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史书记载
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
《皋陶谟》:“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左传·昭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左传·昭二十九年》: “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
《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某些古书中记载:为夏朝统治者养龙的人姓刘,未可考!
《左传·昭十九年》: “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
《礼·礼运》:“鳞凤鱼龙,谓之四灵”。
《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
《周易》 乾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吉 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生肖论》云∶龙耳亏聪,故谓之龙。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龙的分类
有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chi)龙,有角的叫虬(qiu)(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按爪分类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 五爪龙(脚趾)
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一、夔龙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风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风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二、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很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三、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按职能分类
天龙、神龙、地龙、伏龙 《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 王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类
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卵溼化四种。”
其他分类
虺(huǐ):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 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是1种传说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龄时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蛟龙有两种原型:一种是短吻鳄,英文名叫Alligator。现在世界仅存为数不多的几种,如中国的扬子鳄; 另一种是咸水鳄,学名湾鳄,唐朝韩愈写过一篇祭鳄鱼文,就是为了赶走当时在广东潮州一带为害百姓的湾鳄。现在此种鳄是现存鳄类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达七米。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火龙是在开天辟地时出现的,全身被红色的火焰包围。记载中的火龙给混沌初开的世界带来了光明和可供人类生存的火焰。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苍龙: ①龙名。《楚辞·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白虎骋而为右騑。” ②马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乘鸾辂,驾苍龙。”注:“马八尺以上为龙。” ③黄道东方七宿总称,即青龙。《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 ④指太岁星。古代术数家以太岁所在为凶方,故亦指凶恶的人。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 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 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龙生九子
龙之一子,名狴犴(bi an)好牢狱,面如虎,经常在牢狱之中守候,主战争。
龙之二子,名猰貐(ya yu)鸟喙鸢尾,鱼躯牛角,独角,又名独角兽,为瑞兽。
龙之三子,名狻猊 (suan ni),又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龙之四子,名獬豸(xie zhi),样子像麒麟,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把它作为正义和吉祥的象征。 龙之五子,名鼍螭(tuo chi),生性好游泳,常在扬子江周围泛游。
龙之六子,名摩羯(mo jie),羊首鱼身,为古代印度所崇信之神兽,好爬望,为瑞兽。
龙之七子,名獍犼(jing hou),又名金毛犼,传说中它性情凶猛,爱争斗厮杀,为凶兽。 龙之八子,名狰狞(zhengning)人面怪兽,龙身狼蹄,面目狰狞,好恐吓他人,为凶兽。 龙之九子,名貔貅(pi xiu)吉祥瑞兽,龙首凤尾,牛蹄鱼鳞,好财宝,喜欢金银珠宝,为吉祥物。 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是近年最响亮的口号,可是龙的传人确切含义什么呢?从结构和词义上看,龙的传人有两个含义:一是人传龙,即中国人将龙图案龙信仰龙风俗,一言以蔽之曰龙文化,承传了下来,因而所谓龙的传人,就是将龙传下来的人;二是龙传人,即中国人是龙种,是龙子龙孙,这个传是传宗接代的传。是人传龙,中国人将龙(图案信仰风俗之类)传承了下来。就历代文献记载而言,龙生了皇族系列,并没有生普通的中国黎民。至于进化论说人是类人猿的后代,与龙没有任何DNA的牵连,就更不用说了。这样说来,龙的传人一词,稳妥的理解应是指将龙文化传承下来的人。可是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即便是研究龙文化的专家学者也众口一词,说中国人是龙子龙孙,所谓龙的传人就是龙传下来的人。这种理解上的错位,就跟把苏绣的传人或青铜工艺的传人理解成苏绣的子孙、青铜工艺的子孙一样荒谬。
1、起源不同:鱼化龙最早地起源是鱼图腾或者龙图腾,两种图腾逐步融合发展为鱼化龙龙形象;摩羯鱼起源于佛教,为梵语海中大鱼的意思。
2、寓意不同:鱼化龙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亦名鱼龙变化;摩羯鱼寓意鲤鱼跳龙门,化身为龙。
杨柳观音:又称圣观音,右手持杨柳,左手持净瓶,踞坐岩上。相传中州民风沦丧,致使天怒人怨,天下大旱。观音前来点化众生,显现真身,以玉净瓶中杨柳枝蘸甘露遍洒四野,顿时天降大雨,解除旱情。所以杨柳观音代表着原谅与仁爱。
龙头观音:一般作观音脚踏龙头怪物像。龙头怪物龙首龟身,是被观音降伏的于东海危害人间的怪物。龙头观音寓意,观音菩萨法力无边,为民除害,保佑人们安居乐业。
持经观音:又名读经观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状若读书。持经观音典出唐末钱戮起兵立国护民的典故。其寓意为心怀天下,心想事成。
玉雕观音33类造型都有哪些寓意
圆光观音:是以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而得名的梵王身法相。代表沉着、坚定。
游戏观音:游戏观音有两种常见造型,一种是嗔、怒、喜一首三面的帝释身相,一种是在五彩祥云上箕坐或漫步的形象。游戏观音告诫众生善恶因果,皆有因果;点滴祸福不爽毫发。现多以游戏观音相警戒自省。
白衣观音:又称白衣大士。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或双手结定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代表超度极乐与纯净菩提心。
莲卧观音:双手合掌,侧卧于石荷叶雕刻的莲花宝座上。寓意有求必应。
泷见观音:于高山之上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飞瀑,表示观音关注众生苦难,保佑众生五谷丰登,人畜安康。
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惦念世间疾苦。寓意解救病痛。
鱼篮观音:脚踏鳌鱼,手提盛鱼的鱼篮或者是手提鱼篮的民间**形象。代表信心与坚持。
德王观音:趺坐崖畔,右手持杨柳,左手置于脐前,其德殊胜,故称德王。象征福与禄,有保佑众生福禄双全之意。
水月观音:相传为画家丘子靖所画的观音水月影像,一般作观水中月相。有永保众生平安之意。
一叶观音:又名莲叶观音、南溟观音。因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名。
青颈观音:青颈观音三面四臂,手持杖、莲、轮、螺四种法器宝物,相传观音为解救终身,降魔吞毒,故而颈为青色。寓意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威德观音:左手持莲花,箕坐岩畔。寓意排危除障,一路平安。
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观赏设有阿弥陀佛像。又有手持赤色怪柳的造型。延命观音寓意消灾解难,延年益寿。
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之上。象征知足。
岩户观音:在岩洞中,禅思入定相。佩戴或摆放岩户观音,免受毒物侵害。
能静观音:伫立岩畔,双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象征静慧如海,不为烦恼所动,永远安宁。
阿耨观音:常见的阿耨观音像多在海中岩石之上,抱膝而坐,目光向海。表示观音洞察一切,救苦救难。
阿摩提观音:乘白狮,身放火光,一首一面四臂。其中三臂分持摩羯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一手结说法印;另一种形象为提棒骑狮的宝相,不过此相阿摩提观音比较少见。在少林寺便供奉有提棒怒目的阿摩提观音,表示匡扶正义、惩治邪恶。象征正气凛然、无畏无敌。
叶衣观音:敷草坐于岩上,身穿树叶做成的千叶功德(八万四千功德)衣。代表积德行善。
琉璃观音:形象为双手捧一琉璃壶,乘莲瓣浮于海上。寓意琉璃心境,心想事成。
多罗尊观音:多罗尊意为“眼”,故多罗尊观音亦是多眼观音。一般作合掌持青莲花的中年妇女相,多见于密宗。象征无所不察。
蛤蜊观音: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相缘于唐文宗食蛤。表示观音菩萨对众生怀有怜悯之心,乐于救苦和劝善。
六时观音:佛教“六时”为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此相一般作左手结说法印、右手持经书状。
普慈观音:又称普悲观音。此相观音,乘云浮空,衣端流风,大自在身。象征一视同仁、平安度世。
马郎妇观音:马郎妇观音与鱼篮观音同出一个典故,但其法相却不相同。马郎妇观音即马郎之妇观音法相,常为手持法华经或双手叠放腹前而立的妇女身相。
合掌观音:双手合十,肃立莲台之上。表示观音菩萨乐于化解众生的一切苦难,实现众生的良好愿望。
一如观音:形象为乘云飞向空中,右手执说法印,此相常伴有雷电相随,代表观音能制伏雷电。寓意真如之理,一视同仁。
不二观音:双手交叉或低垂,在水中立于莲叶之上,或坐于莲座之上。寓意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最高。表示观音菩萨道行精深,佛法无边,保佑众生消灾消难,福寿无边。
持莲观音:此观音相多为手执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之上,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
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净瓶做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执杨柳枝。有救赎众生,解除生者苦难的吉祥寓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