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制作过程

青花瓷的制作过程,第1张

青花瓷是景德镇传统陶瓷制作成形工艺中的一类,它的制作是依靠陶车进行手工拉坯制成粗形,然后利用陶范来规整形成制作,大量应用于日用瓷,制作的流程如下:

1、淘炼胎土

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岭土烧制成的,天然瓷土含杂质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杂质,烧成的瓷器才会细腻白润。

2、制胚

将淘洗好的瓷土制成各种器形,放置一段时间,自然阴干。然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将印好的坯进一步精修,使坯体表面光滑,器型圆润。

3、绘画

等干燥后,在瓷器表面用青花料绘制图案。

4、罩釉

把已经画好纹饰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层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5、烧制

将罩釉后的瓷胚经高温烧制,釉下的青花料就会呈现出美丽的蓝色。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烧成后瓷器表面的纹饰就是呈现棕色而不是蓝色。

青花瓷早产生于唐代,在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的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经过了明永乐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宣德朝成为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时期政局也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天下较为富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上宣德帝本身喜爱艺术,擅长书画,在他的倡导下,艺术风气盛行,对青花瓷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宣德官窑靑花的制作工艺成熟,纹饰内容广泛,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和几何纹都能见到,尤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具特征性的纹饰有:龙纹张嘴伸舌,上颚高突,肥身,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几种,五爪龙的爪趾前后连接成一圆圈;回纹笔画通体相连,不见明初两个一组的画法;燕叶中茎以较粗的双线勾成,不到叶尖相聚成三角形;莲瓣边框不填色而瓣心满色;配以庭院设色的 仕女图等。

宣德民窑青花有粗细两种,绘画笔法多样,纹饰疏朗简约。初见口沿梵文一周作饰。碗心隶书和草书“福”字,或螺旋形花心、梅枝、轮叶莲、缠枝莲等。外壁纹饰有缠枝莲托八宝、螺旋形的结构带绣球、螺旋形海水云气纹等。花心排列如菠萝鳞片、花叶肥短的缠枝莲等。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 火石红 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 苏麻离青 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 窥天外乘 》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 景德镇陶录 》也曾提到。一线拍行藏品征集,壹叁壹陆柒柒贰,柒柒陆捌王女士。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 铁锈 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明宣德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

此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明 宣德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合盌

宣德合盌胎细色净,发色浓湛,釉润如脂。盌深壁,微折腰,凸饰弦纹成双,口沿外侈。青花挥毫,发色靛蓝,弦纹上方妙绘缠枝瑞莲,鲜妍盛绽,上托佛教法物八吉祥,细画法轮、法螺、宝幢、宝伞、莲花、双鱼、宝瓶、盘长,缀以飘带,并饰延枝卷叶相衬,弘显佛智圆满。弦纹下折腰处另添连枝花卉,简约典雅。圆盖穹顶,青花满绘,中心芙蕖,花蕊微凸,环饰莲托八吉祥,与盌上所画,两两相对。盖内、盌心各书青花六字楷款对铭,仅后者画双圈。澄观法物,八识涵蕴,佛学会心,恩泽广施。如此宣德重器,来源有绪,传世罕见,寥若晨星。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

永宣青花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素来为青花瓷中的典范,其色泽浓艳,式样精妙,珍品迭出,实为青花瓷发展的顶峰,后世倍加推崇,多加仿制,影响深远。此件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即为宣德朝青花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此瓶造型圆硕而挺拔,微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通体以青花绘饰,腹部满绘缠枝花卉纹,枝叶缠绕,疏密有致,娇嫩的花朵分布其间,格外醒目。肩颈部绘变体莲瓣纹。整器胎骨白腻,青花发色纯正,绘工娴熟,线条流畅,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 粗线条 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青花瓷所需的青花料主要这几种:苏麻离青、无名子、回青、浙青、珠明料等

唐代的青花料使用的是含有钴的蓝釉彩进行制作。宋代主要是青瓷受欢迎,青花瓷因为技术各方面均未成熟,所以出现了宋朝时期的空白历史期。

元朝末明朝初景德镇制造使用的青花料是苏麻离青,来自古代的波斯地区,是波斯语苏莱曼音译。这种钴料产地是波斯卡山夸姆萨村,还有一种说法是英文smalt的音译,意为一种蓝玻璃。这种钴料属于低锰高铁类钴料,永乐、宣德年间使用。郑和七下西洋从伊拉克带回来一批料,但是在后来的生产中逐渐被回青取代。

明朝成化到嘉靖期间用的是坡塘青,产自江西乐平。正德朝的官窑也曾用过此料。无名子作为一种钴料,产自于江西上高等地,主要用于民窑,明朝使用。回青后来者居上,替代石子青。元代中期到明初也使用平等青作为原料替代苏料。苏料在从源产地到制作地的过程中,要经历海洋运输颠簸,供货不稳定,所以就从国内发现了平等青。

在明朝青花瓷盛行以及其它原因,所以用料很杂。永乐、宣德用苏料。成化至嘉靖年间使用平等青。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用过回青。浙青,明万历中期到清朝前期景德镇的用料。珠明料从明朝到民国都断断断续续的在使用。在清朝雍正乾隆朝曾经使用韭菜边料、浙料。康熙,嘉庆年间使用明珠料。

各朝代进行生产的时候,这些钴料从一无所闻到诸多种类,无一不是一代代工匠的心血累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就是氧化钴料,也就是钴土矿。青花料是青花瓷生产的必需原材料,属于釉下高温颜料。青花料的质量和呈色控制技术决定了青花瓷的兴衰和发展。

  关于青花瓷的产生时间,学者们大多认为在元代。因为据考古发现,近几十年相继出土了不少元代居住遗址、墓葬、窑藏中的珍贵青花瓷。目前国内外有纪年可考最早的青花瓷是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延祐六年13丨9年出土的青花牡丹塔盖瓷瓶。1975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发现了一块菱形朵花图案装饰的青花釉下彩瓷枕残片。它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青花瓷起源的看法,其开创时间应该是唐代。1983年和1990年,扬州唐代遗址又先后出土了一些青花瓷片,再次证实了唐代我国已生产青花瓷这一事实。

 关于青花瓷是如何产生的,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青花瓷器来源于西方主要是波斯,无论是技法、纹饰还是用料,都是在西方影响下才出现的。然而,有关专家则认为,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产物。另外,有人提出青花瓷器使用的钴料,经牛津大学理化实验室测定,其产地

 来自波斯。与此相反,有学者提出我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在制陶工艺上应用钴料了这就为青花瓷使用钴料的工艺来源提供了更早的证据3总之,青花瓷的产生,至今仍是一个谜。

 所谓青花瓷,系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纹,而不杂以它彩。

回青: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浙料:又称浙青,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平等青:又称陂唐青,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石子青:又称石青,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官窑常将石青与回青调和使用。

1、回青: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2、浙料:又称浙青,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3、平等青:又称陂唐青,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4、石子青:又称石青,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官窑常将石青与回青调和使用。

5、珠明料: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6、苏麻离青: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第一,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更加紧致。

第二,做坯。做坯是依据最终设计好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传统工艺多用手工拉坯完成。

第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

第四,上里釉。瓷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

第五,画坯。上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第六,混水。

第七,罩釉。把已经画好纹饰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层釉,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第八,烧窑。把待烧的瓷坯均匀地分布在窑体内,称之为满窑。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701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