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白玉修形籽和青海料修形仿籽料,主要区别是质感!
和田玉籽料,如果是同等素质下的原籽比较修形籽,原籽价格更高,因为它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完整的皮壳特征。而修形籽,往往是一些皮壳完整度差,绺裂多的籽料,通过打磨修形,保留最完美的部分,从而失去了天然的风貌。这个和雕件是不同的,雕件添加了雕琢之后的艺术性。
首先,可以肯定,这是一款和田玉小籽手串。而且白度,完整度均不错,局部带一点点皮色,皮色自然,从能看到的部分,品相很完美。
其次,个人判断这是新疆和田籽料小籽,但属于修型籽,皮壳经过了精心打磨,部分毛孔特征模糊。但油性糯性有较好的表现。
这样的脂白小籽,修形籽,目前玉器市场行情在50到80克左右一克的卖价,楼主大致测量一下克重,不难算出价格。
青海料,相比和田玉籽料,透性大,油性糯性欠缺,没有这种脂白的质感,图示: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成的,籽料的原生矿体是山料。 籽料:从高山矿坑滚落到河道中的玉石原石经过水流冲搬运,从河道上游冲到河道中下游,被人们从河道中捞出时,玉石原料因为长期受水流冲涮及河道石块碰撞,形状已经变的非常圆滑,有的形状如鸡蛋。在河水冲刷搬运过程中,玉石受其它巨石的碰撞,大块头会分裂成小块头,玉石块头相对山流水和山料会小的多,有的甚至变的特别小,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总会看到小块的籽料,大块的山流水和山料的原因。
另一种认为籽料是由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
标题:籽玉形成的争议
和田籽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成的吗?籽料的原生矿体是山料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玉石专家学者的演讲论述,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普遍说法,绝大部分都说,籽料是由山料因冰雪消融,经山体风化崩塌而顺水冲入湍急的河流中,再经数百公里河水的搬运冲刷,棱角随之被磨去,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卵状籽料。这种说法的根据何在呢?根据有四:
1籽料出产在玉龙喀什河床中,水就是搬运琢磨玉石的天然工具。
2和田玉山料就产在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冰山上。
3玉龙喀什河源头山脚下的河床中,确有被水冲刷下来磨去部分棱角的山流水原料。
4山流水原料再经过200多公里的洪水冲刷琢磨,冲刷到玉龙喀什河平坦的和田市地段,沉积下来,自然就棱角全无,被磨成了卵石状的籽料了。
以上证据乍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无可挑剔。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地观察,反复捉摸,认为以上论据尚不全面,只说到了它的表面,没有说到它的本质。大量事实证明,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洪水冲刷而成的,也就是说,籽料的原生矿不是山料,其本身就是与山料一样的另一种原生矿体。其论据有六:
1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距离出产籽料的和田市大约有270公里。在这270公里的河床中,从出山流水的那个冰山起,一直往下约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捡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再从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再从约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产的主要地段。有人讲,中段近180多公里没有玉石,是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都被洪水把玉石冲到下游去了的缘故。请问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吗?为什么在那一段或多或少还可以捡到玉石?而这18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不论大小一块玉石也捡不到呢?河床里到处都是卵状石头,没有一块玉石,石头没被水冲走留了下来,唯独比重比石头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冲走了,所以,“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的解释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2再从玉的质地上讲,山流水的玉质和籽玉的玉质也不尽相同,籽玉的质地比山流水的更加细腻,更加温润,色彩更丰富。有人又讲,这是因为籽料经过水流的冲刷把山料外面的一层粗糙表皮磨掉了,只剩下中间的部分,当然就更好了。但我所说的质地不是外面的不好,中间的就好,水流的冲刷是不可能改变玉的质地和颜色的,不可能将粗糙的冲刷成细腻的,也不能把暖色调的冲刷成冷色调的。比如现在很多人为了能将山料卖到籽料的好价格,就不惜造假,将山料棱角切割掉,再放入滚筒机中与砂石一起滚磨,人工磨成的籽玉就这样做成了。这样的籽料是不是质地就好了呢?仍然不好,略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是山料磨出来的。
3籽料有白、青、碧、黄、墨等五种基本色调。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上只有白玉和青玉两种玉料,根本就没有碧、墨、黄玉,那么河中的碧、墨、黄玉又是哪里来的呢?更何况籽料的颜色是块块不相同,而山料在一个坑内基本是相同的。
4籽料是山料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如果以上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存在。因为我们都知道玉比石更坚硬,更耐磨,玉都磨成极其光滑的卵石了,那石头还能安在吗?
5再从籽料的质地、颜色在河流中的分布状况看,经我多年的观察总结发现,颜色、质地、块状、性能,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玉料基本上产出在同一段河道中,混淆的很少,只要你拿来一块玉料,我们一看基本上知道它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哪个地段,这与山料的产出分矿坑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水冲下来的,它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分别。
6从和田地区东起策勒县的奴尔多西至墨玉县的皮牙满多约160多公里的戈壁沙漠中,都有各色籽玉和戈壁料存在,难道这方圆约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的玉都是河流改道冲刷而来的吗?我认为不是。
综上所述,籽料就是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这种卵状的原生矿体存留在海底,后经地壳变迁,造山运动,新疆这块土地由大海变成了陆地,籽料也随之浮出水面,形成了现在这种状况,所以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水冲刷而来,山料不是妈妈,籽料亦不是儿子,它们同样都是同一种矿藏中两个互不相干的原生矿体。
1、可到玉器加工点请师傅帮助抛光一下。
2、自己将玉上一点橄榄油用棉布擦试,直到满意为止。
和田玉(Nephrite),俗称真玉,软玉的一个品种,传统概念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和田玉是国内高端具有领创品牌的软玉,新国标泛指硬度在60至65之间玉石的名称。狭义上的讲的玉,一般指新疆和田玉。和田玉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我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也称为软玉、透闪石、透闪石加软玉、透闪石加和田玉。 狭义上讲的玉,一般指新疆和田玉。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为Ca:Mgs(OH)z(Si4011)2。硬度为6~65,密度为295—317。和田玉和湖北绿松石、河南南阳玉、辽宁岫岩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和田玉主要分为
白玉:颜色白中泛青,细腻,滋润,微透明,宛如羊脂者称羊脂玉;不透明,光泽较差者为白玉。
青玉和青白玉:色呈深灰绿至蓝绿色,不透明;青白玉是青玉与白玉之间的过渡类型,呈灰绿色。
碧玉:深绿色(菠菜绿色),质地较粗。碧玉除新疆所产外,我国玉器工艺界把台湾和国外所产的软玉也统称为碧玉。
黑玉:主要 含分散的碳质或石墨而呈灰黑色或灰黑与白色相间的条带。如果完全是黑色的,称墨玉。
黄玉:是地表水中褐铁矿渗入白玉中造成的,米黄至** 。
这不是新疆和田籽料,从鉴定的角度来说,它依然属于和田玉,真品无疑问!可以放心!克重目测在15克左右,玉器市场卖价,100元左右。
根据目前国家鉴定标准:透闪石玉统一归为和田玉,不作产地区分的鉴定原则。俄料,韩料,青海料都是能出证书的和田玉。
这是价格低廉的青海料,整体机械磨具打磨修型,仿籽料,但通过可以看到,玉质结构疏松,透性大,油性糯性欠缺,与和田玉原籽差距甚大。
新疆和田籽料原籽图示,有典型的毛孔特征和致密的结构,楼主可以比对:
摘要:和田玉是指夹生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绵延的昆仑山脉山岩中的玉料,和田玉在河水的冲刷下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圆滑,就形成了和田玉籽料。籽料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等多种。和田玉籽料比较珍贵,市面上有一些不法商贩会造假玉石籽料来欺骗消费者,辨别真假可以通过看形状、皮色、裂痕和毛孔四个方面的差异来判断。下面来了解一下和田玉籽料吧!什么是和田玉籽料
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绵延的昆仑山脉山岩中。和田玉原石经过自然的地质运动和冰川运动等长期的剥解为大小不等的块。和田玉碎块经过雨水雪水冲刷流入河,随河流流入水中,称为和田玉山流水料,和田玉山流水原石经过玉龙喀什河几百甚至上万年的冲刷,就形成了和田玉籽料。
籽料是山料由于地壳运动滑落至河流中长年累月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俗称僵石籽料。籽料有白、青、青白、碧、黄、墨等五种基本色调。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上只有白玉、青白玉、墨玉三种玉料,籽料的碧玉非常少见。
和田玉籽料有哪些分类
1、羊脂白玉:优质白玉,颜色呈脂白色,可略泛青色、乳**等,质地细腻滋润,油脂性好,绺裂较少,可有水量石花等,杂质一般10%以下,糖色少于30%。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羊脂白玉、糖羊脂白玉。糖羊脂白玉的糖色部分占30——85%。
2、白玉:颜色以白色为主,可略泛灰、黄、青等色调,质地致密细腻,油脂性适中,可见绺裂。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白玉、糖白玉、糖玉。糖白玉的糖色部分占30——85%,糖色达到85%以上的称之为糖玉。
3、青白玉:是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的品种,颜色以白色为基础色,带有灰绿色、青灰色、黄绿色、褐色、灰色等浅——中等色调,半透明或微透明状,质地细腻致密,油脂一般,半透明状,可见绺裂。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青白玉、糖青白玉。
4、青玉:颜色有青至深青、灰清、黄绿等中等或深色,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青玉、糖青玉。
5、黄玉:浅至中等不同的**调,经常为绿**、粟**、带有灰、绿等色调,根据带糖色的多少可进一步细分为黄玉、糖黄玉。
6、糖玉:由于次生作用形成的,受氧化铁、氧化锰浸染呈红褐色,黄褐色、褐**、黑褐色等色调,糖色部分占到整体样品85%以上时定名为糖玉。
7、碧玉:颜色以绿色为基础色,常见有绿、灰绿、墨绿等颜色。
8、墨玉:颜色呈灰黑或黑色占30%以上。黑色多呈浸染状、叶片状、条带状、聚集,可夹杂白或灰白色,多不均匀。
9、青花玉:黑白色混合,变化多样如水墨画一般。
和田玉籽料如何辨别真假
1、形状
天然和田籽料都呈现自然圆润的形状,整体看去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这是历经千百万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选矿所致,因此毫无做作的违和感。
而假籽料的形状是通过人工后天干预而成,一般采用滚筒修型和机磨修形,但是无论哪种修形方法,都不会有真籽料那种自然流畅的感觉。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假籽料要么是修型过度,过于圆润,完全没有一点天然气息;要么是修型不足,个别位置会留下细微的人工修饰痕迹。
2、皮色
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和田玉籽料由于长年在河水中磨擦和浸泡,受到水体或自然环境中其他矿物质的影响,往往在玉石表面的原生玉色中带有其他次生颜色,因此被称为皮色籽料。
皮色籽料表面的次生皮色,一般常见的有褐红色或褐**玉皮,同时还有秋梨、洒金、枣红、虎皮、黑等等颜色。琢玉匠人往往利用和田籽料的天然皮色可以制作俏色巧雕玉器,自然成趣,弥足珍贵,这也是和田玉籽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而籽料造假者则采用各种化工颜料浸、泡甚至高温反复喷烤的手段来制作假皮色。但无论多么逼真的假皮色,终究无法摆脱扭捏做态的人工模仿特征,假皮色在玉石上的过渡非常不自然,往往给人一种生硬且不和谐的感觉。同时,假皮色本身的光泽也相对暗淡,没有籽料真皮真色、皮色一体的光泽。
3、裂痕
天然籽料表面往往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绺裂,而绺裂处的天然色沁一般表现为内重外轻,这是天然籽料长时间在水环境中受沁的结果,通常还会在绺裂处形成“水草纹”。
假籽料的绺裂处沁色恰恰相反,一般呈现外重内轻的特点,甚至往往将绺裂处皮色弄得糊涂一片,故意掩盖人工染色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4、毛孔
天然籽料在生成过程中,要在自然环境中经历千百万年的流水冲刷与翻滚碰撞,因此在表面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天然磨擦痕迹,这种痕迹非常像皮肤上的毛孔,因此也成为和田籽料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而造假籽料则采用滚筒、喷砂甚至机器凿捣的方法来制作假毛孔,和真籽料相比,假籽料的毛孔呈现非常不自然的状态。假籽料毛孔一般要么过于均匀,要么过于凌乱,这同天然籽料毛孔自然分布的状态有明显区别,只要认真的观察和比较,两者的分别还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楼主可以放心,这是一款新疆和田青花籽料手串,真品!
并没有完整的皮壳毛孔特征,证明籽料是打磨修形籽。
判断青花料是山料或是籽料其实不难,看它的黑白两色分布情况就可以。山料,黑色由大小不等的墨点组成,呈针尖状。籽料,黑色由块状,条形状组成,一目了然。
这些籽料,致密度不够,油性糯性表现一般,黑色呈条形(价格低于块状),黑白不分明,底色浑浊,属于中低档的和田玉青花籽料手串。
以广州华林玉器市场行情来说,500~600元左右为正常卖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