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自高洁,非是藉秋风——说玉蝉

千年自高洁,非是藉秋风——说玉蝉,第1张

蝉鸣止于深秋,玉蝉流传永久。

白露已过,蝉鸣渐止。但这次的止息,并不只是声音的消失,而是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众所周知,蝉这种昆虫非常奇特,幼虫时期多年藏身于黑暗的泥土中,在经过多次蜕变之后,才终于生出双翼,达到曾经遥不可及的枝干,然后昼夜不停地奋力发声,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对于蝉来说,这样痛快的时光,也不过一个夏天。

一个夏天过后,蝉的生命便如急流跃下险峰,重重地坠落于山石的嶙峋,只留下白色的水花,又迅速消失于无形。

永生

古人认识到这种昆虫奇特的习性,于是以此为据,在它身上堆垒出各种文化意义。

蝉从蛰伏到蜕变,从蜕变到死亡,土壤中又有新蝉继续着这样的历程,年复如此,生命虽短暂,这个群体却繁衍不止。古人却因此认为蝉会复生,轮回复活,即是永生。蝉之蜕正如人之身,灵魂不灭,便可再生。

而玉色泽莹润,又千年不朽,是神圣之物,古人常以玉作通灵神器,又以此殓尸,以求永生,譬如中山靖王穿着的玉衣,握于手中的玉握,堵住九窍的玉塞等等。

自然而然的,古人使两种象征生命长久无终的意象碰撞到一起,玉蝉因此而诞生,成为一种葬器,以保尸身无损,蜕而复生。早期道教神仙传记中便有不少“ 肉体不死,蜕而成仙 ”的传说。

这种认识最早或到新石器时代,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玉蝉的身影。而在青铜时代,青铜器上也往往能看到明晰的蝉纹,如下图举方鼎腿足上的纹饰。

据专家统计,仅殷墟妇好墓一座大墓,就出土了约20件蝉形和蝉纹玉器,这些玉蝉在工艺上已经有了极大发展,整体采用圆雕工艺,目翅分明。根据使用方法,可把蝉形玉器分为三类。

一类是配饰,玉蝉头部上常对钻成V型孔,便于佩戴。佩戴时要蝉头向上,蝉尾向下,这样才能使佩戴之人吸收到传说中的玉蝉之精。

一类是冠饰,常在蝉腹部两侧打通孔,方便装于冠上。

一类是玉琀,如《说文解字》释义:“琀,送死口中玉也。”在死者口中置物的传统,最早或到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不过当时放的东西主要是贝壳、石子、绿松石等物。

古人认为玉有奇效,如《汉书·杨王孙传》中记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蜡,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

除此之外,还有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录了周朝从天子到士口含之物不同的区别: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

用玉蝉作琀的做法盛行于商周和两汉时期,甚至两汉时这一做法几乎已经取代了配饰,因为墓葬中发现的玉蝉多不再穿孔,而是置放于墓主口中,以求永生与庇佑。

汉代玉蝉多用新疆青玉、白玉雕成,质地极佳。汉代玉器最为精妙的 “汉八刀” 手法即在玉蝉上表现最为典型,“汉八刀”所作玉蝉往往高额突眼,宽颈长翅,造型规整简明,极为生动。

汉以后,薄葬之风盛行,曹丕称帝后甚至废除了汉代用金缕玉衣陪葬这一规定,且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些认识到了蝉等于永生这一说法实属无稽。譬如《论衡·道虚》中便有这样一段文字:

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蝉生两翼,不类蛴螬。凡诸命蠕蜚之类,多变其形,易其体。至人独不变者,禀得正也。生为婴儿,长为丈夫,老为父翁。从生至死,未尝变更者,天性然也。天性不变者,不可令复变;变者,不可不变。若夫变者之寿,不若不变者。人欲变其形,辄增益其年,可也;如徒变其形而年不增,则蝉之类也,何谓人愿之

意思是有些昆虫天生会变形,但人天生是不变的,不能强求人像虫一样变形,况且变形并不一定能增长寿命,因为即便变了,变后的寿命可能还不如变之前的寿命。

总而言之,玉蝉象征永生作为明器这一做法已经逐渐减少,但并未彻底消失,明清时仍有发现把玉蝉作为玉琀的现象,据一些考古记载称,乾隆帝死后口中即含有一枚和田玉玉蝉。

玉蝉之所以在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不仅因为这一意义,而是因其形状和附着于上的其他文化意义,在配饰与诗文中,成为了别样经典。

高洁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早至春秋战国,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蝉生于污秽之中,却能通过蜕变脱离浊泥,登上高处,这一点正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相同,蝉因此受到了儒家士人的青睐。

而且蝉不像别的昆虫以虫为食,而是吸吮植物汁液,古人认为它喝风饮露,不染俗世纤尘,正合修道辟谷之行,是修道得成之典范,蝉又得到了道家的认可。晋代郭璞甚至作《蝉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蝉为题抒发心志,骆宾王下狱时也以其为主题作文并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不屈之忠心: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当然,咏蝉诗中,最负盛名的还是唐朝虞世南所作的《咏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君子如玉,玉蝉自然更是君子宝爱之物。徐渭就曾以巾侧玉蝉为诗:玉蝉谁作俑,取饰鬓眉稍。

玉蝉在士人文化昌盛发展的明清时得以再兴。与前代不同,明清玉蝉较为写实,崇尚仿古,尤其是乾隆朝,不仅用料讲究,多用籽料,且蝉身还要用回纹等纹样作装饰,以显蝉之华贵精美,可以说乾隆朝的玉蝉最得玉蝉汉时之古韵。

鸣声

《吕氏春秋·纪部·仲夏》中载: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季正是蝉鸣的舞台,蝉鸣之噪往往让人不堪其扰。

韦应物曾作《始闻夏蝉》:徂夏暑未晏,蝉鸣景已曛。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可见即便是从已经几乎抵达云端的高处传来,也丝毫不减少蝉声对人的烦扰。

有些声音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能得几回闻”,而蝉声则是像360°环绕声大喇叭,从天到地,无一处放过,故而观鸟捕蝉也是生活画中的一景。

亦有欣赏蝉鸣的,因为蝉鸣声往往存在于山林之间,在一些诗人眼中,蝉鸣就是自然之声,如王维眼光独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鸣声越大,就证明与大自然越是亲近。

还有一些人囿于蝉的高洁形象,戴上了极厚的“粉丝滤镜”,认为蝉声也分外好听,是高士之声。譬如曹植咏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始乐而长吟;声激激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因此,若将玉蝉佩挂于胸,即有“ 一鸣惊人 ”之寓意,才华得以施展,正如夏蝉初声,一朝而天下皆闻,声名大噪。

而炎夏之后,如《吕氏春秋·纪部·孟秋》中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夏季的热烈喧闹过去,人们已经认识到蝉并非能复生,其生命不过一夏,从“永生”到“短寿”,蝉的意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秋蝉的叫声亦是打造秋季寂寥氛围的一大助力,秋蝉数量不多,又拖着长声,不知何时便会戛然而止,达到生命尽头,颇似悲切哀鸣,正是“夏蝉秋始悲”。

故而诗中寒蝉秋蝉一出,往往暗指盛年难再逢,故友不再见的悲苦之情,譬如柳永作《雨霖铃》: 寒蝉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写《代秋情》: 寒蝉 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即便如此,我们亦可发现,蝉将积蓄多年的生命力全数爆发在了夏之一季,才成为人们绝不可忽视的夏季物象之一,才在繁盛之夏的舞台上成为了主角。

厚积而乍发,正如流星刺破夜空,那光华才能耀眼到刺目,才不算辜负自己多年的蛰伏。

故而一鸣,才足以惊人。

吉祥

玉蝉这一配饰因为其形象生动可爱,还一直是贵族妇女的经典头饰之一,唐代王建所作宫词之中便有一句:“ 玉蝉 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至元代时宫词中还有“宝雀 玉蝉 簪翠髻,银鹅金凤踏文茵。”

宫廷豪奢,玉蝉往往和金雀金貂等金饰搭伴儿出现,或者以金玉结合作蝉形饰品,才配得上宫廷贵女的地位,衬得出她们的花颜,如此件金蝉玉叶,蝉又名知了,即成“ 金知玉叶 ”,合“金枝玉叶”一说。

到了清代,美人仍然以此为饰,如徐石麒作《美人词》:“得意春来分外姿。 玉蝉 娇趁海棠丝。翠勾红引步迟迟。”可见玉蝉是衬托美人秀色必不可少的物件。甚至现代首饰设计中,亦不乏玉蝉佳作。

除了美人,士人雅客商人无不爱蝉。蝉因其名字、形状、习性,在人们的不同部位作配饰,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如帽子上带蝉,则称“ 蝉冠 ”。

蝉冠本是汉代侍从官的冠冕,除了蝉饰亦有貂尾,也叫 貂蝉冠 ,因为侍从官权力渐大,后来便泛指高官厚禄。虽然唐以后官员已经不再戴此冠,但诗文中仍有此说,宋代范纯仁作《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挽辞》中还有:“翠辇亲临后,蝉冠锡命尊。”甚至有些佛教造像中,菩萨也戴着蝉冠。

而腰间佩蝉,则谐音“腰缠万贯”,寓意家财丰厚;几蝉并行,即名蝉联,意指荣誉家产传承不绝,《梁书》中即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一句盛赞王氏家族的鼎盛。

生时佩玉蝉以显高洁,死后衔玉蝉以求重生,玉蝉以其丰富的寓意跨越了生死吉凶的界限,成为古人在任何一个阶段都珍惜宝爱的物件。

放眼如今,我们能从千年不朽的玉蝉中听到的,其实是超脱生死、寻求精神不朽的天籁。

玉蝉,寓意:一鸣惊人。当然是戴一个最合适,一鸣,一鸣,多鸣就坏了彩头。

古和田玉?这需要楼主提供全面清晰的照片,看清楚实物,才能具体给你详细点评。

示范……

和田玉雕讲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题材,通过谐音,会意,典故等,表达不同的寓意,带有美好的祝福。

罗汉和蝉,是一组现代玉雕题材,寓意:功成名就。

和尚,精研佛法,得正果而成罗汉,是为功成。蝉,喜欢鸣叫,通常寓意:一鸣惊人。抱着罗汉,这鸣谐音名,故而做名就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384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