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雕刀法有哪些

古代玉雕刀法有哪些,第1张

 1 阴刻线 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一般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 2 勾彻 按设计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刚线,商代时常用。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面坡”。 3 隐起 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此手法。 4 浅浮雕 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5 高浮雕 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6 圆雕 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器件。 7 活环 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8 镂空雕 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地方钻管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 9 花下压花 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10 打眼 红山文化时打孔的形式就很丰富,但当时用竹木、皮革为钻具,借助于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良渚文化打眼,穿孔的技术有所提高,玉琮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接孔洞)。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眼,如:玉翁仲、象鼻眼等。 11 底子 古代人制作玉器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铲削后的器面,器壁,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12 挖膛 琢制玉器内腹部技术,良渚文化时的高筒玉琮已显示出挖膛技巧的高超,清代的鼻烟壶制作更是追求薄壁,使这一技术更趋娴熟。 13 抛光 抛光分为粗光和精光。战国以后的玉器很注重最后的抛光工序,使玉雕表面的晶莹润泽玻璃光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14 剪影 所雕出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如同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15 汉八刀 汉八刀为汉代独有,所雕玉器“八刀”即可形成,这里是指汉代琢玉刀法的精准,寥寥数刀即可成形,不是指刚好八刀。 16 跳刀 跳刀为汉代所独有,汉代阴线纹细如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之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依然流畅,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 17 俏色 利用玉料本身天然的不同颜色,巧妙的琢刻成物体外表的肤色或器官,若能雕刻得恰如其分,则有巧夺天工之妙。

玉雕中采用了切、磋、琢、磨等方法。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

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加工工具:

古代玉雕加工工具形制虽不复杂,种类却比较多,我们根据清代制玉工具的功能和用途将其分为雕刻、打孔、抛光三类。

制玉的加工工具泛指在玉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直接作用于玉石的工具,由于玉石的硬度比较高,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专用工具。这些专用工具形制虽不复杂,但种类却比较多。

在古代制玉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雕刻工具叫陀,是指安装在“水凳”横轴上可以旋转使用的各种工具的泛称。陀的名称是玉雕行业沿用历史的称谓,什么时候开始称之为陀己无从考证。在古代,陀与码字相同,可以互相替换,很多人用铭字,是否合适有待斟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547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