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路上捡到石头,专家说这是皇后玉玺,40年后专家再次找上门,为何?

小学生路上捡到石头,专家说这是皇后玉玺,40年后专家再次找上门,为何?,第1张

1968年9月的一个下午,13岁小学生孔忠良放学了,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发现了渠边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他走进一看,发现是一枚白色的小石头。虽然他懂得不多,但时常听老人和老师讲过,历史上陕西是中华民族以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后有西周、秦汉等14个政权在此地建立政权。当地流传着一句话——陕西的一块小石头都可能是千年前的文物,所以孔忠良认为这个小石头很可能是文物。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把它装在书包里,背回家中。

一回到家,孔忠良就把放学路上遇到事情告诉给父亲孔祥发。父亲听完后,拿着小石头仔细端详了一番,得出了结论:这是一枚印章,可能是文物。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地保护,父子俩决定把它上交到国家。

第二天一大早,孔祥发就带着儿子去了陕西省博物馆,把小石头交给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块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上雕刻了一只螭虎以及“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枚皇后玉玺。据了解,该玉玺重33克,非常小巧,长28厘米,高2厘米。别看它很小,价值却很高,玉玺非常精美,雕刻的螭虎栩栩如生,体现了当时工匠们雕刻技术的高超。

专家们查阅史书后发现,皇后玉玺的发现地跟埋葬汉王刘邦和吕后的陵园很近,不到一公里。加上它的样式和形制,专家确定这就是吕后的印玺,价值连城,也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是国宝级文物。听完专家的话后,孔忠良和孔祥发毫不犹豫地决定上交此物,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拒绝要任何报酬。

为了感谢孔祥发父子,博物馆的领导给了他们20元当回家的路费。之后,孔忠良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渐渐忘了意外发现国宝一事。没想到此事过去了40多年,竟然有人因为此事找到了他。原来啊,2012年4月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成立后,准备表彰为大遗址保护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时,得知当年一位13岁的小学生捡到了国宝级的文物,领导便特意去找孔忠良。

同年12月的表彰大会上,孔忠良获得了“先进个人”称号,国家还为他补发了证书。为此,他很激动,称没想到40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自己,他从不后悔当初上交国宝的行为,因为保护文物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吕后玉玺是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一个名叫孔忠良的小学生,在放学回家途中,无意间在路边的草丛发现的。吕后玉玺为正方形,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

吕后玉玺上的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

玉玺,经常活跃在古装影视剧中,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古代帝王专用的玉印,也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古代皇帝有玉印,皇后当然也有,而且目前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收藏着一枚两千多年前的皇后玉玺,但是有专家研究表明这很可能是“假”的。

这块玉玺叫做“皇后之玺”,1968年,一位小学生在陵园(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陵园)外1公里的地方捡到;整块玉玺为方形,由和田羊脂白玉雕刻而成,高2厘米,长28厘米,重33g,比一枚鸡蛋略小。

白色的玉玺晶莹无瑕,上方雕刻有螭虎一只,呈匍匐状,威武的神态中带有一丝的凶猛,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可见当时工匠娴熟的雕刻技艺;底面阴刻有四字“皇后之玺”,为篆书,字体工整大气,笔画均匀流畅。整体看来,这是一块极其罕见的玉玺,那么它到底是哪位皇后的呢?

通过史料记载,专家们发现了这枚玉玺的主人。在《汉旧仪》中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因此推断出这枚玉玺就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的皇后玉玺。但是这个观点一出,立即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

对于这枚玉玺的主人是谁,虽然专家和学者们看法不一,但是他们的基本立场却是统一的,那就是这枚“皇后之玺”不一定是吕后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在秦朝末期,国家动荡混乱,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因此秦末汉初之际,当时的手工技艺也不可能有什么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要雕刻出像“皇后之玺”这样精美的玉玺,对工匠的技艺要求极高,从同时期出土的其他文物来看,汉初的雕刻工艺很难达到这样的程度。

第二:通过研究古代玉印,专家们发现汉武帝前后时期的“淮阳王玺”和“土文帝行玺金印”在雕刻技法和设计风格上与“皇后之玺”颇有几分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枚“皇后之玺”可能是汉武帝时期的产物;如果真是汉武帝时期的,那估计就是用于祭祀的仿制品,因为按照汉朝皇家的礼仪来说,有仿制玉玺用于祭祀这样一种习惯。

第三: 1968年大运动初期,由于当时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文物的认识水平也有限,所以也有可能将祭祀之物当成是吕后的实物。1974年,当时北京的一位大人物的妻子听说“皇后之玺”是西汉吕后之物,于是急忙差人将这枚“皇后之玺”从西安带回北京(后来又归还西安)。

但当时在陕西博物馆中,这枚“皇后之玺”并没有注释为“皇后吕雉之物”,所以可见当时人们对这枚“皇后之玺”的归属还存在颇多的争议。

历经千年,这枚精美的“皇后之玺”还能保存完好,流传至今也算是奇迹!虽然对这枚“皇后之玺”到底是不是“皇后吕雉之物”,学术界看法不一,但可以确定它是西汉时期的玉玺,也算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我们经常看历史电视剧,西汉开国王帝刘邦死后,刘邦之妻吕后做了很多事情,她是一位有手段有谋略心狠手辣的女人,尤其是她对待情敌确实让人感觉手段特别的残忍,戚夫人下场特别可怕,被吕后做成了“人彘”,吕后残忍的表现,让我们感到害怕,但是她却又是一个有才华的女人,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

 

她开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公元前180年8月1日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一般陪葬的物品包含玉玺。

不知道是因为盗墓贼的关系,还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却在1968年9月的时候,这个玉玺被一个13岁的名叫孔忠良小孩在捡到的,他家住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的,在回家的路边的水渠边上,捡到一块发光的石头,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

 吕后时期的珍贵的玉玺,这位孩子便将这块发光的石头交给了父亲孔祥发,后来父子把这枚小石头送到陕西省博物馆。专家们拿到这块玉石之后就进行了讨论研究,在很多专家们的鉴定下,他们发现这块玉石是汉高祖时期,吕后用过的一块玉玺,玉石上雕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

全靠这个13岁的孩子,让西汉高祖刘邦妻子吕雉之印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且历史上对吕后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在她的统治期间施行的各种政策,为以后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自古一个国家想要政治稳固,就要制定完善的律法,取得百姓的信任,百姓们之间的往来也需要有着足够的信用支撑,才会受人尊重。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诚信为本的例子,有这样一个13岁男孩,他捡到一枚宝物,得知是玉玺后,立即上交给了国家,只要了20元路费就回家了。直到44年后,遇到了专家的再次拜访。

中国历史悠久,在民间散落着非常丰富的文物。有的人得到文物以后,就贩卖出去,有的人得到文物后,选择上交国家。我国陕西是著名的古都之一,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前来,感受历史,在这里,就有一个小男孩发掘出了一件古物。

上个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大街上没有什么车,国家正处在发展建设的初期。很多地方的孩子都是靠着自己走路去上学,家住咸阳的孔忠良,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朴实的农民,每天都在地里辛勤的劳作,挣得钱供孔忠良上学。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在1968年的一天,13岁的孔忠良和往常一样,独自走在上学的路上。当他来到一处水渠边时,一时贪玩,从水渠里捡起石块,玩打水漂的游戏,玩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有一处在闪闪发光,走近一看竟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外形雕刻精美,看上去与众不同,孔忠良便把石头捡起来塞进了书包里,带回家中。

回到家以后,他把这块石头拿给哥哥看。因为石头上面刻着一些文字,所以他的哥哥认为这应该是一枚印章,两个人就决定在这个石头上也刻下自己的名字,因为石头质地非常坚硬,刻不上去,所以也就作罢。

因为孔忠良的父亲要进城里买东西,所以兄弟两人希望父亲能够找一处会刻章的地方帮他们刻上名字。他们的父亲找到一个曾经在大队里担任过干部的人,当对方看到这块石头以后,感觉和古时候的玉玺很像,于是带着孔忠良一起去到当地的博物馆,请专家来看一看这块石头到底是什么。

专家们经过仔细的鉴定之后,确认这确实是一枚玉玺,根据其精美的造型和上面的文字,专家们认为应该是刘邦的妻子,吕后的随身印章。在得知这是一件文物以后,孔忠良并没有私自收回,而是直接就把玉玺上交给了国家,上交后要了20元路费。

2012年,时隔44年以后,当地博物馆专家再次拜访孔忠良,孔忠良收到了博物馆赠送的一个捐赠证明。他说要不是这个捐赠书,自己早就忘了小时候发生的事,他也表示说,为人应该诚信,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贸然昧下,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他的行为无疑堪称典范,我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品格高尚,保护了古人留下来的文物,为国家研究历史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10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