这条画廊上,有着各种出身、各种经历、各种教 养、各种性格,彼此迥异而又都同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如十二钗, 虽然她们同是贵族阶级出身,但却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不同的遭遇;有一些人物则虽然有 着大致相同的命运,但却同中有异,个性同样彼此区别得异常分明。《红楼梦》作者正是善 于这样从对比中来塑造典型的。如妙玉在十二钗里,这虽是一群同属贵族出身的少女,但她 们各自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教养不同、个性不同,因而她们之间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映 衬而生辉,构成了一幅神态万方的“群艳图”。又如妙玉与惜春、芳官等,她们都是大观园 里的遁世者,命运可谓大致相同,但一个是自幼不自主地被狠心的父母舍弃出家,因而在寂 寞冷清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高洁的心性;一个则是在经历了家庭内部的种种烦恼并从自 己姐姐们的遭遇中看破了世情而自愿出家,因而其生活环境造成了她孤独冷僻的个性;另一 个是反抗的女奴在失败时所选择的一条逃避灾难的道路,她的这一选择同样表现了她那任性 倔强的性格。因此,这又是一组神采迥异的大观园的遁世者的肖象画。我们仔细观察后便不 难发现:《红楼梦》作者正是这样把人物配对成双,连群成组,通过对比来塑造典型的。在 这一组组人物群中,每个人物都是与其他人物相比较而显示出“这一个”的。如果其间缺少 了一个人物,就如同少了一个环节,其他人物通过对比而显示出来的个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 响。就例如在十二钗和大观园的遁世者这两组人物群中,虽然少了一个妙玉并不能说其他人 物就怎么样,但在这条神采缤纷的人物画廊内,缺少了一个鲜明的“这一个”不能不使这条 画廊有所减色。 感谢曹雪芹,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为我们塑造了妙玉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青年尼姑的悲剧 典型,使我们通过她了解了那浊污黑暗的社会。
美玉无瑕指妙玉,阆苑仙葩指史湘云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阆苑仙葩”之“阆苑”典出《集仙录》:“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显然,“阆苑”为“阆风之苑”的缩写。李义山也曾有“十二层城阆苑西”之句,其次,《说文》中有“葩,华也”,可见“阆苑仙葩”之“仙葩”即仙花之意。再看《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的林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生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虽然“西方”似与“西王母所居宫阙”有相近之处,且“阆苑”与“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都似仙境,但我们仍不能立刻断言“阆苑仙葩”即“绛珠仙草”,因为“仙草”并不一定能生仙花。那么我们不妨暂时转换视角。唐人李绅的《海棠诗》中有句云“海边奇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其后宋人沈立的《海棠百咏》中也有“忽认梁园妓,深疑阆苑仙”之句,而且唐人贾耽在其所著的《百花谱》中将海棠评为“花中神仙”。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是指海棠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葩”字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仅仅出现过两次,除“阆苑仙葩”外,便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描写怡红院内西府海棠“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2 了,两相比照,不难发现这种推测是有根据的。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选自《红楼梦》,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乍看似乎说得通,但细加推敲,问题就来了。流泪当然可以联想到林黛玉,但《红楼梦》全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不能仅从“泪珠儿”就判定为说的只是林黛玉。第三回写黛玉进京到荣国府见到贾宝玉已是隆冬,凤姐出场穿着银鼠褂,贾母交代说:“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林黛玉的“还泪”应从这个冬天开始,不是从秋天开始的。“阆苑仙葩”是指林黛玉吗?第一回中交代,“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是林黛玉在天界的真形;“灵河岸”固然可说是“阆苑”,但仙草却绝对不能等同于仙花即仙葩。贾宝玉固然是衔玉而生,但第二回甫出场就有两阕《西江月》概括他的秉性,“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美玉无瑕”从来不是他的“符码”。因此,我以为上述的那条注解是错误的。
如果按上述注解理解,那么在十二支曲中,第一支里林黛玉已经跟薛宝钗合咏了,这第二支又再单咏她一遍,她虽是重要角色,这样的安排在布局上似乎也欠均衡。
我曾撰《太虚幻境四仙姑》一文,分析出第五回里警幻仙姑引见给贾宝玉的四位仙姑,所取的名号绝非闲笔偶设,而是有深意寓焉,实际上分别标志着在贾宝玉生命里给予他重大影响的四位女性,其对应关系为:痴梦仙姑——林黛玉;钟情大士——史湘云;引愁金女——薛宝钗;度恨菩提——妙玉。依此思路,可以悟出,《红楼梦》十二支曲里,有资格被合咏的,也应是这四位女性。“终生误”是林、薛二钗的合咏,“枉凝眉”则是史、妙二钗的合咏。
“一个是阆苑仙葩”,这分明说的是史湘云。“天上人间诸景备”、“谁信人间有此境”、“仙境别红尘”,把大观园比作“阆苑”,非常贴切;而在关于大观园后来命名为怡红院的那处庭院的描写中,曹雪芹郑重其事地写到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以花喻人时,总把史湘云喻为海棠花,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掣花签,湘云掣出的那根上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签的另一面上是一句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我们又都知道湘云的丫头名翠缕。“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的“阆苑仙葩”只能用来说史湘云而不可能用来形容林黛玉。
“一个是美玉无瑕”,这分明说的是妙玉。《红楼梦》里的“玉”很不少,第二十七回凤姐问红玉名字,她回答后,凤姐将眉一皱,把头一回,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在书中所有的“玉”里,明文其“美玉无瑕”的只有妙玉。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偷看的册页里,妙玉的那一页“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玉本无瑕,而惨遭荼毒;《红楼梦》十二支曲里又专门有一曲“世难容”说妙玉最后是“无瑕白玉遭泥陷”,跟点出了史湘云是“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一样,如此明白地点出了妙玉是“美玉无瑕”,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硬说那是指贾宝玉呢?
那么,这支“枉凝眉”曲,究竟在暗示着怎样的人物关系与命运轨迹呢?将其分拆开来:
贾宝玉针对“阆苑仙葩”史湘云的咏叹是: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上他(当代年轻读者需知,“她”字是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创造出来的汉字,那以前无论男性女性的第三人称均写作“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是水中月……
贾宝玉针对“美玉无瑕”的妙玉的咏叹是: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镜中花……
综合起来的感叹: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根据书里前八十回的伏线暗示、脂砚斋评语,以及“红学”探佚的成果,不难对这一曲作出通透的解读。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贾家彻底败落,贾宝玉一度羁狱,后来流落江南,竟意外地与史湘云重聚,并结为夫妻。在前八十回里,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史湘云之间的亲情与友情甚笃,但他们之间似乎并无夫妻缘分,所以一旦在危难中邂逅结合,难免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上他”的“嗟呀”;真好比“寒塘渡鹤影”,堪称是“水中月”的境界——美好过去全成幻影,面对的是万分险恶狰狞的悲惨现实。当然,这只是大概而论。其实在前八十回里,除了这首“枉凝眉”中埋伏着暗示,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很可能是在暗示贾宝玉和史湘云最后“白头偕老”:史湘云的金麒麟,本是与王孙公子卫若兰的金麒麟为一对,他们也确有一段姻缘,但到头来卫若兰的金麒麟辗转到了贾宝玉那里,“因麒麟”绾合而终成眷属的,是宝湘而非他人——不过这暗示在前八十回中实在太隐晦了,所以要把它坐实,还需另撰专文讨论。
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妙玉的遭遇绝非高鹗续书所写的那样。按曹雪芹的构思,八十回后贾宝玉会在瓜州渡口与妙玉邂逅,妙玉并促成了他与湘云的重逢结合。贾宝玉一贯看重妙玉,珍重妙玉与自己之间的心灵默契,但妙玉最后在恶势力逼迫下顽强抗争、同归于尽,使贾宝玉不禁有“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的感叹,他对她“空劳牵挂”,竟不能将她解救,那美好的形象,如镜中花,可赞美而无法触摸。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咏妙玉的专曲“世难容”里,最后一句是:“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许多人把“王孙公子”理解为贾宝玉,似乎是妙玉后来与恶势力抗争到底、同归于尽,使得贾宝玉爱情失落,感叹自己没能跟妙玉结合,这是大错的思路,不仅误解了妙玉,也丑化了贾宝玉。其实,在《红楼梦》第十四回里写到参与送殡的人士,有这样的明文:“……余者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王孙公子”,冯紫英在前八十回里有不少戏,卫若兰在脂砚斋批语中因金麒麟被郑重提及,考虑到曹雪芹下笔时几次将史湘云、妙玉并提,则对妙玉“叹无缘”的公子,很可能就是陈也俊(注意:他排名还在卫若兰之前,这绝不是一个随便出现一下的名字),只是因为八十回后真本失传,因此我们难以考据有关妙玉和陈也俊那隐秘关系的详情罢了。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贾宝玉吟出“池塘一夜秋风冷”的句子,可见八十回后开始的大悲剧正是从秋天起始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意味着八十回后所写的,正是那样的一个时序下的一年,而到那一年的秋天,也就欲哭无泪,整个儿是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景象。
《白玉思无瑕》是万鹏和张耀主演的古装轻喜剧,以男女主相爱相杀的剧情为主,那么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江白玉和水无瑕怎么样了?江白玉有两个身份,他一直扮猪吃老虎,水无瑕是如何识破他的?
水无瑕是琅琊阁金牌侍女,能文能武,机灵聪慧,她接受江府聘请,成为江白玉大少爷的家教,江白玉跟水无瑕相反,他文不成武不就,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吃不了苦,受不了罪,这令水无瑕十分头疼。
既然是拿人钱财就得替人消灾,不管江白玉多么不思进取,水无瑕都会尽自己所能,刚开始江白玉和水无瑕互不待见,水火不容,后来关系才慢慢好转,其实江白玉并不笨,不仅不笨还很有智慧,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崇安人人敬仰的大侠沈青鲤,也是水无瑕的偶像,潇洒帅气,文武双全。
水无瑕怎么也没想到碌碌无为,一无是处的江家少爷竟然是江湖大侠沈青鲤,江白玉想要调查父亲遇害的真相,沈青鲤的身份方便他行事,他最初没有把水无瑕放在眼里,只要水无瑕不妨碍他找杀父仇人就好,但是事情的发展方向超出了他的掌控。
水无瑕在面对江白玉和沈青鲤的时候是两种态度,因为她不知道江白玉就是沈青鲤,后来在两人相处过程中,水无瑕被江白玉身上的特质吸引,江白玉也对水无瑕心动,两人联手揪出幕后真凶江琥。
江琥是江白玉的叔叔,他不仅囚禁了水无瑕的哥哥,还杀害了江白玉的父亲,所以江琥必死无疑,等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后,江白玉和水无瑕顺利走到一起,两人携手共度余生,继续演绎他们的传奇故事。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红楼梦书中除了刘姥姥瞎编的一个姑娘名字叫茗玉,只有四个人物名字带有玉字,分别是宝玉、黛玉、妙玉、红玉,红玉的后来被改为了小红。什么是玉,说文里说:“玉,石之美也”;诗召南野有死麕中说“白茅纯束,有女如玉”,玉可以用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
但是金陵十二正钗中最不受人喜欢的我想除了妙玉没有其他人,为什么曹雪芹还把这个最美好的名字赋予了妙玉这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物呢?妙玉为什么不为大家喜欢,我想因为这几点
一,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因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妙玉嫌脏就不要了,还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 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 他”。就这一段描写,让我们吃瓜群众气愤不已,纷纷为刘姥姥打抱不平,其实我们 细想想,为什么这段描写触动了我们浅薄的自尊心呢?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刘姥姥这个普通阶层,所以这等于是瞧不起我们这些普罗大众,伤害了我们的自尊。刘姥姥虽然很可爱,但是也有很多庸俗的地方,你看刘姥姥走的时候带走了大包小包,鸳鸯说:“这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包子里是你前说的药”你看他还是张嘴要了不少东西,这才是妙玉所看不起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普通阶层,就可以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吵闹,难道说你就说错了吗?瞧不起你就不对吗?后面林妹妹也曾经戏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虽然是开玩笑,其实道理是跟妙玉是一样的,他们两个都是清高自诩目下无尘,瞧不起世俗中阿谀奉承,明搜暗刮之流。
二同样在这一回书中妙玉又把自己喝过的绿玉斗给宝玉喝,难道这时他又不嫌弃宝玉脏了吗?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妙玉说自己是槛外人,他高傲孤僻,不合时宜。连邢岫烟都说她“
僧不僧 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没有僧俗之分也没有男女之分,早已经超越生死脱离世俗,所看重的唯有心灵的契合度,他认为和宝玉黛玉是知己,所以才将自己的东西给宝玉用。
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又写到妙玉听了十分欢喜,这自然是知音之言。
三因为这些事情所以好多读者都认为妙玉是对宝玉有非分之想,我们试想,他连贾母爱喝什么茶不爱喝什么茶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他会不知道宝玉和黛玉早已经青梅竹马了吗?用得着做得这么明显在黛玉面前勾引宝玉?既如此,为什么一向小心眼的黛玉就算当时不发作,为什么事后也不发一言?反而在后面鼓励宝玉单独一人去找妙玉乞红梅,因为他们是知己,妙玉文采是连黛玉都佩服的,品格是同样金玉之质洁净之人!是真正的美玉!
电视剧《红楼梦》中妙玉 妙玉讨人嫌 只用1000多字,便塑造出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并给阅读者留下极其广阔的想像空间,这是我们不能不膺服老祖宗曹雪芹的地方。 我指的是他笔下的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排名第六,比王熙凤还靠前,是惟一一个既无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血统,又并非嫁给这四族任何一家做媳妇的女性。在现在可以看到的真本《红楼梦》(绝大多数情况下,它的第一符码是《石头记》)里,妙玉的“正传”,只有第四十一回中的1000多字——按庚辰本逐字计算,是1325字;这段文字现存各抄本字数似无差别,异文也寥寥——虽然第七十六回她还有一次亮相,但那段情节里的主角是林黛玉和史湘云,只能作为她的“别传”看。其余与她有关的文字,都属“暗场”,而且把元妃省亲时“忽见山环佛寺,忙……焚香拜佛……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的含混交代也计算在内,统共也不过四次。 在1325字的妙玉正传里,妙玉的性格主要是通过十次“台词”体现出来的,共321字。其中最凸现她性格的,是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她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不用多分析,读者试把这些字句读上两遍,一个天性怪僻的人物,已恍在眼前。 前几天和王蒙通电话,他问我正在做什么,我说正写“红学”探佚小说《妙玉之死》。他很直率地说出他的直觉:“我讨厌妙玉。”我想如果曹雪芹能听见这样的考语,会很得意。他仅用了1325个汉字,便能使阅读者在情感上有所付出。其实在真本《红楼梦》即前八十回的脂评抄本里,曹雪芹已通过书中另外的人物,表达过妙玉一定会为人所厌的性格悲剧。一次是第五十回,李纨宣布:“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一次是六十三回,与妙玉曾为邻十年,号称与妙玉乃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的邢岫烟,虽然对妙玉的来历和想法提供了一些信息诠释,却也批判她“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不过,许多读者嫌厌妙玉,是受了高鹗续书的影响。按高鹗的思路,妙玉是个“假正经”。早在清朝,如裕瑞这样的评家,就看出来高续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他在《枣窗闲笔》中指出:“伪续四十回……妙玉走火入魔,潇湘馆鬼哭等处,皆大杀风景。”今周汝昌先生更指出:“妙玉是雪芹书中抱着悲愤心情而重彩描绘的一个最重要最奇特的女性……乃是一个异样高洁(虽然有点矫俗太过)而不肯丝毫妥协的少女,对她的评价,在全书中恐怕应居首位。”(见《红楼梦的真故事》)我想周先生的看法是对的,因为在第五回关涉妙玉的《世难容》曲里,明写着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的结局:“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风尘”在这里是“俗世”而不是“娼门”的意思,“肮脏”在这里要读作kǎng zǎng,是不屈不阿的意思;如果曹雪芹那八十回后的真本尚存,一定会有与第四十一回相呼应,却又把对妙玉的“观感”平衡过来的笔墨,应不至于再产生出对于妙玉的“误读”。这里且不拟就“厌玉”与“尊玉”的两派观点孰是孰非展开讨论。我想强调的是,曹雪芹在其亲撰的第四十一回“妙玉正传”中,仅用1325个汉字,就活跳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且在人物关系上、悬念设置上、命运结局上,给阅读者留下了那么宽阔的想像空间,以至不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是嫌厌者有其“理”,而珍颂者有其“据”。这样的文笔,实在太了不起了! 现在我们中国内地当代作家,特别是年轻一代中,不少人谈及自身创作所受影响,言必及乔依斯、卡夫卡、福克纳、马奎斯、博尔赫斯、纳博柯夫等等,既是真实状况,也从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营养来源愈趋丰富。但我觉得,曹雪芹的文笔,实在更应成为我们营养源的首选。毕竟我们是用跟曹雪芹一样的符码——方块汉字——进行写作,上述的“言必及”者,所阅读到的诸西方大家的作品,也大体都是译成方块汉字的“符码重组”,所谓深受启发云云,其实恐怕首先是深受汉译者文风的启发。 我们这些曹雪芹的后人,有谁还能仅用不到1500个方块字,在十次“道白”中,便令一个艺术形象活跳出来,并引出阅读者强烈的感情反应,及对角色命运发展的强烈好奇呢? “回到曹雪芹”,或曰“从曹雪芹再出发”,至少,可以成为一部分中国当代作家的追求吧。 妙玉之谜 妙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居第六位(第五页);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关于她命运暗示的“世难容”一曲,亦安排在涉及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的曲后,仍是第六位,这是很费解的。金陵十二钗中,只有她一人不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既非其血统,亦非李纨、秦可卿那种嫁到其中的女子,可是她却不仅名列于基本上由四大家族女性垄断的名册中,并且还排名居中,大有云断高岭之势,这实在值得探究。 所谓《金陵十二钗正册》以及《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女性排名,并不以辈分长幼为序,更不是先贾氏成员再及其他,而完全是以该女性在《红楼梦》全书中的重要性来排座次的。所以黛玉、宝钗稳居一、二(她们在册中合为一画一诗,在曲中亦合二为一);元春因是关系四大家族,特别是贾氏荣辱沉浮的首要角色,故排第三;紧接着的是探春,她虽比迎春小,且是庶出,但作者极为看重她,该女子是在家族危难时,独能站出来支撑残局的顶梁柱,因此排第四;第五是史湘云,说实在的,把这位与黛、钗一样与宝玉有着不寻常的情感关系,并最后相厮守,且仅前八十回中便有大量篇幅精心刻画、令读者目眩心醉的角色排第五,已有委屈之感(由此也可反证出,探春这一“脂粉英雄”在作者构思中具有多么重的分量);谁该排第六呢?难道不该是王熙凤?“原应叹息”已出其二,难道不该推出迎春和惜春?可是,偏偏连霸王似的凤姐儿,以及正门正户的迎、惜姐妹都“靠边站”,第六位竟是一位不知姓氏为何、真名失传、单知其法号的妙玉! 曹雪芹著《红楼梦》,在整体构思中将妙玉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一定有他充分的道理。但在现在所留下的前八十回真本中,除去第五回的册页、仙曲中提及不算,妙玉也就出现了六次而已,并且其中四次都是暗出,真站出来亮相,只有两回罢了。 先说四次暗出。一次是第十七回至十八回中,大观园已造好,并且从姑苏采买的十二个女戏子,还有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忽有林之孝家的来跟王夫人回话,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说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于是果然下帖子将妙玉请进了大观园栊翠庵。据此,不少研究者认为,妙玉父母是获罪被除,王夫人此举,是藏匿罪家之女,并是导致八十回后贾氏“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原因之一。但是依我的思路,贾氏在此之前已因收养藏匿皇帝政敌的后裔秦可卿,导致了一场大惊恐(第十六回开首,皇帝降旨,唬煞贾氏满门,贾赦、贾政等入朝后,“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在总算安渡此次危机,且进入元妃得宠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筵期,最没有杀伐胆识的王夫人,是不会冒大不韪,作主藏匿一个罪家之女的,更何况还下帖子,留下“铁证”。从王夫人“笑道”的行文来看,她下命令请妙玉时,心态是很轻松的。及至写到贾元春游幸大观园,“忽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这算是妙玉又一次暗出。她是与元妃见了面的。以元妃的警惕性,是肯定要询问她的来历的。贾府犯不上在元妃眼皮底下再次藏匿罪家之女。第三次暗出,真是暗之又暗,那是在第五十回,李纨罚宝玉去栊翠庵求红梅,宝玉乞得红梅后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第四次是在六十三回,宝玉寿诞,妙玉打发一个庵中妈妈送来一个“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贺帖,宝玉第二天才发现,不知该如何回礼,巧遇邢岫烟,这才知道妙玉在太湖边的蟠香寺修炼时,岫烟与其十年为邻,乃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妙玉是因为“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才投到贾府,岫烟深知妙玉“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自称“畸零之人”、“槛外人”,喜人自谦槛内尘世扰扰之人。这后两次暗出,都使得一些论家推导出妙玉暗恋宝玉的结论,高鹗续后四十回,也顺此思路一路荼毒妙玉到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