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器物,最初的作用其实是挠痒的工具,后来演变为一种防身配饰,最后变为一种象征“如意”的摆件。如意的柄端模仿人的手指形状,长度适中,可以帮助我们延伸手的长度进行挠痒。
随着人的意愿去挠痒,如人意,因此又被称为如意。因为如意非常常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如意增加了新的作用。
1,如意——变为大众的随身配饰:
如意本身外观流畅美观,随着如意的普及,很多人开始随身携带如意,将其作为自己的配饰。
随着骨头、玉石、金属制作的如意出现,一些人会将如意随身携带,作为一种装饰品;古时候的和尚,会将经文刻到如意上,来时刻提醒自己一心向佛,必要时也可以帮助和尚记忆经文。
一些使用金属制作的如意,甚至成为很多人的防身武器,如意的作用开始逐渐丰富,不仅仅有挠痒的作用,还可以用于装饰、记忆、防身。随着如意的作用增加,越来越多更加昂贵的如意开始出现,工匠们开始在如意上镶嵌珠宝,这也让如意开始有了象征意义。
随着如意的价值越来越高、装饰越来越华丽、同时如意也象征着幸福如意,古代的皇室也开始互相赠送贵重的如意,从而让如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2,如意——逐渐成为一种象征物:
如意起源于挠痒用的工具,但是随着如意的发展,如意的外形也开始产生分支。
一部分如意依旧保留着挠痒痒的实用性,造型比较简单质朴,材料也比较便宜,依旧主要作为大家挠痒痒用的工具;另一类如意的外形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外观越来越美观,材料越来越珍贵,装饰越来越奢华,这部分如意逐渐转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物”。
如意的分支发展,让如意的发展速度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如意开始使用金银等贵金属制作,也开始形成独特的外观,已经完全区别于挠痒工具。
后来大众的生活条件逐渐提升,挠痒用的如意越来越偏离原本的造型,如意也彻底成为大众眼里的“吉祥之物”。
如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物,但如意完完全全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物品的一次华丽变身。
从日常使用的挠痒工具,演变为中国文化的吉祥之物,可见中国古代匠人的工艺非常精湛,中国自古以来就对美好幸福充满向往!
如意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如意是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使用,只是如意的材质有所不同。
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汉族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样式:
如意样式也是慢慢发展起来的,现在经常见到的经典样式有三种,天官式如意、灵芝式如意和三镶式如意。
天官式如意:天官式如意就是直柄式如意,线条简单,但是高贵而威严。
灵芝式如意:这种如意的造型跟灵芝一样。这九鼎如意都是灵芝式如意。
三镶式如意:就是用玉器、玛瑙、碧玺、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贵宝石镶嵌在珍贵的紫檀红木或者铜鎏金上,我们称为三镶式如意。
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广泛,它可作为防身器物,战争中也用于代麾作指挥之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作为吉祥之物,它在汉族民间及宫廷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常人远行前,家人或友人会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祝愿;佛僧讲经时,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清代,“如意”在宫廷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特别是在帝后大婚,及至宫中万寿,中秋元旦时节,都需要臣下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见,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宫廷礼仪、汉族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如意”最广泛的讲法是由“笏”发展而来的,就是朝臣上朝用以记事的笔记本,为了增加美观便在上面绘上祥云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时光冉冉,许多历史上盛行的玉器饰品(包括翡翠饰品)如玉簪、玉钗、龙钩、顶戴、板指、玉带、扁方、香囊等等,在如今大众化的珠宝消费市场上已基本绝迹,只有在文物店、古玩店或古玩市场中还或许能见到这些饰物,但如意却能够穿越历史被人们接受并流传下来,受到了当代人们的普遍欣赏,成为雅俗共赏,雅俗乐用的饰品。如今在北京,广东四平、揭阳、河南南阳,镇平以及扬州等地,仍有不少玉雕工艺师运用翡翠、和田玉、独山玉等制作各种造型的如意雕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