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浅识战国玉器
二、战国玉璧
三、战国玉璜
四、战国玉佩
五、玉剑饰
六、圆雕
七、战国镂雕龙形佩精品赏析
八、现代仿战国玉器
后记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剑的配饰还有杨公乡战国墓的玉谷纹璏,关于古代玉剑饰的各部位名称,文献记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地区间的称谓差别。
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饰于剑鞘侧面的玉件标注为“璏”。所见这类玉饰主要为长短两种,其花纹、形制多有变化。
这件谷纹璏长65厘米,宽23厘米,高14厘米。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这种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战国玉器中很少出现。
作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
战国玉剑饰还有云纹珌,高63厘米,宽595厘米,厚225厘米。玉料为青白色,表面有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带。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两侧内凹,中部向两面凸起,表面饰阴线勾云纹,勾云纹中又有细阴线环形图及双短线。
剑珌是剑鞘底端的饰物,所处位置很低,不能再饰长穗,在它的底面有细阴线花纹,应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双孔,穿有绳结、长穗,可能是后世作为人身挂件或器物挂坠使用。剑饰中很重要的部分还有剑格,亦称护手,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部分,在古代又称剑镗,如一件战国玉兽面纹剑格,高22厘米,宽55厘米,厚17厘米。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
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11、滴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水像露珠一样很久不散的是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假玉。
图上的的水滴没滴好,我刚刚手抖了下。
步骤阅读 22、用手摸。 要是真的玉用手摸一摸会有冰冰凉凉的润滑感觉,假玉会有种粗糙的感觉。
步骤阅读 33、用眼睛视察。 把玉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就是真玉,有些玉里面有小气泡,那是假玉。
步骤阅读 44、用舌舔。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假玉的话就没有这种感觉。
步骤阅读 55、用头发丝缠绕。真玉头发烧不断,假的玉头发在火中会断掉,注意的是要缠绕紧,不然会烧断的。我第一次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没缠绕好,断了,以为是假玉。
图上缠绕好后点火,头发没有断。
步骤阅读 步骤阅读 步骤阅读 步骤阅读 66、用放大镜看。 把买的玉放在放大镜下看,主要是看有没有裂痕,没裂痕的是好玉,有裂痕者不太好,就算是真的玉,价值也就不高。
77、把玉放在玻璃上划。真的玉会没事,反而把玻璃划出痕迹来。
图是我把玉放在窗户的玻璃刮的,可惜手机拍的痕迹不明显。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d71306356ac30613fdf475dbhtml
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发现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盟书笔锋清丽,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
它见证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我国古代有杀牲取血、血写誓词之说。侯马盟书文字却是用红色矿物质颜料写成的。这是血书盟辞习俗的延续与改进,既保持了盟书的内涵,又突出了北方文化的特色。
战国玉器已逐渐摆脱商用玉器的图案艺术风格,向写实方向发展。比如曲阜鲁故城发现的玉马,各部位刻画细微,形象生动逼真。
还有一件战国孤品,称为玉勾云纹灯,高128厘米,盘径102厘米,足径59厘米。灯白玉质,有赭色沁。灯盘中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
玉勾云纹灯的座、柱、盘分别由3块玉雕成,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
战国玉镂雕龙形佩,发现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长214厘米,宽109厘米,厚09厘米。玉料呈青色,有深浅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体片状,龙形,两面镂雕相同纹饰。龙张口回首,龙身满饰谷纹,尾上雕一大鸟,龙头内外侧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鸟,于龙身中部有一圆形钻孔。
同此形制的玉佩,该墓共发现两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
另一件玉镂雕双龙首佩为成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长135厘米,高7厘米,厚03厘米。佩青玉制,有色变沁斑,薄片状,整体呈“弓”字形。
佩以中线为对称轴,对接双龙,两端雕龙回首仰视,唇吻部位卷曲夸张。龙身短而宽,饰凸起的谷纹,谷纹以短阴线勾连。佩中部廓外上、下镂雕云纹,上部及两下角都有镂雕的孔洞,可穿绳。这类带有前肢的半身龙玉佩在战国玉佩中非常罕见。
还有战国玉扭丝纹瑗,直径83厘米,厚03厘米。瑗呈内、外双重环状,环面饰扭丝状纹饰,两环相连之6处,其中3处饰横向的扭丝纹。两环间有细长的透孔相隔,共6处,其中3条透孔中部开圆形小孔,应为穿绳悬挂所备。
转自png0618
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春秋玉器: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春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春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出土,笔者认为,它应是春秋时期(或战国早期)的遗物。因为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所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意识观念的改变,其风格也必定会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时尚,必定会产生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艺美术品亦如此。
二、战国玉器: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更加精细,玲咙剔透,并多以楼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同时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均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三、春秋战国玉器的区别:
春秋战国玉器在5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日益进步,并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当然这种艺术风貌决不会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划分而断然隔开的,比如战国早期的玉器依然遗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风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难以区别。但是当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时尚一旦稳定之后,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便会出现一种潮流、一种趋势。这种潮流和趋势所造就的艺术特色,就是我们在鉴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下面我们试从三个方面谈谈春秋与战国玉器的区别。
1、工艺:在制作工艺上,春秋玉器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碾磨均显得较为浑圆。战国玉器则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楼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
2、装饰:春秋玉器善用众多的抽象变形、肢解整体的龙纹充填器物画面,从而显得繁密不透气,粗看似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战国玉器装饰图纹较为稀疏,常见的谷纹、云纹、勾连云纹、"S"形纹、绞丝纹等,线条舒展流畅,工艺精细入微,主纹、地纹均清晰可见,观后使人赏心悦目。
3、神韵:鉴定古代玉器,除了要掌握它的时代风格特征、工艺及装饰手法外,更重要的还应当细心体会其内在的神韵。就整体而言,春秋玉器在造型、构图、动态变化等方面较之战国玉器则显得神气不足,平静而呆板。战国玉器无论器面、边角或是布局,设计得当,通体皆灵,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的生机。其实这种奋发的气势和艺术的活力,也是战国时代的精神所在,战国人的气质、思想、文化使然。
战国时期,儒家用玉的理论被许多人接受,不仅王公贵族以佩玉为尚,而且出现了普及的倾向,上起王侯,下至庶民,无不以玉为贵,玉器被广泛运用于祭祀、装饰、丧葬等各个领域。
比如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是秦惠文王因病祭祀华山祈福禳灾的策祝之辞,祭祀仪式分两个部分,前曰祷,后曰祠。玉简共两枚,上有内容相同的长篇铭文,是研究秦国思想、宗教、礼俗的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