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什么节日意义

重阳节有什么节日意义,第1张

为什么9月9日被称为重阳节

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很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这一说法,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被看重,譬如:九霄、九州、九重天、九九归一、九九八十一难,好像凡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九”最初是龙形这一图腾的演化有关,由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九”就有了神圣的意思,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联系一起,称为“九五之尊”。

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重九”。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个大吉大利、值得庆贺的好日子。于是,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有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被沿袭至今。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正因为此,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

重阳节有什么节日意义

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国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

在我国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不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

如今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不可能,家庭养老是唯一的出路。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重阳节成为老人家、敬老节是对“尊老、敬老、爱老”的一种传承,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铭记。

元年初,也就是公元690年。这一年重阳节,武则天放弃自称圣帝的李旦,改国号为周,定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67岁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易经》把“六”定义为负数,“九”定义为正数,所以在九月九日,太阳和月亮合相,所以叫重阳节,也叫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为了赢得皇帝的称号,武则天把她的名字改成了吴彪。“表”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应对应be/124240/,which九月九日,此时太阳和月亮与太阳相合,二或九相等。另外,九月初九的谐音“九九”意为“久”,寓意武则天在这一天登基,就是为了让他的“武周王朝”传世。

1999年重阳不仅与“九九”谐音,而且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寓意长寿、健康、长寿。另外,秋天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节有着深远的意义。人们总是对这个节日有特殊的感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幸运日。这时候武则天已经67岁了,所以希望她能健康长寿。

然而,这一代皇后没想到的是,他们即位后仅仅十五年,也就是剑龙元年,也就是公元705年正月,张謇、桓、崔宣、景惠等人联合右羽林将军李多佐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迎来了唐中宗复辟。同年11月,武则天逝世,享年82岁。这份遗嘱被“交给了被称为天后的皇帝。”

武则天死后,在唐都长安西北的梁山陵墓前留下了一座“无声碑”。自古有“人留名,雁留声”之说。多少人费尽心机建造自己的纪念碑来留名。无处不在的墓志铭可谓应有尽有。然而一代皇后的墓碑上连一个字都没有刻,让无数后人有着无尽的猜测。也许这一代女王在几千年前就有点“自知之明”,所以给自己立了这座“沉默的纪念碑”。她想用无言的空白给后人留下一份神秘的答卷,让历史记录它的优劣。时至今日,这座“无声碑”依然矗立在凉山上,默默诉说着几代皇后的功勋和千百年前的血与火、情与欲的沧桑。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李煜的词中总是溢满秋思清愁,然而也可以看出,重阳登高是自古就有的习俗了。朗朗清秋,是最适合登高望远的,重阳节到美丽的安吉黄金山登高。

黄金山位于安吉县章村镇章里村,海拔六百五十米左右。人人都知安吉清雅隐逸,出得了白茶,拍得了**。黄金山同样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内心里还是欣喜,沿着人行步道,拾级而上。

今又重阳,登高望远,或因山川秀色,豁然了胸怀;或因圣人抒怀,感染了心绪,不常相聚的亲朋好友,可否和我一样缠绵呢?

说到重阳节,不由想起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时,也想起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首诗是抒发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一首诗是抒发老当益壮自奋蹄的情怀,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这两首诗让我们感慨万分。

站在黄金山下,一条不算弯曲的登山路,拾级而上。古道一色的乌石铺就,蜿蜒在翠绿的毛竹林中,显得原始神秘。秋日的阳光暖暖的爱抚,所以一直快乐着,而忘却了似乎不可能没有的疲惫。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秋天,无论在哪里都是美的。这句话可真不假, 脱去夏的燥热,天是纯净的、高远的,尤其是在这幽静的山林间映着苍苍翠微,极目远望,那蓝天仿佛一块浆洗过的蓝绸,上面点缀着几朵白花,漫不经心的飘浮着。太阳还是阳光灿烂,却少了春天少女样的温煦,除去夏天泼妇样的泼辣,更像是一-个大家闺秀娴静含。

秋天的美,还在于它的多彩和包容,经霜的也就呈现出红、橙、黄等美丽色彩。有的黄绿相间,有的红艳似火,有的灼灼其华,每一片叶子的色泽都不一样, 每一片叶子的纹理也不尽相同,多资多彩的颜色和形态构成了斑斓璀璨的秋色。远远望去,任何一个境点加上框架就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而我们就是在画中游了。

秋天的黄金山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画作,苍莽群山为背景,蓝天白云为幕布,清澈的小溪为画笔,流到哪里,画就延展到哪里里,飞瀑、水潭、森林、红叶、远山、近树,阳光流泻,除了感叹秋天黄金山之美,再就是投入它广宽的怀包尽情享受了。

毕竟是深秋了,很多落叶匍匐在树下,不时还有新的落叶在空中飘零。“树高万丈,叶落归根。"这就是中华的精神吧,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生命之树如何繁茂,越老的时候越想着自己的根,越念着自己的出生之地。因此,我对于落叶更多是欣喜,因为它们找到了自己的根。根之所在,顶部所系,想必,才能那样的静美和安然。

行到亭子,再回望山下的水库,多了一份朦胧的韵味。轻笼薄纱,芊芊玉体,柔弱里透着诱人的灵气,似乎万千的情愫都在这无以表情达意的意会中了。这是距离产生的美么?

好多的游人一直没有停下登山的脚步,我不知道,登上山顶,视野了然,会不会就了了心愿呢?人生的路似乎如此,每个人都拼其一生,最后的成功是不是就圆满了呢?

大石屋,传说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经在那里驻扎过,石屋可供几百人休息,避雨,石屋前有一水柱自五十米高的悬崖上飞流而下,甚为壮观。大石屋下还有水滴石穿,极为壮观。

听见哗哗的水声,不必惊诧,抬起头,飞流悬瀑一如朱自清在《梅雨潭》中所写: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现在是枯水期,那瀑布是细瘦的,银亮亮的飞溅着水花,跌入潭水惊起团团的水晕。

那潭水又顺着石缝曲径通幽,,一路上常可见潺潺的溪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美灵动的画卷,不能看到明月松间照,有这清泉石上流,也是此行无憾了。

上得山来,山巅有一巨石,站在巨石上,顿觉天地广阔,望着山下的景物,成了渺小的一团。呼呼的凉风拂面,惊觉秋凉似水了。而那一身的汗,顷刻便褪去,只剩下一些薄凉。又累又饿又凉的我们稍息片刻,便急着回到山下,三个小时艰难跋涉登上山来,只用了半小时从顶部到了山底

在山底路餐,突然发现平常的食物原来竟然可以这样鲜美,饥饿真是最好的大厨。回去的路上,大家都昏昏欲睡,平常运动少了,显得有点疲劳。但愿以后还有机会,大家一起旅行,一起感受大自然的一山一叶一水一石。

走过风雨,走过阳光,历经了不一样的感慨,在意的是什么?是这登山的路?还是那终点的峰?一个人独立深秋的亭子里,久久无语,风劲了。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呢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佳节,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把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节日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1)“孝”文化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1988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目前,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重阳佳节,提倡尊老敬老,呼吁传统中华美德的现代传承。

(2)“寿”文化

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

(3)“雅”文化

菊花和梅、兰、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遗风。

重阳节传统习俗有哪些

传统习俗一: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而重阳登高也成为中国诗画中一个永恒题材。

传统习俗二:赏菊、饮菊花酒。“荒岩寂寞无俗情,老菊独得秋气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也极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同时,菊花也被称作延年益寿的花,有很多画菊花的国画作品都题为“长寿”。齐白石93岁那一年,画了一张《重阳生日》给生于重阳的夏衍先生庆生,画面内容就是菊花。

传统习俗三:亲朋欢聚畅饮。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吃喝玩乐也是古时重阳节的主题。在古代,人们喜欢去寺院进行重阳节活动,在风景名胜之地修建的寺院中,吹吹风、赏赏菊,喝点小酒助兴,可谓惬意之极。

传统习俗四: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吃重阳糕外,还要互相馈送重阳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69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