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有什么特点

寿山石雕有什么特点,第1张

寿山石雕的特点是:用整块石料雕成,不作任何拼接,巧取天然,因材施艺。

寿山石雕,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

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微雕除了一般雕刻所要有绘画、书法、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异的意念、特殊的毅力、独特的构思,另外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等方面也都要有特色。

常见的翡翠雕刻技术有两大类:

1,手工雕:采用平雕,镂雕,浮雕,阴刻,薄意雕等技法。具有人的创作,线条比较灵动,作品,多数具有唯一性。

2,电脑雕刻:采用机器打磨成型,出货快,工价低,便于批量生产。缺点是造型统一,刻画呆板,千篇一律。

福建寿山石雕被誉为“榕城三宝”之一,为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青田石质地精纯,色彩丰富,便于雕琢。为历代金石书画家们所青睐。昌代石色丽质嫩,适合用于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摆件。巴林石的分类命名,基本上采用传统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 雕刻 寿山石 青田石 昌化石 巴林石 寿山石 福建寿山石雕被誉为“榕城三宝”之一,为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其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晶莹滋润,储藏品种丰富,硬度为摩尔 25 — 27 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贵石而贱玉”之说。福州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已将它打磨成石珠、石镞了。目前已出土发现寿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了。南宋时,寿山石矿已规模开采。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

  寿山石雕刻艺术品精巧绝伦、巧夺天工。明、清时期,寿山石雕的印钮技法已达到极高的境界,明、清后期,对寿山石印章情有独钟,康熙等皇帝用寿山制宝玺,寿山石印章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寿山石特别是田黄石身价也随之倍增,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有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寿山石雕刻艺术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它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之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收藏家们好评,寿山石在中国玉石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其工艺品常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寿山石雕刻工艺品,特别是寿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们亲睐。寿山石工艺品已经成为中国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以石会友”、“以石增缘”、“以石增情”成为寿山石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青田石 浙江省东南部的瓯江中下游,有座县城叫“青田”。因出产青田印石而十分著名。青田石质地精纯,色彩丰富,便于雕琢。为历代金石书画家们所青睐。在青田石的众多品类中,灯光冻,封门青等都是其中的名贵品种。青田石产于浙江省,距青田县城20里的白羊山上。这里地处瓯江中游,括苍山南麓,青田石因产地而得名。青田石是一种著名的雕刻材料。

青田石是一种变质的中酸性火山岩,叫流纹岩质凝灰岩,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还有石英、绢云母、硅线石、绿帘石和一水硬铝石等。颜色很杂,红、黄、蓝、白、黑都有,岩石的色彩与岩石的化学万分有关,当三氧化铁含量高时,呈红色,会计师低时呈**,更低时为青白色。岩石硬度中等,玉石含叶蜡石、绢云母、硬铝石等矿物,所以岩石有滑腻感。

青田石刻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宋朝时的青田石,主要用来刻制图章、石碗、笔筒、笔架和香炉等。到了清朝,青田石刻有文玩、实用品发展到雕人物、山水。从浅刻、浮雕、立体图雕到多层镂雕,并充分利用石料上的“巧色”,使青田石刻的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郭沫若有诗赞颂说:“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匪独青如玉,五彩竟相宜”。

在工艺美术界,把青田石分为“冻石”和“图书石”两大类,而以冻石尤为著名。冻石半透明,洁白如玉,象冰冻一样,所以称之为“冻石”。古人往往以“凝脂”、“冻密”来形容它。按石质、颜色、纹理,冻石还可以分为20多种,如鱼脑冻、青田冻、紫檀冻等。其中最名贵的要数灯光冻。它与福建寿山的田黄石、昌化的鸡血石,并称三大佳石。冻石一般都做图章材料。图书石比冻石差一些,质地滑腻、细致、颜色有红、黄、蓝、黑、白、紫、褐等,是刻图章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的发展,青田石的用途日益广泛,不仅作为雕刻石料、建筑材料和陶瓷原料的填充料,还用作分子筛、人造金刚石的模具和耐火材料等。昌化石 产自浙江省西北部的玉岩山。由于古时的该地区录属于昌化县。因此,当地的这种石头就取名昌化石。昌代石色丽质嫩,适合用于制印做成精美的雕琢摆件。昌化石其中的部分矿石经过朱砂的渗染,形成了世上罕有的“鸡血石”,昌化鸡血石是印石中的珍贵品种。昌化石因产于浙江临安昌化而得名。亦是我国最著名的四大系印章石之一。

昌化石产浙江省临安昌化镇。昌化石具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为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砂丁及杂质(涩,非贬义)。

昌化石的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地开石为主,常含有高龄石等粘土矿物。还常含有未完全蚀变成地开石的硬质石英斑晶,硬度远远大于地开石,工艺上称其为“砂丁”,为雕刻家所大忌。因而,“砂丁”的多少直接影响昌化石的质量。

昌化石石质相对多砂,一般都较寿山石和青田石稍坚,且硬度变化较大。质地也不如二者细腻。但也有质地细嫩者及各种颜色冻石。昌化石的颜色有白、黑、红、黄、灰等各种颜色,品种也细分成很多种,多以颜色划分。如白色者称“白昌化”,黑色或灰色杂黑色者称“黑昌化”,多色相间者则称“花昌化”。而昌化石中,自古至今,自国内海外,最负盛名的便是“印石三宝”之一的“昌化鸡血石”了。巴林石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以北的200公里的巴林右旗,有一座名叫“雅马图”的山峰,以出产巴林印石而著称。该山分为东西两峰,东峰高耸,印石的矿脉纵横山腰,产量颇丰。西峰略矮,所产印石质地通灵。色泽瑰丽,巴林石的佳品也多出于此处。

巴林石的分类命名,基本上采用传统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

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历来就有"世界鸡血石在中国,中国鸡血石在巴林"的说法。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人,分外夺目。其大小为国内最大,被称为"中国鸡血石王"。

巴林福黄石,与寿山田黄石不分伯仲,被称为"姊妹石",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

巴林彩石,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色彩艳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美丽奇妙。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石质细润,同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

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建筑多浮雕,摆件多圆雕,糕板雕则都是阴刻;宁波工以骨嵌著称,潮州工则以透雕见长。 圆雕 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最具代表的要数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号称鼎足。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胜。封锡禄和封锡璋兄弟由于技艺精绝,名声远播,被地方官推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宫,于养心殿服务。 浮雕 是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浮雕的制作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高浮雕,与圆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为圆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想象所起伏较一般浮雕平缓。薄意雕,最浅薄的浮雕,所表现的形象仅是一层平缓的起伏,意到即止。 留青 所谓“留青”,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竹材干后始能奏刀,此时表皮已由青转白。所谓“迹若粉描”,与留青之花纹正合。刻后不须一两载,表皮即呈淡**,但此后变化不大。竹肌则由淡黄而深黄,由深黄而红紫,故皮、肌色泽之差异会越来越明显。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摩掌玩,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阴刻 是指所雕的物象低于雕面的水平面的雕刻技法。线刻,在平面的雕面上以阴刻线条造型,与绘画中白描相似。 透雕 透,意为穿透。透雕又称通雕。通,意为贯通。有在浮雕基础上镂空其底版使图象空灵突出,分为单面镂空雕与双面镂空雕。有在圆雕基础上作镂空透雕,雕出内层的景物。也有平面多层透雕,多的可达五六层。 贴黄 又称“竹黄”、“翻黄”、“反黄”、“文竹”等。其工艺乃取竹筒内壁之**表层翻转过来,经煮压、粘贴到木制胎骨上使其成器。侵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著称。据已知文献记载,以上杭为较早。贴黄器以木为胎。木胎可随意造型,故能突破竹材为圆筒形的限制,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并因此而增加其实用价值,所以贴黄器是值得并应该提倡的。不过贴黄甚薄,只能浅刻。一般民间的贴黄器,造型雕饰都比较简单。但清宫所藏,精工华美,远非民间者可比。 镶嵌 为了增加竹木雕的层次感,采用与载体色泽不同的材料通过镶嵌形成图案。如嵌牙、嵌玉、嵌石、嵌竹、嵌木、嵌骨、嵌螺钿、嵌珊瑚、嵌玳瑁、嵌珍珠、嵌瓷等材料。用多种材料镶嵌在一件作品上,称“百宝嵌”。

潘玉进,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人,为西门派创始人之一。早年随潘玉茂学习寿山石钮雕技艺,对古兽、博古等印章雕刻很有见地,善作浅浮雕纹饰,生动活泼、极具神韵。

西门派是寿山石雕刻派系之一,以擅长薄意雕法而著称于世,因此"西门派"又被称为"薄意派"。

西门派发源于福州西门外凤尾乡一带,其创始人为潘玉茂,是清同光年间福州侯官人。他继承周尚均遗风,以擅刻印钮、博古而名重艺坛。他刀法多变,与“东六派”的单纯刀法风格迥异。

西门派最为令人称道的是薄意雕刻艺术,其名声与风格一直流传影响至今。此应归功于“西门派”薄意大师林清卿的登峰造极的成就。林清卿,清末民初福州西郊观前人,他是“西门派”的旗帜,被誉为“西门清”。“西门清”不但擅雕钮,而且善于在印章方柱的四边薄刻山水花鸟,融雕、画于一炉,独树一帜,卓然成一家。他的绝活是利用石皮的厚度刻制,根据裂格、纹路的走向布局,掩疵扬俏,运用中国传统画的构图方法,用毛笔描绘石头、安排布局、勾点、波折,运用自如。

中国寿山石:第一集《石秀天成》

连续几个夜晚,住在战犯管理所的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总是辗转反侧——高墙之外,朝鲜战争开始了,后方的中国百姓正在积极捐款捐物。他想起自己藏在箱底的那些东西,那是他40年来虽历尽颠簸都小心保藏下来的宝贝。拿出哪一件来捐赠,才能换取新兴的人民政府对他的好感呢?经过艰难的利弊权衡,他终于决定拿出先祖乾隆皇帝用过的一个印章。这个三链章为乾隆当太上皇时所用。

中国寿山石:第二集《山之精灵》

1954年,福州苍山,福建师范学院建筑工地,师傅们正在有条不紊的工作着。一切都很平常。谁都不会想到,这一年,在这个普通的工地上发现的一个小东西居然改写了寿山石的雕刻历史。这个石雕,乍一看去实在粗简。它高不过11厘米,长也只有64厘米,只比一个5号电池略大一些。似乎无论怎么看,它都难以留住众人的目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是在1954年,也是福州苍山,在另一个建筑工地上,居然也发现了一个类似的石雕。

中国寿山石:第三集《鬼斧神工》

从南北朝开始直到现在,寿山石的雕刻历史已经有1500年之久。这些就是这一千多年来,人们利用寿山石雕刻而成的不同时代的作品。以现有的雕刻实物来看,宋元以前的作品和清代的作品给人的观感不同。宋元的石雕线条平直硬朗,相比之下,清代以后的石雕要圆润细腻得多。原来,在文人自己动手在石头上刻印之前,寿山石的雕刻刀具都是长柄凿,雕刻艺人必须用肩膀抵住刀柄,依靠肩的压力促使刀在石头上运动。

中国寿山石:第四集《别样天地》

这是一个足足两斤重的田黄石,在它天然的表皮上面,有一层人工雕刻的山水图案。现在,我们将田黄上的图案做成拓片。一幅清新的笔墨山水人物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田黄石上这种有着笔墨情趣的雕刻技法被称作“薄意”。将以笔墨为传统的中国画运用到石雕中,薄意称为寿山石雕刻独有的一种技法,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中国寿山石:第五集《文人爱石》

12世纪末,一个叫黄干的人来到福州寿山讲学。他是理学家朱熹的女婿,也是朱熹最可信赖的弟子之一。朱熹临终前留下三封遗书,其中一封交待黄榦,一定要修订整理他的著作。黄干秉承师命,大力传扬朱子理论。他在寿山讲学期间,叮叮当当地斧凿声不时响在他的耳畔,那是寿山石农在大力开采寿山石。

中国寿山石:第六集《魅力传承》

那么应该怎样鉴别田黄石呢?传统的鉴别方式有两种,一是从外观上入手,另一个是靠手感。我们先来看田黄石外观上的三大特征:红筋、石皮和萝卜丝纹。红筋,也叫红格,就是田黄石上这些红色的线条。田黄石是由从高山岩上分离下来的石头滚落到溪里,再被埋入农田中形成的。石头从山上滚落时内部难免会因为撞击而产生裂缝,裂缝在泥土中受到微量元素长期的侵蚀,就会形成红色或其他颜色的筋格。那么凭借这种红色的筋格是否可以鉴定出田黄石的真假呢?

郭懋介,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又名茂介,字石卿。师从林友竹,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书画,以雕刻薄意而著称,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于一炉。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展览,作品深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2002年寿山石雕作品《羲之爱鹅》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

浮雕是指在平面基础上雕刻艺术形象,物象近似绘画,前后体积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浮雕的制作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在雕刻前,先将画稿贴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根据浮雕立体程度的差别,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高浮雕与圆雕相接近,所雕形象起伏较一般浮雕大,有的局部为圆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形象的起伏较一般浮雕平缓。薄意雕与浅薄的浮雕所表现的形象仅是一层平缓的起伏,意到即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72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