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蝉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第1张

蝉的寓意和象征: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因其生活习性,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蝉》为例说明蝉代表寓意和象征。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扩展资料: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的诗。

虞世南《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的鸣蝉成了诗人立身高洁,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借蝉抒怀,写处境的险恶、政治上的不得意、言论的被压制。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人同情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

-蝉 (古诗词曲常见意象之一)

1、象征凄楚哀婉。

蝉叫声凄惨,诗人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或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诗人哀痛之情。

2、象征高洁自喻。

古人认为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高洁的象征。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

扩展资料:

蝉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十分特别,其幼虫生活在土中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才会爬上枝头结蛹,破壳而出化为飞蝉,而飞蝉的寿命却十分短暂,抵不过一个夏天。

蝉的生命历程象征着重生,也代表着对生活的无限执着和对信念的奋不顾身,所以在古代葬礼中,人们会把玉蝉放入逝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

对蝉,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在他们眼中,蝉性情高洁,不食人间烟火,且有出土蜕变重生等特征,而这些,都与文人们所追求的洁身自好、寻找新生的朴素愿望相符。蝉的形象,由此也变得愈发神秘而富于人文色彩。

-蝉

蝉因为被寓意品行高洁,所以在古来常被文人用作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同时是具有仙性的意思。

此外由于蝉的生命轨迹不容易被追踪,人们不知道他是如何生和死的,其实蝉在土中的休眠期很长,而且人们也搞不清他到底吃什么,传说是餐风饮露,古人认为只有神仙才能靠此生存,并切将这中推测引申为品性高洁的象征。

简介:

蝉可以羽化重生,所以在玉文化之中,被赋予了复活与再生的深刻意义,被华夏民族之历代玉雕师们反复的去表达着、琢磨着。

蝉幼时生活在土壤之中,历经多年之后而出土羽化,变成为成虫。汉代以来,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来比喻人之能够重生!因此,汉代以后流行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放于死者口中,称作琀蝉,寓意亡灵,精神不死,可以待时去再生而复活!

有象征意义,象征高洁的品格。

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蝉》为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作品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扩展资料: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

“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

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蝉 (唐代李商隐诗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80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