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有何讲究?

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有何讲究?,第1张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作为女子饰物的玉饰,仅有首饰中的玉簪、玉搔头和腕饰的玉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在中国古代,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礼仪制度,只是到了现代以后,服装的制度性才逐渐削弱了。

玉的内涵

《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的金锁,俗称“长命锁”,是小孩子戴的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命锁戴在一起的玉坠儿——通灵宝玉。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虽然是艺术虚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

用玉作女人的项坠儿,是现代以后才有的。这首先与古代女性服装制度有关。除了唐代,女性上衣的领口开得比较低之外,历代女性服装的领口都很高,根本没有给项坠儿留下展示的空间。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女性服装的演变,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服装制度对于女性颈项饰品的制约力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典型的制服时代。男装不用说了,即便是女装,也是严格制度化的。50年代的列宁装,60年代的工装,70年代的军装,即使社会观念不将佩戴项链看做是资产阶级思想,女性服装也没有给颈项饰品留下一点点空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不仅走出了制服时代,而且进入了服装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变革时代,尤其以女装的变革更为显著,更具有革命性。不仅裙装五花八门,花样翻新,上装的款式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领口的变化,给女性颈项饰品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金、银、珍珠、珊瑚项链,玉石、宝石项坠儿,一下子都涌了出来,争先恐后地装扮着女人美丽的脖颈。

相比之下,古代男子佩玉与服装制度的关系不大,倒和礼仪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正是礼仪制度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不佩玉这种社会现象的。

古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咱们再回顾下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

璧是祭天的礼器;琮是祭地的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璜则是祭祀北方的礼器。《周礼·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即使是佩玉,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 的道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意义。“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佩玉的讲究

中国古代男子的佩玉分为左右两组,“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

每一组为一佩,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佩上的横玉称“珩玉”,形如角菱或残环。珩玉上端有一孔,用来穿带,挂于腰带之上;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分为三组,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称“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来上下联结,其末端悬一块玉,形如半璧,两端呈尖形,称为“冲牙”。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用以穿带联结,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上下各一孔,用以联结上下半组。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璜玉的形状如半璧,两璜相对,形如全璧。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

佩玉的意义:修身

实际上,佩玉撞击并不是为了悦耳,而是起着一种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须从容适度。走快了,佩玉的撞击声非但不悦耳,而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够,佩玉就不会发出撞击声;只有不疾不徐,从容适度,佩玉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人起坐时也是如此。因此,这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

同时,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儒家的“修身”本就是内外兼修,既有“五日三省吾身”的内省,也有通过佩玉来节制行止的外修。因为,儒家的教化是全方位的,诗乐礼仪无不是实现教化的具体途径。可是,“佩”玉就具有装饰性作用,就会具有审美功能,不过,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的审美功能不但与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较弱的,就是与其区别功能相比,也要弱很多。汉魏以后,门阀世族子弟、官宦士绅无不佩玉,并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还在起作用,起码在士阶层中是这样,但是,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表征,佩玉更多地发挥着一种社会区别功能。

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这种习俗中,道德功能与区别功能是佩玉的主要功能,不过在不同时代,这两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已。

相比之下,其审美功能始终比较弱。这与现代以后女性玉饰品的功能大不相同。女性玉饰品根本不具有道德功能,而是以审美功能与区别功能为主要功能,并且区别功能始终与审美功能共同发挥作用。甚至这样说也并不过分:离开审美功能,女性玉饰品的区别功能不会独自产生作用。因为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一件玉饰品首先是一个美的符号,然后才是一个身份符号。

是玉玦吗?

玉玦,古玉器名。玉饰的一种。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

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

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

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

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

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如:”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

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玉玦:满者为环,缺者玦。

玉玦古时多为王侯佩带,玦者乃遇满则缺的意思,

王侯佩带是为警示,告戒其不可自满也不可自以为是。

古代男子佩戴玉器与服饰制度关系不大,但与礼仪制度密切相关而且,正是礼仪制度,才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梵琴诗中的“美玉”是指对玉的仰慕或对文字的仰慕古人对玉的喜爱不是因为玉的价值,而是因为玉的品质因此,古语有云:“君子无理,玉不归身”。

沛雨碰撞并不是为了讨人欢心,而是起到了提醒的作用,提醒沛雨人的路线和终点一定要冷静和适度。快走时,沛宇的敲击声不悦耳,但很凌乱;慢走时,如果力量不够,就不会产生敲击声;只有慢走时,平静适度,沛宇才会产生敲击声。人们坐起来也一样因此,它是通过外在手段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其道德功能远远大于审美功能。

战国秦汉时期,玉佩绚烂,甚至数十件小挂件,用丝线串联成一组杂挂件,凸显佩戴者的雄伟威严魏晋以后,男性佩戴杂牌吊坠的人数逐渐减少,后世只佩戴简单的玉牌吊坠,而女性仍长期佩戴杂牌吊坠,通常系在腰带上,在路上叮当作响,悦耳动听所以“环培”逐渐成为女性的代名词之一。

玉盘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吉祥如意、长寿福寿、世家富贵、平安平安、事业发展、除恶等,其中吉祥如意图案最多但也有很多客人不明白,也不明白,所以简单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式。

相比之下,它的审美功能总是很弱的这与现代女性玉器的功能有很大不同女性玉器纹饰根本没有道德功能,而是以审美功能和鉴赏功能为主要功能,鉴赏功能和审美功能始终共同发挥作用。

‍‍

玉及玉佩饰品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史上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奠基石。远古先民顶礼膜拜的神物,森严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古人审美观念表现,更是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玉器发展史就是中国文明史,“玉带”作为腰间的束扎物是中国古代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使用玉质带具的人身份地位极高,因此,从选材到制作都十分考究,均选用上好的白玉,绝大部分玉銙表面没有装饰纹,抛光好,玉銙(包括上博收藏的白玉龙纹鲜卑头)的正面四边打若干穿孔,用金、银等贵金属将玉銙固定在带鞓上,个别玉銙使用透雕工艺,装饰在革代正面显著位置,以增加其整体装饰效果。玉带具的纹饰题材范围明显增加,龙、螭、人物、花鸟、走兽、花果、龟游、连珠等都是常见的纹饰,纹饰凸起较高,立体感强,方銙的体积较大且厚重,出现倭角,蹀躞环饰使用普遍,整体艺术风格是粗犷中见精细。

玉带完全程式化,“革带前合口出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明张自烈《正字通》)(图四十三)此时的玉带具已经完全是身份地位的昭示物,基本没有使用功能,出土、存世数量很庞大。

玉带在各朝代特点

先秦法服的“带”之“革带”和“大带”

战国两汉钩环带滥觞

汉代以后逐步流行“晋式”带具

隋唐的金玉带盛行

辽、金、元时期绦带独具特色

明代玉带程式化

清代革带基本消失,使用(闹装)带扣、带钩的绦带

‍‍

回顾下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

璧是祭天的礼器;琮是祭地的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璜则是祭祀北方的礼器。《周礼·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即使是佩玉,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 的道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意义。“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佩玉的讲究 中国古代男子的佩玉分为左右两组,“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 每一组为一佩,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佩上的横玉称“珩玉”,形如角菱或残环。珩玉上端有一孔,用来穿带,挂于腰带之上;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分为三组,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称“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来上下联结,其末端悬一块玉,形如半璧,两端呈尖形,称为“冲牙”。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用以穿带联结,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上下各一孔,用以联结上下半组。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璜玉的形状如半璧,两璜相对,形如全璧。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

古代男子腰间都会挂个“玉佩”,讲究如下:

第一: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是为了修身。

古代的人很注重修身养性,而且玉佩在古代本来就是一种很珍贵的宝石,有纯洁无暇,温润如玉的寓意。古代男子把它佩戴在腰间会显得更加的绅士和从容,而且在走路的时候玉佩和衣服会发出碰撞的声音,走得太快了就会发出的声音太大,因此它的存在还可以提醒古代的男子走路的时候要从容和绅士一点。

所以古代的时候男子佩戴玉佩在腰间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多的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养,毕竟在古代的时候身份地位的差别还是挺大的,特别是皇家贵族,佩戴了玉佩才能更好的提升这些男子的气概和气质,也算是一种儒家的修身的体现。

第二:腰间佩戴玉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的时候男子之间的身份地位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般穷人家根本是没有钱在腰间佩戴玉佩的,只有有钱人家的公子哥才会有钱去佩戴,所以只要腰间佩戴了玉佩的男子肯定都不是普通人,而且越有钱选择的玉质就越好。明眼人只要看到对方的玉佩,基本上就看判断对方的身份了。

并且古代的玉佩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玉佩雕刻都有区别,而且有的人会把自己的名号刻在玉佩上面,万一出现了什么事情,其实从玉佩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毕竟古代要变卖玉佩这样的贵重物品,其实来源是很好查询的。所以在古代的时候男子的玉佩有的时候就跟身份证一样,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我们都知道,古人身上总是佩戴有一些东西,比如说女子头上的发簪,手腕上的手镯,颈上的项链,耳上的挂坠等等,当然还有我们今天要讲的腰间佩戴物。说到上述的发簪,手镯,项链,挂坠等大多都是女子的佩戴物。而我们今天要谈的腰间佩戴物,则是男子也会佩戴的东西。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

最开始腰上的佩戴物品是起一种工具的作用,让佩戴者自己生活更加方便。男子大多佩戴小型武器,点火用具等,女子则佩戴针线等。中国古代社会大多实行男耕女织,男子出门狩猎或者种田养家,于是小型武器和点火用具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样的女子,则大多数在家针织,随身佩戴针线等也会方便她们进行针织工作。这些都是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腰间佩戴物渐渐变成一种装饰物品,并且有着多种多样的种类。如玉佩、香囊、佩印、荷包、腰挂、吉祥物等。同时这些腰间佩戴物会非常的精致美丽,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从而烘托一个人的气质。并且当时的人们认为佩戴一些吉祥物等可以起到避邪的作用,从这点上来说,这极大的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当然也不可否认的表现出了一些迷信的色彩。

腰间佩戴物除了以上的几种功能之外,有一些腰间佩戴物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说玉佩在平民百姓家里就几乎没有人能够佩戴得起。同时在能够佩戴得起玉佩的人之中,也可以通过玉佩的种类、质地或者说是雕刻的纹路来划分他的社会阶层,越是尊贵的人佩戴的东西也就越稀有越珍贵。

好啦,历史总是有趣的,掰掰!

古人腰上带的玉穿腰带的叫玉带。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

扩展资料:

带钩是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钩钮组成,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木、牙、琉璃等,带钩大多是用来束腰的革带用钩,同时在出土墓葬中还发现有少量的有钩挂佩物的作用,在造型上常见的有水禽型、琵琶型、棒型等。

初始时期的带钩体小,一端有孔,一端为钩,没有钩钮。带钩都是光素无纹。带钩正面作出弧凸而侧面则作成弧凹,虽通体无纹却能用弧起和打洼的工艺,古朴大方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到了商周时期不管是铜带钩还是玉带钩,几乎都很少看到,春秋铜带钩普遍出现而玉石带钩则发现很少,这个时期的带钩呈现“S”型,两头有反方向的钩环而且没有孔和钮。而新石器时期那种有孔形制的带钩消失了。

随着战国时代的来临,王公家室都以玉带钩作为装饰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气,同时玉带钩的鼎盛时期也随着帝王们的喜好而达到了制造高峰,这个时候出现的带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尺寸相对较小、光素没有任何纹饰;另一种就是尺寸大、纹饰非常精美华贵,制作加工也比小型带钩细致了不少。

元明清时代,玉带钩重新成为了日常实用品,数量较以往增多了不少。原因是以往做套环的皮革改用丝带了,丝带能够织出很大的套环,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带钩自然也就变大了,造型也更加丰富多样了。琵琶、螳螂、圆棒、条形、水禽、和动物型等均有。

在如今大量传世的带钩中,很多是前朝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造型,如灵芝、如意、鸟纹、凤纹、几何图形纹饰等,但最多的还是传统的龙首和螭虎纹带钩。

—玉带

人民网—中国古代玉带钩发展历史浅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73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