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中往往画有莲花,鲤鱼的图案,究竟是表达什么寓意呢?

年画中往往画有莲花,鲤鱼的图案,究竟是表达什么寓意呢?,第1张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

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独断》中说:"神茶、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年年有余!补充:莲荷:翡翠上带有莲荷的图案,寓意出淤泥而不染。如果莲与梅花在一起表示和和美美,如果莲与鲤鱼在一起表示连年有余,如果莲与桂花在一起表示连生贵子,如果是一对莲蓬就表示并蒂同心。

 年年大吉:由两条鲶鱼和几个桔子组成,以鲶与年、桔与吉谐音,表达富足、丰收的愿望,其中鱼均刻成鲤鱼,因鲤鱼善跳跃,民间有鲤鱼跳过龙门即变为龙的传说,故世人常将其作为高升、幸运的比喻。年年有余:由荷叶、莲蓬、和鲤鱼构成图案寓意生活富裕、丰庆有余的好日子年复一年,好运不断。

 一跃高升:水波上有一条活泼条约的鲤鱼,以鱼与一谐音,鲤鱼跃龙门表达在仕途、商场上一举腾达的良好祝愿。

荷花又叫莲花,荷花鱼寓意“莲年有鱼”,也就是年年有余的意思。鱼是中国吉祥图案中最喜闻乐见的标志性符号图案。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鱼有特殊的吉祥寓意。鱼与“裕”谐音,是富裕的象征,鱼又与“余”谐音,有富裕有余的意思。

1、翡翠荷叶鱼寓意是一夜成名、连年有余、夫妻和睦、百年好合、纯洁、清廉、开枝散叶等。

2、叶与“夜”谐音,佩戴翡翠荷叶自然也寓意一夜成名,有所成就;荷叶又称为莲叶,玉雕师将荷叶与鱼结合,取材于大自然,虽简单却寓意深刻,象征拥有它的主人可以年年有余、生活富裕;荷叶代表二仙,专门为人类指定姻缘,民间的习俗中也有婚庆赠送荷叶饰品的,代表着两人可以永结同心、情比金坚。

代表“连年有余”或者“连连有余”。其中,鱼谐余音,表示富裕有余;莲谐连音,表示富足生活持续不断。

有唐以后,玉开始贴近世俗生活,有了可能由王玉向大众延伸;降至明清,世俗题材的玉佩饰比比皆是,遍及妇孺。诚如时人所谓的:器必有图,图必寓意,意必吉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49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