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登高》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忧国伤时的情怀 丰富深沉的苦闷——杜甫《登高》思想情感浅析

《登高》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七律,“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中,诗人通过无边无际的秋色、悲壮雄浑的气势和层次井然的章法,抒发了诗人丰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下面就让笔者一一道来。

这首诗前四句写登高之所闻所见,后四句就抒登高之所思所感,借景抒情,层次井然。

首联写俯仰之所见所闻,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一连描绘了六个特写镜头: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急风使人感到寒冷,这种冷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但更主要是心灵上的;天高,就显得人很渺小,很孤单;猿的哀鸣,使人听了感到非常悲凉;而江鸟到处盘旋,找不到自己的巢,可见,是多么的孤独和痛苦啊!这只鸟不正是漂泊异乡、远离家乡的杜甫的化身吗?凄冷的秋风,哀啸的猿猴、在急风中无枝可依的鸟儿,这一切,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映照出了诗人心中的凄凉。

颔联写远望之所见,杜甫纵目远眺,看到秋色无边,落叶飘零,想到自己也像树—样,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不禁感到韶光易逝,生命是多么的短暂!而面对波涛滚滚的不尽长江,诗人又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时间的无穷无尽。于是诗人更加感觉到个人生命的短暂,更加感觉到壮志未酬的悲哀。诗人那不尽的愁思,翻腾的心潮,恰似那无边的落木,滚滚的江涛。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了。在颈联中,诗人将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了: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杜甫从48岁一直到58岁去世,一直在外漂零,而且是在战乱年代,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下句写老病孤愁,在九九重阳节这一天,诗人独自一人去登台。登台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一般都是全家—起去的,并且登台的地点也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是在悲凉的秋天,是在晚年,而且拖着多病的身体。在这一联里,诗人写尽了自己心中的艰难悲苦。而且在这一联中,“万里”与上一联的“无边”相呼应,写出了空间的阔远;“百年”与上一联的“不尽”相关照,显示了时间的悠长。这样,诗人就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自己的悲苦表现得既深且广了。

尾联则与颈联紧密衔接,因果相承。那“艰难苦恨”四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有忧国忧民的情志,有半生漂泊的愁苦,也有晚境凄凉的哀叹,可以说诗人是既忧国,忧民,又忧身。那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个人命运的艰难,更是国家命运的多灾多难,是连年不断的战乱。在国势艰难的时候,他多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啊!但是,由于年老多病,他已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已经无力回天了,正所谓“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极度痛恨他自己,更恨这一切“艰难”的制造者,诗人心急如焚,急得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以致两鬓斑白了。个人命运的伤感,忧国伤时的情怀,壮志难伸的苦闷,所有这一切愁闷,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虽然借酒未必能够浇愁,但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吧。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因为他很穷困。怎么办?只能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郁结在诗的结尾,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愁闷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身世之悲,郁郁不得志,身体多病等悲伤之事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杜甫《登高》这首诗运用了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营造了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扩展资料: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登高》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18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