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找怎样辨别玉器的知识

在哪里找怎样辨别玉器的知识,第1张

玉器的辨别

1从刀工看出土古玉断代的一般规律

2看出土古玉色沁断代的一般规律

3薄身玉钺

4我国传统的玉石的分类

5收藏鉴赏玉器六法

从刀工看出土古玉断代的一般规律

看刀工、断代只是协助看出土古玉生熟、看色沁断代。历代刀工雕法、纹饰器型虽都有创新但也都有模仿,秦汉仿三代刀工,宋仿秦汉直至三代刀工。

夏、尚、周三代刀工的共同特点是器大而无工,器小而满工,三代刀工很细有时跳刀,称为牛毛纹昆吾刀工。雕法大部分是双阴线“勾撒”雕法,纹饰有阴刻重环纹、方格纹、花瓣纹、鸟纹等等,器型大部分为礼器和龙型壁等。但三代刀工也有区别,夏朝刀工纹饰满工而刻纹刻线精而深,器型表面不平,商朝刀工纹饰满工而纹饰古朴,器型表面大部分不平。周朝刀工纹饰满工而器型纹饰文雅,器型薄而表面平。

春秋战国刀工仿三代刀工但雕法和纹饰增多。有三代的勾撒法、减地雕法、对称雕法和出廊雕法等。纹饰有云纹、谷纹、绳纹、“山”形纹和云雷纹等。

秦汉刀工不但仿前代刀工而且还创新了一种粗犷、厚实、流畅、简洁的汉八刀。一件玉器或玉佩雕刻八刀左右即成器,汉八刀的典型玉器有汉蝉、握猪、翁仲等。二晋六朝刀工在仿制前代刀工的同时还创新了一种羽翼龟称腾蛇,腾蛇又名飞龙(无足能飞),此腾蛇鳌头鸱尾,我想这大概是我国雕刻和绘画艺术中集两种动物于一身的创作。

唐宋刀工并无创新,只是宋代螭纹露颈、螭头圆形的特点。宋徽宗自身嗜玉,仿古玉器甚多。明朝刀工的发展是创新了镂空层雕法,其雕法刀工细腻精致、变化多端。清朝刀工精工刻法,刀工细、层次多、琢工好、精而薄。但明(朝)、清(朝)的刀工对鉴定出土古玉已无多大用处,因明、清二代出土古玉已无出土古玉的特征,如果一件玉器是明清二代的刀工雕法而此玉器生有色沁,那么这件玉器的刀工雕法和玉器的年纪产生矛盾,所以这件玉器肯定是仿的了。<返回>

看出土古玉色沁断代的一般规律

出土古玉的色沁除了大坑人工浇灌的水银沁和土中自然水银沁使玉器表面形成黑漆古外,还有土斑、石灰沁、地火沁、血沁�不一定红色 、铜锈沁等多种颜色。在生坑时玉肌理的色沁很难看出,经过盘玩先看到玉表面的色沁。一旦盘熟,把玉对着强光才能看到看清此玉肌理受什么色沁,受几种色沁,所以看色沁对出土古玉断理只能看出土古玉表面的色沁,如土斑、黑漆古、石灰沁和地火沁等。本篇主要谈如何看黑漆古、石灰沁断代的一般规律。

三代古玉距今二三千年,如是大坑之玉受水银浸泡的时间长,全身黑漆古,成片结块者多,黑漆古深入玉肌,颜色干老深暗如黑石,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黑如漆、明如镜、清光大发。三代古玉受石灰沁绝大部分通体一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入土,出土时表面颜色都如同石灰,质如泥土,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石灰色将逐渐变红,俗称孩儿脸。

秦汉古玉距今二千年左右,大坑水银沁者较逊于三代,黑漆古虽成片但薄,虽深暗但嫩,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有可能看到玉的质地,有时还可看到玉器肌理的颜色和色沁。

秦汉古玉受石灰沁通体一色,但石灰沁已有深淡之分,白玉受石灰沁色如鸡骨,曰鸡骨白,

黄玉受石灰沁色如象牙,曰象牙白,青玉受石灰沁色如鱼骨,曰鱼骨白,盘熟后各种白色都将变“孩儿脸”。

唐宋古玉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受大坑水银浸泡时间短,水银沁吸入未久,玉器表面虽有黑漆古但只是局部薄片,而且是在盘玉过程中也易变色,唐宋古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已能看见古玉中是否有其它色沁。

唐宋古玉受石灰沁虽也有通体一色,但颜色较淡较薄,已露玉器自然颜色,盘熟后色略变红。

明代古玉即使受大坑水银浸泡但由于时间短,黑漆古已不能侵入玉的肌埋,而且黑漆古在玉器的表面也难形成。

明代古玉受石灰沁,玉大部分露质地�易盘。

读者注意受微量大坑水银沁形成的微量黑漆古和受大量土中自然水银沁形成的黑漆古很难辨别,我们只能从玉器的生熟、刀工、雕法、器型、纹饰、玉皮等去全面衡量了。

地火沁是玉器受地下土中的自然热量即地火蒸烧而成,受地火沁的玉器表面也发白,但地火沁的白是石灰白和石灰沁的白不同。石灰沁的白在玉器的表面有一层白色的包浆,而地火沁的白没有像石灰沁一样的包浆。石灰沁盘熟复原脱胎后玉的颜色会变“孩儿脸”,地火沁盘熟复原脱胎后玉的颜色还是白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受地火沁处盘熟复原脱胎后都将变白色。石灰沁和地火沁的区别不可不知。<返回>

薄身玉钺

斧,虽然形制简单,但却是一种功能

很广的手工工具。它自新石器时代至现在不仅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明标志。我国新石器晚期,由斧蜕变而来并作为地位与权力象征的“钺”便是突出的代表。前不久,陕西来的一位收藏家送来两件古玉请求鉴定,其中一件斧形玉器,尽管经济价值不高,却有一定的文物价值。通过对其鉴赏,既可补研究资料的不足,又可开拓收藏家的眼界,为此撰文如下。

斧形玉器,通长16.1、最宽5.9、厚0.15厘米。所用质料玉色青灰,体内无规律分布有形状、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玉质细腻温润,半透明,硬度较高,局部有绵绺,似为和田之玉。此件玉器外观,平面视之如鞋形,器身扁薄平整,抛光精良,钻孔尤为精细。上窄下宽,窄顶稍有残损,呈弧形。近上端中部一面透钻一小孔,孔下磨光,竖行琢纤细“乍册吾”三个甲骨文字。两侧边中,一侧为直边,另一侧边两端微弧,一面留有一开刃锯痕。宽端底部单面磨出斜刃,靠近直边的一半残留大小两个钻痕。器表有一层很厚的皮壳与蚀出的浅坑点。器的窄端有浸入的肌里的红色沁痕,越接近顶部色泽越深,过渡非常自然,显系古玉真品。

断定此件玉器为古玉真品,所依据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具体年代又在何时?先就器物本身的现状而言,器身的两个平面(不包括开刃面与刻字之处)、窄端的弧顶与开刃面的窄边,土蚀严重,皮壳较厚,光泽柔和,它们应是同一个年代的产物。而开刃处的平面、另一直边的侧面、以及下端的弧刃斜面、残留孔的钻面,则土蚀明显稍轻,皮壳较薄,光泽也明亮一些。这些应该是另一个年代的产物,而且晚于前一个年代。再就器形而论,此器虽是斧形,但现有的鞋底之形是二次改制而成。最初的形制如何?有孔的窄端顶部若不残损,应该是平直的,而有刃的宽端若不改制也应该是平直的,两侧本来就是直边,这样就成为细长的梯形。此种器形的实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诸考古中多有发现,根据考古遗迹被定名为钺,当时作为身份与权力的标志。

具体到这件玉钺,通过考古材料的比较,与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同类器最为接近。陶寺龙山文化的玉器特点:用料细腻温润,硬度大,半透明。造型多扁薄之器,且器形整,少有纹饰。作工无论开料、磨制抛光,还是钻孔都十分精致。此钺的玉料细腻、灰白色、半透明,黑斑点等特征,几乎与山西临汾下靳村墓地所出0048:3号玉璜标本完全一致。造型、作工上与这一文化玉石钺器身的长宽比3:1非常接近。至于超薄问题,无论是陶寺还是下靳村墓地都有相类似的玉质器物存在。如陶寺的一件玉钺、下靳村的0045玉璜,器身厚度也都在0.2厘米左右。在沁色上,陶寺的一座墓中曾发现装柄玉石钺的遗迹,木柄虽朽,痕迹尚存,特别是柄上涂有相当的朱砂。此钺顶端的红色沁痕,正与当时装柄吻合。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该器最初为陶寺龙山文化、具礼仪性质的玉钺。

至于改制与文字的年代,就藏玉而言,至迟在我国的商代就已经盛行。这一点不仅有大量的文献为证,在考古工作中也经常有商代所收藏的前代古玉实例出土。从这件玉钺被改制的工艺来看,切割精确,孔壁光滑,无一点崩痕,表明为手工慢速所为。磨刃规整锋利,抛光亮可照人,非急功近利所能达到。这些玉表的皮壳虽薄于玉的皮壳,但光泽熟旧感强。这些与商代玉雕风格基本一致,很可能是商代改制的结果。另外,上面所刻“乍册吾”三字,虽笔划纤细,却是手工所刻。在放大镜下观察,阴刻线内满是坑点与来回刻划的划痕。同时此三字见于甘肃庆阳县野林乡出土的一件商晚期玉戈之上,若与之比较,不但文字相同,笔划刻法亦同。但我们尚不敢断定此器上的文字一定也是商晚期所刻,这还有待于文博界取得一致的意见。<返回>

我国传统的玉石的分类

关于我国传统的玉石和常见宝石的颜色,我国珠宝工艺美术界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出现了许多有形象的颜色名称。如翡翠有宝石绿(色似祖母绿宝石)、艳绿(色翠不黑)、黄阳绿(色翠微黄)、阳俏绿(色翠亮)、玻璃绿(色翠透明)、鹦哥绿(色同鹦哥羽毛)、菠菜绿(色浓但不鲜艳)、浅水绿(翠色浅)、浅阳绿(色浅且亮)、蛙绿(色似青蛙)、瓜皮绿(似西瓜皮)、梅花绿(翠点似梅花状)、灰绿(绿中带灰)、蓝绿(蓝中带绿)、油绿(绿而暗灰)、藕粉地(淡粉紫色调)、紫罗兰(紫罗兰色)、铬黑(黑绿)、白料(白色)、翡料(全绿色)等颜色。

软玉有白色(白玉)、脂白(羊脂玉)、青灰或青白(青白玉)、青色(白灰、白绿色青玉)、**(黄玉)、绿色(绿玉)、黑色(墨玉)、游彩(台湾省产软玉猫眼石),此外尚有带黄褐色表皮的虎皮玉和糖玉及杂色软玉等。

蓝田玉有白中带绿、白中带黄绿,颜色不很均匀,常星云雾状、斑点状。

南阳玉有白、绿、紫、黄、翠绿、深翠绿、蓝绿、纯蓝、蓝中透白、绿中透白、乳白、紫白色等。据河南地质局统计有30多种颜色。

绿松石有绿、草绿、黄绿、白绿、浅白、浅蓝绿、天蓝、湖蓝、绿中有黑斑和黑线等。

玛瑙有红、紫红、褐红、土红、暗红、白、灰白、灰、绿、草绿、葱绿、蓝、蓝白、蓝色以及各种颜色组成色纹或色带等,颜色多而杂。

青金石有蓝、蓝中带紫色调、浓蓝、深蓝、蓝中闪金星(含黄铁矿),蓝中带白(含方解石)等。

孔雀石有绿、孔雀绿、暗绿、浅绿和暗色组成条纹、翠绿、黄绿等色。

硅孔雀石有浅天蓝绿色、天蓝色、色似绿松石等。

钻石有无色、白、黑、紫、绿、黄、深黄、褐、黄褐、黄绿、蓝绿、蓝、灰黑等色。

红宝石有红、浅红、粉红、暗红、褐红、血红、玫瑰紫红等颜色。

蓝宝石有蓝、天蓝、浅蓝、浓蓝、蓝紫、紫、褐、黄、黄绿、无色、灰白等。

绿宝石有无色、绿、灰绿、黄绿、黄、金黄、粉红、翠绿(即祖母绿)、天蓝(即海蓝)等色。

黄宝石有无色、黄、淡黄、酒黄、蓝、天蓝、浅绿、绿、黄绿等色。

金绿宝石有无色、黄、淡黄、葵花黄、褐、黄褐、黄绿、褐绿、游彩(猫眼石)、变色(变石)等。

碧圣有红、深红(双桃红)、浅红、绿、深绿、墨绿、黄绿、无色、天蓝、灰褐、蓝绿、蓝、紫、紫红、游彩(电器石猫眼石)等。

紫牙乌有以红色为主的铁铝榴石;以红色为主,也有玫瑰色、浓红、黑红的镁铝榴石;有绿、黄、黄绿、翠绿(乌拉尔祖母绿)的钙铝榴石;有翠绿的钙铬榴石等。

月光石有月白、白、灰白、浅蓝、天蓝、绿、游彩等色。

水晶有无色、紫(紫晶)、褐(茶晶)、黑(墨晶)、粉红以及含绿色、黑色、**等针状矿物包裹体(发晶)和含金云母、赤铁矿闪亮小片的耀晶。

萤石有无色、淡蓝、蓝绿、绿、黄、黄绿、紫、粉红、翠绿以及其它杂色等。

由上述可以看出,许多玉石和宝石的颜色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当颜色区别不开时,就要借助于矿物学知识和仪器鉴别。比如玉的透明度与光泽,玉石和宝石的发光性,玉的比重和硬度,古五矿物的光学常数,观察古玉矿物的微观世界,利用化学分析法来鉴别古玉等等,除了玉石的颜色、光泽和透明度可用肉眼观察外,必须要靠走石学、矿物学的知识利用各种仪器来测量。尤其是化学分析法和电子显微镜测定法,不仅能准确地断定出玉质,而且还能推测出玉质的产地。只要把玉质确定后,一切假玉皆原形毕露。<返回>

收藏鉴赏玉器六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昔日王公贵族把玩的高档玉器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那么,收藏鉴赏玉顺如何着手,本文提供一些路径。

一看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绺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级的要素,不应忽视。

二辨造型

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匀称而不呆板,均衡而又稳定的是美的作品。

三鉴纹饰

纹饰是玉器的装饰,它的美丑容易为人们觉察、感受。一般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要,或者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能的需要。装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就具鉴赏价值。

四析工艺

玉器工艺是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正认识,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铊工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反之,板滞纤弱,拖泥带水,则是收藏价值锐减的标志,不可贸易集之。

五品艺术

艺术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反之,图具形骸,一味摩古者都是违返艺术美的作品,鉴赏价值就逊色得多了。

六观创新与仿古

玉器含有的两大类艺术形态:创新与仿古。从艺术创新的角度看,有新意的玉器,固然值得收藏,但对于受现代化思潮影响的玉器收藏要慎重对待,以免陷入”唯新“的误区;然而对仿古玉器也不能全盘收罗,应视具体情况而论。

中国的玉按产地来分,有广东信宣产的“南方玉”,河南产的“河南玉”,山东产的“山东玉”,新疆伊犁、和田产的“羊脂玉”,但以缅甸产的“缅甸玉”为珍贵。

在判断一块玉的优劣时,主要是观其色。看它是否具备浓郁、鲜明、包美、纯正、柔和,即“浓、阳、俏、正、和”的五大特点。如果基本具备这五个特点,即为上品,称之为美玉:反之,若“淡、阴、老、花、斜”的话,则属劣品。

购买玉器时,切忌在较强的灯光下进行,因为灯光的照射容易使玉失去原色,甚至会掩饰一些瑕疵,所谓“灯下美玉”,就是这个道理。

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等。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辩认。着色玻璃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它是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http://houshidongspaceslivecom/blog/cns!21761dfb73b2556!328entry

 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那么这时对于这些古时的玉应该如何鉴别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二、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我们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的腐蚀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古玉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缺乏腐蚀自然普遍性。

 四、凝结物鉴定

 凝结物鉴定也称包浆鉴定,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牙签,观察不同位置;用牙签刮划附着物;适用范围:没清洗的出土古玉;

 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上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鉴定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可嗅出气味;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沁色是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激光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目前主要应用食醋和二是丙酮两种化学物品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可清洗掉白色粉末,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即使真旧古玉,也千万不可长时间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任何玉石长期在酸性溶液腐蚀下都会受到破坏的。

 八、艺术水平鉴定

 玉器制作工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达到了,艺术却达不到,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

 鉴定方法:人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玉器;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

古玉的断代常识

 红山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已6000多年左右。1971年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入土5000多年,全身黑漆古成块如黑石,全身受石灰沁已变相,全身糟朽土吃不定,局部带褐色土斑,不见质地,透过强光也不可能见质地。

 良渚文化时期——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250年左右,距今已400多年。从良渚文化时期的

 玉琮,由于在土中受的色沁不同,所以良渚玉琮有不同的生坑情况。早期玉琮受土沁质如**玉石、略带红土斑;中期玉琮受石灰沁全身变相,糟朽较少,不见质地。

 三代古玉——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二三千年。三代古玉粗看如石头,细审如玉石,全身土吃土斑比例大,有的浑身石灰沁、浑身黑滦古。

 秦汉古玉——公元前221年——200年,至今二千年左右。秦汉古玉远看如玉石,近看有玉性,玉身有土吃比例小,全身有土斑比例大,有的是满斑。全身或局部黑漆古。

 两晋六朝古玉>——距今1800年左右

 出土古玉已有玉相,有土吃土斑,也有少量玉皮出土,大部分有玉皮之古玉,在玉皮处有开裂,全身或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隋唐古玉——距今1000多年。

 出土古玉一看便知是玉,无满斑,局部有土锈土魔,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宋代古玉——距今只有1000,玉体上只有少量土斑和黑漆古。

 明代古玉——距今五百多年,玉就是入土后出土已无多大变化。

古玉保养的技巧

 一、禁油,许多玩家常常会用油抹在玉石表面,认为这样可以使古玉质地更为温润,面油、发油以及人体分泌的油脂,深深被认为对玉石保养极为有利,其实不然。这些油脂反而会阻碍古玉的光泽透出来,反而不够温润鲜亮。事实上,古玉在盘玩一段时间之后,都是清洁去油,退油保养,以使其温润。

 二、禁腥,古玉石对于腥味、咸味等等比较敏感,玉质也容易受到损害。

 三、禁污秽,玉石在盘玩过程,暴露于空气之中或人体分泌物,都可能致使古玉土门闭塞,让其不能“呼吸”,时间久了,也会影响玉质。

 四、怕跌,玉石硬度有限,在剧烈的撞击时容易直接破碎或者出现绺裂,影响其结构的缜密性、完整性。

 五、怕火,古玉与火接近时,容易导致颜色褪去。

 六、怕冰,古玉石既怕冰也怕水,一方面冰会影响玉石的致密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颜色变暗淡。

鉴定古玉,沁色、包浆、器形和纹饰特点等是判断其年份的重要依据。

文化期玉钺 有白灰沁 朱砂沁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文化差异会导致,出土文物的造型和纹饰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同的地域会导致出土文物的沁色有不同的地域差异。所以我们就可以解释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期表现的更为突出,通过对史前出土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化期的每一个地域的出土文物都会有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时期、地域玉质不同的蝉沁色也不同

很多好古者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古玉之美,贵在有沁。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就说一下玉器的沁色。虽然沁色的研究探讨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依然要谈沁色,因为沁色对于古玉鉴定的影响太大了。

齐家文化时期有雾化沁的素面玉璧

就古玉的沁色而言,古玉的沁色乃是自然的恩赐,是岁月流转的见证。在古玉表层沁色浓淡、浅薄、大小、深厚之间,古玉的沁色形成的图像总是让人意外连连;在古玉沁色浓凝淡匀的图像上,古玉似乎在通过这些沁色诉说着千百年前其原主人生前的恩怨情仇。总之,玩古玉的人不玩沁,就犹如雨过天晴后没有彩虹一样,虽给人以清新,却少了绚丽与惊喜,让人心存遗憾。与此同时笔者在此再次强调,切莫以沁玉为病玉,对于一个好古玉的人来说,古玉无沁才真正地使人恼火。

沁色斑斓的商周玉器

在谈完对古玉沁色的看法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古玉受沁的过程,古玉受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玉埋藏的环境、温度、湿度、外围物质无不因时而变。古玉在这种环境中虽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不位移,但者丝毫不会影响玉器表面的受沁。受沁状态却截然不同。在此我想要澄清一下石灰沁,其实石灰沁并不只是白色,据出土文物观察可知,石灰沁玉器,可致玉器表层呈现**、肉色、红色、褐色、黑色,亦可使诸色汇集,而这一系列的沁色与时间的长短、玉器玉质的密度高低、玉器阴阳各面的小环境,古人的切割琢磨制作工艺有很大的关系。

商周时期的玉戈

在收藏界所谓的“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气,气生神。”的说道很是有科学道理可循,这句话既简单又生动的描绘了古玉受沁的过程,并且言简意赅的讲解了玉器鉴定的几个方面。总而言之古玉之沁,是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采地穴之风水,自然而生,光气活现,人文浸润,其神韵非常,表层有沁色处古朴沧桑,无沁色处温润如婴儿之肌肤。故而凡是古玉真品,因为保存条件的缘故,玉器表面可以没有沁色,但不可以没有温润的光气,人文神韵的浸润和天地精华等要素。今天人虽然可以采用老的玉料仿造古玉的形状、工纹,但很难仿其沁色;即使用化学药水侵蚀,高温高压的催化仿出了以假乱真的沁,却很难突光气和神韵的统一。因此古玉鉴定,能看出形状、玉料、工纹这是初学者的基本功;能看懂沁色的人就足以称其为高手;而那些能够辨识光气、神韵的鉴定者方才是古玉研究鉴定的方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佩

在讲到沁色时必然要提及“黑漆古”亦或是“水银沁”。在此笔者要陈述一点,黑漆古与水银沁虽然很是相似,但也有相当的界限,因此黑漆古未必是水银沁。众所周知水银作为一种液体状金属,它的颜色呈银白色,容易挥发,且挥发成气体后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古人因为处于防盗的考虑,会在墓室之中洒下大量的水银,这种防盗方式运用最为典型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古墓中洒有水银的墓穴,其墓主人的骨骸呈黑色,这是水银挥发附着在股海之上的一种中毒之表现。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神人

当然水银附着在玉器表面时,因为玉器的密度比较大的缘故,所以水银未必能够与玉器相融能通,更不可能出现如人骨中毒那样的颜色变化。从考古发掘来看,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银防盗的很多,但黑漆古的玉器很难见到(而那些有所谓的黑漆古的玉器,一般都是玉料原有的皮子亦或是某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水银沁的玉器更是难见其例。所以黑漆古即为水银沁需待考证也。

此汉代玉璧右边白色上的黑点疑似水银沁

说完器物的沁色,我们来探讨一下玉器的器形和纹饰。关于玉器的器形和纹饰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那就是它们是一种同一时代的产物,当然那些“老料新工”玉器除外。关于这一点很玩收藏的人都明白,但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的认识玉器器形和纹饰方面的时代性,笔者就举一个非常易懂的例子,其实关于器形和纹饰的时代性就像200年以前,清人的装扮是长袍马褂大辫子,很少有西装革履的打扮,即使有西装革履的出现,那也是留洋回来的,在茫茫众生中也算例外,所以玉器的器形和纹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非常具有时代性。

文化期有朱砂沁的玉神人纹佩

商代玉鸟

其次,笔者就目前猖獗的文物造假讲解几点,现代的玉器造假几乎都是参照图录上的器形和纹饰所为。如果你单纯的从器形和纹饰去推断,是非常缺乏说服力的,因为以现代的雕刻工具完全可以雕刻出比古玉更加精美的纹饰和器形。如果你不懂得一些古玉入土埋藏特征的规律和古代因为文化因素影响下产生独特的纹饰,以及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玉器加工工艺痕迹特征的话,那么吃药、打眼,也是必然的结果。器形和纹饰,虽然能够对断定古玉的年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然难以突破判别古玉新老的魔咒,换言之纹饰与器形对判断玉器的新老起不到决定作用,而只是有一些辅助作用。

现代玉雕虽采用温润的和田玉但泛有贼光

所以,我们不要随意拿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有待考证的结论,作为鉴定古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比如水银沁是水银造成,红沁是血液或朱砂造成,等等。因为当时先人们获取知识有限,对古玉研究的认知能力有限,古人很难用科学的手段解释玉器上面存在的一些现象,所以先人留给我们很多经验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这些理论是否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玉的细节图

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正应了一句古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同样,“盘摸百件古玉,真赝不辨自明”。

雕琢精美的古玉

 评价一件古玉器的优劣,通常要从很多的方面进行评判,如果鉴别不清就会很容易的使得古玉变得一文不值,那么该怎么去鉴别清楚真伪古玉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真伪古玉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真伪古玉鉴别方法

 一、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另外,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专家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等书,皆可拿来认真品读,细细揣摩。

 二、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则没有这些感觉。

 三、早在宋代时期,就出现了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而清以后的造假情况可谓越来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狗玉”、“羊玉”、“风玉”等,引人上当。

 四、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五、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显得尤为重要。

 六、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形,半圆形和U形等,U形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七、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的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断为真品,而线条槽口两侧有毛道崩裂现象,则是现代“机器工”制作的特征。

古玉作假的方法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所致。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土斑土锈,决不是浮在表面的。“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

 “橘皮纹”作假

 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湿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侧光观察时最明晰,手摸不明显。作假的“橘皮纹”,用手不断抚摩可以除去。真古玉的“橘皮纹”,是抚摩不去的。

 “黑斑”作假

 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而产生黑斑。“黑斑”作假方法,一般是烧烤后抹蜡。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大。

古玉保养的三禁忌

 1、玉忌腥,忌和有腥的物体接触 ,咸味、腥味都容易伤害玉质。

 2、玉忌油,有些古玉入土的地方,因为地张不足,常常粘有油腻,使清光不能够透出来。有些人玩玉,喜欢用面油、发油等摩控,更有用吃剩的油涂抹在玉上,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古玉油润。其实,这些油脂阻碍古玉透出精光,变成一种“封闭”,而不能使之温润。有经验行家,把玩日久,恐怕给油沁,隔段时间就用热水洗之或用热茶洗涤,作退油保养,使玉能润。

 3、玉忌污秽,满手污秽即盘玉,会使古玉的土门闭塞,玉理的灰土不能退出,即使日玩日盘,也是劳而无功,甚至弄巧成拙。

古玉保养的四怕

 1、怕冰。古玉经常接触冰,土门受损,玉理黯然不能显出色沁,就不会活,成为“死色”。 二是怕水。

 2、怕火。古玉若常与火近,色浆即退。火不同于天然的地热,古玉长期受天然的地热所蒸,变软而发生变化,才会慢慢受色沁所侵。

 3、怕姜。有人以为用姜水浸泡可以除腥、辟臭。其实不然。古玉与姜水接触,已有的色沁会黯然无光,如浸得太久,更会浑身起麻点,日后虽然盘之玩之,也难以补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871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