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银、藏银、苗银、雪花银、有什么区别?

925银、藏银、苗银、雪花银、有什么区别?,第1张

925银饰指银含量为925%的银,一般用于制作饰品、戒指、项链等,藏银、苗银、雪花银乃至泰银都是对银的俗称,通常雪花银是指银含量999%的银,藏银、苗银也含量999的,部分苗银是925的,泰银是925的,因政府相关部门规定,以上统称足银,990、999多用于制作手镯、各种银器用具,银含量越高越软!

知道君的回答现在越来越逗 B了。

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形容官场黑暗和腐败的,即使在外人看来是清廉的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和省长中间的等级),三年下来(古代三年吏部考评官员一次,相当于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会有官职任免)也会有十万雪花银(官银,就相当于现在的公款)的灰色收入。

中国大规模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是从明朝开始的,中国的银矿主要集中在云贵,但是那个时候基本属于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而且品质极差,开发成本过高。因此先期中国的白银主要是从日本国进口的,随着清朝的建立,国际通商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才流入中国境内。这个阶段的白银主要是从南美洲进口的,直到南京条约时期,中国赔款所使用的白银仍然叫做“墨西哥鹰洋”(是英国人铸造的流通货币,后来墨西哥独立后废除此种货币)。

在古代市场流通的主要是铜钱和银票,真正以白银易物的行为少之又少。即使市面上流通的白银表面也都是灰色甚至是黑色的(看看你的白银戒指和现在流通的纸币就可以想象出来了),而且这些白银的重量也很小,属于散碎性质的。你所谓的“雪花银”往往指的是官银,即由国家发型的具有大额支付能力的白银。这类白银往往不再市面上流通,相当于现在国家的黄金、白银储备一样(金融体制都属于金本位制)。这种白银重量大、纯度高,很白很耀眼。于是就有“雪花银”的美称了。

至于你说里面会有铂,可能会有(两种矿藏可以伴生),但是含量不会很高。要知道当时的冶炼技术还很原始,白银里面会有很多杂质。其中能让白银看上去白花花的很耀眼,主要原因是里面含有很多锌。现在首饰加工的时候银饰是一定要加锌的,因为加锌以后,银的金相就发生了变化,增强了熔融状态的流动性、可塑性、延展性的同时,银结晶也变得致密减少了内部的裂痕、气泡和孔洞。

而且“雪花银”也不是专指元宝状的白银,因为那样铸造起来会很麻烦。古代大“面额”的白银都是铸造呈银条或是银锭,这一点在星爷的《九品芝麻官》里就表现的很真实。官银的重量都是十两、五十两之类的整数,市面上流通的白银也就是一二两,大多都以“钱”来计量的。

我记得看央视版《笑傲江湖》的时候,吃顿饭就给50两银子。我的天,在1910年代的时候50两白银就可以在现在北京二环路以内买上三件大瓦房了。100年前如此何况是1000多年前了。而且宋朝的时候花的是以贯来计量的铜钱,这个《三枪拍案惊奇》里面反映的就比较客观了。

啰嗦了半天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你的胃口。呵呵

意思是:即使是那些从不受贿、从不贪污的清廉的知府,只通过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仍然可以在三年内获取十万两白银。该俗语讽刺了统治阶级对民脂民膏的压榨。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描述清代官员收入的一个经典说法,其实这句话并不完全对,至少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准确的说它指的是地方官的收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京各部官员却面临入不敷出,甚至是常年借债度日的窘境。

扩展资料:

清代官员实行的是低薪制,但这并不是清代所独有的。历朝历代,除了汉初和宋朝中后期外,中国历史上官员的俸禄一直都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准。

以一个县令年俸为例,折合粮米进行对比便可见分晓。汉朝为15000至25000斤,东晋南北朝为20000斤,唐朝为15000至32000斤,宋代为31000至70000万斤,明代为3000斤,清代为5400斤。

可以看出,官员低薪制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十分严重了,以至出现了收入和支出完全不匹配的现象。雍正时期,鉴于官员生活情况,雍正帝实行养廉银制度,地方官的薪俸水平几十上百倍的增长。

大致来看,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一级的增长了约90倍以上,道员增长了50倍有余、知府增长了35倍有余,知县则接近50倍。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iwu/4154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 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