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用玉石雕刻机雕琢出精美的玉雕?

怎样使用玉石雕刻机雕琢出精美的玉雕?,第1张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玉石雕刻已经不单单采用手工雕刻的方法,出现了自动化的玉石雕刻机,它使得玉石雕刻更加快捷和精准。那么如何使用玉石雕刻机才能雕琢出精美的玉雕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玉石雕刻机的雕刻流程。

玉石雕刻机的雕刻流程如下:

第一步:选料,选择自己的喜欢的玉料雕刻。

第二步:选择雕刻的图形,根据喜好与玉料的成色等选择雕刻的图形

第三步:根据玉料确定雕刻大小,并更改设计图的大小

第四步:根据设计图编辑刀路,一般需要编辑3个刀路,分别是:开轮廓刀路、开粗刀路、尖刀刀路。

第五步:上机雕刻。

1)粘料。

2)定位,确定雕刻起点。

3)开启水冷系统。

4)加载轮廓刀路,开轮廓,开完轮廓后机器自动停止。

5)加载开粗刀路,粗雕,雕刻完后自动停止。

6)加载尖刀刀路,精雕,雕刻完后自动停止。

第六步:取料,先用开轮廓的刀路将玉石轮廓切断,然后用开水冲洗胶水,轻轻取出玉料。

因料施艺 因料施艺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艺。玉雕为工艺创作,无定形。玉雕需想象,并注于玉石之上,无涂改性。每部作品均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独辟蹊径。玉雕工艺悠久,其因料施艺之工艺日臻合理。历史上只以小件为主,制品单一,数量有限。随着工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因料施艺的技能越来越高,作品更丰富多彩。其玉雕形状、作品大小、色彩合理利用等均为因料施艺而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剜脏去绺

脏、绺是玉器制品中之大忌。剜脏即把玉中的杂质去掉,使玉更纯洁、明亮。琢艺轩和田玉的穆宇静老师介绍,玉雕大件难以找到通体皆无一杂质的玉料,要尽其所能剜脏,余其形状,根据其特征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用料。在这方面琢艺轩奉承大巧不工的设计理念,追求“唯美、唯艺、唯精”,通过对上等和田籽料的设计弥补其瑕疵,如果没有能力让其成为传世精品,宁愿让其保持亿万年造就的形态而不去破坏它原有的美感。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玉体或再次或多次显露杂质,或黑色或白点或米粒状杂质等,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这是设计人员最难处理的问题,均要尽力处理掉或“遮住”。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脏而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既去掉脏斑又使其结构造型趋于合理,煞费玉雕者之苦心。

去绺。绺即玉中之自然裂纹,没有一定形状、方向和规律。绺的成因受自然力冲击、受冷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绺的种类有断裂纹、破碎纹、龟背纹、炸心纹、炸惊纹等。玉的加工在选料和雕琢中首先要注重纹绺的处理,或顺绺锯玉或躲绺。去绺后根据料形进行设计。在设计后的雕琢中,亦多有再次出现纹绺,曰“纹线”、“水线”。需设计和做工者苦思冥想使其去绺改形,受到意外之效。玉雕作品无定型,剜脏去绺,虽去不利,却有“因祸得福”另有创意之效。

三、化瑕为瑜

瑕本为玉中之忌,然玉中难求晶莹剔透之碧玉,尤其在开采百年后,珍惜玉石资源、充分利用玉料,早已被玉雕专家们注意,形成“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特点。化瑕为瑜所创作的作品不但不影响作品,更使作品形象生动,增加逼真之感,达到普通玉料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废料巧用

废料巧用其目的为珍惜玉料资源,降低作品成本,创造出与成品料同等价值或高出成品玉料价值的玉雕工艺品,尤其在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玉资源,“废料巧用”更是难能可贵。

五、俏色巧用

俏色巧用为玉雕琢工艺的一大特点,为玉雕界普遍应用。玉色以绿色为主,兼备黄、黑、红、白等色。有湖水绿、苹果绿、草绿及绿白等色。有的玉为杂色玉,红、黄、墨、绿诸色聚于一体,色彩斑斓,河磨玉玉色为墨绿,外包褐**之玉皮。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为制作中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亦使玉制品精美、形象、生动逼真,给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感觉,而使世人更加真爱。

六、浮雕

浮雕为玉雕工艺种类之一。在雕刻平面的底板上塑造或琢制形象,形体轮廓线近似绘画,凸凹变化不一,不拘泥于形式,主要从正面欣赏。浮雕主要用于素活、炉、瓶熏、器皿之中,其他各类作品亦施以浮雕。玉雕作品因浮雕各种花样、纹饰,使作品古色古香、典雅华贵。浮雕的种类较多。

浅浮雕:即雕刻较浅,层次交叉少,其深度一般不超过2毫米,浅浮雕对勾线要求严谨。常用以线和面结合的方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中浮雕:“地底”比浅浮雕要深些,层次变化也多些,一般地子深度为2~5毫米,也根据膛壁的厚度决定其深度。

深浮雕:层次交叉多,立体感强。浮雕的图案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各种变形纹样如回型纹、雷纹、勾莲纹等。一类为写实图案如花卉、草虫、鸟兽、山水、人物及具象型的龙凤、吉祥图案等。各种变形的传统动物纹样使器皿古朴、庄严、厚重。植物图案纹样富丽轻巧。几何纹样使器皿稳定均衡。变形图案纹样常施在器皿的腹、颈及各种边沿上。

七、透雕

透雕是浮雕的进一步发展,又叫镂空雕。是在浅浮雕或深浮雕的基础上将某些相当于“地”或背景的部位镂空。使形象的景象轮廓更加鲜明,使作品能体现出玲珑剔透、奇巧的工艺效果。透雕使玉雕作品层次增多,许多作品花纹图案上下起伏二三层乃至四层。由于层次增多,花纹图案、景物上下交错,景物远近有别。因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较大,采取钻孔穿透碾磨法,故镂空处上下层的线条错落复杂,在抛光时最为费时费力,然而透雕艺术效果最佳。

八、圆雕

又称“园身雕”,属三维立体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观赏其物不分正面、侧面,可以从四周上下任何角度欣赏,器如实物,只是比例差异而已,有实在的体积。圆雕工艺应用最广的品种是素活类和人物类。北玉圆雕工艺闻名全国,器身与器盖比例合适,配件精致,修饰华丽、富贵。通体作品形同实用器物,然而却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九、内雕

内雕是较复杂的工艺。在一块玉料上雕刻里外二层或三层景物,玉雕业称之为“绝活”。从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由于工具条件所限和玉雕工艺尚不娴熟,内雕技艺一直空白。20世纪70年代后,玉雕艺人探索内雕技艺,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十、螺纹组合

螺纹组合是将工业螺纹、组装工艺应用于玉雕工艺品中。80年代后玉雕大件制品盛行。将螺纹引进玉制品中,效果理想。

此外,各类工艺虽分而述之,然在玉雕作品中很难分出某件作品为某种工艺,多数精品之作,将各种工艺集于一身,或以某一种工艺为主,其它工艺兼备。作品之精正在于此。

雕刻艺术之十大雕刻技法

    雕刻技法,就是在雕刻创作中,作者对雕件的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的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一步步讲形体挖掘显现出来的技艺和手段。雕刻技法,是展现雕刻艺术的最重要的手段。千百年来,随着一代代雕刻艺人对雕刻技法的不断创新、玩善,现今的雕刻技法已经渐臻完美。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十种,即微雕、圆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沉雕与线雕、薄意、篆刻、钮雕等。这十种雕刻技法,施艺材料范围广,有的施艺于木质材料、有的施艺于石材、有的施艺于玉石,有的则多种材料均可施艺。

    一、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即是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手法。微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精微”二字,而其难点同样是“精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微雕艺人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二、圆雕

    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圆雕具体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完全立体正是圆雕的代表性特征。此外,圆雕表现手段及其精炼,圆雕很少表现过于复杂、曲折的故事题材或情境,形体起伏即是圆雕的表现手法之一。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以静止形态表现运动过程,所以,圆雕对施艺材料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圆雕作品以寿山石圆雕比较出名。

    圆雕一般从前方为“开雕”,同时要求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能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一般圆雕程序分打坯、制坯、雕刻细坯、修光等四个步骤。其中“打坯”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就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都能严格的符合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三、浮雕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浮雕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采用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压缩空间)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压缩空间是指介于绘画所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三维实体空间的之间的一种空间形态。浮雕的突出特性即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其与圆雕最大的区别就是“半立体感”。根据压缩空间的程度(石面脱石深浅程度)不同,浮雕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种。

    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起位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都较繁复,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

    浮雕的选材十分讲究,如雕刻材料的色阶分明,施艺面的宽大平整等等。因此最好选择色层分明的薄型石料——外色制景,内色衬底在浮雕作品中,色阶有多层次的高浮雕作品,艺术效果最为理想。在我国,浮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陕西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图、北京故宫的御道都是著名的浮雕作品。

    四、镂雕与链雕

    随着时间的发展,雕刻题材的不断拓宽,雕刻技法的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镂雕与链雕。

    镂雕与链雕是圆雕相对独立的雕刻技法,常与圆雕或其他雕刻技法相结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现力。

    镂雕亦称镂空,即把雕刻材料中没有表现物象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象的部分留下来。镂雕的主要特点就是表现物象立体空间层次,著名的寿山石镂雕,就以此技法为主。

    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石料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镂雕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空间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扩大入刀方向的办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雕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镂空雕常与其他雕刻技法结合使用,成为整件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镂刻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艺人不仅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更要有熟练的圆雕基本功。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滚珠的龙。龙珠剥离于原石材,比龙口要大,在龙嘴中滚动而不滑出。这种在龙钮石章中活动的“珠”就是最简单的镂空雕。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链雕也是从圆雕技法中发展出来的,最早见于玉器的雕琢。在链雕全过程中,雕环是极细致、难度极高的技法。雕环先用小型钻具顺着每环的内廓前排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顺序脱环。为防止已脱链环损坏,每一环雕后用“可回性打样膏”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将胶合部分用温水浸泡脱环。

五、透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镂空,就称为透雕。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些雕刻技法分类讲透雕与镂雕化为一种雕刻技法中,这是值得商榷的。结合浮雕与圆雕的特点和施艺技巧来看,透雕与镂雕乃至链雕都有穿透雕刻的特性,但是三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不同。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有边框的透雕有“镂空花板”之称。但是,不管单面透雕还是双面透雕,都与镂雕、链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镂雕和链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两面。因此,镂雕和链雕属于圆雕技法,而透雕则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六、沉雕与线雕

    沉雕。又称“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态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筑构件如门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绘图像,然后雕凿凹入,利用阴影产生立体感。多数是摩崖字匾、碑刻文字及楹联等。

    线雕与沉雕施艺理念有相似之处,但雕刻技法又有所不同。此类雕法吸收中国画的写意、重迭、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文字,然后依图刻上线条,以线条粗细深浅程度,利用阴影体现立体感。此类产品多数用于建筑物的外壁表面装饰,有较强的艺术性。线雕的工艺品视觉上与沉雕相似,线雕也有“线刻石浮雕”之称,一般指以阴线或阳线作为造型手段的石、玉雕刻或青铜器纹样雕刻。线刻石浮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即石板为雕刻,拓片为画的造型艺术。由多种技法雕成有起伏体积的雕刻品,即使大量使用线雕手段,也不能视为线雕作品。

七、薄意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薄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名冠寿山石界。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意比“浅浮雕”还要浅,因其浅刻如画,又有“刀画”之称。“薄意”雕刻的制品,一向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它是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并且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

八、篆刻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篆刻艺术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皇帝的玉玺和御宝都以篆文刻成,至于名书画家更是视篆刻如宝。凡一幅书或一幅画,必钤之以篆刻印章,所谓诗、书、印、画,缺一不可。

    篆刻历史始于秦。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统一推广使用小篆,因此篆文便成了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内容,以后世代相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古代篆刻多以金、银、铜、玉为材料,现今也有石材篆刻。

    篆刻特别讲究篆书。篆书有大篆、小篆、鸟虫篆等二十多种。具体采用哪一种篆书,根据印面的布局而定。篆刻分为阴刻、阳刻两种。以朱砂钤印,白底朱文者为阳刻,其特点是比划纤细流利;朱底白文者为阴刻,笔画往往粗狂苍劲,富有原始铭文的味道。篆刻中也有阴阳双刻两种形式结合使用的情况,其朱白相间,相得益彰,特别耐人寻味。

九、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又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第一,物像小。钮雕物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第二,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物像一般需要全方位表现;第三,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尤以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为主。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麒麟、龟等等。因此,钮雕又有“兽钮”之称。

    钮雕的制式有自然台和平台两种。自然台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规则,四方型不甚四方而采取的权宜之法,布局随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则较讲究,刻钮之前先起台,所谓台者,即印章的平台,平台以上刻钮,平台以下,方方正正完整无缺。在平台上雕刻,平台之下,则保持方正无缺。平台上或雕鸟兽、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创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务必古朴、端庄、尊贵。整个雕刻程序为:首先起台,再则锉型,三凿坯,四修光。雕刻时发现钮头石质有裂纹、瑕疵等,可结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尽可能完美。钮雕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印纽物像,在印台四周,还出现了各种雕边纹饰,如锦褥纹、断纹、双不断纹、龙形纹、水波纹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27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