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福传承系列的如意吊坠他的小尾巴有种左冲右的寓意有什么不一

周大福传承系列的如意吊坠他的小尾巴有种左冲右的寓意有什么不一,第1张

寓意一、婚姻爱情

一般来说,雕刻大师在设计雕刻如意的时候,都是首尾相连的,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像是婚姻里的两个人至始至终都相伴在一起。相爱的两个人佩戴如意,寓意婚姻爱情甜甜蜜蜜、忠贞不渝,婚姻爱情自然也就事事如意。

寓意二、权利事业

如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主要是由于佩戴如意,不仅象征权利,还预示着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如愿以偿。如意头呈灵芝或云形,寓意万事如意,好事连连!

寓意三、健康长寿

如意在设计的时候,融入了很多吉祥元素,比如灵芝、祥云等等。这样的话,就自然的给如意附上了吉祥驱邪的寓意,主人身体自然健康!

寓意四、学业有成

如意线条简单流畅明了,饱满清新,学生佩戴,寓意学有所成、学业顺畅如意!

寓意五、生活开心

如意即是“如意”,就是说拥有它的主人事事如意,把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每天的生活开开心心,称心如意。

如意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

如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宝品,外形和灵芝相似,一般由玉或黄金材料制成,象征着顺心如意。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

和尚和道士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在古代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称谓不同。

艺术价值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

“如意”,顾名思义,如意如意,万事如意,它是缅甸玉雕件中比较神秘和特殊的制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吉祥之物。据古史记载,如意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发展到清朝,更是成为宫廷所专属拥有的珍宝。传说慈禧太后就最爱如意。

如意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然后衔接一长柄而成。大家可以想像,如意其实就是由权杖演变而成,象征着权力及统治地位。因此,在清朝古代皇帝登基之时,主管礼仪的大臣,必定要敬献一柄如意,以祝国泰民安,新政顺利。

而皇帝在会晤外国使节之时,也喜欢馈赠如意,以示尊敬,两国友好。同时,还可用它来搔到手顾及不到的身体的痒处,非常的好用,如人之意。如意的用途很广泛。它即可以作为防身的器物,也可以用于战争中的指挥之物,民间和宫廷都将如意奉为吉祥之物。

百姓之间,在逢年过节喜事之时,也喜欢将如意作为礼品奉上,以表示良好的祝愿。就是这样一件小小的如意,它是集王宫尊贵礼仪、民间礼尚往来、家居陈设把玩为一体的珍稀实用之物。

扩展资料:

如意的造型很简单但却很有美感,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再衔接一长柄。其用途也很广泛,它可作为防身器物,在战场上,我们也可见将军手上的指挥之物很多是如意造型,寓意万事顺利,平安如意。

作为吉祥之物,它在民间及宫廷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常人远行前,家人或友人会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祝愿;佛僧讲经时,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小小的一个“如意”,却集结着各种用途,从贵族到百姓日常佩戴,从宫廷礼仪到赏玩陈设,它都在其中发挥着微妙的作用。

时光荏苒,很多历史上盛行的玉器饰品,如玉簪、玉钗、龙钩、顶戴、板指、玉带、扁方、香囊等等,在如今珠宝消费市场上已基本绝迹,只有在文物店、古玩店或古玩市场中还或许能见到这些饰物。

所幸的是现在的珠宝雕刻家们很有心意,将这种承载数千年美好寓意的如意造型融进各种雕件之中,现在很多翡翠吊坠、把件都可看到玉如意的身影,带给人们无尽的美好祝愿,适合各式人群日常佩戴把玩,也成为人们送礼、保平安的最佳选择。

-如意

人民网-如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象征长寿寓意吉祥

“如意”代表的是顺心顺意,满意。这个词也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玉如意特点鲜明,大多做工精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品种。

“如意”为 符合心意,而现在所用搔痒之具,叫“痒痒挠”、“不求人”,即古时爪杖、如意之遗制。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释民要览·道具》。

扩展资料:

“如意”出处与详解:

①《汉书·京房传》:“臣疑陛下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

②宋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故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

③《红楼梦》第四回:“谁料天下竟有不如意事,第二日,他偏又卖与了 薛 家!”

④ 巴金《灭亡》第六章:“她底唯一的心思就是使女儿事事如意。”

⑤《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恨地者,恨他树木生得不凑趣;若是凑趣,生得齐整如意,树本就好做屋柱,枝条大者,就好做梁,细者就好做椽,却不省了匠人工作。”

参考资料:

-如意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如意的来历(2)

如意的源渊始于秦汉时期已有的一种搔痒工具,俗称“爪杖”。因人手不能到之处以其代劳搔痒,可尽如人意,故得“如意”之雅号。

因其柄长两尺,宽约三寸,造型扁平,轻盈可取,常伴身边,随手可得,常被古人用做指指划划的器物。尤其在六朝时期,贵族知识阶层盛行清淡之风,在宣讲演说之时为烘托声势,常借用此物比划指点,以作谈兴之具、别有一种风格和韵致由此,借用如意助谈兴的做法很快盛行到各种场所。尤其是传到佛家僧侣当中,更是灵活便用,平添了实用价值,在宣讲佛经时手持如意,将经文写在如意上面,以备遗忘,对讲经传道起到了重大的宣传作用。自古以来,如意一直为贵族人士所青睐,又依赖佛教僧侣所推动,才大大提升了如意的地位。以至于在魏晋、隋唐时期,所塑造的文殊菩萨的造像也发生了改变,代表智慧与义理的菩萨自然而然地成为手执如意的形象了。由此,如意便成为象征吉祥美好及思辩睿智的符号。

如意象征吉祥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使用如意的帝王贵族、高僧名士、才子佳人等上流阶层不断将这些深厚意蕴附加到如意之上,并日见系统化与固定化,使如意精神性越来越强,实用性越发可有可无。到了唐代,如意的发展到了转折点,“如意”与“爪杖”开始初步分离。“爪杖”专指那些用于搔痒的工具,后来又别称痒盒子、孝顺、不求人等,却不再称“如意”。而此时的“如意”特指新型美观却没有使用价值的一类,二者并行不悖,但后者不断演变,含意愈见丰富,制作日益精良,材料质地愈选愈贵,久日久之成为引人瞩目的内涵丰富的高档工艺摆设品至今。

如意之构造

自从唐代如意的性能发生变化之后,制造如意选用的材料就十分的考究和贵重。有金、玉、玛瑙、翡翠、水晶、珊瑚、紫檀、绿檀、黑檀等材料,有的适用一种纯材料制作,有的选用几种材料相互搭配成型。不管选用何种材质,都要出于三个因素的考虑:第一、必须十分贵重和稀有;第二,根据承受对象的喜庆内容;第三,根据承受对象的喜好。不管选用何种材质,在制作技术上都运用平雕、浮雕、镂空、单镶、多镶等高难度的工艺,且镶嵌金银丝、红绿宝石等,组成各种寓意深刻的图案,制作工匠都选用顶尖高手,无论是凹下去的阴线,还是凸起的阳线,都能做到精雕细琢不差毫发。

如意之寓意

如意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被历代的皇帝大臣所器重,除了它的材质贵重,造型新颖,精作精良,美观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意所蕴含的寓意非常深刻,深得人心,素有“凡如意必有寓意,凡寓意必有吉祥”之说。

首先如意本身的芳名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意的名字和表示称心的“如意”在语音、字体上完全相同,听起来好听,再加上封建帝王大都特别迷信,总想凭借好听的名字来象征吉祥。不仅如此,还要借如意二字借题发挥,雕琢成各种吉祥图案。例如,有的如意头上镶嵌两个柿子模型,这是因为“柿”与“事”同音,这样就可以称“事事如意”了;有的雕琢成灵芝状的如意头,这是因为灵芝一向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药,这样就可以称“长寿如意”了;有的雕琢成5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的图案,这是因为“蝠”和“福”相谐,这样,就可以指“五福捧寿如意”了。五福指:长寿、富贵、康健、德行、善终,真是样样如意了。这样在如意之上,再堆彻近似的装饰题材,使如意本身的蕴含进一步扩充,使之对吉祥寓意的强调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百事如意、万事如意、事事如意、吉祥长寿、一统万年、太平有象、年年有余等,正是因为如意所具有的这些吉祥寓意,所以每逢喜庆之时,均可以物代言,顺祝吉祥如意。这样非常符合我国人民传统的不似张扬,暗含寓意的送礼习俗而代代相送。

如意之地位

如意发展到清代,已成顶峰。并与珍宝无异,俨然是一种吉祥、财富与权势的象征。漫步故宫,你就可以看到所经各馆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在乾隆皇帝看来,如意不仅是吉祥之物,还可挂墙壁、佐文房、置座旁,更是一种“代语不需言”的代言之物。在临朝或与诸臣谈话时,有如意在手,便可心情舒畅、镇定自若、妙语迭出。

因为如意既是高档的工艺礼品,又暗含美好的寓意,深得皇帝的欢喜,所以,成为各地总督官员,向历代皇帝、皇后、皇太后进贡的首位必送礼品。每逢帝王登基、喜庆佳节、帝后寿辰、迎送嫁娶,王公大臣们都要向皇帝、皇后及嫔妃们敬献如意。为讨得帝王的欢欣,好邀宠取信、步步高升。皇帝也用别人送的如意赏赐臣下,用以笼络忠臣,收买人心。由此可见,作为礼品的如意可谓神通广大,使送、收双方心知肚明,皆可称心如意。当年乾隆60大寿时,皇宫大臣们自筹经费,专门制作了60柄金丝编织的如意。慈禧60岁生日时,大臣们进献了九九八十一柄如意。纵观历史,凡国昌盛,经济发达之时,也是如意这种高档工艺礼品发展的鼎盛之时。自晚清以至民国,国不昌,民不富。如意与其他传统工艺品命运相似,逐渐衰落,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如意手工制作技术也逐渐失落民间。

如意之礼品

如意虽小,但他所折射出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却极为深远。在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如意也曾翻卷过令人注目的浪花,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兴盛与衰落。

作为吉祥的象征,人人都渴望得到一柄称心的如意。但在封建帝王时期,一柄精美的如意不但造价昂贵,而且只能成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家中的尤物,平民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现在,我们赶上了好时光,欣逢盛世、国运昌盛、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生活悠闲。平民家中摆设一个既是有工艺装饰功能,又具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背景所孕育的吉祥物品的时刻已经到来,如意作为高档馈赠礼品又适逢佳期,愿礼品如意进入您家,愿吉祥如意给您好运。

说起如意,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在历史上的如意,大多数都是以首、柄两个部分组成的,柄的部分多半是弯曲的拱形,形状一般都是灵芝的形状或是祥云的形状。由于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幸福光明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基于如意名称吉利,因此人们常借助如意之音,以求事事称心,万事如意,如意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最初,如意的原型是我们北方人称作“老头乐”,南方人称作“不求人”的日常用品——痒痒挠。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教的盛行,在形制上保留着痒痒挠原始形态的如意,开始在魏晋名士和僧徒间广泛流传,如在江苏丹阳南齐景帝肖道生夫妇墓中出土的砖印壁画上就有如意的图像。又如唐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列帝图》中的陈文帝,就身着南朝流行的隐逸高士之服,手玩如意,其如意“首”为山字形,呈孤形长柄,整个如意显得宽大。

及至唐代经济的发展和佛教的昌盛,如意的地位不断攀升,不仅是帝王、士大夫阶层显示威仪和权威的象征,如《潜确类书》载:“文宗(唐文宗李昂)延学士于内廷,命李训讲易时,方盛夏。上命取冰玉腰带,及避暑犀如意赐之。曰:‘如意与卿为谈柄’。”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意开始侧重表达佛教的教义,在装饰图案上以表现宗教主题为主,一跃成为了佛教的一种重要法器——法杖。关于此,在最初只是用作挠痒工具的“如意”,因何成为了佛教的重要法器一文中已经论述。

那么原本具有多种实用功能和宗教功能的如意,因何退化成为了只具备单一“祥瑞”功能的器物了呢

一、道教对如意的关注,引发了灵芝形如意的产生,为后代如意脱离宗教,发 挥单纯的吉祥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儒教和道教。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虽然有其攻奸辨难,但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三教的关系是相互借鉴融合的。可以说,不管什么样的宗教,都要借大众喜闻乐见的美好事物来传播自己的教义,吸引自己的信徒,因此被佛教奉为法器的如意,也是道教宫观和斋蘸科仪坛场常用的法器之一。道教认为如意的造型有三点,首尾两点作灵芝形,中央一点作圆形,取三位一体之义,即一心尊三宝也。如道教宫观神灵造像中有天尊手捧如意像,斋蘸科仪中高功法师代天说教时,也手执如意。

由于道教对如意的关注,就引发了灵芝形如意的产生,如宋人所绘的《果老仙踪图》:仙翁坐于一蟠桃树下,有二位仙女侍立左右,其中一位仙女手执如意,旁边有竹林,白鹤在林中嬉戏,另有灵芝长于石缝之间,我们知道在我国民间民俗文化中,蟠桃、仙鹤、灵芝自古就是长寿的象征,鹿与禄谐音,而且图中仙女所持的如意与灵芝的形状极为相似。由于张果老是道教八仙人物之一,因此说灵芝形如意的产生是源于道教改造的结果。

灵芝作为一种稀少而又可以制药的菌科植物,常被称作“仙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被道教赋予了极大的神异形,被看作是可以使人得道成仙,食之可与天地同在的妙物。如葛洪《抱朴子仙药》:“‘草芝’曰:凡此草芝,又有百二十种,皆阴干服之,则令人与天地相毕。”

而且灵芝还被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物,是祥瑞之兆,甚至以灵芝标榜圣德,如《宋书符瑞志》载:“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汉武帝元封二年,甘泉宫内产芝,九茎连叶。汉宣帝元康四年,金芝就茎,产于函德殿铜池内。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春,芝生前殿宋从帝升明二年,宣城山中生紫芝一株,在所获以献。”

由于如意在形态上和灵芝极为相似——都是由柄、首两部分组成,而且如意本身也如同灵芝一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宋代社会上层人物的广泛推崇和社会上下崇拜灵芝之风的盛行下,使得如意与灵芝实体观念——健康长寿,吉祥的意念模式相结合,赋予了如意长寿、祥瑞的含义,使如意的发展开始偏向世俗化。如宋人所绘的《仙岩寿鹿图》:仙女执持如意,有一鹿相伴,可见,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福、寿”观念也被纳入了如意的艺术造型。

可以说,灵芝形如意的产生为后代如意完全脱离宗教,发挥单纯的吉祥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道教信仰与民俗信仰的相互关联,使得如意从宗教器物向普通民众生活靠拢,走向世俗化

在中国历史上,宋元金辽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道派,如北方,以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为代表,而南方,则以正一道、净明道为代表。随着道教信仰的极度繁盛和深入民间,进一步使得如意逐渐从宗教器物向普通民众生活靠拢,如明代的民俗绘画《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知道,天妃是道教神仙,而元君是道教对女仙、女神的尊称。由于在我国民间传统观念中,碧霞元君是被视为生育的女神,因此《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表现出来的是民间对求子的期盼和愿望,可以说,不仅天妃和元君这两者都变成了民间俗神,而且《天妃圣母碧霞元君众神像》中的“如意”也具有了“如民众之意”、“满足民众意愿”的重要内涵,由此可见,如意的吉祥观念已深入民间。

此外,明代的如意实物也显示出了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资料记载,明代的如意多以名贵木材制成,雕有各种吉祥图案,比如明代的一柄檀香木如意:本身就是一枚大灵芝了,又在上面雕刻了九枚小如意。我们知道,在民俗观念中,九是一个吉祥数字,这源于《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由于这“九如”代表了美好吉祥之愿,因此后代民间就有了九九(久久)如意之说。而数字九与灵芝图案的结合,又使得这柄如意具有了九如长寿的象征意义。

又如明代的一款白玉福禄寿的如意:上雕刻鹿、鹤等吉祥图案,如意不仅有首尾一大一小两个如意头,而且在柄的中部还另加了一个椭圆形如意头,因为有三头,故称“三镶如意”。道家认为,三镶如意“三位一体”,代表道教“一心尊三宝”或“道化三清”之意,因而这种新式如意特别受到道教的偏好,如道教宫观神灵造型中,灵宝天尊就常常手持如意,赋予其吉祥辟邪的含义。另外,这柄如意尾部还饰有一串**穗坠,由红色珍珠穿缀而成,坠子上部还编织有一小型盘长结,不但增加了如意的富贵性和整体的视觉美感,而且与三个如意头上所刻之吉祥图案构成一个整体,寓意福禄寿永延,极富民俗色彩。

总之,建立在祈吉愿望基础上的如意造型工艺较之以前,显示出了极大的进步性,不仅选材更加讲究——偏重珍贵木材和玉石,而是形制也变得更加复杂——从一首一柄式发展成了三镶如意,工艺更加精美,雕刻更加细腻精致,呈现出雅而不淡的特色。可以说,明代时期如意的世俗化特征为后代如意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清代吉祥文化的盛行,促使如意丧失了原有的各种功能,完全退化为了“祥瑞”的象征符号。

清代,在经历了清初尖锐的民族矛盾斗争和对反清武装斗争的镇压之后,清王朝的统治于清代中期才趋于稳定,显示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统治者希望这种安定和谐、健康富贵的社会局面能不断延续,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清代中期,吉祥文化发展至高峰,忌讳不详事物,凡事都求吉祥如意,皇家行君臣之礼时也少不得以“吉祥”作为问候语。

由于宫廷吉祥文化的盛行,器物如意不管是从名称上还是寓意上,都迎合了清代中期人们普遍的求吉心理,因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制造如意的各种珍贵材料进入宫廷,如意在材质上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再加上清代工艺水平集前代之大成,达到巅峰,因此不论是在如意的材质、形制,还是雕琢图案等各个方面都将如意的“祥瑞”主题推向了极致。如清代的雕花玉如意,由新疆上品和田白玉制成,不加任何辅料,柄身光滑不加雕琢,但三个如意头上布满蝙蝠、玉磐等纹样,由于蝠与“福”同音,“磐”与“庆”同音,因此此柄如意寓意“福庆寿康”。又如清代的一柄“牡丹如意”,虽是木制,但遍涂金漆,富丽堂皇,宛若金制,如意柄为象形的牡丹花枝,三个如意头就是三朵怒放的牡丹花,无论从色泽还是造型来看,该柄如意充满了富贵之意。

当然了清代如意的装饰图案远不止这些,有的雕刻佛手、石榴和桃,用来寓意“三多”,即多寿、多子和多福的,也有雕刻八仙或暗八仙寓意吉祥喜庆的等等很多。

总之,清代如意装饰图案融合了我国艺术、宗教和民俗等多种文化要素,将如意的“祥瑞”主题充分表现了出来。

结语

现如今,如意不仅被陈列于博物馆供人观赏,还为文化交流、收藏玩耍、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如1999年澳门回归时,全球华人将一柄历时8个月完成的、制作精美、雕有凤鸣朝阳、双龙护珠、寓意深刻的巨型玉如意“中华如意”作为礼物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可见,如意在现代生活中也被赋予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深刻含义。

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如意虽然在形制、材质和功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但是,如意艺术作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1、“如意”,顾名思义,如意如意,万事如意,它是缅甸玉雕件中比较神秘和特殊的制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吉祥之物。据古史记载,如意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发展到清朝,更是成为宫廷所专属拥有的珍宝。传说慈禧太后就最爱如意。

2、如意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然后衔接一长柄而成。大家可以想像,如意其实就是由权杖演变而成,象征着权力及统治地位。因此,在清朝古代皇帝登基之时,主管礼仪的大臣,必定要敬献一柄如意,以祝国泰民安,新政顺利。

3、而皇帝在会晤外国使节之时,也喜欢馈赠如意,以示尊敬,两国友好。同时,还可用它来搔到手顾及不到的身体的痒处,非常的好用,如人之意。如意的用途很广泛。它即可以作为防身的器物,也可以用于战争中的指挥之物,民间和宫廷都将如意奉为吉祥之物。

4、百姓之间,在逢年过节喜事之时,也喜欢将如意作为礼品奉上,以表示良好的祝愿。就是这样一件小小的如意,它是集王宫尊贵礼仪、民间礼尚往来、家居陈设把玩为一体的珍稀实用之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557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