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如何做到脱离清朝,并形成了自己的庞大集团的呢?

袁世凯是如何做到脱离清朝,并形成了自己的庞大集团的呢?,第1张

袁世凯一开始表现的非常的顺从,也慢慢的掌控力一些权利,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势力,所以也就慢慢的脱离了慈禧和清朝的掌控。慈禧本来也是一个对权势非常精明的一个人,慈禧的手段也是非常的多,她也是用尽了办法为了保证袁世凯不会脱离她的掌控,可是最后还是被袁世凯脱离了。

袁世凯如果当初没有去投奔淮军的话,那么他就是另外一个人生了,因为袁世凯考科举的本事非常的差,如果不是走其他渠道的话,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踏上官职仕途,袁世凯投奔淮军之后,刚好又赶上了朝鲜内乱,所以袁世凯带领军队去战斗立下了军功,后来他经常从事军事工作,对战场也是深有体会。

在甲午之后,袁世凯收到刘坤一,王文绍,李鸿章三个总督的推举,向光绪上了一道关于政治军的奏章,中间涉及到培养人才等四项事情,而这些都是可以解决清朝甲午以后一些问题实际措施,上奏不久光绪就让袁世凯开始操练新的陆军。

不过对于这个新式陆军,清朝也是有所防范的,当时清朝不愿意重蹈覆辙,所以使用很多方式束缚,在资源上或者还是军费或者是粮食上面克扣,主要也是为了控制住袁世凯,当时军饷的重要性绝对不会低于武器,如果缺少军饷就算再厉害的将军也没有办法长期训练的,除了一些对军队的约束,对袁世凯官职也进行了一些约束,而袁世凯从一开始就表示非常的顺从,没有任何反抗。

袁世凯之所以在溥仪退位之后,依然要给他们每年400万大洋。我认为有三个原因,清政府的实力并不能完全忽视、袁世凯急于逼迫溥仪退位、改革派获得了意料之外的东西。

清政府的实力不容忽视

虽然那个时候清政府非常的腐败,但是清朝毕竟是一个延续了好几百年的王朝。虽然清朝末期几乎是谁都打不过,但是他们对国内的势力也并不是毫无办法的。

虽然当时的改革非常的火爆,那些革命派手里也是有人有枪有钱。但是清朝的军队也是有的,而且在很多地方清政府的余威还是有的。改革派再厉害,他们发展的时间也还是太短。

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他们为什么要和清政府谈判了,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足。当然了改革派的实力还是要比清政府强的,但是也绝对算不上碾压。所以袁世凯用钱财和房产等东西换取了溥仪退位,这完全是双反博弈的结果。

袁世凯急于逼迫溥仪退位

清朝末年的时候各方势力非常复杂,各种势力犬牙交错。虽然确实有真正为国家着想的人,但是也有很多为自己谋求利益的人。我记得袁世凯和孙中山好像达成了一个合作,袁世凯通过和平手段结束封建帝制,而孙中山则退位让袁世凯当大总统。

所以当时袁世凯也是非常的着急的,虽然清政府也是日暮西山,但是溥仪退位之后的事却很复杂。虽然袁世凯的实力完全有成为大总统的资格,但是总有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改革派获得了意料之外的东西

孙中山等人本来希望从清政府手里拿到中原的合法统治权,而清政府干脆连蒙古、西藏和东北等地方通通都交给了民国。得到这些意外收获的改革派,也就不在乎那几百万了。

1915年2月,在欧美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出兵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特权。接着,他又秘密要求袁世凯签订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在第5天被分成21条,因此被称为“第21条”。有评论认为,如果中国完全接受第21条,将成为亚洲第二个印度保护国,即日本,但如果中国拒绝接受,日本将侵略中国,将中国推向灭亡的边缘。

在袁世凯、段等北洋军人成长的时代,虽然新旧思想交替,但社会思潮的主流是“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段为例。他上的武备学堂,根本目的还是读经,“感忠”。阅读和背诵经典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中学之学”和相当一部分历史与“国家兴亡,人人有责”和弘扬民族气节息息相关。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段等人普遍产生了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早在甲午战争时,日军就开始进攻阿哈瓦,刚从学校回来的段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监督学生,帮助守堡”。

在得到“二十一条”的相关消息后,他以统帅的名义,带领十九省将领致电政府,表示坚决反对签约,并为此不惜对日作战。在电报中,他慷慨陈词:“凡计划破坏中国完整者,必将竭力拒绝。中国虽弱,人民为国捐躯!”

但是,袁世凯有不同的考虑。此时距离甲午战争只有20年了。在这20年里,日本的国力和军事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日俄战争的胜利就是明证。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二十年太曲折了。不仅没有前进,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后退,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亥革命后,终于有了一点凤凰涅_,浴火重生。但是,如果说比较国力的话,恐怕还不如那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与日本对抗。

袁世凯是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亲历者。北洋政府成立后,他专门聘请日本板门店作为他的军事顾问。当然,他比别人更清楚中日在军事水平上的实际差距。当他发现“国力不够,军事上难以相见”时,只能在政治策略上动脑筋,即在要求外务省与日本政府交涉的同时,“尽力挽回一分,即挽回一分权利”。他把条约的一些内容秘密泄露给新闻界,以便英美对日本施加压力。

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并非完全无效。第21条第5款规定,日本政府必须雇用日本人担任政治、经济和军事顾问,以及中日联合警察和兵工厂。在所有条款中,袁世凯称之为“控制我不死最重要的一点”,于是以日后进一步交涉为由,坚决拒绝。迫于各方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删除这一条款。

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48小时内回复“二十一条”,否则“将采取必要措施”。此后,日本采取大战姿态,出兵奉天、山东,其海军舰队驶入福州、厦门、吴淞、大沽口。

5月8日,袁世凯在总统府召集政府官员商讨此事。袁世凯认为,既然废除了第五条,其他条款不是亡国条件,可以考虑无限期接受。与会的大部分重要官员也主张接受日本的要求,但只有一段不同意。他重申将动员军队,对日本表现出强硬态度。

5月9日晚11时,当英美驻华大使建议中国“避免与日本对抗”时,中国宣布只接受第21条第1款至第4款的部分要求。这就是后来签订的《中日人民四项条约》,巩固和扩大了日本在满洲、中国、蒙古、山东的利益,但与原来的情况相比,损失已经降到了最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项条约》年签约后,袁世凯发誓要带领人民努力,以便有朝一日能与日本“仰视相见”。写在他订单上的书《中日谈判失败史》印了5万册。当时他咬紧牙关说:“这次我们损失很大。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它翻过来,这本书就会出版。”

1、方志敏

方志敏参加起义领导,创建了“铁纪律”的红十军;他还创建了“出其不意,出其不意,东攻西进,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害。

方志敏在苏区推行股份制、发行股份;发动矿山战争,把人民战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行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几条对外开放的贸易通道;创办列宁公园,建立了一批学校、文化,教育和卫生单位。

2、王尽美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他来自山东省某市直沟镇大北兴村。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建党和早期革命活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3、彭雪枫

彭雪枫(1907年9月9日-1944年9月11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优秀司令员、战略家,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组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组织了土城岭战役。他率军两次攻打战娄山关,直接攻占遵义市,渡过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市草原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4、罗忠毅

1937年,罗忠毅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参谋长,他以非凡的组织指挥能力,率部积极开展苏南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5月21日,罗忠毅参加新四军指挥的金山战役,不仅扭转了皖南事变后茅山地区的危急局面,同时也为新四军主力重返西部,恢复江、荡、黎地区原有阵地创造了条件。

5、黄公略

黄公略和彭德怀等将领发动和领导了平江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湖南、湖北、江西边境革命斗争的发展,并在江西西南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黄公略领导的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导致蒋介石安排的第一次反“围剿”彻底失败。在第二次“围剿”中,国民党军的指挥系统被打乱,国民党工业连第三师全歼,在随后的五次战役和五次胜利中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黄公略

-罗忠毅

-彭雪枫

-方志敏

-王尽美

人民网-双百人物评选揭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8147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