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是宋代流行的茶器,作为曾经的皇室贡品,不仅享有盛宠,而且在海外也非常有名。但由于饮茶习惯的改变,到了明代,连知名茶人都不了解建盏的用途,更不用说鉴赏建盏这些东西了,而其命运的多舛,也造成国内建盏收藏的一种尴尬。
现在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建盏,不仅数量少,且其中很多是出土盏,普通盏。但日本和美国这些国家的博物馆,却有相当数量的建盏,其中不乏有一些极品建盏。
建盏圈里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民间的藏品很是丰富。虽然这个说法没啥毛病,但公众却都看不到啊。博物馆的藏品为什么很重要,不就是因为它们是长期对公众进行开放的,对于大众需要了解的文物,具有影响很大的意义,它们是活生生的标本,也是文化思想、精神传承的宣传口。
可惜现在不少国内的常规建盏展品,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国外的展品,有机会亲眼见到这样的人并不多。若是不能亲眼看到这些实物,没关系,多看一些高清的和视频内容也不错。而国内的藏品建盏,抽空可以去看看。正所谓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例如北京和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福建博物馆都有一定的建盏藏品。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冷门的博物馆,婺源县博物馆,虽是县一级别的,但也是国家重点博物馆。所藏的一只南宋墓出土银兔毫盏,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品质都比较出众。
不过这些博物馆所藏的宋代建盏,虽然有着不菲的价值,但对于璀璨多样的釉型来说,却只是冰山一角,数量没那么多,釉色也没有那么齐全。
我国作为建盏的原产国,这样的建盏收藏现状确实有点不太乐观。而日本并非原产地,却还对宋代建盏那么重视。他们的普通民众也能在本国欣赏顶级的黒釉瓷艺术。不仅如此,美国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建盏藏品,并在首屈一指的博物馆进行展出。
不过,以此就说我国对建盏不重视,对这一宋人遗珍不关注,是不合理,也是不客观的。国外有那么多极品建盏,不光光是因为他们重视,其中还有一些历史原因,这里就是不展开细说了。
当然,海外的馆藏建盏虽然不错,但很少有盏底带有款项的,这不免有些遗憾。国内民间虽然有不少的好东西,但这得凭借一定的运气。即便组织一些特别展览,但对于大多数人还是看不到。
建盏作为宋代第一茶器,不应该是“深闺人未识”的情况。如果博物馆能够精心的搜集建盏,加上长期的展出,得到更多的宣传和重视,也是值得薪火相传的一件事。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这是宋代的大书画家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这是由于宋代当时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所致。而那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正如宋代的大名士蔡襄在《茶钅录》中所说的那样:“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在宋时就享有很高声誉的“兔毫盏”,对于现在的许多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对它的认识只不过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时候就知道一个黑釉土碗能值几千块钱。当然,那时也决对不必担心有赝品出现,但是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业内人士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对于古陶瓷的鉴别,说起来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耐心地多看、多问、多上手,通过对造型、胎、釉、纹饰和老化(旧)程度的细心观察,就可以渐渐地积累起经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这样就能够在古玩收藏、投资这个领域里自由地遨游。
严金尺建盏是非常不错的,具有收藏价值。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而且多为圈足,足底粗糙,足与柄相对较大。
建盏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造型古朴、胎体厚重、釉色黑褐、釉面泛现金银斑纹,是宋代极受欢迎的茶具之一。
2016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你想要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有价值。建盏,是专门指福建建窑烧制的瓷器茶盏,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何华制造建盏的工艺水平、己达到国大师级别了,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所以何华建盏是值得收藏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