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葫芦加金刚杵,开山斧的和田玉是干什么的?

三头葫芦加金刚杵,开山斧的和田玉是干什么的?,第1张

和田玉雕,讲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题材代表不同的寓意,都带有美好的祝福!

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福禄双全,金刚仵有辟邪,压煞的效力。开山斧,有一往无前,无往不利的祝福。

亚欧五大霸王斧:中国有二

霸王斧,就是在某个历史时期非常霸道的斧。作为一种劈砍能力最强的兵器,斧在冷兵器时代受到各国青睐,特别是亚洲和欧洲,善用斧的军队很多。下面就说说亚欧五大霸王斧,中国有二,一把金兀术最怕,劈烂铁浮屠,一把被称“天下第一斧”。

德国长柄战斧。16世纪德国步兵装备,为斧、锤、枪组合兵器,由一个斧头,一个猫爪,一个枪头组成打击部。大力者持此斧,可砍穿、刺破金属板甲,最终将骑兵击败,在战场上非常霸道。

维京战斧。北欧维京海盗用的一种战斧,虽然制造粗糙,威力却很强大。这种斧既可以砍杀,又可以像刀一样横扫,斧杆加长到两米更为凶猛器。维京海盗持此斧,一路屠光、抢光,北欧人还走不出“维京狂战士”的阴影。

马拉地战斧。17世纪印度北部马拉地帝国装备,斧头呈锚形,精钢打造,斧背有鎏金花纹,硬木斧柄长约两米,劈砍能力相当强。这种斧在战场上斩马劈人,才打败了阿夫扎尔汗军队,建立马拉地帝国。

重斧。中国宋代一种长柄大斧,其形大,刃为月牙形,背厚刃薄,相当沉重,一般都在七、八十斤左右,故称“重斧”。这处兵器曾经称霸宋金战场,金兀术最怕。金兀术在《遗行府四帅书》中说:“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南宋时,岳家军专门组建有重斧手,士兵称为“刀斧手”,专门对付铁甲骑兵。郾城之战,岳家军以钩镰枪和重斧大破金兀术一万五千“铁浮屠”砍得稀烂,令其全军覆没。

妇好斧。又称妇好钺,被称为“天下第一斧”,为 “中华第一女将”商武丁之妻妇好所用。此斧宽约375—385毫米,重85—9公斤,其上刻饕餮噬人头纹,异常凶悍。妇好手持这把斧,率领一万三千士兵北征西讨,打败鬼方、羌方等二十多个国家,使中华版图得到扩大,与商武丁一起开创了“武丁中兴”。

赵匡胤的故事有很多,主要还是宋人的八卦男太多了,很多私人笔记留下来,宋朝的资料多的不得了。某就随便讲几个赵二胖的轶事。

赵二胖

香孩儿

赵二生在洛阳夹马营,他出生那天晚上,有神光照耀室内,生下来之后,整个夹马营都被香味弥漫,整整香了三天,所以人称香孩儿。

一个挑担俩天子

五代时期兵荒马乱的,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把二儿子三儿子用挑担挑着,兄弟俩前一个后一个坐在挑篮里,路上遇到陈抟,就是那个传说的神仙,睡仙,看到这娘仨,陈抟说:别说现在没有天子,天子都在挑担上坐着呢!

食莴苣的壮男

汴京有一个和尚,种了很多莴苣,有一天做梦,梦到他的莴苣被一条金龙吃了好几畦,和尚被惊醒了,认为必定有异人路过,出来等着,果然见到一个伟丈夫,和梦中一样,这个壮男吃了他的莴苣,和尚看壮男相貌凛然,因此请壮男入他的庵堂,殷勤款待,还叮嘱说:壮士一看都不是凡人,以后有了富贵可别忘了我。这个壮男就许诺:行,等哪天我得志了,一定给你修建一个大寺。

这个壮男就是赵匡胤,即位后命人找到这个和尚,还为他修建寺庙,赐名普安寺。到了南宋,孝宗赵昚即位前就曾封普安郡王。

耍诈去臣座

以前大臣朝见皇帝,都是有座的,但是赵匡胤给这个规矩改了,他让大臣站着,只有宰相范质,自管坐,某日,赵匡胤就耍诈,对范质说,他眼昏,让范质把奏章拿过去给他看,范质就起来送过去,回来了座位就撤掉了,总不能做地上吧,从此,大臣在皇帝面前就没座位了,只能站着,哪天皇帝高兴赏个座儿,都得诚惶诚恐的。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不好意思,以史为鉴来晚了。看到什么京娘、黄袍、杯酒都被大家说了,我就来说几个赵匡胤特别冷门的典故吧,绝对让大家耳目一新。

一,赵匡胤是铁头娃

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在老家属于大哥级人物。有一次,几个小弟灰头土脸的回来求救,原来是新来了一匹烈马,大家都降服不了,还被摔的很惨。 于是求赵匡胤这位老大出手。

赵匡胤于是也不要马鞍,就骑上烈马,结果烈马撒丫子就跑,跑到城门附近的斜道也不减速,斜道有个小门,马能过,骑马的赵匡胤一头就撞在了门框上。

后面跟着看热闹的小弟们吓得要死,觉的这么撞一下,赵匡胤肯定头被撞碎了。结果赵匡胤慢慢爬起来,摇摇头,跑过去追上马硬是给降服了,自己头上一点伤都没有。

二,赵匡胤对下级官员爆粗口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还是很勤政清廉。

一次,皇帝寝宫房梁坏了,要修的话就要找一根大木头更换。

于是朝廷三司(掌财政衙署)奏报称:“ 恐怕别的木材不堪使用,请求以模枋一条截用 。”模枋者,大木也。二人合抱可以摸到手,但看不见人,其大可知。

太祖阅后在折子上批: “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选进来。 ”别选即重新再选。

还有一次,有一名官员觉的库房里面库存的各类木材长短不齐,于是就上奏请把这些木材弄整齐存放。

赵匡胤直接在折子上批曰:“ 你的手指脚趾也长短不齐,为何不截去使之长短一样?长者任其自长,短者任其自短。 ”

三,卧榻之侧

赵匡胤称帝后开始统一天下的历程,开宝年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大臣徐铉到汴京求和。

徐铉见到赵匡胤后讲述南唐上下对宋朝非常恭敬,愿意称臣,求赵匡胤能不能给南唐留条后路?

赵匡胤对此直截了当的回复到: 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和宋太祖有关的典故还是比较多的,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千里送京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誓碑密约”、“斧声烛影”等等,这些典故已经有不少朋友详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只说一个比较冷门的典故,同样和“斧”有关,叫做“宋挥玉斧”,讲的是宋朝和大理国划定边界的故事。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取用“先南后北”策略,发动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寰宇的战争。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面对宋朝大军压境,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投降,“自全斌等发京师至昶降,才六十六日。凡得州四十六,县二百四十,户五十三万四千二十九。”四川从此纳入宋朝版图,宋朝也与大理国成为邻居。

宋军将领王全斌灭蜀后措置适当,引发后蜀士兵叛乱,攻占了17个州,宋军不得已又进行了第二次平蜀之战,直到第二年,叛乱才被基本平息,宋军至此在四川站稳脚跟。

“宋挥玉斧”的故事就发生在宋朝平定后蜀前后,相关史籍记载:

“自孟氏入朝,艺祖取蜀舆地图观之,画大渡为境”——《宋史·宇文常传》

“而南诏之患与吐蕃回纥等。惟我艺祖(赵匡胤),远法三代,玉斧画河,不贪其土。”——郭允蹈·《蜀鉴》

“玉斧事,乃宋太祖开基时,阅地舆图,偶持玉斧,因以柄画其分界。”——刘埙·《隐居通议》

“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田汝成·《炎徼纪闻》

宋太祖将玉斧挥向舆地图中的大渡河,以此来确立宋朝和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这就是所谓的“宋挥玉斧”。

当时宋朝平蜀后没有继续攻击大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宋太祖吸取唐朝与南诏相争导致国力衰竭而亡国的 历史 教训;

2,宋朝立国未稳,北方有北汉和强大的辽国虎视眈眈,还有南汉、南唐、吴越割据政权尚未平定,宋军不敢深入大理;

3,大理国一带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且地理环境恶劣,难于征讨;

4,大理国实力较弱,不对宋朝构成威胁。

所以,宋太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攻打大理,双方继续维持原来后蜀与大理的边界就足够了。

大理国普遍崇信佛教,没有对邻国发动战争的能力和野心,为了寻求保护,还多次请求成为宋朝的藩属,但都被拒绝了。

直到宋神宗时期,宋朝经过王安石变法,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宋神宗有意于开疆拓土,发动讨伐西夏的战争,同时允许大理派使者来朝贡。

直到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大理才终于成为了宋朝的藩属,此时,距离北宋灭亡已经不远了。

大理国与两宋为邻近三百年,双方没有发生过战争,始终保持着友好、互市的亲密关系。

宋太宗赵匡胤的 历史 典故有千里送金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

千里送京娘

赵金娘是山西永济人,十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去曲阳烧香还愿,在回家的路上,被强盗劫持,父女被迫分离。赵匡胤恰好在一座庙里遇到了被强盗劫持的金娘,得知实情后,赵匡胤拔刀相助,打退了强盗,救下金娘,一路护送金娘回家。在护送金娘回家的路上,赵匡胤与金娘以兄妹相称,并对金娘照顾有加,金娘爱上了赵匡胤,并在路上驿站休息的时候金娘向赵匡胤吐露了自己对赵匡胤的爱慕之情,赵匡胤婉言谢绝了,并对金娘说,我救你、送你是出于仁义,不是为了私情,如果为了私情,我还与劫持你的强盗有什么区别呢就这样,赵匡胤将金娘送回家,赵匡胤又去闯天下了。但不久,金娘就死了,一说金娘是为赵匡胤而殉情了,二说金娘受到兄嫂的猜忌而自杀,还说金娘出家了。赵匡胤登基后封金娘为贞义夫人。

黄袍加身

宋太宗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掌握兵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手握重兵的赵匡胤策划了一场 历史 上有名的兵变,就是“陈桥兵变”。公元960年春天,后周接到边关急报,后汉联合辽国攻打后周边关。皇帝幼小,不能做主,由丞相范质做主,派遣赵匡胤领兵迎敌。两天后赵匡胤就带领大军从卞京出发,晚上,军队到达陈桥驿站。休息后有的士兵就悄悄开始议论,现在皇帝小,咱们御敌卖命他也不清楚,还不如立点检大人做皇帝呢,威望高人品好。虽然是悄悄议论,但传的很快。于是有将领

就告诉了赵匡胤,一会儿工夫,众将领一起来到赵匡胤处,请求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听了暗自高兴,叮嘱大家安定军心,不要混乱。第二天天刚亮,众人就打开赵匡胤的房门,把一件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喊着点检做皇帝,接着又喊万岁。赵匡胤接着带领军队返回卞京,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这实际上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根本没有什么北汉联辽攻打后周的事。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后周政权后,担心自己的手下学着自己的模样,再来一次黄袍加身。赵匡胤生性有比较仁慈,不杀功臣。于是想起一招“杯酒释兵权”来。公元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招集石守信和高怀德等高级将领吃饭喝酒。赵匡胤借着酒劲说自己整个夜晚都不敢安稳入睡,生怕你们也有想当皇帝的发生兵变。大家面面相觑,然后赵匡胤又安慰大家说,你们交了兵权,我给你们富贵,你不犯我,我不猜你,咱们上下相安。赵匡胤一语惊煞梦中人,大家明白赵匡胤的意思了。第二天,大家以各种理由告老还乡,赵匡胤一一准许。这样,赵匡胤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了功臣威胁。

我来给大家讲一段有关赵匡胤和李重进的有趣 历史

陈桥兵变之时,李重进正驻守扬州,名义上,他仍是侍卫都指挥使。 赵匡胤称帝后,也给了李重进一个中书令的虚衔,削去了他的其他职务。这好比别人用空头支票换走了自己的真金白银,李重进心里很不舒服,但他的表现还算克制,没发牢骚,还主动上表请求到开封觐见新皇帝。 奇怪的是,李重进的请求报上去以后,并没有等到进京许可证,而是等来了一份诏书,具体内容我就不啰唆了,最关键的是这么几个字“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 归纳起来就一个意思:你不用来了。 李重进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实在是一大利好消息。赵匡胤为什么要拒绝呢?

说到底是信任度问题。毕竟,李重进在军中资历和威望实在太高,一到京城,即使本人没什么心思,也保不准被人撺掇出点事情来。如果趁机对李重进下黑手,又难免让其他节度使兔死狐悲,不利于收服人心。 遭到赵匡胤拒绝后,李重进疑心重重,动起了起兵造反的念头。 此时,刺头李筠已经第一个跳了出来,李重进听说后,派亲信翟守珣去和李筠联络,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也怪李重进所托非人,偏偏这个被自己视为亲信的翟守珣很不地道,觉得跟着他混没前途,果断出卖了他。 翟守珣离开扬州,没有去潞州找李筠,却到开封去求见了赵匡胤。见面后,翟守珣原原本本地介绍了李重进的情况,还积极替赵匡胤想办法。 赵匡胤唯恐李重进和李筠同时作乱,让自己陷入两面作战,要求翟守珣回去想尽一切办法稳住李重进,拖延起兵时间。 于是,翟守珣回来后一个劲地劝李重进保存实力,不要轻易动兵(养威持重,未可轻发)。

如果说在用人上,李重进不在行,但在军事上,他总该是个老手。造反这种事情最讲究时机,本来就是弱势一方,还养什么威,持什么重,再不动手,等着被各个击破不成? 可事情的发展很邪门,翟守珣这番拙劣的说辞居然真的起了作用。 总之,不管你信不信,李重进反正信了。

就这样,从得到赵匡胤称帝的消息起,直到李筠被剿灭,这小半年里,李重进一直在“养威”,一直在“持重”,说白了,就是一直在犹豫。到了六月,李重进再也没法犹豫了,他收到了朝廷传来的消息,让他调任平卢节度使(驻地青州)。 调离自己的防区,就好比老树拔根,成活概率接近于零,李重进当然不肯就范,开始整军备战。 而就在这时候,他又犹豫了。

因为朝廷发布调令后不久,又派人给他送来了一份“免死铁券”。 所谓“免死铁券”,可以看作是皇帝写给大臣的一种书面保证,只是载体不是纸张,而是一块铸铁,据说只要谁获得了这么一块铁皮,哪怕犯再大的错,也不会掉脑袋。此券发行量少,增值潜力大,一经问世,深受广大文臣武将喜爱。拥有这种铁片,堪比某些城里人摇到了车牌号,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仔细思量一下,这铁片还是有缺陷的,唯一的缺陷就是万一发券人(皇帝)不打算履行承诺,你也拿他没辙。反过来说,若皇帝看你顺眼,这铁片也用不上;若看你不顺眼,就算不让你死,也可以搞你个生不如死。 综合前后形势分析一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李重进收到的,基本上就是一张废纸,不,就是一块废铁。 李重进打仗在行,玩政治不在行,捧着铁券,又开始出现了选择性障碍。 磨蹭了几天后,想想实在躲不过这一关,李重进还是决心造反。 此时,已经是九月。

李重进一再错失良机,又自知实力不行,所以绞尽脑汁找盟友,万般无奈之下,他向邻近的南唐求援。 要说他的这个举动可太不靠谱了。只要不失忆,就应该还记得,南唐国主李璟当初自己被柴荣打得没脾气的时候,曾经暗中写信拉拢李重进,结果李重进二话不说就把信交给了柴荣。 这回你挨揍了,还有脸来找我? 李璟也很实在,直接把信转交给了赵匡胤。 李重进彻底绝望了,还未动一兵一卒,却已经毫无斗志。

李重进在犹豫,赵匡胤却没有。 十月,赵匡胤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等人率禁军出征扬州。同月,赵匡胤再次下诏亲征。 十一月十二日,宋军抵达扬州,张灯连夜攻城,当天即攻克城池。 李重进败得毫无悬念,甚至比李筠更加脆弱,他最终选择了和李筠一样的结束方式——赴火而死。

扑灭两股反抗势力后,新生的宋朝完全站稳了脚跟。 大宋建隆元年,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一年,终于在有惊无险中度过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宋祖”,在位17年,重文抑武,他开创的宋朝,文化空前繁荣。围绕他传奇的一生,有不少典故轶文,广为后人传诵。

赵匡胤自创太祖长拳,以武功经略天下。这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

赵匡胤年轻时,路见不平,对遇难的素不相识的弱女子赵京娘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千里迢迢相送,一路兄妹相待,始终坐怀不乱。这个故事广为传颂,体现了他的独特人格魅力。

华山东峰前有个下棋亭,相传当年赵匡胤和陈抟老祖在这里以“华山”为赌注,下了一盘棋。最后赵匡胤在这里输掉了华山,却赢了天下,可以说是捡了老大的一个便宜。

他即位之初,为了训诫子孙,特在太庙刻石,为新即位皇帝的必读教材。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彰显了宋朝怀柔治天下的既定国策。

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将统兵大将的军权收归中央,比之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确技高一筹,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公元974年,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和现代流行语“我的地盘我做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976年,年仅5O岁的赵匡胤突然死去,有谋害、暴死、病亡等说法,难辨真伪,为后世流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前几年流行穿越剧,一些知识分子坦言最想穿越到两个朝代,第一是盛唐,那时个诗人和诗歌受到追捧的黄金时代;第二是宋朝,那是个士大夫不被滥杀、有着“文人的乐园”美誉的繁荣时代。

宋朝之所以被称为“文人的乐园”,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宽仁大度以及奉行“文以靖国”和“右文抑武”政策是分不开的。

公元960年,年仅33岁的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自幼习武,曾创立“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是一名武功高强的武术家;赵匡胤也是一名军事家,追随周世宗柴荣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平定南方统一中国。然而作为赳赳武夫的赵匡胤,却是个难得的宽厚仁慈、不肆滥杀、崇文尊儒、善待文人士大夫和百姓的好皇帝。

赵匡胤最令人称道的,就是生前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立下秘密的“誓碑遗训”,以后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首先跪拜这份遗训。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皇宫被金兵打开,才知这一“誓碑遗训”内容:

一、保全柴氏子孙,非谋逆不杀;

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评点

赵匡胤作为一个舞枪弄棒的赳赳武夫,年轻时就有“千里送京娘”高尚壮举;做了皇帝也是宽仁大度严于律己,不擅杀大臣和文人士大夫,创造了宋朝一代较为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使宋朝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科技 发展最繁荣的朝代。

赵匡胤吸取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教训,实行“文以靖国”和“右文抑武”政策,实行宽厚的“杯酒释兵权”,并立下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赵匡胤对文人士大夫特别宽厚和尊重,强调“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所以后来宋朝的历代皇帝,对武官武将倒是多有擅杀,但对文人士大夫,倒是更为宽容,整个宋朝极少有文字狱,基本上保留和延续了不杀士大夫的传统,至多只是贬官和流放而已。

到了北宋第四任皇帝的宋仁宗,更是天性仁孝,宽厚和善,这一朝真是群星璀璨: 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个即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宋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

正因为宋朝对文人士大夫如此宽厚,北宋名臣范仲淹才能有“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情怀和勇气。

作为“唐宗宋祖”的赵匡胤,平定南方统一中国,立下盖世武功;赵匡胤宽仁大度,堪称一代文治之君。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是中国君主专制史上最开明的一个王朝,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

难怪今天不少文人知识分子无比怀念、津津乐道,都愿意穿越到那个有着“文人的乐园”美称的宋朝。

让我们记住这个宽厚仁慈的赳赳武夫——宋太祖赵匡胤!

一香孩儿,赵匡胤的乳名叫香孩儿,这期中还有个故事。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p是后汉殿前都指挥,母亲祝氏,夫妻二人共育有三子一女,张子匡胤,次子匡义,三子匡美,女儿赵美容,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中,出生之时,赤光满室,异香经久不散,被父母乳名唤做香孩儿,远来后唐明宗登基之时,日日焚香祈祷某乃无福,因世大乱,为世所推,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之主。玉帝感起立念真诚,为君仁爱,特命赤须火龙下降人间,统系治世,二两个天子一担挑,赵匡胤出生后,因儿皇帝石敬塘,引契丹入主中原,兵荒马乱,赵弘殷和妻子携家避乱于路,肩挑二子,路遇陈传老祖,老祖说到,都到世上无天子,今日两个天子一担挑。三华山下棋输华山宋真宗年间,真宗闻听陈传老祖是得道之人,派中使征招进京,想给予陈传高官厚禄,陈传不应,真宗大怒,江山尽属皇朝管,不许荒山老道眠,陈传笑着对中使说江山原属皇朝管,卖与荒山老道眠,说着拿出赵匡胤卖山的地契,真宗一听是祖父卖的,便不再为难老道,那一年,赵匡胤寻师问友到华山,与陈传老祖下棋,三局赌输赢结果赵匡胤输了,身上无钱,陈传老祖让他以物抵押,结果他便把华山抵押给了老祖,并签字画押。四一文钱难到英雄汉,一年夏天,赵匡胤行色通通在赶路,天气炎热,口渴得很,正好路边有西瓜园,一个老汉在卖西瓜,他要了一个西瓜吃,真爽,吃了之后要付钱时,才发觉自己身上没带钱,老汉只要一文钱,就这赵匡胤也拿不出来,急的他脸通红,老汉看他是实诚人,就让他走了,从此流下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典故。五金锤换玉带,赵匡胤与杨滚大战,杨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二人不分胜负,杨滚见无法取胜,便使出走线金锤,结果赵匡胤马失前蹄,杨滚急忙收起金锤,赵匡胤见杨滚如此义气,便想收杨滚为自己手下大将,杨滚说,我老了,我不报你,将来让我的儿子们报你,说着便把金锤交给赵匡胤,赵匡胤解下腰上的玉带与其交换,并说将来拿金锤收降杨家将,这就是金锤换玉带的来历。六金馈之盟釜光烛影这都是 历史 迷案,流待后人评说。

冷兵器三大利斧

斧是古代一种重要兵器,一般与钺合称,但两者又有区别。《说文解字》:“大者称钺,小者称斧。”商周之时,斧钺一般难以区分,汉朝以后分开。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曾命工部制刀、斧。隋唐之斧刃厚、柄短,砍杀能力相当强。宋代之斧也很厉害,元代斧仍是近战主要兵器,冲击时常斧剑齐下。明清时期,斧几乎不上战场,成为演练兵器。下面介绍三种利斧,这三种斧在斧中可称佼佼者。

齐斧。

古代一种利斧,又名“黄钺斧”,出兵征伐时必用此斧。古代出兵,以斧为圣,出师之前,必先入庙斋戒受斧。《周易·旅》:“得其齐斧。”《汉书·王莽传》:“此经所胃‘丧其齐斧’者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齐,利也。亡其利斧,言无以复断斩也。”由此可见,齐斧象征着出师得胜,如果斧子丢子,就说明出师难胜。

萧斧。

古代一种刚利之斧,刘向《说苑·善说》:“夫以秦楚之强而报仇于弱薛,譬之犹磨萧斧而伐朝菌也。”《文选》晋左思《魏都赋》:“萧斧戬柯以柙刃,虹旌摄挥以就卷。”《注》:“翰曰:萧斧,越斧也。”萧斧可以劈开关野兽的铁笼子,一斧子下去就可以把旌旗砍断,斩将砍旗所向无敌。

锉子斧。

宋代一种利斧,《三才图会·器用·锉子斧》:“锉子斧,直柄横刃,刃长四寸,厚四寸五分,阔七寸,柄长三尺五寸,柄放四刃,长四寸。并用于敌楼战棚滔空版下,钩刺攻城人及斫攀城人手。”锉子斧是守城利器,可以砍倒敌人的攻城战楼,也可以钩刺攻城人,还可以砍掉攀爬城墙人的手。也就是说,在锉子斧之下,攻城之敌不是掉脑袋就是手指断,真叫厉害!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是中国处于封建割据时期。

于阗的李氏王朝,与中原联系较为密切,向后晋皇帝进献玉石等珍宝,后晋皇帝石敬瑭派张匡业,高居诲出使于阗,高居诲在《行程记》中描述了,当地玉石的开采情况,[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1300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30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20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余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玉河滨者,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他很全面地记载了采玉的地点,时间和方式。

五代玉器出土很少,风格与唐代玉器相同,作品细腻,但没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宋代时期,新疆琢玉工艺发达,且很有特色,有玉制成的玉鞍辔,玉带,玉盏,玉印,玉枕,玉圭,玉佛等。

宋代宫廷设有玉院,宫廷玉器得到全面发展,琢玉的技艺大有提高,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县石椁墓中,[玉折枝花饰],通体镂空,折枝开叶八瓣花形,花枝叶茂,琢磨精致,生机盎然。

宋代玉器与唐代不同,宋代仿古玉器增多,玉器既是文玩,又是商品,尤其是古玉,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当时的达官贵人都会收藏宝玉,基于需求,便出现了玉器珍玩市场,例如杭州的[七堡社],出售玉器珍宝,这种形式促进了仿古玉的盛行,于是大量的赝品充斥市场,这种风气传至后世,形成了独特的仿古玉器系列。

宋代还出现了研究玉器的著作,中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图录",是宋人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选录了玉器14件,后有人编著《续考古图》,补充了少量玉器。

柱斧,始见于宋代文献,宋朝太祖赵匡胤,就常以柱斧击打大臣,宋朝司马光所著的《涑水记闻》中就有赵匡胤因”弹雀“被觐见的御史张霭所扰,而“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的记录。《邵氏闻见录》中亦有“(张齐贤)文定就大盘中以手取食,帝(赵匡胤)用拄斧击其首。”(“拄斧”通“柱斧”)此外,大理寺丞雷德骧也因弹劾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怒火中烧的赵匡胤“引柱斧击折其上腭二齿”,这段故事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涑水记闻》中都有记载。

▲范仲淹: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赵匡胤不仅屡屡用柱斧击打大臣,最后他亦是”死“在斧上,离奇的”斧声烛影“,正是宋太祖的结局。

赵匡胤之后,又有宋仁宗、宋徽宗使用柱斧的记录,《邵氏闻见录》中载,宋仁宗赵祯在见到张贵妃处有臣僚所送的定州红瓷器后,一向节俭为先的他对此非常恼火,自己的后妃、大臣里竟有收礼送礼之事,一气之下,遂“以所持柱斧碎之”。关于徽宗,则记录在《中吴纪闻》中,当时蔡京专权,大臣雍孝闻愤而上谏,力诋蔡京,但徽宗赵佶身边的“卫士怒孝闻唐突,以拄斧撞其颊,数齿俱落”。

▲宋徽宗即位后启新法,但由于重用蔡京等一众奸臣,导致新法变味,“花石纲”大兴,北宋国势自此急转直下。

这个在宋朝宫廷中经常出现的柱斧,究竟是何物?如今,”柱斧为何物“这个问题,有了数个观点,其中主流的四个为斧头说、柱拂子说、拄杖说、礼器说。

斧头说的观点中,认为柱斧即是朝官所用的水晶制小斧,《汉语大词典》中即是此解。《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中也将柱斧解释为“水晶小斧,上朝时用之,多见于宋”。此类观点真实性较高,但如果考虑到礼器说,则无法解释为何宋朝皇帝日夜持之。从宋太祖、宋仁宗两人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太祖和仁宗,是早晚柱斧不离身的,要不然也不会一有事,就马上能”怒而击之“。而徽宗近卫,朝堂之上,手持柱斧,应为仪仗或防卫所用,如是前者,则更贴近礼器说。

▲斧钺在古代,是一种象征性的武器,代表着古代统治者的权力和尊严。所谓”假节钺“,即是指统治者将权力暂借臣子之意。

柱拂子说,有人经考证,认为”柱斧“即“柱拂”,就是一种由水晶、玉或铜铁等制成,有柄有穗,类似拂尘的日常用具,可掸拭尘埃、驱赶蚊蝇,供宫廷、民间之用。朱或的《萍洲可谈》中载:”政和间,有提举学事官上殿札子, 论庶官或用玉斧。同于斧戾之义, 乞革去。勘会得乃是人间所用柱拂子。“

柱拂子说完全颠覆了大众对柱斧的印象,虽然亦有可能,但皇上手持拂尘,如不是信奉道教,毕竟有失威严,更别提用它打人。而且,也难以解释为何徽宗时的近卫手持拂尘,若为皇家仪仗,记载岂会不详不尽?若为护卫兵器,拂尘远不如斧实用。故此,相比其他论点,柱拂子说是最站不住脚的一个。

斧(Axe),又称斧头,是一种武器或者伐木工具。是由一根木棍把手接着一块梯形刀片所构成。为古兵器的一种,也是在上古时代的生产工具之一,在格斗、狩猎中,斧都有很强的近距离战斗力。是给人强烈的粗暴感的打击兵器,根据状况的不同还可以将其扔向敌人。在古代,若是有一支装备重战斧,熟练战斧操作方法的精锐军队,连装备剑的军队也不敌他们。有一些工事铲、刺刀都可以用来当斧头。

斧-概述

斧、钺(yuè)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礼兵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钺还是有所区别的,凡在斧背上有钩或斧上有枪刺者,即为钺。据《六韬》记载,周武王军中有大柄斧,刃宽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名曰“天钺”。斧钺在上古代不仅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斧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斧使用原理:斧是利用杠杆原理和冲量等于动量的改变量原理来运作的。带刺,带钩的钺则多刺,钩两法,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失传濒于失传,故现在武林中已很少见。现今在香港流传的套路有山东螳螂派的旋风双斧和开山斧。斧钺还被用作刑具。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攻克商王王宫后,用黄钺斩了纣王的头颅,悬于太白旗上。直到汉代仍以斧钺为斩首的刑具。由于斧钺是一种斩杀罪人的刑器,所以历史上有“斧钺之诛”的说法。使用大斧出名者,有唐初的程咬金,水浒传中的急先锋索超,皆使用长柄大斧。短斧出名者,则为黑旋风李逵所使用的短柄双斧。斧的主要特点是:动作粗犷,豪放,勇猛;主要技法有劈、剁、搂、云、片、砍、削、撞等。现今在香港流传的套路有山东螳螂派的旋风双斧和开山斧。

斧-形状种类

汉 · 刘熙《释名·释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斧与钺是罕见的兵器,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名为钺,也叫大斧,长达266米。《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在木工中,斧头一般都是砍伐树木手工具。斧分类:投斧(Tomahawk)可用来投掷目标。战斧(BattleAxe)长柄、专门用来战斗的斧。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开山钺”和“压丑钺”等。短柄的斧,有单,双斧之分,为古时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状扁宽,也称为“板斧”。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两把板斧。

三板斧:古代长兵器的一种,又名“马战斧”。相传为程咬金所用。斧阔五寸,柄长七尺。用法有劈、砍、剁、搂、截、撩、云、片、推、支等。

大斧:斧重柄长,斧头有铜制和铁制两种。斧头一面有刃,刃阔八寸左右,尾部厚而窄,并带有突出往下弯曲的尖角。柄长丈余。大斧用于仪仗之兵,也用于骑兵作攻城斩关或先锋拔寨之用。

鱼尾斧:斧头形似鱼故得其名。其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搂、抹、刺、云、片、钩、挂等。

宣花斧:斧头刃的一面特别大,斧端之刺较一般长。其用法与斧同。

短斧:短斧的主要种类和作用,具体可以参考长斧中的介绍。另有多种双斧,均在双兵械中再作介绍。少林板斧长二尺八寸,斧头长一尺二寸,刃宽九寸。

凤头斧:斧头长八寸,刃阔五寸。尾厚刃薄。柄长二尺五寸。是斧中较短的一种。

峨嵋斧:长九寸,刃阔为五寸,柄长三尺,粗约盈把,常用于近战或地道内掘土所用。

双斧:现代斧作为武术的器械之一,由于演练起来比较笨重,有的套路已经失传了,故而使用斧者已不多见。练习斧时,要求吞吐起落,粗犷豪爽的风格,舞动起来,姿态优美,是项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武术器械。

板斧:短斧的一种。斧头刃阔五寸,双面开刃,颈长八寸,尾厚刃薄。柄长三尺,可作兵器之用。一般为双斧并用,少单用者。力大者方可使用。

双板斧:属双短兵器。斧头呈扇形,柄长二尺五寸至三尺。用时左右手各持一斧。其用法有抡、劈、砍、扎、由、云、撩、挂、削、扫等。

凤头双斧:由月斧、曲刃、凤头、护手盘、斧柄、尖镦等部分组成。

少林宣花斧:少林双兵器之一。杆长二尺七寸,头长六寸九分,两尖宽距七寸五分。

斧-历史渊源

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刑书释名》载:“黄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銊、鞭扑、是也”。由此推之,则斧之始于黄帝时也,其理甚明;“惟当时并无所谓三十六法,对敌时不过乱砍乱劈而巳;迄汉时,南中蛮人创斧法,亦如枪法之创于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创者之为何人,则不可考据矣”。其法初亦无三十六手之多,后之武师,从而增益之,使变化不测,成为战阵之利器,故今传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斧之溯源甚早, 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而最早之铜斧,见於商代,不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周代用斧风气不如商代,到了双锋剑出,与刀并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为砍迤工具,或为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斧虽不作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

石斧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以前。那时人们用磨制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猎禽兽,是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之一。古汉字中“斤”就是砍木头的斧字,所以后来从斤字旁的汉字多有斩截、折取的意思。钺是由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石斧演化而来的。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种磨制非常精细的石钺,钺体扁平,刃部宽阔,弧曲度大,两角微微上翘。这种精心制作的石钺显然不适宜砍伐林木或用于农作。据推测很可能是古人专门制造的原始兵器。

商朝: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斧。这时的青铜钺仍保留了石斧的特点:刃部弧曲宽阔,两角略微上翘,但钺身较薄、青铜钺的装柄方式为内安柲。斧身多饰有雷纹,并且花纹非常精致美观。商周时代斧钺类型很多,且质料优良。如《考工记》所载的同代青铜斧内含锡量约20%。

周代:有一种空头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装斧柄。斧头中含有天然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质地坚韧,做工精良。但由于斧钺形体笨重,杀伤力远不如戈、刀、矛,所以渐渐脱离战场,成为一种礼兵器。

三国:斧钺的制作受到兵家重视。据说诸葛亮亲自督造战斧100把,质地优良。他还写下一篇《作斧教》告诫诸将,战斧质量好坏,“非小事也,若临敌,败人军事矣!”视斧与刀同等重要。晋代以后,斧钺的形制有了新变化,其刃部加宽,相减短,便于操持,砍杀能力有所提高。依式样不同有长柄斧、凤头斧等。

唐宋时期:斧钺流行军中,成千的军士持长斧作战。唐天宝年间,大将李嗣业与安禄山厮战于香积寺,李嗣业率步卒三千持长柄斧、陌刀阻击敌军,打败了安禄山统率的镖悍的北方骑兵。宋朝军队的主要敌手是西夏、契丹、女真的骑兵,而宋军在骑战中常处于劣势,主要靠步战取胜。所以宋兵多持斧钺抗击辽金铁骑的冲击,以临敌制胜。南宋大将王德在一次对兀术的战斗中,兀术以铁骑排成强大阵营,王德说,贼兵右面阵营坚固,我们先打右面,行近敌阵时,一金将横刀跃马而去,王德引弓射箭,一发毙敌。王德乘胜指挥兵马手持长斧排山倒海冲向金兵,金兵大败,从以上战例足以看出长斧在对抗敌骑兵队的战斗中曾显示出巨大威力。在古代战场上,斧作为一种实战工具一直在城市防御战、水战中发挥作用,用它来砍斫敌人的攻城器具,斩截敌舰帆缆等。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

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

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

中国史籍中鲜见斧兵的记载,而古典小说中则多有描述。《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轮大斧竟奔孔明。”《水浒传》第三十八回说黑旋风李逵,“使两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说李逵“拿著双斧,大吼一声,跳出店门”。从这些小说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斧是历代广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间武艺小说中一般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斧-欧洲的斧

在中世纪欧洲,斧作为一种有效的挥击武器大受骑士阶层欢迎。斧与剑(阔剑、长剑)、钉锤一起,作为除长矛外的辅助武器。事实上,在骑士冲入敌阵后长达数米的矛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在混战中骑士的优势仅在于重甲与骑马的高度优势。在自上而下的挥击时,斧一类刃较厚的武器劈砍较有力,不易崩刃,而且这种情况下剑的反手回击价值也不大。斧既有锋刃可以杀伤无甲或软甲的敌人——相较于剑,斧可以击碎骨胳,而且会使伤道严重挫伤(厚刃)还可以利用较高的动能杀伤穿链甲甚至板甲的敌人。斧可以砸开链甲的链节,使链环嵌入伤口,造成易于感染而难以治愈的伤口,即使无法破甲,斧也可以利用自身动能造成钝伤。在步兵,斧可以作为反骑兵武器(反甲),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向上磕开盾,然后向下……但斧相较于刀剑,笨重是其最大缺点(某些方面也是优点),因而不适用于近战(例如城堡),步兵用单手斧则必须配盾,或装备副手刀剑。

斧-现存文物

1、青铜斧: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大型青铜斧。其刃部宽约375~385毫米,重85~9公斤,上面铸有铭文:“妇好”。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著名女统帅,曾多次率兵出征。这件大钺正是她权威的象征。斧钺作为礼兵器在商周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大将接受斧钺就等于被授予军权帅印。这在历史上称为“假黄钺”。1972年河北藁城县台西村曾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锏钺,它说明了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使用青铜的兵器了。陕西出土的秦代“钺”做工相当精致,有刃,有背,上面铸有纹饰。

青铜斧是继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的石斧之后出现的砍伐工具。流传到后世的不少,形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体较长,刃平直或略呈弧形,圆銎。二,宽身,弧刃,圆銎,近似兵器中的钺。三,两侧近刃部较长或呈弧形,圆銎或长方形直銎,直刃或弧刃,近似现代的斧。圆銎斧的柄横装;直銎斧的柄直装,使用时用两手把握。前两种主要见于商代和西周,后一种多见于春秋战国至汉代。1973年湖北大冶古矿遗址出土大型长方形直銎斧,銎上有孔,可插入木楔固定木柄。

2、玉斧(又称玉圭)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文物原属于红山文化遗物,文物现状:内蒙古草原兴隆洼遗址中发掘出土长323cm,宽10cm,厚3cm。玉斧采用岫岩绿色玉料琢磨制成。呈深绿色。器物通体为五色沁。满身沁斑。红褐色、牙黄泛白色、黄褐色、青绿色、灰黑等沁色。通体满浆弥合,蝉形斧柄沟槽包浆最为典型。造型呈窄长略微梯形。通体磨光,周壁浑圆,坡形且厚重,刃部没有明显锋刃,器身上部中央有两孔,内径为19cm,孔壁十分周正。斧顶端造型为蝉柄,并用阳纹线棱琢成蝉头,眼睛和纹饰琢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石斧在新石器时代既是实用之物,用以砍伐树木,清除杂草,挖掘根茎,翻耕土地,也是兵器用做战争中的武器;同时它还是氏族部落首领们指挥战争进退的标识以及他们权力的象征。因而,石斧演化玉斧、玉斧演化玉圭,自然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一般的礼仪意义。无论是斧还是圭,从做工上看,都是早期红山文化时期典型的原始琢磨工艺。从蝉柄线条的阳纹棱,阴线槽横刮磨的痕迹上看,不但是手工琢磨,而且用的是原始工具。从选料玉质上看,光泽晶莹温润,色彩绚丽。如此厚重的器物经敲击录音后,仍然发出清脆悦耳舒远悠扬的声音,证实了许慎《说文解字》中:玉有五德中声音舒远悠扬的物理特性,是一件难得的红山古玉精品。

玉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其中包括具有实用性的玉斧、玉铲、玉刀、玉戈等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用作装饰品的玉环、玉镯、玉璜、玉玦等等。玉斧是一种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缚扎执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宽大则叫钺。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杀人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这个时期的玉器虽然片状较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09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8
下一篇2023-08-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