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菇是什么菇

红色的菇是什么菇,第1张

红椎菌。别名红菇、红蘑菇、大朱菇、真红菇、大红菇。红椎菌是一类大型菌根真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红菇目、红菇科、红菇属。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药)用菌。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云南、江西、辽宁、河南、四川、广西等省区,海拔为300~1000m山林地带,植被和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坡度10°~45°的缓坡地至斜坡地。

红椎菌属大多数种类是可食用,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菇中之王”的美称,系天然营养佳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红椎菌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多糖、有机酸、维生素、脂肪酸和甾类化合物、色素和抗生素等。

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珊瑚是非生物,属刺胞动物门,当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软珊瑚、海葵等动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虫造成。每一珊瑚虫都有一个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体,它的肠腔与四周的珊瑚虫连接,而位于身体中央的口部,四周长满触手我们通常把珊瑚分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们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除了生物学分类外,我们亦可按生态功能,把珊瑚分为两大组。那些有共生藻(即虫黄藻) 的珊瑚称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没有共生藻的则称为不可造礁珊瑚。

珊瑚的基本结构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营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药 名

珊瑚

拼 音

SHANHU

来 源

为矶花科动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胳。

功 效

去翳明目,安神镇惊。

主 治

治目生翳障,惊痫,吐衄。

性味归经

《唐本草》: "味甘,平,无毒。"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2分。外用:研细末点眼。

动植物资源分布

分布台湾及南部沿海。主产福建、台湾、广东、西沙群岛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用网垂入海底以网采收。多取自制作工艺品的残余碎块作药用。

拉丁名

Corallium Japonicum Kishinouye

炮制方法

洗净晾干,研成细粉。

考 证

出自《唐本草》①《本草衍义》:"珊瑚,有一等红油色,有细纵纹,可爱;又一种如铅丹色,无纵纹,为下。入药用红油色者。②《纲目》:"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红色者为上;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歼。"

生药材鉴定

完整者如小树。一般均已碎断成短棒状,长2-3厘米,直径3-5毫米。有分枝或小突起,周围有许多小孔,红色。质坚硬如瓷,不易折断。气味均无。以内外皆红、体重、坚脆而粗壮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等。

珊瑚的基本体型是圆筒或圆盘状,呈辐射对称,身体中央是腔肠。腔肠起消化和吸收作用。腔肠上方有个口,腔肠与口之间叫口道。口的四周有触手,触手中有刺丝囊,囊中有含毒液的刺丝胞,是动物防卫和捕食的武器,也就是为什么腔肠动物门又称刺胞动物门的由来。

珊瑚在腔肠动物门中的分类

已知腔肠动物门约有9000余种,通常分成3个纲,即水螅虫纲(Hydrozoa),约2700种;钵水母纲(Scyphozoa),只有200余种;而珊瑚虫纲(Anthozoa)有 6100多种。

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Pennatulacea)和群体海葵(Zoantharian)也误称为“珊瑚”。

石珊瑚的生态特点

根据石珊瑚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特点(表2),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类。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顾名思义它们栖息在深海。已知栖息最深的记录是在阿留申海沟6296~6328m处发现阿留申对称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单体为主,少数群体,且个体小,色泽单调。用拖网、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采到。

石珊瑚中的浅水石珊瑚分布在浅水区,一般从水表层到水深40m处,个别种类分布可深达60m。绝大多数是群体。在热带海区生长繁盛。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把热带海滨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

在热带或亚热带区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都有浅水石珊瑚生长。但是由于地理障碍(巴拿马地峡在600万年前已形成)这两个海区的浅水石珊瑚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系。

事实也证明两个海区的石珊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已知印度-太平洋区系石珊瑚有86个属1000余种(亦有人说是500种、800种),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有26个属68种(或25属50余种)。

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在河口,由于大陆径流奔泻入海,携带大量陆源性沉积物质,因而不宜浅水石珊瑚生长。所以,要在河口寻找浅水石珊瑚是徒劳的。

造礁石珊瑚的常见科属

造礁石珊瑚的鉴定主要根据其骨骼的外形,无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体隔片发育的轮数,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属装饰结构、轴柱的有无等特征来分类定种,而现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类阶元则是根据骨骼的微细结构确定它们的归宿(需切片、磨片、镜检)。所以石珊瑚高阶元的分类及其演化是诸家百说。本文采用Veron根据现代石珊瑚的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学,结合古生物学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统。现得知我国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属174种,现只介绍4个科。

1、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体分枝,珊瑚群体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径0.5~2mm,群体由外触手芽形成,很少超过二轮隔片,甚至退化无隔片。轴柱针状或无。常见的有柱形珊瑚属Stylophora、排孔珊瑚属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属Pocillopora。在海南岛有杯形珊瑚属,珊瑚杯小,杯径小于lmm,隔片发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状,或无。轴柱无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实,在海南岛民间称为“海花”。常见的种类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状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广东、广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触手芽形成块状、叶状或分枝状群体。珊瑚体笙状,直径一般小于2mm,有围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无轴柱或轴柱小、弱。该科常见有鹿角珊瑚属Acrop- ora、蔷薇珊瑚属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属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属 群体分枝状,有些分枝吻合,极少数短分枝块状或皮壳状。在分枝或小枝顶端有一个大的轴珊瑚体(axial corallite)和众多的辐射珊瑚体(radial corallites)。辐射珊瑚体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这是区分种的特点之一。围鞘网状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状,无轴柱,该属是印度- 太平洋区系中的优势属,种类和数量最多,而且随环境的变异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风大的环境,群体基部皮壳甚大,分枝矮而粗壮;在浪小较稳定的环境,分枝发育充分,长笋似挺拔有力。美丽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区的优势种。

22 蔷薇珊瑚属 群体块状、叶状、多枝状或皮壳状。珊瑚杯小,直径小于1mm,无轴珊瑚体,壁多孔,无轴柱。共骨网状,状饰有多种形状竖立的小骨刺。该属在珊瑚礁中较为普通,在礁平台潮间带区指状蔷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优势种。常见的还有叶状蔷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体由内外触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无孔。轴柱由小梁组成,圆形或长形;有些属无轴柱。该科常见的属有牡丹珊瑚属Pavona和厚丝珊瑚属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属 群体由圆、凹的边缘芽形成。呈水平板状、波纹单面状、皮壳状、柱状或两面叶状群体。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联或不联。轴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无。该属常见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叶状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变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丝珊瑚属 群体叶状或不规划块状,叶状群体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长而与边缘相平行;块状群体脊塍长短不一。该属常见有皱纹厚丝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体或单体,幼体时有一附着柄,成体时游离自由生活,圆盘形或长卵形。群体单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连续或断续成刺状突起。小梁组成轴柱或不发育。隔片齿和背刺的类型是定种的重要特征。该科常见的属有石芝珊瑚属Fungia、圆饼珊瑚属Cycloseris、双裂珊瑚属Diaseris、石叶珊瑚属Lithophyllon、多叶珊瑚属 Polyphyllia、绕石珊瑚属 Herpolitha、帽状珊瑚属Halomitra、履形珊瑚属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属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属为单体,盘形或椭圆形,平或凸,随幼体所在环境而变化。成体体壁有孔。珊瑚肋绝大部分蜕减成背刺,隔片无孔。隔片边缘齿和背刺是分类的重要特征。生活大部分为**,少数边缘有一圈玫瑰红色。常见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濒危动物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录 Ⅰ、Ⅱ中明确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种都属二级濒危野生动物。1997年是国际珊瑚礁年,号召全人类保护濒临严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使蓝色荒漠中的绿洲变成了真正的荒漠。据“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证实全球范围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坏,其中95%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他们呼吁救救珊瑚礁。恢复珊瑚礁破坏了的生态系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因为现代珊瑚礁的骨干(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发育、生长。为此,为了人类自己,为了子孙后代,应该自觉爱护自然,保护造礁石珊瑚的物种。严格禁止卖买、贸易,通过各级政府立法,加大力度保护造礁石珊瑚,使造礁石珊瑚能持续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供人类持续利用。

珊瑚是由海中一种腔肠动物所分泌的石灰质壳堆积而成,这种腔肠动物被称为珊瑚虫。珊瑚的形状似树枝,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不透明或微透明,质地细腻,油脂状。珊瑚产于温暖的海洋地区,主要产地有两个:一是从日本到台湾一线;一是地中海沿岸地带。珊瑚的硬度类似青金石,性脆易断裂,有红、粉红、白、黑等色,以红色为上品,红珊瑚红艳如火,古代称“火树”。红珊瑚多数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处。我国台湾及厦门附近海域有出产,色彩呈粉红,肢体较小。世界闻名的红珊瑚产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红珊瑚主要用于首饰制品(制成项链。戒指或别针等),大者用于雕刻人物、花乌等工艺品。目前我国市场上所见红珊瑚,主要从日本进口,货源紧缺,价格昂贵。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它们体态玲珑,色泽鲜艳非常好看。珊瑚是由许多 珊瑚虫(水螅体)聚合生长的一种群体生物(但有少数珊瑚为单一水螅体)。生活 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中的珊瑚,称为造礁珊瑚,或浅水珊瑚;另一种生活在深海中, 是非造礁珊瑚。若依其骨骼特性又可分为石珊瑚及软珊瑚类。石珊瑚类具分泌碳酸 钙形成坚硬群体的能力,绝大部分为造礁珊瑚;软珊瑚不分泌大量的钙质骨骼,但代之以钙质骨针束支撑身体。

珊瑚的生殖可分为无性及有性生殖。至于生长季节, 一般认为排放精卵的时机和光线强弱、温度高低、月亮盈亏、潮汐等环境因子有关,由于珊瑚的种类太多,而每种的生殖季节皆不大相同,所以并没有固定的生殖季节。

—————————————————————————————————————————

珊瑚 [忍冬科] [荚蒾属]

别 名:日本珊瑚树,法国冬青。 拉丁名:Viburnum awabuki

产地分布:

产华南、华东、西南等省区。长江流域城市都有栽培;日本、印度及朝鲜半岛也有。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具圆形皮孔,单叶对生,厚革质,长椭圆形或矩圆形,先端渐尖或钝,全缘或近先端有波状钝锯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叶背灰绿色,叶柄锈褐色。5~6月开花,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芳香。10月后椭圆形核果成熟,红色。

生长习性:

喜光,也能耐阴。喜温暖,耐寒性略差。喜肥沃、湿润的土壤,在酸性和微碱性土中也能适应;对有毒气体氯气、二氧化硫的抗性较强,对汞和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也可耐瘠薄,耐烟尘。萌芽力强,耐修剪。耐移植,生长较快,病虫害少。

园林用途:

珊瑚终年浓绿,枝叶繁密,富含水分,耐火力强,秋后果实鲜红,江南城市及园林中普遍栽作绿篱和绿墙,也作基础栽植或丛植装饰墙角;可修剪成大型球形。

繁殖培育:

一般扦插繁殖,也可播种繁殖。梅雨季扦插,3周后即能生根,成活率达98%。

------------------------------------

珊瑚虫只有水螅型的个体,呈中空的圆柱形,下端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围以一全圈或多圈触手。触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细胞(刺细胞),刺细胞受刺激时翻出刺丝囊,以刺丝麻痹猎物。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产生,经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发生于海水中,有时亦发生在胃循环腔内。通常受精仅发生于来自不同个体的卵和精子之间。受精卵发育为覆以纤毛的浮浪幼体,能游动。数日至数周后固着于固定表面上发育为水螅型体。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后不与原来的水螅体分离。新芽不断形成并生长,于是形成群体。新的水螅体生长发育时下的老水螅体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体上。软珊瑚、角质珊瑚及蓝珊瑚为群体生活。群体中的每个水螅体各有8条触手,胃循环腔内有8个隔膜,其中6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入胃循环腔,另两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引出胃循环腔。骨骼为内骨骼。软珊瑚分布广泛,其骨骼由互相分离的含钙骨针组成。一些种类呈盘状,另一些有指状的突出物。角质珊瑚在热带浅海中数量丰富,外形呈带状或分支状,长度可达3米,角质珊瑚包括所谓贵珊瑚(红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饰。其中常见的种类有地中海的赤珊瑚。蓝珊瑚见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径达2米的块状。石珊瑚是最为人熟知、分布最广泛的种类,单体或群体生活。与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样,隔膜数为6或6的倍数,触手简单而不呈羽状。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与有亲缘关系的海葵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有外骨骼。石珊瑚见于所有海洋,从潮带到6000米深处。群体生活的种类,其水螅体直径1至3毫米。大多数现存石珊瑚为浅**,浅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于珊瑚上的藻类而定。但其骨骼为白色。最大的营单体生活的石珊瑚属石芝属,直径可达25厘米左右。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状,包住水螅体,其成分几乎纯为碳酸钙。其生长率取决于年龄、食物供应、水温以及种类的不同。环状珊瑚岛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约5毫米到28毫米。常见的石珊瑚类型包括脑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态命名。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状、羽毛状、树木状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或巴拿马沿岸海域。 (左上和右下图为圆管星珊瑚。珊瑚虫触手呈鲜**透明点斑状,盛开的珊瑚虫颜色鲜艳美丽,个体间体壁不相连。也有触手白色透明,其顶端呈橘红色球状,非常特别,惟个体较小直径约3厘米。)

聚在一起成为群体的珊瑚,其骨架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形状万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斓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这样形成的。

群体生活的珊瑚虫,它们的骨架联在一起,肠腔也通过小肠系统联在一起,所以这些群体珊瑚虫有许多“口”,却共用一个“胃”。能够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虫大约有500多种,这些造礁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适宜温度为22至32度,如果温度低于18度则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纬度海区人们见不到珊瑚礁。珊瑚虫的触手是对称地生长的,根据触手的数目,可将珊瑚虫分为6放珊瑚和8放珊瑚两个亚纲。

蘑菇和珊瑚都是生物。

生物指生命体,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生物体,与非生对。其元素包括:在自的后代,能对外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

蘑菇(学名:Agaricus campestris)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蘑菇与植物不同,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蘑菇不能。蘑菇属于真菌,又可以分为大型真菌、小型真菌(包括附生真菌)。

珊瑚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具有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

扩展资料:

常见食用蘑菇有:

一、田头菇

俗称杨树菇,是中温性菌类,其出菇适温范围较广,一般春、秋两季自然发生于杨、柳、枫、榕、小叶榕等阔叶树的枯死树干和腐朽的树桩及埋于土内的树根上。

二、小火焰菇

俗称金针菇,中赖氨酸的含量特别高,含锌量也比较高,有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和健脑的作用,被誉为“益智菇”。金针菇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生物活性,促进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有利于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三、香菇

香菇不但美容养颜,还能起到到降低胆固醇、降血压的作用。香菇中有一种一般蔬菜缺乏的麦淄醇,它可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并增强人体抵抗力。多吃香菇对于预防感冒等疾病有一定帮助。

—生物

—蘑菇

—珊瑚

珊瑚是一种生物。

珊瑚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海生无脊椎动物。特点为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内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词也指这些动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质者。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

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

扩展资料:

珊瑚的几种分类:

一、按照珊瑚的颜色分类

根据珊瑚的不同颜色,宝石级的珊瑚可以分为红珊瑚、白珊瑚、蓝珊瑚、黑珊瑚、金珊瑚等,珊瑚呈现的不同颜色是由于珊瑚中含有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各种元素。

比如像红珊瑚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的氧化铁而形成的。红珊瑚是宝石级珊瑚中最有名的一种珊瑚,它同时是三月的生辰石和结婚35周年的纪念石。

二、按照珊瑚的生长条件分类

按照珊瑚的生长条件分类,宝石级的珍贵珊瑚可以分为:活枝,顾名思义,就是珊瑚捕捞上来时仍是活体,珊瑚表面有剥膜,虫蛀现象很少,珊瑚经过打磨过后,光泽异常明亮,艳丽无比。

枯枝,即死珊瑚,这类珊瑚在捕捞上来前,已经受到了海水的眼中侵蚀,表面有较多的虫蛀现象,所以这种珊瑚加工过后的光泽也较差。

脱体或倒枝珊瑚,这类珊瑚在捕捞时已停止生长,但是骨髓部分并未受到海水严重的侵蚀,质地比较细密,经过加工过后,比死珊瑚的光泽要好。

参考资料:

-珊瑚

不是有的人吃野生菌会中毒,是所有的人吃了有毒的野生菌都会中毒,或身亡!在没有能力去辨别哪一种野生菌是否有毒的情况下,请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随便去摘野生菌菇食用!

胃肠炎型。可能由类树脂物质、呱啶或毒菌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30分钟到6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1小时至6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

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小时到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不是所有的野生菌都会让人中毒或身亡

不是所有的野生菌都会让人中毒或身亡。比如毒红菇和红菇。从名字我们就知道前面的有害后面的可以吃。毒红菇,又名呕吐红菇,长得和红菇相近,但毒红菇实体一般较小。扁半球形浅粉红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薄。吃了会引起胃肠炎症。

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及时催吐治疗,严重者面部肌肉抽搐或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从过往那些吃野生菌中毒或死亡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都是自己捡菌子,随机性很高,捡到的菌子种类比较杂,有些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奶浆菌,可以生吃的菌

奶浆菌,可以生吃的菌。这种菌比较奇特的地方就是你把他弄破它会流出牛奶一样的液体。有红色和淡红色两种。在我们那在山里找到这种菌就可以吃了,味道香醇,很好吃,性平无毒,这种菌价格亲民,容易买到。

野生菌能吃,但不是所有野生菌都能吃。至于说能吃的野生菌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应该是感觉不出来,一些好的影响,见效慢。如果不慎吃了毒菌,那可是分分钟见效,严重的也就是危及生命,不治身亡而已!还有一点就是一些能吃的野生菌,吃了了也会中毒,原因是因为喝了酒或者服了其它药品,所以说吃野生菌千万不要喝酒和服用药物。

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毒性成分复杂

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毒性成分复杂,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后,中毒者表现各异,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中毒者要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

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多发地区和有采食野生菌习俗的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针对对地域特点、民俗习惯、饮食特色,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印制有毒野生菌宣传挂图等多种措施,针对性地强化宣传教育,推动防控有毒野生菌中毒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使不采集。

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那么你对珊瑚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珊瑚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珊瑚基本结构

珊瑚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海生无脊椎动物。 特点为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内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词也指这些动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质者。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 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著底层栖息地。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珊瑚鉴定方法

珊瑚鉴定的方法很简单,主要靠观察:纵看珊瑚纵向有平行的生长纹,方向为平行珊瑚柱体。

如果是戒面,生长纹一般在背面;如果是雕刻件,表面上就能看到。

横看珊瑚的横截面上有像年轮一样的生长纹,由小及大,呈同心圆状,一般在珊瑚摆件上可以见到。

看颜色:珊瑚的颜色是由内而外的,珊瑚柱越接近表层的地方颜色越深,越里层颜色越浅。也就是说,珊瑚的颜色是不均匀的,如果颜色内外一致,就要怀疑是仿制品。

 珊瑚之间的区别

珊瑚是珊瑚虫所分泌出的一种物质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通常生长在海底100-300米以下。在众多品种的珊瑚中,被用来当做宝石的主要有三种:贵珊瑚以及黑色和金色珊瑚。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贵珊瑚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即碳酸钙,常见的颜色有红色、粉色和白色,其中以鲜艳的红色最为珍贵。贵珊瑚结构紧密、质地细腻,抛光效果好,颜色喜人,放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现在产地主要在日本以南海域,包括台湾海域。曾经的产地西地中海目前已经禁采,目前市场上优质的珊瑚很大一部分产自台湾。品质好的贵珊瑚体常切磨成珠子,制作成项链、手炼等首饰,也可磨成弧面宝石用作镶嵌成戒指或项坠,即使是下脚料的珊瑚枝子,也可以被串起来卖得很贵。

黑色和金色珊瑚的成分是介壳质一种硬蛋白质和少量的方解石。黑、金色珊瑚的结构松散,表面能看到很多凹洞或凸起,手感较轻。黑珊瑚是油亮的黑色带**的斑纹,而金珊瑚是金**带深色斑纹。两者的产地主要是西印度洋和夏威夷海域,目前这些地区对采集和出口珊瑚都有严格限制。因为结构松散,金、黑色珊瑚不太适合切磨,多见不规则的珊瑚体或珊瑚枝子,而高品质的珠子和弧面宝石则较为少见。

珊瑚的生长繁殖

珊瑚虫的卵和 由隔膜上的生殖腺产生,经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发生于海水中,有时亦发生于胃回圈腔内。通常受精仅发生于来自不同个体的卵和 之间。受精卵发育为覆以纤毛的浮浪幼虫,能游动。数日至数周后固著于固体的表面上发育成水螅体。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后不与原来的水螅体分离。新芽不断形成并生长,于是繁衍成群体。新的水螅体生长发育时,其下方的老水螅体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体上。软珊瑚、柳珊瑚及蓝珊瑚为群体生活。

珊瑚的物种分类

物种划分

珊瑚纲是腔肠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 全部海产。

全部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生活史中没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纲的水螅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 身体为两辐射对称。常见种类如红珊瑚Corallium rubrum 、细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已知腔肠动物门约有9000余种,通常分成3个纲,即水螅虫纲Hydrozoa,约2700种;钵水母纲Scyphozoa,只有200余种;而珊瑚虫纲Anthozoa有6100多种。

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Pennatulacea和群体海葵Zoantharian也误称为“珊瑚”。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约有1,000种;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约100种;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约1,200种;而蓝珊瑚蓝珊瑚目〔Coenothecalia〕仅存一种。

石珊瑚是最为人熟知、分布最广泛的种类,单体或群体生活。与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样,隔膜数为6或6的倍数,触手较简单而不呈羽状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状、羽状、树状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以及巴拿马沿岸海域。

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空气中一种使珊瑚易死的成分,出现在一些珊瑚区 ,因此,全球珊瑚种类及数量急剧减少。

生态划分

根据石珊瑚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特点表2,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

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类。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顾名思义它们栖息在深海。已知栖息最深的记录是在阿留申海沟6296~6328m处发现阿留申对称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单体为主,少数群体,且个体小,色泽单调。用拖网、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采到。

石珊瑚中的浅水石珊瑚分布在浅水区,一般从水表层到水深40m处,个别种类分布可深达60m。绝大多数是群体。在热带海区生长繁盛。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把热带海滨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

在热带或亚热带区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都有浅水石珊瑚生长。但是由于地理障碍巴拿马地峡在600万年前已形成这两个海区的浅水石珊瑚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系。

事实也证明两个海区的石珊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已知印度-太平洋区系石珊瑚有86个属1000余种亦有人说是500种、800种,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有26个属68种或25属50余种。

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在河口,由于大陆径流奔泻入海,携带大量陆源性沉积物质,因而不宜浅水石珊瑚生长。所以,要在河口寻找浅水石珊瑚是徒劳的。

珊瑚基础知识“的人还:

红珊瑚类简介红珊瑚Pedilanthustithymaloides别名:扭草、拖鞋花、百尺草、红掌、竹签、铁丁香、雀舌珊瑚、白花、琉璃苣苔分类:灌木花红珊瑚是常绿灌木,茎绿色,常呈锯齿状生长,肉质,含白色毒奶。叶互生绿色,卵状披针形,革质,中脉突出,呈龙骨状。小杯状花序排列成顶生聚伞花序,总苞鲜红色,夏季开花。它一年四季都有红色或紫色的花,树看起来像珊瑚,所以被称为红衣主教珊瑚。舌珊瑚又名紫丁香,属于大戟科和红雀属。常绿灌木。茎是绿色的,通常呈之字形,肉质,含有白色有毒的乳汁。红衣主教珊瑚原产于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它的性质是温暖的,适合阳光充足但不太红衣主教珊瑚的种植信息红衣主教珊瑚的知识红衣主教珊瑚的介绍红衣主教珊瑚是一种常绿灌木,绿色的茎干,往往呈之字形生长。肉质,含白色毒奶。叶互生绿色,卵状披针形,革质,中脉突出,呈龙骨状。小杯状花序排列成顶生聚伞花序,总苞鲜红色,夏季开花。它一年四季都有红色或紫色的花,树看起来像珊瑚,所以被称为红衣主教珊瑚。舌珊瑚又名紫丁香,属于大戟科和红雀属。常绿灌木。茎是绿色的,通常呈之字形,肉质,含有白色有毒的乳汁。杜鹃花原产于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喜温暖。适用于阳光充足但不太强烈、通风良好的地方。如果温度太高,半阴的条件也可以适应。耕作土壤应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药用价值别名:扭草、拖鞋花、青竹、百尺草、红雀掌来源:大戟科杜鹃花属红雀珊瑚的全草。一年四季都可以用,可以多用几次。性味:酸、微涩、寒。有一点毒。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消肿,止血生肌。外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疔疮、疮疡、眼角膜炎。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产品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竹红菌。

菌丝团淡棕色,有色菌丝呈红棕色,无色菌丝成束或散在,常附着有呈颗粒状的色素块。拟薄壁组织黄棕色,细胞多角形,较小。粘液细胞内含黄棕色至红褐色颗粒状物。散在大量棕色和红褐色团块。

介绍:

竹红菌是云南省众多民族药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现其光敏作用的有效成分竹红菌素以来,相关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有了长足进展,临床应用也不断拓展。

竹红菌是云南特色民族用药,来源于肉座菌科植物竹生小肉座菌Hypocrella Bambusae(B.et Br.)Sacc.的干燥子座,主要寄生在云南西北部高寒地区的箭竹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527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