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几把剑非常厉害?最厉害的一把是哪个?

历史上哪几把剑非常厉害?最厉害的一把是哪个?,第1张

关于第一,有个故事这样说: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他讲出的那句话:“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成为世界上耳熟能详的名言之一。

接下来,有个问题出现了:埃德温·奥尔德林是谁?回答是:他就是第二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第二个登月的人,估计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由此可见第一是多么的重要。

剑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极其重要的一件武器,那时,不管是皇帝,还是书生,甚至孔圣人的腰带上,都悬挂着一把彰显身份的剑,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众多宝剑中,哪一把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剑?

还真有五把宝剑,都被冠以天下第一,为了辨出哪把剑才是天下第一剑,小编先将它们罗列于下,进行一番比较,然后由聪明的读者,自行做出评判:

1、轩辕剑:

轩辕剑是一把青铜剑,是皇帝手下一对手艺高超的夫妻铸剑师所造,这把剑曾多日也造不成,皇帝就在手臂上割下了一块肉,丢进了炉火,炉火亦感应到了皇帝的非常“愿力”,最终令铸剑师铸轩辕剑成功。

这把宝剑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虽然它可称之为天下第一剑,可是有个问题,此剑早就已经遗失了。一把下落不明,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宝剑,确实难当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2、鄂尔多斯青铜短剑

按照道理来说,最早的青铜剑,应该在中原出土,可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了一把青铜短剑,这把短剑,为商朝时期的文物,距今已经3500年之久,比中原最古老的青铜剑,还要早300年。这把青铜短剑,作为“剑祖”,它难道就可称“天下第一”吗?,错!咱们看它的模样,一点也不堂皇,故此,尊它为第一,估计没有多少读者会同意。

3、西周玉柄铁剑

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文物工作者,在虢国国王虢季的墓中,出土了一把极其狼狈的怪剑,这把怪剑之所以怪,是因为它的剑端已经成了一个锈疙瘩,后面的剑柄是和田玉制成,还可以看出剑的模样。此剑通长34.2、柄长12.2、剑身长22厘米,将其从古墓中取出的时候“咔嚓”一声,怪剑从剑柄处折断了。

这把剑竟是一把铁剑,它的出土,将华夏冶铁史向前推进了两百年,但称这把断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估计谁都不会同意。

4、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的剑出在楚国望山桥一号墓,宝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上面不仅有漂亮的菱形暗格花纹,还刻着“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个字。

当年拍记录片的时候,**编导曾经用它的剑锋划纸,20多层纸,一划全都破了。

但小编还是不认为这把“网红”级别的越王勾践剑是“天下第一剑”,这道理很简单,越王勾践的人品确实不咋地。

勾践曾经对吴王夫差“问疾尝粪”,他回到国内为了干掉夫差,不仅使用美人计,还大搞“卧薪尝胆”, 他领兵战胜吴国后,首先赐死了功臣文种,接着逼走了范蠡。范蠡这样评价勾践: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此人使用的宝剑,确实难称中华第一剑。

5、秦始皇的泰阿剑

秦始皇的泰阿剑,一开始是楚国国君的宝贝,在传说中,晋国为得此剑,曾经派兵来攻打楚国国都,楚王手持泰阿剑,立在国都城头,他手挥宝剑,剑锋所指,一场狂风大雨骤起,晋国兵将吓得狼狈而逃,泰阿剑可以呼风唤雨的美名,传遍了华夏大地。

后来,秦始皇灭了楚国,这把泰阿剑,就成了秦始皇的佩剑。

秦始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史前时代、先秦时代、西汉时期以及北宋时期。

1、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表明,我国若干新石器文化圈内,都或多或少地出土有玉器。而在国外,早期玉器的出土地点却屈指可数,只有亚洲的贝加尔湖、大洋洲的新西兰及南北美洲等几处,而且出现的时何较晚,延续时间也不长。

新石器时期玉器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承的关系。代表性的有兴隆洼文化、松泽文化、含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

2、先秦时期

商周时代,玉器的数量、品种及制作工艺有明显的提高。礼器类的玉器,已出现了“琮、璧、圭、璋、璜、琥”六种“瑞玉”,此外还有生产工具和戈、矛、斧等武器类玉器,出土时,均无使用痕迹,并不是实用之物。实用器皿有臼、杯、梳、耳勺、带钩等。

有的青铜器配件上还装有玉质部件,成为珍贵的复合器。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了 700 多件玉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圆雕或浮雕的人像和各种动物,在造型上既有写实性,又有丰富的想象力,是这一时期玉器中的珍品。

3、西汉时期

从发掘出土的汉代玉器看,西汉前期,由于经过秦末的战乱,玉器手工业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当时的玉器造型和纹饰,主要是承袭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汉代中期以后,新的品种和器形陆续出现,玉器制作工艺上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在雕琢工艺方面,西汉时期透雕、圆雕、高浮雕的玉器增多;在造型、纹饰的风格上,西汉时期也有较大的变化,一些富有现实感和生命力的像生类玉器,把形与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这一时期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北宋时期

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

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

“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我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更高级的阶段。

开发玉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中国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理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玉器

——中国玉器文化

中国玉器的四个时期包括:史前时代、先秦时代、西汉时期以及北宋时期。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学、历史著作。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

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

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扩展资料: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

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

“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我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更高级的阶段。

开发玉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中国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理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玉器

玉的称呼有:

1、琼,美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2、琳,美玉。青碧色的玉。

3、球,美玉。《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译文  所谓夷玉,如书中(周书)描述。

4、瑜,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译文  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

5、璇,美玉。

6、琪,美玉。《玉篇·玉部》:“琪,玉属。”

译文  琪,一种玉。

7、璞,未雕琢的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工理其璞而得宝焉。”

译文  大王于是就让制作玉器的人, 整理认识那块石头, 从而在石头中得到了宝物。

8、瑶,亦泛指美玉。

9、碧,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庄子·外物》:“ 苌弘死於蜀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译文  古代文人不被重视,含恨死去,在坟头犹吟诵诗句,忧恨结于地下,千年犹未消失。

10、瑰,美玉,美石。《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译文  什么礼物送给他?美玉饰品表我心。

11、翠,硬玉。宋吴自牧 《梦粱录·元宵》:“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

译文  到了喝醉的时候,美人扶墙而走,掉落的翠玉发簪,难以罗列清楚。

12、瑾,美玉名。南朝宋慧琳 《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如草之兰,如玉之瑾,匪曰薰雕,成此芳绚。”

译文  玉器碰撞所发出的玄妙之音,轻脆,透明,纯净,没有太多的花腔巧调,卖弄炫耀,但浑然天成的美妙,清醇有致。

13、琮,瑞玉。方柱形,中有圆孔。用为礼器、贽品、符节等。

14、珂,白色似玉的美石。

15、璎,似玉的美石。

16、瓒,质地不纯的玉。

17、琛,指玉。

18、璠,美玉。

19、璜,状如半璧的玉。

20、珑,古人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刻龙纹。

21、珉,似玉的美石。

22、璆,美玉。可制磬。亦借指磬。

23、瑛,美玉。

24、瓘,玉名。

25、珏,相合之二玉。双玉。

26、瑷,美玉。

27、琀,古代放在死者口里的玉。

28、琦,美玉。

29、琬,美玉。

30、瑒,玉名。

31、玢,玉名。

32、琥,瑞玉。

33、珲,美玉。

34、琚,佩玉。

35、珺,美玉。

36、琨,玉石。

37、璐,美玉。

38、玫,美玉。一说火齐珠。

39、璊,赤色的玉。

40、珅,玉名。

41、瑭,玉名。多用于人名。 五代有史建瑭 、石敬瑭。

42、玮,玉名。

43、琰,美玉。

44、玙,美玉。

玉器的称呼:

1、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处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2、玉笏,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

3、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

4、命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

5、谷圭,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

6、圭璧,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

7、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

8、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

9、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

10、玉琥,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处》(《考古》1983年5期)一文以为:“我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11、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12、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13、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

14、玉佩,玉作的佩饰。

15、玉带钩,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现,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16、玉钩,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

17、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缘外敞,较锐利。

18、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取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

19、玉蝉,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

20、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略。用其随葬,重要是巫术的原由。 

21、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

22、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

23、玉节,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主要的信物。

24、玉玺,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25、玉盘,玉琢成的盘。

26、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

27、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离官阶之高下。

28、玉珠,用玉琢成的珠。

29、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

1965年12月,湖北江陵,中国考古学者发掘了一座楚国墓葬。这是一个大宝库,里面共发现600多件器物。

其中,有1柄不同寻常的青铜剑。

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越王勾践剑。

资料写道:剑全长为 556 厘米,其中剑身长 456 厘米,剑格宽 5 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经研究人员考证,此剑即为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

公元前494年,吴国大败越国后,越王勾践献上绝世美女西施,免于亡国。

随后勾践卧薪尝胆,厉兵秣马长达20年,最后反攻吴国。

经过激战,勾践最终越国消灭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名霸王。

更令人惊异的是,尘埋两千多年的一件古器竟周身未锈,纹理清晰,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 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细看剑身刻有八字——

“钺王鸠浅,自乍用剑”

越王勾践剑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

早在商周时期,吴越地区便是青铜剑的铸造重地,水土资源和矿物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步兵为主的作战方式使得剑成为主要的作战工具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兵器的地位被大大提高,同时剑作为王公贵族的装饰,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对美观度提出了要求。

越王勾践剑以黑色菱形纹格装饰,正面剑格上饰有“ 蜻蜓眼 ”(玻璃珠),背面镶有绿松石。剑形优美,工艺复杂。

越王勾践剑的出土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同时另一个关于古代名剑的传闻

似乎也有了足够的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配剑之风盛行 。诸王拥剑数十把都不是奇事。但在那么多宝剑中却有那么几把翘楚,在历史中留名。而盛名之所以流传离不开它们的铸造者—— 欧冶子。

欧冶子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生逢乱世但也成就了他一代铸剑大师的美名。《越绝书》中记载他为越王勾践铸造过五把剑:

湛庐、胜邪、鱼肠、巨阙、纯钧

除此之外,他还为楚昭王铸造了大名鼎鼎的 七星龙渊剑。

湛 庐

十大名剑之一,被称为“ 仁义之剑 ”。

《东周列国志》记湛卢原是越王请欧冶子所铸,相剑者说此剑所在之国必定国运昌盛。湛卢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削铁如泥,刃利而无杀气。

春秋晚期吴越火焰纹剑

长 46 厘米,宽 4 厘米

胜 邪

此剑虽短但邪气凛然 。欧冶子铸剑时曰:吾每铸一剑,便铸一恶,故此剑名曰胜邪。《越绝书》记载:“吴王阖闾之时,得其胜邪、鱼肠。阖闾无道,子女死,杀生以送之。”

战国滇凤纹三叉格剑

长 37 厘米,宽 5 厘米

鱼 肠

十大名剑之一,体制短小,形如匕首,为“ 勇绝之剑 ”。

《吴越春秋》和《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公子光宴请吴王僚。让专诸假借献烤鱼,将鱼肠剑藏入烤鱼之中趁机行刺。小小的鱼肠剑刺穿吴王僚的三层铠甲,诛杀吴王。此后公子光上台成为吴王阖闾。

西周蘑菇首乳钉镂空直刃剑

长 31 厘米,宽 5 厘米

巨 阙

此剑为“ 天下至尊 ”,钝而厚重,剑气凛然。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越王转述,巨阙刚成之时,越王使人搬来一口大铁锅,将剑一刺,铁锅瞬间出了个大缺口。于是越王将此剑命名为“ 巨阙 ”。

春秋早期双鸟首菱纹柄直刃青铜剑

长 36 厘米,宽 65 厘米

七 星 龙 渊

十大名剑之一,被称为“ 诚信高洁之剑 ”,流传甚广,至今“ 龙泉剑 ”(唐时为避李渊名讳,渊即泉)已成宝剑代名词。

《吴越春秋》中记载,一代名将伍子胥为奸臣所害,被楚国兵马追赶至长江之滨,穷途末路之际,一“渔丈人”横舟而来。伍子胥成功脱难之后想要报恩,并嘱咐渔丈人千万不可泄露他的行踪。谁知渔丈人施施然说道:“ 我救你不求回报,而今你疑心与我,我只好以一死证清白 。”说罢,拔剑而出,自刎当前。伍子胥悲悔万分,为时已晚。

战国铁剑

长 7 厘米,宽 34 厘米,高 05 厘米

纯 钧

纯钧乃十大名剑之一,素有“ 尊贵无双之剑 ”的美誉。江陵出土的越王剑一般也被认为就是纯钧剑。

《越绝书》记载越王与当时相剑第一人薛烛赏剑,拿出毫曹和巨阙皆不入薛烛之眼,而当纯钧出场之时,薛烛惊叹不已,越王提出有人愿以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城池来换,问薛烛可否。薛烛连连否决,称道 纯钧乃天人共铸不二之剑。

战国骆越小双环首人面纹图语弓形格青铜剑

长 375 厘米,宽 6 厘米

兵器作为战争的工具,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冷兵器文化源远流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字、建筑、兵器列为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以刀剑文化为代表的冷兵器文化研究,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的文明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国家,而冷兵器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和文明发展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以龙泉宝剑和越王勾践剑为代表的越国青铜兵器,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强大的实战威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名震天下。

再造国宝《越王勾践剑》工艺精美绝伦

细节无与伦比

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

正面雕刻“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授权监制”

内刻间隔同心圆饰

同心圆中圈雕刻湖北省博物馆标识

剑柄长84厘米,饰饕餮纹

剑长472厘米,剑身饰菱形花纹

近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

“钺王鸠浅,自乍用鐱”

集国宝文物、大师、珍稀和田玉于一身

实现多重价值的统一

《越王勾践剑》的再造, 实现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完美统一 。它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曲中带直、柔中带刚、能屈能伸的思想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作为一代霸主用剑,代表了吴越青铜剑技术的巅峰 。铜剑的制作不同于铁剑,虽称不上千锤百炼,但剑身铜锡比例需要进行反复调试,攸关剑身品质。

此次国宝再造越王勾践剑对于玉料的要求极为苛刻 。由于和田玉版《越王勾践剑》完美再造国宝,五十多厘米长的剑身,对玉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此选料成为再造过程中首先要攻克的难关。

想在一块材料上取下这一把长度50公分左右的剑的毛料,大概需要8到10公斤左右的原石 ,且唯有玉质密度足的,那些自然材料足够细的才能够细雕、细琢。 雕刻过程中若出现水线、绺裂就要舍弃,非常不易。

国宝再造越王勾践剑由于剑身过长,此次设计创作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剑身的厚度必须一致,而且在那么长的剑身印刻上百菱形花纹, 操作过程中,一旦成型后受力不均,便会造成剑的断裂,成品率远远低于其他艺术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广如坦言:“ 玉雕讲究神韵的展现 ”,“ 以和田玉再造天下第一剑,对我来说挑战性极大 ”。国宝再造越王勾践剑真正实现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统一。

再造国宝《越王勾践剑》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技艺,映射玉石文化之美,经过大师再度手工创作之后,成为一件完美的玉雕剑器艺术品,完美再现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之辉煌。

中华玉器文明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据《山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千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仍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例如《山海经》记述的东北地区医巫闾山产质仡峋,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依旧未变,现在辽宁营口,出产滑石。中国最著名的产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后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第一个有书写文字的奴隶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一般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和最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着7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直到近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器。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和田玉的发展也同样进入了转变期。

这一时期,群雄争霸,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但各家诸侯都把和田玉视为珍宝。无论是结盟还是游说,或是相互馈赠礼品,都是用和田玉器。

当时诸子百家从和田玉的特性挖掘,结合道德观,赋予了和田玉有"德"的意义。

管仲在《管子》一书中称: 夫玉之所以贵者,九德出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cu'),义也,廉而不刿(gui),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情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大儒家孔子,也提出玉有十一德之说,人们佩戴玉器十分普遍,目的是时刻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德要像玉石一样。礼记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些学说为和田玉的发展及和田玉的收藏提供了精神支柱。

这个时期,琢玉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砣具的出现,让玉器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此时的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便出现了系列的玉佩组,上面的纹饰复杂多样,图案更加精密,同时也出现了夔(kui)龙,夔凤,螭(chi)虎等图案。

  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开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案的证据。[所以鉴定要学会用放大镜]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侵泡可做仿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玉内杂质不是沁而是脏,沁和脏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罗斯玉分子结构一致,仪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俄罗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常见黄玉、羊脂玉等。 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注意区分岫崦黄玉、和田黄玉的区别]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多战国]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试硬度的方法必须在古玉鉴定中删除。古玉有包浆不能破坏之。]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丛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最大。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仿,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征、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 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仿品成本必高,各项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 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征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里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 。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古玉即便有抛光,也不足以破坏表面刀痕。]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钻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生坑、熟坑和盘玉

  出土后未经过处理或盘玩的叫生坑;否则叫熟坑。盘玉是国人玩玉的传统。盘:把玉攥在手里盘玩。新玉、老玉都要盘,盘过的玉润泽漂亮,盘后古玉比新玉变化更大 。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赞成盘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认盘过的高古玉,这和港台的风气有关。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玉雕,并不为过。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古玉,就大错特错了,标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载量大。经过大家的努力,鉴定的问题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古玉鉴定争议多,权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鉴定人员资格认证

  现在不仅鉴定人员证有泛滥之势,而且资格认证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现在的认证程序是:交学费\完成学时\发证大谬!资历、学历、名气都不是认证标准。书本上的东西没有多少对鉴定有用尤其是现在的教科书茅台酒的味道,说出来就走样。认证不需要纸上谈兵[有些人就会纸上谈兵],要实物实战,用真本事说话资格认证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鉴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只有一个-----实物鉴定准确率考核。

  编辑本段鉴别方法

  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馆,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欢收藏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那么,对于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鉴定呢? 一、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另外,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专家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等书,皆可拿来认真品读,细细揣摩。 二、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则没有这些感觉。 三、早在宋代时期,就出现了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而清以后的造假情况可谓越来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狗玉”、“羊玉”、“风玉”等,引人上当。 四、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五、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显得尤为重要。 六、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形,半圆形和U形等,U形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七、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的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断为真品,而线条槽口两侧有毛道崩裂现象,则是现代“机器工”制作的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29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8
下一篇2023-08-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