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帝王死后要口含玉蝉?

为什么古代帝王死后要口含玉蝉?,第1张

蝉在古代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蝉性高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十分推崇。

由于蝉都是栖息在高大的树木枝头,只吃露水树汁而不食人间烟火,所以用其来比喻人之清高、高洁的品德。从能力来说,因为蝉能上天入地神出鬼没,故而古人认为蝉是不死的,是可以通灵的圣物。从史料所记和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古人的“崇蝉”情结非常浓厚。

蚱蝉

《史记·屈原列传》或许给出了答案:“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蝉蜕”一词,又称“蜕变”,成为“脱胎换骨、精神升华”的一种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玉蝉,1989年在内蒙古林西县境内“兴隆洼文化”遗址上,曾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玉蝉,这样的玉蝉在辽西红山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等许多古遗址上都曾出土过。这些早期玉蝉形制古朴,线条简单,但器身都有穿孔,明显是供人们佩戴的。从汉代开始,人们都以蝉的羽化来喻之重生。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玉蝉称为含蝉,意指其精神不死,会复活重生。若是身上有蝉的佩饰,则表示其人清高、高洁。所以说,蝉是生人的佩饰,也是亡者的葬物。蝉文化在汉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玉蝉做得更精致好看,蝉翼上脉纹纤细秀丽造型生动。这一时期,古人已不再满足于生前佩戴玉蝉,死后要口“含蝉”。在死者嘴里塞东西的风俗出现于先秦,叫“含殓”,所含之物称为“含口”,也称“口头实”。据唐杜佑《通典》: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到汉代普遍流行起“口含蝉”,就是因为蝉的“转世超生”意象,寄托了生者希望死者不朽、获得新生的良好祈愿。据有关考古记载,乾隆皇帝死后口中便含了一枚白色的和田“玉蝉”,这当然在是希望象蝉一样羽化重生,再次统治大清的江山。

玉蝉

与此同时,佩戴玉蝉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蝉装饰的帽子称“蝉冠”,是身份的象征,腰间佩蝉叫“腰缠万贯”,胸挂玉蝉称为“一鸣惊人”,在一片树叶上的蝉,被喻为“金枝玉叶”。蝉型工艺品最早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到了商朝时,人们都将蝉作为佩饰日常佩戴,那时的蝉造型古朴,雕刻粗犷,材质主要以玉石为主。战国以及汉朝时期,蝉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设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代时的玉蝉,雕刻刀法简练,但是粗犷有力,刀刀见锋,有着“汉八刀”之盛名。并且表面打磨的平整干净,线条挺秀,尖端锐利,锋芒必现,边缘处如刀切一般,不会有崩裂和毛刺现象,蝉尾部甚至会有刺手的感觉。刚蜕变的蝉——制作玉蝉的楷模,南北朝时期,玉蝉的仍旧是沿用汉朝时的造型,但是因为当时战火四起,玉石资源紧张,玉蝉大多都以滑石来制作,细节部位更加写实,和汉朝时的相比较,更加逼真。到了宋朝、明朝时,玉蝉的蝉翼更为圆滑,尖端处没有刺手感。这也是一个可以用来分辨真假的特点。清代的玉蝉雕刻的最为精致,眼睛较为细长,蝉翼脉络清晰,蝉足屈曲,装饰性更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889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