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伎乐是用来娱佛吗敦煌艺术延续了几千年,也伴随着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在经典的敦煌艺术作品中,不乏音乐和舞蹈元素。和平、和谐、欢乐是它们的代名词,而极乐净土的美丽展现也有赖于它。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乐舞元素的发展也成为了时代的缩影,所以唐代的乐舞发展尤为繁荣。唐代时,在敦煌有歌舞表演,表演菩萨,跳舞和跳舞来招待佛。
此作品由敦煌美术研究院专家修改复制。唐代的佛经画有很多,常常表现出乐舞的形象。虽然是映衬佛国的喜庆景象,但它实际上反映了唐代中国音乐舞蹈的高度发达状况。据推测,图中的舞蹈是唐代著名的胡旋舞。胡旋舞是一种西域民间舞蹈,是西域的一种旋转舞蹈,起源于丝绸之路,是唐代最流行的舞蹈之一。胡旋舞节拍轻快,奔腾欢快,多有旋转和蹬踏,故名胡旋。
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的快节奏和雄浑风格相呼应。图中,两个人单脚站在垫子上旋转起舞,服装飘动,显示了当时舞蹈的普及和舞者精湛的技艺。在上面的中,两位菩萨站在莲花上,每人拿着香炉。上面的菩萨的头被半透明的绿色圆灯覆盖,下面的菩萨慈祥地看着中间的舞者。敦煌美术学院专家对作品《乌乐图·初唐》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抄写。
这幅图显示了一个乐队在舞蹈音乐图的左边和右边。乐队的每个成员都在演奏一种乐器,头顶上有不同颜色的圆形灯。乐队主要由弦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画中,两位菩萨站在一朵莲花上,莲花上顶着一束高髻,手里拿着香炉,头顶上有半透明的圆灯。底部的菩萨正手持贝壳状的容器,虔诚地朝拜。琵琶琴弦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旋转的舞蹈似乎还在眼前。看敦煌歌舞,赏唐朝,看世界多姿多彩。敦煌灵岩净土,佛乐净土,工艺精湛,都体现在画中。
敦煌莫高窟是与佛教有关的旅游景点,想要欣赏敦煌壁画,其实还是要多去了解一下佛教故事,尤其是关于佛陀和佛经的相关故事,即使不懂得佛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是可以从敦煌壁画当中去感受到这个故事到底在讲的是什么。因为在古时候认字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佛教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所以就会在石窟上画出,能够让世人懂得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也都非常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却非常深刻,所以敦煌莫高窟也就成为了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的文化。
佛传图
在敦煌壁画当中,其中有非常多关于释迦摩尼摩佛的壁画,其中就有非常多的佛传图,因为佛法分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其内容上也会有所不同,会有佛祖的8个事迹组成的,所以世人一般称为这8个事迹为八项图。佛传一幅图在很多佛教寺庙当中都会有所绘制,只要是信仰佛教的地方都会有佛传图的存在,而敦煌壁画当中的佛传图保存的也是非常完好的,是由佛教经典的一些内容演化而来的。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
敦煌位于甘肃省的最西端,其中有代表着公元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洞窟建筑当中就包含了中国古代建筑工匠的心血,其中的壁画也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壁画当中也展现了非常多的佛经故事和古代社会生活,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其中有非常多的文书和佛像绢画,都被各个国家进行劫掠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最后,敦煌莫高窟最珍贵的并不是流传的雕塑和经书,而是其中对于历史的承载力也是非常多的,因为很多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是会被后人篡改过的,但是敦煌并不是这样子的,记录了最真实的古代生活。
▲ 光与热,点亮了敦煌。摄影/徐海洋
风沙 萧素 ,却沉淀了绿洲的生机
沙地干燥,却滋养了瓜果的水灵
飞沙轻盈,却塑造了 历史 的厚重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敦煌的气质,那一定是 “极致” :极致的山水、极致的气候、极致的位置,造就了极致的人文风物。
▲ 敦煌鸣沙山下的驼队,是中国人对丝路的想象之一。图/视觉中国
如果祁连山是大西北沙海戈壁之中的 “生命之源” ,那由祁连山、天山等诸多山脉滋养出的一片片绿洲,就是沙海里的码头;如果说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 “黄金航道” , 敦煌,就是河西走廊最 西段 的中国门户。 向西望去,她连接起边疆与世界,因为丝路,她的底蕴,远不止莫高窟。
从“沙州”到敦煌绿洲,极致的生命奇迹
两千多年了,敦煌仍然在时间长河中矗立。
在敦煌四周,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遗迹。无论是西出敦煌的玉门关还是悬泉置、汉长城,皆成古迹 ,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浅滩,黄沙莽莽,仿佛随时都能把敦煌这个“海市蜃楼”吞没。
▲ 罗布泊无人区戈壁滩风貌。摄影/XXN摄影 图/图虫创意
事实上,敦煌的另一名称,就是 沙州 。
这一名称,与有着五彩沙的 鸣沙山 脱不开干系:前凉张骏曾改敦煌郡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郦道元《水经注》云: “(敦煌城)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敦煌西有沙漠,北有戈壁,南有远望**的鸣沙山,东有雨后蓝紫色的三危山……
沙包围了敦煌,但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
▲ 沙漠绿洲,党河流经敦煌市内。摄影/徐海洋
沙,可称是敦煌时间沉积的主角 ,也是地质变迁的记录仪:青藏高原阻挡住来自西南的湿润空气,西北大地的山岩裸露于地表。曾经的湖泊逐渐干涸,来自蒙古高原的强风则自北向南长驱直入,河湖的遗迹形成极致的雅丹地貌。一排排风蚀垄脊如同沙海里搁浅的鲸群,成为岁月的纪念碑。
▲ 雅丹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在干旱区中多见。摄影/徐海洋
与此同时,风吹不走的砾石堆积成戈壁;搬了个家的沙,则变成虎视眈眈的库木塔格沙漠;粒度更细的黄土随风远行,远者经由盛行西风带的长期作用下,成为孕育华夏民族的 黄土高原 的一分子,有些则累积在 祁连山脉与沙漠交界地带 ,等待着发光发热的一刻。
▲ 大泉河,莫高窟的“母亲河”。摄影/徐海洋
敦煌南侧的祁连山脉截住太平洋来的暖湿气流,为敦煌乃至丝绸之路黄金一段—— 河西走廊 带来生机。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降水丰富,还发育有3300多条冰川,诸多河流开枝散叶,伸入由沙漠和戈壁组成的海洋。
自西汉起就设立的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河西四郡” ,便是建立在因祁连山的冰川融水和降水形成的绿洲之上,成为华夏文明向西伸张的臂膀。
▲ 甘肃酒泉,祁连山。 图/视觉中国
这其中,敦煌的母亲河—— 党河 ,虽然不是祁连山水系中径流量最大的,却胜在年复一年的稳定。当它自山谷冰川奔流而下,进入低洼开阔的敦煌盆地时,流速骤然减缓,就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在这片扇叶的边缘,水土丰茂,万物生长,沙漠中的翡翠—— 敦煌绿洲 ,形成了。
▲ 敦煌,党河峡谷。摄影/吴健
在敦煌,水喜欢与大地“捉迷藏”。这里风与水变幻多态,土地疏松,地表的河流很容易下渗,变为地下水。但在地下一定深度,便会遇到“隔水膜”,一层致密的泥质岩层,地下水就会在这之上流动,直到党河边缘地势低洼又疏松的地方,便会化身活泼的泉水,比如,那座千年以来“沙泉共生”的 月牙泉 。
▲ 鸣沙山,雪后的月牙泉。摄影/武帆
水,同样是莫高窟的“生命之源”。窟前流经的 大泉河 (宕泉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野马山,是疏勒河的支流,一千六百多年以来,为莫高窟提供天然的泥塑黏土,成为窟顶防沙林带的水源,也滋养了一代代莫高窟的建设者与保护者们。
▲ 疏勒河,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第二大河,敦煌“母亲河”党河即其主要支流。摄影/徐海洋
如果没有 山谷环抱的地势 和 源于祁连山水系的滋养 ,恐怕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敦煌即使身处交通要道,也难以发展成一个殷富之地,无法进展为一个文化、宗教、经济、军事的中心,而那些灿烂的 历史 文明之宝、甚至月牙泉的美或许也并不会惊鸿出世、留存至今。
风行水上,聚沙成洲,敦煌,可称是人类文明开拓与坚守的一隅缩影, 如此极致的敦煌,自能诞生极致的风物。
“风与光”:造就敦煌 “风物实验室”
公元前139年,张骞凿空西域,带来了敦煌这个名字,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改变了中国人的饭桌。 从被汉武帝痴迷的葡萄,到当今最能代表中国的水果——西瓜 ,都或早或迟经由丝路,路过敦煌,并成为了她生命力的一部分。
▲ 葡萄种植基地。摄影/徐海洋
被沙漠戈壁包围的敦煌绿洲,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22毫米, 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但也正是这种特殊气候,让敦煌成为了培养极致风物的“实验室”。
比如说铭刻在人类基因里的—— 甜 。
在敦煌,获得甜是一件最为简单不过的事情,毕竟这里在自然条件上是一个非常“风光”的地方。
▲ 风与光,在敦煌都物尽其用,图为风力发电机与光电板的“合影”。摄影/朱华
甘肃北部与新疆相接,都有大片的戈壁,也都有丰厚的风力资源。从敦煌去嘉峪关的路边,就能看到大片的 风车群 立在远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敦煌大面积的、百万千瓦级的光电博览园中,一眼望不到边的每一块 光电板 ,都在尽力利用着富足的光与热。
▲ 光伏发电。摄影/徐海洋
光热点亮了敦煌这座绿洲小城。更带来了在绿洲里流淌的甜蜜。 敦煌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加之疏松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如同新疆一般,成为了瓜果的乐园。
▲ 李广杏,相传为李广西征时,杏仙为解将士干渴而使此地长出的果子。摄影/乔兆福
李广杏这种果中“飞将军” ,便可见敦煌风物的 历史 悠远,如今最令敦煌人更骄傲的水果,还是葡萄。今天在敦煌,有六成的耕地种着葡萄,主产的无核白和红地球,或皮薄无核,黄绿可人;或果实浑圆,脆甜适口。人们皆知吐鲁番有个葡萄沟,却不一定知道敦煌阳关镇,是 “中国第二葡萄沟” 。
▲ 敦煌的葡萄有多美?制图/刘震宇
有了丰收,敦煌人进而借助干旱的气候,为风物赋予时间。 葡萄干、杏干、桃干 ,每一口地上长出的 “甜破嘴”,都如同被蜜蜂“蜇”了一般甜。特别是杏干用小火几次煮制后过滤,就能做成橙红透亮的 杏皮水 ,别有一种酸甜的西域风味。
▲ 敦煌夜市上的果干。摄影/刘运泽
来自丝路游商和四方民族的技术亦为此助力,又进而由敦煌人的双手流传,无论来自中原的醪糟米酒,还是源自西域高昌等地的熬制蒲桃酒(葡萄酒),亦或青藏高原上吐蕃时期的青稞酒技法……在敦煌人的“实验室”里, 来者不拒 。
▲ 敦煌,一个吃瓜的好地方。制图/刘震宇
时至今日,丝路的故事依然在敦煌生机勃勃: 夏季去敦煌必吃的各种瓜,堪称是一条丝路联通世界的缩影 :西瓜演绎了非洲“东游记”;来自新疆的哈密瓜早在东汉永平年间就是“敦煌献异瓜种”;白兰瓜自美国渡太平洋而来,从移民城市兰州北上扎根。就在2020年7月10日, 46吨的敦煌甜瓜顺利出口柬埔寨,实现了首次出口,也不负曾经的贡品之名。
敦煌的面,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但在敦煌成为日常印记的,还有一种比丝绸之路这个词更源远流长的事物,那就是—— 面 。
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 世界上最早由小米和高粱做成的面条 ,2500年前的 小麦面条 则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出土,面这种古老风物从西北出发,进入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母亲庇佑下的绿洲沃土 ,跨过陇东与秦岭,进入八百里关中平原,并在中原大地上天女散花。
▲ 敦煌夜市,工艺品小吃一条街。摄影/余生吉
自从石磨在汉朝时被发明。小麦的坚硬就变成了面的延展可塑,仿佛丝绸之路一般柔软多姿,令人遐想,更是成为接连世界与中国的某种网络。从日式拉面到西西里岛的意面, 面 成为了一座历久弥新的“欧亚大陆桥”。
▲ 敦煌黄面制作。 摄影/余生吉
而 历史 里的那个敦煌,就堪称是一座古今中西 “面食博物馆”。
如果古人能从莫高窟的壁画和敦煌文书里跳将出来,来到今天的敦煌,大概会迅速适应口味—— 饼、馄饨、凉面、撒子 ……仿佛千年以降的时间,在这里变得不徐不疾。
▲ 敦煌壁画里的面食非常多元。 制图/大仙工作室
这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明星 “胡饼” ,油揉进面,上炉烤制,松软可口,是敦煌人最普遍的主食,“胡”这个字,标明它是自西而来的旅客,但它更为人所知的终点,却在白居易的诗歌里:“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 沙葱牛肉饼。摄影/胡慧君
今天的敦煌人仍然喜欢吃面,相比于那碗令游客津津乐道的 驴肉黄面 ,他们更喜欢吃看起来很西北的 “干粮” ,一如 历史 上主要的敦煌面食——“饼”。干粮好像是大型的饼干,又好像是加硬版的面包,但一口咬下去,在嘴里细嚼,马上就会沉浸在一份麦香中。干粮还有加糖的、加辣的、豆沙的、胡椒的,和最不容错过的沙枣口味……不过哪种奇怪的调味,在包容的敦煌,似乎都不足为奇。
▲ 驴肉黄面,硬度和嚼头是关键。 摄影/花啾
| 风吹面低见牛羊:敦煌的“双面”故事 |
面是农耕文明的象征,牛羊等肉食是游牧民族的骄傲。而这两种风物在敦煌同样重要。一如敦煌在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两种面孔: 对于内地,敦煌就像西域;对于新疆乃至广义的西域,敦煌又像中原。
▲ 羊生长的基地——南泉湿地。 摄影/徐海洋
羊肉粉汤 ,开启敦煌人的美好一天。一大碗醇香透亮的羊肉汤里,有鲜嫩的羊肉片、白而透亮的粉条和萝卜,汤面上飘着翠绿的葱花香菜,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羊肉汤还有羊杂汤。如果羊肉、羊杂都不能满足,还有羊肉合汁,羊肉粉汤有的它全有,再配上丸子、夹沙、木耳、炸豆腐条,绝对的羊肉粉汤plus。而不论哪一碗羊肉美味,总是少不了那个 烙得焦黄的饼。
▲ 羊肉粉汤。 摄影/花啾
一碗作为正餐的敦煌焖饼,就带了三分新疆味 ,又加入了 “空中乱撒,恰似雨点一般”的馎饦(bótuō)牌古代元素:羊肉、鸡肉、牛肉、驴肉,混入各式香料调味炖煮,再在上面放上擀薄的大片“面饼”,淋上汤汁,盖上锅盖继续焖煮。最终肉质软烂入味,而面饼饱吸肉香和滋味,顿时有副喧宾夺主的架势。
▲ 鸡肉焖饼,样子是不是有一点像大盘鸡?供图/敦煌宾馆
在丝绸之路起点长安风行的臊子面;可溯源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馃子”;春季万物生发时的一碟榆钱饭;夏季烈日灼烤的“救星”浆水面,它们都活跃在敦煌人的饭桌上。就像丝路远不止是一张线路明确,方向恒定的地图, 在敦煌这个路口,它拥有着无限种可能。
敦煌风物,为何如此极致?
敦煌的风物,诞生于极致,又在寻常中令人可亲。 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味儿呢?
也许 敦煌的 “形象代言人”飞天 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他在来到敦煌之前,经历的是一趟世界奇妙之旅:曾为古印度神话的天人天女,在佛前“天女撒花”,藉由中亚的犍陀罗文化与希腊罗马远望,在丝路上与中原飞仙同游,最终在盛唐画师“吴带当风”的妙笔里,成为沉凝世间的 绝世宝藏,中国符号。
▲ 飞天舞韵。 摄影/唐华
没错,敦煌的风物,有的就是一种从古到今似乎都没变的—— 让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都在此相会的连通感。 敦煌并没有“摩登”都市的气质,再多的书卷文章也不会把她染得有字字珠玑的气韵,她更像是时间在沙海中沉积的一座灯塔,守望着中国门户,又因一条丝路,联结起天南地北的人事风物:
▲ 敦煌夜市。 摄影/徐海洋
城市边缘如同极光一般起伏的沙脊;路边排排齐整的白杨与戈壁滩的小植物;探出大眼脑袋的骆驼棚;地平线上如红玉般的日落;汇聚五湖四海来客的沙洲夜市……这里所令人着迷的,远不止“大”敦煌的苍凉浩渺。
虽为方寸绿洲地
不阻风物万里游
▲ 龙头琴,最早起源于西藏,如今也成为敦煌风物的一部分。 摄影/雄兵
文丨两仪生四喵 苹果
编辑 | 苹果
编辑丨陶子
地图编辑 | Paprika
制图 | 孙大仙工作室、刘震宇
版式设计 | 杨柳青
审稿专家
敦煌研究院 杨秀清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 文化学院 沙武田
因为敦煌莫高窟集中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佛教器物的精品,是研究古代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传统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
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敦煌石窟艺术中有十分丰富的建筑史资料。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成万座计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茔等等,这些建筑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建筑,有单体建筑。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他们有牛、马、驼、骡、驴、象、舟、船、车、轿、舆、辇等。
隋至西夏的尊像画、药师经变中的佛、菩萨、弟子手中及供桌上绘画了玻璃器皿,有碗、杯、钵、瓶、盘等器型,呈透明、浅蓝、浅绿、浅棕色。
器型、颜色与纹饰表现出西亚萨珊风格或罗马风格,说明了这些玻璃器皿是从西亚进口的。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玻璃工艺的特点,还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贸易。
扩展资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
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参考资料: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尸毗王割肉救鸽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
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演出猎食逃命记。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斤两可别骗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佛陀曾向弟子开示累世修菩萨行的事迹,在众人的恭敬虔诚中,佛陀以手轻触大地,显现六种震动之瑞相,一座七宝佛塔从地涌出。弟子阿难开启塔门,见一七宝函,其内雪白舍利无数。佛陀观见,随即赞颂曰:“菩萨殊胜功德,是勤修六度行。故勇猛求菩提,持大舍心无倦。”佛陀教导比丘们,应该顶礼此舍利!因为舍利是无上戒定慧所修而成,继而宣说这则“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揭示前身修行菩萨道乃至成佛的精进,而这则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南壁中以本生故事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来。
久远以前,有位国王名号大车,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诃萨埵。一天,三位王子游赏山野谷地,来到一处竹林。见一母虎新产七子,看似多日未进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说:“七只幼虎缠身,母老虎无暇觅食,最后饿坏了,一定是把幼虎给吃了。”二太子附和道:“可怜啊!这些老虎势必无法活命,我有什么能力帮助它们呢”
小太子摩诃萨埵不发一言,深思我这身体千百劫来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实利益,今日为救老虎,何不能舍弃呢此身之大用,在于能行大善业、于生死轮回中作大慈航。若舍离这些,此身不过一具躯壳罢了。我应舍对身体的执着,以求无上究竟涅槃,离悲忧无常苦恼,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愿力又增强其信念。但顾虑两位皇兄,故请其先行回宫。
于是摩诃萨埵太子来到虎穴,脱去衣裳,挂于竹枝,然后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饿极耗弱,无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见状,就以干竹枝刺颈出血,舍身饲虎。一时感得大地六大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众华,缤纷坠遍竹林。虚空一切天人,皆共赞叹。这时饿虎舐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国王皇后身处宫中,忽梦不祥。这时惊闻宫女禀报,小太子外出历久未归。国王派员四处寻找,最后得报王子舍身之事。国王皇后悲不自胜,一起前往王子舍身之地,唯见遗骨四处交横,母后伤心欲绝,如鱼处陆、若牛失犊,情何以堪。国王谕令左右收拾萨埵太子遗骨舍利,启建宝塔供养。菩萨舍身饲虎的圣地,就在尼泊尔一带,至今仍为佛教徒所朝圣供养。此亦为许多佛教石窟壁画之题材。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五百强盗成佛
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画展现了五百“强盗”成佛的景象,从前,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不是。建设银行在2019年推出了敦煌飞天手链金银投资产品,该产品是由建设银行私人银行发行的,是一种金银投资产品,不是纯黄金产品。该手链是由含999%纯金和含999%纯银的材料制成,重量为27克,其中黄金含量为05克,银含量为22克。因此,该手链并不是纯黄金产品,而是由黄金和银材料混合制成的金银合金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