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意象特点?

登高的意象特点?,第1张

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这首诗就如书法中的《兰亭序》,是后世不断学习的楷模。诗歌意象的精彩运用可以丰富整首诗的内涵。《登高》一诗中前两联以写景为主,涉及到了不少的意象,下面我将就这些意象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诗歌意象具有巴蜀地区的自然风貌特征。"风急天高猿啸哀"中涉及到的意象有"风"、"天"、"猿",每个意象都有自己的独特意含和表现功能,其中"风"是急的,可见风力之大;天空是高远辽阔的;

山间是常有猿猴出没的,且发出阵阵哀鸣,这都显示出巴蜀地区的独特之处。这与杜甫长期流寓巴蜀,受到当地的人文熏陶有很大的关系,巴蜀的秀丽山川、神奇的自然风光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其次,从格式塔理论看意象的整体性解读。格式塔理论解读诗歌其实就是强调诗歌解读的整体性。

这首诗的意象主要集中在前两联的写景诗句中。从文本上看,它描绘的是杜甫登高所见之景,翻译成白话就是:风很急,天空很高,猿猴在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渚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腾而来。如此解读此诗,诗歌在意象上并无特殊之处,只是对物象及其特征的简单描述,还停留在意象解读的表层含义上。我认为意象(也就是外在事物)应该和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统一,不能简单停留在字面传达的意思上,而应去找寻深度的联系。

所以,《登高》这首诗的解读也应从诗歌整体性出发,去观照意象,进而探究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提到了"悲"字,整首诗的基调其实就是"悲",诗中的意象也是始终围绕着"悲"来构造的,所以意象分析一定要从整体性出发。由此再来看前两联,诗人笔下的"风"是急烈的,给人凄凉萧瑟之感;"天"是高远辽阔的,让人感到自我的渺小;猿猴在山间哀嚎,衬出秋天的凄凉。

由此可见,意象特征与诗人情绪情感的表达是有密切联系的。"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中,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是在描述水中的小洲,水之清澈,沙之洁白,但是这样理解似乎与"悲秋"的关联就不那么紧密了。我认为将"渚清"理解为"水中小洲的清冷",比理解为"小洲的清澈"更加准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教材注释将"落木"解释为秋天飘落的树叶,为何不直接用"落叶"呢?于是将两个词分别带入诗中,一遍遍体悟,就会发现,"落木"与"落叶"意义完全相同,但分别带入诗中读,两句的语感是有差异的,也就是在音韵上,"落木"比"落叶"更有一种沉重、重压之感,"落木"更加符合"悲秋"的气氛,也符合诗人当时沉郁的情绪。

所以,诗歌意象内涵的传递不应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而应从诗歌的整体性去解读、去体会。诗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单独的对诗歌进行意象的拆分,而应该尊重诗歌的整体性,从整体上去把握意象的内涵和意象与主题的关系,去体会意象与诗人情感表达的联系。因此,这首诗仍需要我们的深刻解读。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意象通过对六种景物形、声、色、态的描写,生动地将诗人心中忧国伤民、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描绘画面: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在浩瀚的古诗词意象中,"登高"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大约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古人没有更好的办法获得更广大的时空体验,登高这种只要自己体力够好便可达到的拓展视野的运动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韩室外传》就有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也就是最晚在孔子时代登高就已经是一种习俗。

荀子《劝学》中就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站得高就会看得远;杜甫也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之时,随着身体的升高,心胸也变得开阔,感慨也便油然而生。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登到高处所发感慨或伤时伤己,或抒怀励志,简要总结其中情感下大约有以下几种。

第一,采菊登高,祈求幸福。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登高、插茱萸是在重阳节时候的重要习俗,原因首先是讨个好口彩,随着人逐级上升,也就是步步升高了;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避灾祈福。

这种传统大约起源于桓景的故事。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当然没有科学道理,但古人或在深信不疑,或在将信将疑中将登高作为了祈福的活动,也因此演变成为居家团聚活动或者好友聚会雅事。

当然由此引发的诸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伤感则另当别论了。

第二,面对自然,抒发哲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登高"这一意象形态是一个由物到心、由空间到时间的动态过程,其审美表现是崇高。渴望建功立业的用世者要把自己提升到与外物同等伟大的境地;例如: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珍惜生命的出世者表现为个体的尊严,要求生命的自由与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登山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来,景色的变换,身体的感受都让诗人们深深的思索。杨万里深有体会的说"岭下看山似伏涛, 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 我脚高时他更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95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