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珐琅烧蓝是怎样发展的?

唐代的珐琅烧蓝是怎样发展的?,第1张

唐代以后,珐琅烧蓝工艺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应用于饰品方面,成为后来以“银蓝釉”为主的烧蓝工艺。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在铜、银胎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瓷胎,制作工艺既利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也结合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创造了一种以蓝为主的风格,最终形成闻名于世的“景泰蓝”珐琅彩工艺。

从这件立马的工艺角度看,唐代的珐琅蓝釉工艺相对要原始一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色釉虽然也有大蓝、大黄、深绿以及复色的绛紫,但紧密度不够,表面都出现气孔和开片。

二是工序不同,后世成熟的珐琅工艺要经过清洗、烘干,在纹饰上敷点釉料,将胎体一起入炉烧制、打磨、抛光等工序。

其工艺十分繁复,首先将石英、长石等原料,加入纯碱、硼砂等溶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乳浊剂,再加入金属氧化物等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成珐琅浆。

将珐琅浆涂敷于金属制品表面填满,拿到炉中烘烧,使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后成为固着胎体的绚丽色釉。为使色釉与掐丝的高度一样平,需反复四五次这样的填色和烧结。

而从实物来分析,唐代的珐琅烧蓝工艺相对简单,工序只有清洗、烘干、在胎体上直接敷点熔融好的珐琅色釉。因此,珐琅会出现在掐丝纹饰内敷点不全、釉面高低不平的现象。

这说明珐琅工艺在唐代尚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复色釉料不匀,造成同一釉面上出现颜色深浅的不同和色度的变化,但也由此显得釉色更丰富、更自然,增添了一种原始美。故而这件立马,已为人们研究珐琅色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不会掉色。在黄金或者是银首饰上面,现在都有烧蓝工艺的首饰。烧蓝工艺是通过高温烧制的方式,将五颜六色的颜色烧制在黄金和银首饰上面。正常佩戴或者普通受热的情况下,银首饰表面的烧蓝颜色都是不会掉的。

fab极好的;绝妙的。烧蓝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烧银蓝、银珐琅,是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成的工艺品,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烧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银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的透明感,别有情趣。烧蓝的"蓝"是烧制后形成的类似低温玻璃的块料。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之一。

烧蓝与发蓝(烤蓝)的区别

发蓝(烤蓝):

通常是指碱性氧化性溶液的氧化作用,在钢铁制品表面形成一层蓝黑色或深蓝色磁性氧化铁薄膜的方法。

烧蓝:

烧蓝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53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