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古人手持的“如意”是作什么用的?

谁知道古人手持的“如意”是作什么用的?,第1张

  先说说我的了解,我记得如意在清朝时有被皇帝用来选皇时用过,如意代表的就是吉祥如意,一般是皇家用品,接下来是资料。

  如意是什么?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其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如意的起源

  资料来自于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的中国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分类及应用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另外,又有种种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它们被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广泛运用。

  如意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故宫这次展出的160件套如意是专家专门从博物院藏的诸多如意中精心挑选的。这160件套如意有很多种类,分玉石如意、竹木如意、金属如意、九九如意和其他材质如意等五个种类,全面反映明清时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

现在如意主要有三种经典款式,分别为天官式如意、灵芝式 和三镶式如意。天官式如意就是直柄式如意,线条简单。 灵芝式如意的造型跟灵芝一样。三镶式如意是用玉器、玛瑙、碧玺、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贵宝石镶嵌在珍贵的紫木或者铜鎏金上,称为三镶式如意,非常的珍贵。

如意是我国传统吉祥之物,它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的衔结一长柄而来,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搔仗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他来搔手顾不到痒处,可如人之意,也就被人们称为如意。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如意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吉祥的物件,往前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无论是大事小事,都能看见如意的身影,经常被作为馈赠的礼品,以表示美好的祝愿,虽说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如意以及她代表的美好寓意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如意以其“事事称心如意”的美好寓意,得到人们的的喜爱。

古代如意的用途非常广泛,它可以作为防身的器物,战争中用于指挥之物,寓意事事顺利,吉祥如意。作为吉祥之物,它在民间及宫廷中都是有很多广泛的使用的,常人远行前,家人和朋友都是带上如意,以表示良好祝愿,清代宫中如意应用非常广泛,各种祭祀都需要用到如意,比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在呈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如意是宫廷礼仪,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

如意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符号,常常用于吉祥寓意。如意结形状像两个交叉的环,让人联想到“如意”这个吉祥的词语,因此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如意结在很多场合都被使用,例如用作挂件、装饰、礼品等。

如意结又被称为喜结、喜结锁等,是一种吉祥的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庆与吉祥是密切相关的,孔子讲过“祭坛之上,有酒无歌,盖飨者也,不祥也;歌有声无实,盖哀者也,不祥也。虽有祭必祥,所以进游必吉也。”这意味着,纯洁而喜庆的庆祝活动会带来祥和的氛围和好的运气。如意结常常被作为一种吉祥的符号,在婚庆、新春祭祀、团拜等正式场合或庆祝活动中使用。

其次,如意结也代表了关系紧密的友谊。在中国文化中,如意结的形状展现了两个相遇的环,形成了自然的交叉结构,代表着互相扶持的美好愿望和共同目标。因此,将如意结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可以表示感激与爱意,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如果两个人并肩之间系上一条如意结,也能够表达出两人情意绵绵、永不分离的意思。

此外,如意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代表了人们良好美好美满的愿望。如意结常常被用来装饰婚房和宝宝房,以祝福他们事事如意,情人悠悠,白首不离。此外,如意结也常常被绣在家居物品上,例如放在钥匙扣上、围巾上等,以表达对家庭幸福和家庭关系和谐的期望。

如意在古代作用广泛,作用一、在民间可以作为搔痒的工具,类似于现代的痒痒挠之类;作用二、朝板,古时候大臣朝见君王时手持;作用三、作为吉祥饰物。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从古到今,国人都对一些有着吉祥寓意的物品非常钟爱,这次在故宫博物院中展示出来的如意就是古人非常喜爱的一种饰物。

紫禁城里过大年,吉祥如意两相欢。2月10日新春佳节之际,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推出了新年首展“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这次展览对外展示了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158件(套)造型材质各异的如意,吸引了很多游客一炮眼福。

故宫博物院内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此次特别甄选出了160套有代表性的如意展出,分为了玉石如意、竹木如意、金属如意、九九如意和其他材质等五个单元,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如意丰富优美的材质造型和精湛的工艺。

如意又名握君、执友,最初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笏也称手板,在民间又称朝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双手持笏,可以将要事记于其上,目的是不被遗忘。

而搔杖,在民间常被称作“不求人”,用搔杖搔痒,可如人意,而如意也是由此而得名。

自宋代以来,如意的作用慢慢发生了变化,慢慢由一种实用器物向陈设器物进行过渡,并和一些吉祥图案联系起来。

发展到明清两代就形成了如意的鼎盛时期,如意的材料也涉及金银、瓷器、玉石和竹木等多种材质。

如意的穗带上常常会系着一个玉件头,有时会刻上两个柿子,“柿”与“事”谐音,为“事事如意”,有时会雕琢一只羊,“羊”与“祥”相近,寓意为“吉祥如意”,这也代表了我国古时候一种有趣的谐音艺术。

如意在清朝时期备受推崇,广泛运用于宫廷中成为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每逢宫廷佳宴、帝后寿诞或重要的皇室活动,大臣和王宫贵胄多会选择如意为庆贺礼品。

而在平时,帝后赏赐或朝堂重臣或是与外国互通礼品,也会时常使用如意。

如意,柄微曲,首端曲起作椭圆形、花形、云头形、灵芝形等,一般作为馈赠、玩赏之物。清代如意尤为盛行。

如意是由古代的搔痒杖演变而来的,因为骚痒时能恰如人意,故名“如意”。早在晋代如意就产生了。《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时丰恺以珊瑚树示石崇,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向壁悬如意,当窗阅角巾。”由此可知,当时如意还作为一种用具使用。

最初的如意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所不及,挠之可如意;也有作“心”字形者。“如意表人心意”,这种功用为世人逐渐接受且日益深入人心。因其形状颇似灵芝,而灵芝是祥瑞的仙草,福寿的象征,所以历代如意多仿灵芝形状。至宋代,如意已成为吉祥物。宋人《果老仙踪图》中,有如意执于仙女手中的画面。而到了清代,它更成了一种极为贵重的礼物,每逢吉庆佳日,王公大臣们以如意作为礼物互赠;皇帝选妃以如意作定情之物;皇帝皇后常以如意赐大臣,祝其事事如意,岁岁如意,吉祥如意。日常起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意。

如意质地有金、银、铜、玉、瓷、珊瑚、犀角、竹根、紫檀等。大者长达1米,小者只有3厘米左右。有的如意是用一块材料制成的,也有的是用木料或金属制成,而在其头尾或柄中间镶上玉或宝石,做成二镶、三镶或五镶如意。如意多雕琢纹饰,多姿多彩,斑斓华贵。如雕饰凤凰、鸳鸯、鹿、蝙蝠等,分别寓意大吉大利、夫妻恩爱、功名利禄、洪福齐天等;如雕饰石榴、佛手、牡丹、月季等,寓意多子多福、宝贵在握、雍容华贵、青春常在等。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362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