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乐寿堂铜鹿嘴里咬的东西是什么

颐和园乐寿堂铜鹿嘴里咬的东西是什么,第1张

颐和园乐寿堂门前的铜鹿嘴里叼的是根绳。

照片链接http://wwwpanoramiocom/photo/4497433

轩辕黄帝的坐骑是鹿,武器是绳子 

乐寿堂外门口两侧设有梅花鹿、鹤、花瓶各一对,有人会问,此处为何不摆龙、凤、狮子等,却放些鹿呀、鹤呀什么的,是何道理?其实这几件陈设物品加起来是一句吉祥语,梅花鹿的鹿与大写的六(陆)同音,取其“六”字,鹤与合家欢乐的“合”字读音接近,花瓶的瓶与太平的“平”同音,故这鹿、鹤和花瓶取“六合太平”之意。  

院中还种有玉兰树、海棠树,原来还有牡丹,取玉兰花的“玉”,海棠花的“棠”与乐寿堂的“堂”同音,再取牡丹的富贵之意,即为“玉堂富贵”。再说,慈禧的小名儿叫“兰儿”,所以种玉兰花就更理所当然啦!

棉花寓意着情意绵绵、纯洁美好的友谊和爱情。

从古至今人们都用一些美好的饰品,文玩代表这美好的寓意,和祝福,如鸳鸯:羽色绚丽,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象征夫妻恩爱,永不分离。

白玉鸟被称为四大君子鸟之一,因为鸣叫声亮丽婉转、带有水声而备受喜爱。尽管来自非洲,但世界公认的德国品种最好。国内自育品种分别出自山东夏津和江苏扬州两地,叫声悠扬动听。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他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又称之为“随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国君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爵位为侯爵,后来被楚国所灭。

由于文献对曾国的记载较少,所以现在已经无法判断曾侯乙是曾国的第几代国君。不过根据考古出来的文献记载,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离今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

在1978年,考古学家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发现了这座曾侯乙墓,经过长达数月的挖掘,墓中共出土陪葬品15404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

当时,考古学家们挖掘时,还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有很多玉做的小动物,人们还特意做了一个统计,共有21件,包括:小玉牛6个、小玉羊4个、小玉猪3个、小玉狗2个、小玉鸭3个、小玉鱼儿3个。

对此,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曾侯乙为什么要在嘴里放这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有人认为曾侯乙是一个非常贪吃的吃货,所以在死后也特意要把这些美味食物含在嘴巴里面,这样到了阴间他也可以继续享受这些美食。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够严谨,所以便有了第二种说法:说是在中国古代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生以为佩,死以为琀”,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会把玉作为饰物佩戴,死后则将其含在嘴里。这个放在嘴里的玉,就被称之为琀。

根据史书上记载,从商朝开始,人们把开始玉视为通灵之物,生前佩戴可以辟邪避灾,死后含在口里可以含笑九泉。因此那个时候的王侯士大夫死后,不仅要把生前佩戴的玉器带入地下陪葬,还会再口中含一只玉蝉,叫做玉琀蝉。

后来这个风气流传到民间之后,百姓们也开始追捧,不过因为玉器太过贵重,普通百姓平常连见都很难见到,又哪里能够弄来让死人含在口里。所以百姓们就经过改良,在死者口中的放入几粒米,称之为饭含,言外之意就是去世的人在死后也能有饭吃,不会饿肚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商朝中期时,这个习俗逐渐成为中国丧葬习俗中重要的礼仪,全国各地的百姓都有沿用。在这种背景下,等到曾侯乙去世时,他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影响。

对于当时的曾侯乙来说,一方面他需要遵循贵族的下葬礼仪,在口中含玉,以庇佑自己。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忽视饭含习俗,但问题是,单纯的含饭并不能显示它的尊贵,加上他可能真是个大吃货,所以最后就别出心裁,搞出21件小动物玉器含在嘴里。

这21件小动物玉器,既是玉,可保佑他含笑九泉;同时也是食物,尤其是这狗、鱼、鸭、猪、羊、牛,都是贵族才能享用的美食,曾侯乙将他们含在嘴里,足以代表他身份尊贵,同时也可以保佑他死后依然可以享受到这些尊贵的美食,可谓是一举三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350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