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琉璃杯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战国时的琉璃杯是怎么流行起来的?,第1张

而战国时的琉璃环,从其器形和纹饰分析,它是玉环的代用品,应是作为佩饰使用。如湖南省长沙颜家岭战国谷纹琉璃环,直径4厘米,厚03厘米,此环半透明,蓝色,内缘较高,边不平整,不甚圆,饰四圈谷纹。器形、纹饰均仿战国玉环。

长沙丝茅冲也发现有战国谷纹琉璃环,直径39厘米,厚04厘米,深蓝色,半透明,饰3圈谷纹。内外廓有凸起弦纹,制作较粗糙,不规正。长沙棺材塘发现的一件战国素面琉璃环,直径31厘米,厚02厘米,米**,边有小齿,一面光亮,另一面粗涩,断面近梭形,有一面中间平,两侧有斜坡。

玉璜也是古代重要礼器,古称“半璧曰璜”。但战国时礼器的功用不明显,多是作为装饰品使用的。

湖南省发现的战国谷纹琉璃璜,长155厘米,厚025厘米,该器作半璧形,乳白色,有光泽,内外边缘各有一周弦纹,正反两面饰以旋涡云纹。

琉璃璜两端及上部均有穿孔可系绳,其用途应是在组玉佩中起玉珩的作用,而并不像古书所言“礼北方”的用器。

  战国镶嵌玉琉璃镜,是中国的瑰宝,全世界也没有发现过比这个更好,更珍贵的古镜了可惜,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http://wwwfpe95com/Article/uploadfiles/pic2/nu140jpg

  古代闺房必备品——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镜子是古时女子的时髦用品,其上的雕刻也反映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

  新石器时代的七角星纹镜, 透露着人类远古的气息。

  战国的错金银蟠螭纹镜,与著名的龙凤帛画如出一辙。

  唐的螺钿高士宴乐镜,让人想起韩熙载夜宴图……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4/27/whwqy0427-057jpg

  每当我们每天使用玻璃镜子时,您是否会想到祖先使用的是什么镜子呢!现在的玻璃镜子是从明清年代才有的,在这之前祖先是用一铜盆(古称“鉴”)盛水照容,后来才有了铜镜和铁镜,铁镜是难以长期流传的,古铜镜是用铜、锡、铅合金铸成的青铜镜,传世和出土数量都很多,只要您去留意,可以发现大量的自战国时代开始,至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铜镜,它们形状、纹饰各异,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是古代青铜文化中得一朵奇葩,有着极高的考古和收藏价值。近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已形成了铜镜文化及古铜镜收藏热。

  镜的起源

  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必不可少的用具,流行了几千年,由远古时代映水照容而只使用(鉴)盛水照面整容,由于使用不方便,后发展为铸制青铜镜,中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时代的,它的历史比青铜时代还要早,在殷商、西周以前青铜镜是王室勋戚、高级贵族的专用器具,平民百姓无缘享用,至春秋战国时,一般贵族可以使用,秦汉以降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用具,所以我们所见的古铜镜均是战国是明、清年代的,再往后便由玻璃镜子所取代。

  铜镜的形制

  古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长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带手柄的。圆在中国古代是丰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是祥和的词语。铜镜光亮的一面为镜面,反面中央设钮以穿绦带便于手执使用。镜背素面外,大多数铸有图案和铭文,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为方便使用,古镜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一般为100至150毫米,大的在150至230毫米间,小的在100毫米以下;小于50毫米、大于300毫米为罕见镜种。重量一般在几十克至300~400克之间,极少数达700~800克。

  铜镜的铸制

  铜镜由红铜和锡、铅合金(即青铜)铸制,古代青铜称“金”,比较珍贵,史料或金文所讲的“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据唐《贞观政要》:“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门阁,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足可见青铜的珍贵,二十斤即可换人命一条。

  古代铸镜采用“范铸法”,即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位青铜镜成品。一面青铜镜是否采用“范铸法”铸制,使鉴定古井真伪的重要特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生产玻璃的产地之一,在制造玻璃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琉璃工艺,而琉璃工艺品的文化价值在于帮助中国跻身国际艺术之林。

中国是世界最早玻璃产地之一

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被我们的祖先所掌握,最早的玻璃样品是出现在春秋末年,那时候的玻璃仅作为装饰品,是极为珍贵的少见物质。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铅钡玻璃,这个时期的玻璃大多是以镶嵌的形式作为器物的装饰,独立的玻璃器材还是较少的。直到隋唐时期,中国的玻璃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烧制工艺。

琉璃工艺品的产生

琉璃工艺品指的是料器,而这种料器的生产最早始于战国,到清代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北京和山东博山两个产地有着风格迥异的琉璃工艺品,早期的琉璃工艺品主要是以彩珠、蝉等物件为主。到了中国明清时代,料器制作工艺有了更大的精进,出现了琉璃,尤其是在清代,较为盛行,主要的料器包括碗具、鼻烟壶。

琉璃工艺品的文化价值

琉璃工艺品从外观上来看,晶莹剔透且精工细致,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琉璃工艺品的仿制,几乎是以假乱真,尤其是仿玉制品,可以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琉璃工艺品包括传统首饰,鸟兽人物雕刻等1000余种,在国内外有着极高的工艺盛赞。琉璃工艺品的价值在于古法琉璃材料的特殊性成本昂高,再加上其融合的各种颜色晶莹剔透之处是其他工艺品难以做到的,作为文化产品,它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中国作为玻璃产地之一,古人在玻璃的烧制艺术上也颇为精进,在战国时期出现琉璃料器制作,作为特殊的文化工艺品,其文化及观赏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琉璃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饰品,要经过29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当时的琉璃器比玉器还要贵重,只有王侯将相才能拥有。如战国时的琉璃带板大多底是青铜的,面是琉璃的,平面是取平安无事的意思。

战国时,将水晶、玛瑙等类玉器物也都归于“琉璃”范围之内。

如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中,发现了战国时的水晶杯。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

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玻璃-我国古代称为壁琉璃、琉璃、玻璃。中国琉璃制作技术源远流长,已有千年的文化,是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甘肃的,在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公元前138年,西汉出土的玻璃谷纹璧,是汉代时流行的样式,证明汉王朝已经制作较大的玻璃器。公元前166年,出於经济和外交上的需要,东汉王朝决意谋求,和罗马的直接建交,在中国出土的罗马碧琉璃杯(器皿),是汉朝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元代以来,颜神镇一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玻璃生产中心,那里出产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及丹铅、铜铁等多矿石,具备生产玻璃的天然条件。康熙三十五年(1697),清廷设立玻璃厂,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玻璃器皿,其中“套料”装饰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越趋精致华美。

据西洋史中记载,玻璃自古罗马时代开始发明,有无色的、有色的、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可用来绘画、蚀刻、磨光、切割、镶铅、着色、熔凝、弯曲或者像珠宝一样雕刻。其工法又以脱腊铸造法()最为困难,这是一项复杂昂贵的技术。()这个技术,古代的埃及首先使用,其后被法国的雕刻家Henri Cros重新发现,1884年他用粉烧玻璃来试烧这项技法,1923年在Tutakhamun的墓中证实了脱腊铸造法的沿革及创作目前这项技术在欧洲大为倡行,如发展百年的Lalique及duma。所精雕的模版,仅能使用一次,每个腊模一模一件,尔后利用蒸汽将腊模脱离,再调配各种颜色的水晶玻璃,运用高温熔合成形,待冷却后,作品就能从模子分离,但后续的加工处理,更是精巧繁杂,难以详加叙述。

中国的琉丽创作自清代以来,间有中断三百年之久

·玻璃与琉璃区别

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是狭隘的玻璃说法,现琉璃一般是指加入各种氧化物烧制而成的有色玻璃作品,现今无论是光学玻璃、平板玻璃、水晶玻璃、或是硼砂玻璃等材质所创作之作品,皆通称为玻璃艺术品,由此可见琉璃只是玻璃的一个种类,其范畴远较玻璃要小

中国玻璃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书籍上记载玻璃被称为“琉璃”,在古代就用玻璃制作成的球就叫“琉璃球”,但是琉璃在当时也非常少见,平常也只有少部分贵族才配有琉璃制作成的工艺品,他们也经常把琉璃装配在随身物品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029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