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看的书,比如诗集,文学作品

有哪些好看的书,比如诗集,文学作品,第1张

作者:Dem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419013/answer/3375140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是最近在看的书: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特雷弗《雨后》管舒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博尔赫斯《埃瓦里斯托·卡列戈》王永年、屠孟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面是我大一到大二上学期结束完整读完的书,有些因为不喜欢看不下去就没看完的书就不列了,大部分都是小说:

大一

王小波《黄金时代》群言出版社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遇见百分百女孩》《萤》《眠》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与他的巡礼之年》施小炜译,南海出版社

村上龙《无限接近于透明的蓝》张唯诚译,《所有的男人都是消耗品》李重民译,《69》董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唐月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春雪》唐月梅译,九州出版社

川端康成《雪国》叶渭渠、唐月梅译,南海出版社

太宰治《斜阳·人的失格》林少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是朋友送的,高中就看过烨伊译的《人间失格》了,所以这本其实只看了《斜阳》,吐槽一下林少华除译村上春树外译其他日语作品的水平)

谷崎润一郎《春琴抄》杨晓钟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大江健三郎《饲养》李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米兰·昆德拉《玩笑》蔡若明译,《好笑的爱》余中先、郭昌京译,《告别圆舞曲》余中先译,《生活在别处》袁筱一译,《笑忘录》王东亮译,《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小说的艺术》董强译,《雅克和他的主人》郭宏安译,《庆祝无意义》马振骋译,《慢》马振骋译,《身份》董强译,《相遇》尉迟秀译,《无知》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王逢振译,《青年艺术家画像》朱世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威廉·特雷弗《出轨》杨凌峰,上海文艺出版社

威廉·戈尔丁《蝇王》龚志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伊恩·麦克尤恩《立体几何》(网络)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王之光译,译林出版社

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傅惟慈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兰贝斯的丽莎》 俞亢咏译,《人生的枷锁》张柏然、张增健、倪俊译,《刀锋》周煦良译,《在中国的屏风上》 唐建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寻欢作乐》叶尊译,《毛姆短篇小说精选》冯亦代 、 傅惟慈 、陆谷孙译, 译林出版社

JM库切《耻》张冲译,译林出版社

VS奈保尔《米格尔街》张琪译,《大河湾》方柏林,南海出版社

阿尔丰斯·都德《磨坊文札》柳鸣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阿尔贝·加缪《鼠疫》刘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店街》王文融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青春咖啡馆》金龙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黄燎宇、李伯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托马斯·曼政治小说》张佩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杨玉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荒原狼》赵登荣 、倪诚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伊塔洛·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吴正仪译,《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萧天佑译,《看不见的城市》张宓译,译林出版社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苏福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欧内斯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汤伟译,译林出版社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主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小二译,译林出版社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菲利普·罗斯《退场的鬼魂》姜向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恶棍列传》《小径分叉的花园》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枯枝败叶》刘习良、笋季英译,《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陶玉平译,《恶时辰》刘习良、笋季英译,南海出版社

我是大二准备跨考比较文学的,现在在学中国文学史,所以读了些上古中古的诗赋,在此一并列出:

大二

屈原《离骚》《远游》《招魂》(网络)

宋玉《九辨》《高唐赋》(网络)

贾谊《过秦论》(网络)

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网络)

陆机《文赋》(网络)

张衡《定情赋》(网络)

蔡邕《静情赋》(网络)

陶渊明《闲情赋》(网络)

鲁迅《故事新编》《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网络)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明诗》(网络)

王小波《白银时代》群言出版社;《沉默的大多数》上海三联书店

伊塔洛·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吴正仪译,译林出版社

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屠孟超译,译林出版社

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岛田庄司《消失的水晶特快》王鹏帆译,新星出版社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杜撰集》《沙之书》《阿莱夫》《布罗迪报告》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加西亚·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王永年译,南海出版社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千只鹤》叶渭渠译《古都》叶渭渠、唐月梅译,南海出版社

蒋峰《白色流淌一片》北岳文艺出版社

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

王小波(1952——1997)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后现代文学的这个定义比较宽泛,国内的分法也比较混乱,所以俺一般还是凭兴趣来看的,大致开个单子交流一下吧。

拉美:这一系名家颇多,但是俺看得不是很多。除了你所提到的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的作品,很多作品都叫不上作者名字了,所以仅列作品吧。

(墨西哥)《帝国轶闻》

(危地马拉)《危地马拉》

(智利)《幽灵之家》

欧美:在这个范畴内可以选择的很多,这里以作者列单吧。

罗布·格里耶(法):《迷宫里的死亡图案》、《窥视者》

卡尔维诺(意):《看不见的城市》、《宇宙奇趣》

冯尼古特(美):《猫的摇篮》、《冠军早餐》

尤瑟纳尔(法):《北方档案》

品钦(美):《万有引力之虹》(刚刚出版,但看过节选,不错)

米洛拉德·帕维奇(塞):《哈扎尔辞典》、《鱼鳞帽·艳史》

海勒(美):《第二十二条军规》

布尔加科夫(俄):《大师与玛格丽特》、《不祥的蛋》、《狗心》

罗兰·巴特(法):《恋人絮语》、《明室》

萨特(法):《恶心》

卡夫卡(奥):《变形记》、《城堡》

洛奇(英):《小世界》

凯鲁亚克(美):《在路上》

另:后现代戏剧作品

贝克特:《等待戈多》

尤纳斯库:《秃头歌女》、《犀牛》

品特:《房间》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

热奈:《阳台》

萨特:《他人即地狱》

达里奥福:《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亚洲:国内也看得不多,基本上是挂一漏万了,担待。

残雪(中):《苍老的浮云》《自选集》

扎西达娃(中):《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王小波(中):《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类型上勉强也算吧)

大江健三郎(日):《羊人》、《个人的体验》、《愁容童子》

拉什迪(印籍):《午夜的孩子》(尚未出版也无电子书但网上有全文正在看,很棒)

喜欢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的话,卡尔维诺、布尔加科夫、尤瑟纳尔和王小波应该会喜欢的,其他的慢慢来吧,有的书的确也不易搞到。

《红字》是霍桑作品

《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伙人与代表社会人利益的一伙人之间的冲突;然后是每个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的作品

从目录来看,红黑红黑的交叉,显得文类混杂、多音交响、各种画面不断重迭的故事拼图。

「故事」的大画面是以一个历史重要转折场景为其视域中心,也就是十六世纪的帝国与宗教、政治、艺术兴亡史,而这幅画的远近交点(vanishing point)则放在东西文明的桥梁伊斯坦堡,因此可说极具关键地位。一五○一年到一七三六年是萨非王朝统治时期,伊斯兰什叶派为当时的国教,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其他教派及其教义的挤压排斥作用。一五一四年鄂图曼苏丹在察地伦击败了萨非王朝的军队,大举掠夺波斯大不里士的宫殿,将精美的细密画、书籍带回伊斯坦堡,于一五二○年至一五六六年缔建鄂图曼文化的黄金时期,将帝国的版图加以扩充,往东西方延伸。继位之苏丹穆拉德三世登基,《我的名字叫红》便是在苏丹三世的任内(1574〜1595),以鄂图曼苏丹在伊斯坦堡下令编纂《技艺之书》、《庆典之书》、《胜利之书》的绘制工作此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入铺陈细密画家奥斯曼大师及他的徒弟(橄榄、蝴蝶、鹳鸟、高雅)的作画工程。

一、一棵流泪小草 文 / 为爱漂流

  夜渐渐的深了,路灯越来越清晰,心灵也越来越孤单。一个人独自徘徊在街头,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每个人都在走向自己的终点,而我,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这样漫无目的,如一个幽魂一样在飘荡游走。

  

  纷扰和喧嚣永远是城市的主题,人人都在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奔忙,快乐、忧伤都会在这样的夜里宣泄。夜色越深沉,城市也就越显示出它的灯红酒绿。繁华的都市中更加映衬出了那一份空虚和无聊。也许黑夜才使伪装了一天的我们找回了自己,也许黑夜的我们才是最真实的。

  

  在一个如此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没有人会在意一个人的存在,而我也只不过是一棵会流泪的小草。为了一份曾经无法挽回的岁月,没有谁可以体会失去那一刹那的心碎,也没有人可以感觉到永失我爱的那种心痛,更没有人可以看到我眼角滑落的真实地泪水。我似乎开始感觉到从人性深处所渗透出来的孤独和冷漠。没有谁会永远的陪伴着你,无论你有多努力多真心,哪怕你的周围有再多的人,在你的心灵深处仍然只有你自己是你永远的陪伴,就像现在,虽然周围如此的热闹,但我却如此的孤寂。热闹是别人的,而我,又何曾沾染上一丝一毫呢?!毕竟我是一棵草,一棵流泪的小草。

  

  我曾经同样的徘徊在这个街头,但心中没有孤独寂寞,因为我心中充满了等待。我知道会有一个人为我等待而奔忙,周围的热闹也同样不属于我,但我不在乎,因为在我的心中有值得我等待的人。我的等待不是没有意义,我的等待会有一个结果。当你心中还有等待时,你就是幸福的,因为你还有牵挂,当牵挂一个人同时也被人牵挂时,内心是充实的。那个时候,飞鸟是小草的将来,飞鸟是小草的幻想。虽然孤单,也会感到一种幸福,即便心中多了几分埋怨;虽然寂寞,但那也是一种美丽,一切的一切,都因为那个心里最近的爱、永远的爱,而在快乐着、欣喜着……

  

  而现在没有了等待,也不会有人感激我的等待,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等待,我也等不回任何人。过去的一切将永远过去,现在和未来却变得更加渺茫。时钟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美好的时光也不会因我的留恋而永远的停住,失去的永远无法再找回,遗落给我的只是斑斑驳驳的回忆。

  

  如果不知道结果,也许我会永远等待下去。如果等待着的没有结果,也许会一直的等待。美丽的等待下去,也是一种美丽。假如等待有了结果,不管是哪种结果,我们也许都不会再继续拥有遗憾的伤心,而无论是哪一种,也许我都会带着这仅有的回忆慢慢地走下去,慢慢地幻想着……

  

  也许上天注定了我就是一棵流泪的小草……

二、芙蓉·无名小草〔散文〕

2007年04月0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我在那小小的花盆里种植一棵芙蓉,芙蓉一天天长大、长高,亭亭玉立于我的窗前,成了我窗前惟一的一道风景。它伸展着枝叶,蔓延着根须,我的那小花盆,再也筑不起更厚的泥土供它生长。芙蓉被我忍疼割爱送给了别人。

从此,每日清晨,我对着窗前那个空落的花盆叹息。

不久,那花盆里长出了一棵幼稚的无名小草,小草靠着盆里肥沃的泥土茁壮成长……

一日清晨,我推开窗户一看,那棵小草一身新绿,蓬勃盎然。叶片上缀着一串串荧光闪闪的露珠,使我心里为之一动:阿,多美呀!

于是,小草得到了我的默许,便生长在窗前,成了我窗前又一道新的风景。然后,我却不在乎……

而我,在芙蓉盛开的季节里,采来一朵朵芙蓉花,装饰我的窗子,顿时,使之灿然生辉!

然而,没过几日,芙蓉枯萎了。而小草更加蓬勃靓丽!我不禁暗自思忖。忽然间想起不知从哪本书上读过的一句名言:“美不在于名贵,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自然,而不在于装饰。”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彭红建 编辑: 汪维诺

三、 致传达怀念的小草

致传达怀念的小草灵灵和一朵花昨夜一夜雨。因在梦里,不知雨的大小,它的飘向和疏密。

这是一个清明节前的某天清晨。我想,父亲和母亲的坟头上的小草在春雨中也该爆出几片嫩芽了。可以相信,

小草注定在他们的坟头经历从茂盛到枯黄的过程。

父亲和母亲的坟头有着300米的距离,且不在一个山头,它们隔着父亲和母亲曾经耕作过的农田和菜地。小草在亲和母亲的坟头也是隔着这样的距离,无法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6852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6
下一篇2023-08-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