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此牌是利用手镯芯制作的,款式和工艺看是近期的新工。落款子冈为仿制陆子冈款。看玉质还是不错的,工艺尚可,玉色看图区别很大并不明朗,好在怎么偏色也在白玉范畴。如果颜色和首张一样或更白的话价值是不低的。如果和最后一张一样偏黄的话就价值很低了。白估计值几万到10几万,白偏青估计万元左右,偏黄的话就是俄灰皮料或更差的韩国料,几百块玩玩也不错。
“子冈牌”作者陆子冈(又称:陆子刚),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太仓州是陆氏的原籍,苏州则是其后迁居开办琢玉作坊的所在地。
明代时苏州、北京和扬州为全国三大琢玉中心,苏州尤为突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据史料记载,明代苏州的玉雕高手有贺四、王小溪等人,以陆子冈最为著名,虽区区工匠却“名闻朝野”,其玉雕技艺享称“吴中绝技”,所制玉器人称“子冈玉”,在当时就为达官贵人所追求,趋之若鹜,当时苏州还将“子冈玉”与同时代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论。
关于陆子刚的生卒年月记载不慎清晰,但来自陆氏家乡太仓的文史资料显示,陆子刚大约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即1522年。[3] 在康熙版的《吴县志》及民国十七年版的《木渎小志》记载中,明确透露出陆氏的卒年岁数:“陆子刚,年未六十,忽有方外之意,为僧治平寺(苏州西南郊)十余年,不入城市,亦奇人也。”,据此记载,陆子刚未到60岁时,出家10多年,以此判断,约卒于70岁时。结合故宫专家杨伯达根据《太仓州志·物产》相关记载,推算出陆子刚治玉的下限(时间)为万历二十年。[4] 也就是说陆氏约卒于1592年(万历二十年)。综合太仓对陆氏出生时间的记载可知,陆子刚生卒年约为1522-1592年,即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年。
陆子冈画像
陆子刚自幼在苏州城外的横塘一家玉器作坊学艺,出落成为琢玉技艺相当全面的一把好手,明嘉靖十八年(1539),陆子刚学艺出师后在苏州开设了自己的琢玉作坊。陆子刚所制的玉器富余变化,方圆扁平,意之所到即能成器,而且治玉富有文韵,被万历皇帝招入宫中专为皇家琢玉,成为名闻朝野的玉器雕刻大师。[5]
苏州《木渎镇志》记载:“陆子冈,年未六十,出家为僧,十余年不入城市。”[6] 因陆氏晚年为僧十余年,且无子嗣,其技艺被专诸巷的姚、郭、顾等姓氏弟子传承下来。陆子冈所擅长的“诗书画印”入玉设计与平面减地技法,成为后世玉工沿袭和传承的主要载体。[7]
后世子冈款作品层出不穷,与其成为店肆品牌,并多代相传有很大关系。目前能够见到的子冈款玉器,可分为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等不同时代的作品。明、清两代的子冈款玉器在博物馆及收藏者手中多有所见,以故宫博物院存清宫遗玉最多。[8]
“子冈牌”介绍
子冈牌特征
子冈牌一改明代玉器陈腐俗气,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到玉雕艺术中去,把中国玉雕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子冈制玉挂件,形若方形或长方形,宽厚敦实,犹如牌子,故简称为子冈牌。子冈牌的特殊魅力,体现在别开生面的形态上,从精美的玉质上,精细的雕工于一体的艺术风范上,方能领略到陆子冈玉雕的艺术风采。方形的子冈牌 ,非新疆和阗佳料不用,洁白无瑕,滋润温柔,花纹图案出类拔萃,以高超的琢玉技艺,多作剔地阳纹,以浅浮雕形式,将书画图纹表现得曲尽其美,淋漓尽致。常常一画琢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图,虽用琢玉工具碾出,仍不失画家的笔墨情趣;另一面雕刻诗文,龙飞凤舞,仿佛是名书家直接书写在其上,并琢有子冈印款。将中国的书画艺术镌刻在玉牌的正反两面,加上玲珑剔透的牌头装饰,具较高的观赏性,玩味无穷。传统认为真正的子冈牌除了以上的特点外,其地子还应该是磨砂地的。但纵观各博物馆所藏,符合以上特点的可谓凤毛麟角。同时各博物馆所藏落有子冈款且符合明工特点的部分玉器往往粗犷有余,精细不足,遂使子冈牌的真假标准没有一定的参照物。在这一点上有点仿如宣德炉,无所谓真假,只要铜质精良、铸造精美,造型纹饰款识精益求精即为好炉。故而若论玉质之精美、雕工之细腻传神则乾隆年间玉器为历代之冠,所见历代玉器无出其右者,遂使“乾隆工玉器”成为精美、高贵的代名词。
青玉子冈牌 故宫博物院藏品
子冈牌材质
明代的子冈牌,材质以新疆青白玉为主,少见白玉,可知当时良玉之难得。不过也有人称此为当时“青白做人”之说,以其制牌,时时警戒自己,倒更有“首德次符”的含义在里面。再者,佩玉可修正自己的举止,以免因急步而行使玉牌子产生撞击声响。
子冈牌造型
明代子冈牌佩体稍为厚重,以矩形为多,器体较小。常见阴线刻划,阴线短粗有力,仅寥寥数刀,画面刻画清晰明了,四周留有较窄的边框,或只以阴线饰之,或周围有云雷纹。以文人山水或诗人词句为多,风格多模仿当时盛行的吴门画派沈周、文徽明等的山水画,另一面镌刻诗文印章,高雅脱俗。玉牌子上的首部多镂空,以双龙戏珠、如意去头,花卉、蝙蝠、瑞兽、磬等图案为多,更是吉庆有嘉。
明代工子冈牌 故宫博物院藏品
一些明代玉牌上还采用了一种新的雕刻工艺,即把玉牌上所刻诗句和图案外的地子磨成砂状,粗糙有如磨砂玻璃,称为“碾磨地子”或“毛底”。此种创新也应出自陆子冈之手,是明代雕玉人的另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底子的粗来突出表面主题的细。就像金银制品在一个作品上抛光工艺和磨砂工艺并存的现象,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从而弱化了金银的货币属性。
清代子冈牌
到了清代,子冈牌数量加大,造型多样,用料更为讲究,以新疆和田白玉和青白玉为主,图案琢磨也更加细致规整,精益求精,蝇翅虫须皆刻划得清晰可见,栩栩如生。独特的抛光工艺又使之呈现出极佳的细腻柔和的油脂光泽。纹饰整体繁缛,附加纹增多,题材内容除继承明代传统外,多戏曲人物和吉祥故事图案。清代玉牌最精彩的为清中期的作品,可谓工料俱佳,后人称之为“乾隆工”,为宫廷及历代藏家掌上之尤物!
明代工 子冈牌 故宫博物院藏品
清末民国时期,地方玉走上舞台,新疆玉难得一见,做工也粗糙了许多,由于玉料缺乏,玉器市场供不应求,一些用琉璃代替玉的作品也开始出现。
用“刀”刻子冈牌的误传
有此一说,陆子冈用刀刻玉,秘不传人,等陆氏死后,这个技术就失传了,此说,令很多人信以为真的原因是,它源自明崇祯十五年出版的《太仓州志》,原文为:陆子冈者,用刀刻玉,子冈死,技亦不传。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先生,在其《中国古玉辨伪》一书讲到:关于陆氏碾玉,有刀刻之说,如《太仓州志》指陆子冈用刀刻玉。而时间略早的徐渭却有“昆吾(昆吾刀,传说中削铁如泥)锋尽终难似”诗句,上述记载颇令人费解,莫非《太仓州志》记载(用刀刻玉)是受到了徐渭(诗句中“昆吾刀”)的影响?[4]
子冈印款 故宫博物院藏品
另一位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邓淑萍女士,于《考古研究》2011年第九期发文,揭示了这一讹传的起源: “16世纪,因文彭、何震等文人所带领的篆刻之风,在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兴起,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欣赏雕刀在印章上错落有致、神采风骨俱佳的书法。在这样的风气下,激发了陆子冈的灵感,利用陀具(碾玉工具)在高硬度的玉料上创造雕刀的效果,因而那些不懂矿物学、工艺学的文人,误以为陆子冈会直接用刀刻玉,陆子冈也未说穿底细,直接用刀刻玉这个谣言流传了50年后,就被修地方志的官史正式记载在《太仓州志》中,自此,就继续愚弄了爱玉族4个世纪
清代。
有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和氏璧是什么样的玉,因为没有传下来的真品,在学术界也有不同见解,但更多的人认为是和田玉。因为书中有记载,和氏璧是一块“璞玉”,璞玉是和田玉在玉表面上产生的风化氧化行成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里起了很大作用。
古人把玉和人做比较。有一个关于“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温润如玉,洁白如玉”的说法。清朝也是白玉最鼎盛的时期。
说到和田玉,谈论子冈牌是必不可少的。子冈是姓陆名子刚的人,他是明代苏州人。他是一位优秀的玉雕大师,喜欢在雕塑上留下“子冈”的名字。据报道,由于当时他的玉雕比较出名,皇帝要求他为自己做一个玉壶,但他不能在上面留下名字。谁知道陆子冈说不留上自己的名字就不雕。皇帝说要斩首。陆子冈无奈地接下了圣旨。玉壶准备好后,把它交给皇帝。皇帝非常仔细地看了看,发现上面没有付款,做工非常好而且很令人满意,所以他随身携带了。一次,皇帝突然不知道怎么想的想洗洗玉壶。谁知道清洗时,他感到不平整,手有点摩擦。他把它放在阳光下,仔细观察。仔细研究发现,玉壶里面还是留了“子冈”的落款。皇帝特别生气,他宣布陆子冈因欺瞒君上而将他斩首。于是一位玉雕大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后来,清朝有一个如意馆,专门做玉雕的。其中,子冈风格的玉石吊坠最多,也是为了纪念陆子冈。
和田玉的“汉蝉”,是从红山文化时期衍生而来的形状。中国北方女真人的满族祖先的北部流行“含蝉”。在数千年前的满族生活中,除了游牧之外,蝉是唯一可以食用和又能编织的东西,可以说既是食物又是衣服。老人去世后,“口中含蚕”意在保护孩子和孙子丰衣足食。
板指是游牧骑马拉弓的特殊产品。这样可以保护手指免受伤害。这也是满族祖先的生活方式。板块指的是长白山周围的人。后来,在清朝,板指逐渐成为力量和地位的象征。在清朝,白玉充分利用了指尖,也有一些都是老手,并在扳指上刻有吉祥图案。
和田玉雕刻精美,色彩优美。白玉有白,糖色也有皮。玉雕大师使用一块玉上的各种颜色来设计玉图案。这不仅显示了工艺的精致,而且浪费了天然玉器材料。有些人用颜色来刻画荷叶或鲤鱼图案;其他人雕刻生动的人物,这使人们不得不佩服中国玉雕大师的想象力。
这不是老和田玉,而是石英石,机械切割,电脑雕刻,染色做旧的仿和田玉吊坠,应该归为仿古工艺品。
当然,和陆子冈制作的子冈牌,毫无关系。
玉牌上,所刻的是两句七言诗句:秋光明丽独见云,烟锁草堂影如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