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金榜嘉园售楼营销中心电话是多少?

漳州金榜嘉园售楼营销中心电话是多少?,第1张

金榜嘉园吉屋售楼营销中心电话是:4006581350转49120。

装修情况:毛坯。

金榜嘉园位于长泰城市中轴——人民路,城央好地段、周边好配套、社区好配套、门口好、公园好环境,致力于打造长泰县城名盘。

金榜嘉园位于:长泰县长泰一中正对面/永辉超市旁。

容积率:32。

绿化率:40%。

物业类型:住宅。

产权:普通住宅70年。

:金榜嘉园更多详细资料。

  公元686年 武后准陈元光将军请建漳州,漳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6°53′-118°09′、北纬23°32′-25°13′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是全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市陆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拥有福建省第一大平原--漳州平原。全市总人口4526万,有汉族、畲族、高山族等22个民族居住在漳州。辖八县一市二区,即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漳浦县、诏安县、云霄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长泰县和华安县,下设120个乡、镇、街道。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漳州市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水产资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

  典故:

  福建最古老名称叫做“闽”。最早的记载见《山海经》第十,《海内南经》曰:“闽在海中”。在那蛮荒年代,或许很多岛屿尚未上升与大陆接壤吧。《周官》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汉代经学家郑玄援引《国语·郑语》的一句话:“闽芊蛮矣”,以注解“七闽”说:“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这就是说当时居住在闽地的,有七个部落,都臣服于周,被看做南方的蛮族。《说文解字》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可能是一种家中饲蛇或祀蛇,以蛇为图腾的民族。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七闽”成为“八闽”了呢查辞书“八闽”的解说,似有悖于“七闽”乃臣服于周的七种蛮族部落之本义。

  《辞源》“八闽”条:“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辞海》解释为:“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这两条都是从封建统治王朝省级建置着眼,来解释其名称来由,而非从“七闽”原义,何时增一闽来解释的。

  其实从唐朝陈元光父子平定泉潮间蛮獠之乱,请建置漳州郡治起,“七闽”遂成“八闽”了。这在陈元光当年写的《请建州县表》里已说得很清楚了。

  他首先点明自己屯戍的地域“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居住在这里的蛮獠,都是“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馀”,他们断发文身,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对付这样化外的野蛮民族,征伐十年,结果“元凶既诛,馀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抚绥未易,子育诚难”。他总结经验教训, 乃认识到“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根本原因“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政府若把蛮獠编入版籍,看作子民,授予土地,施以教化,让他们得安生,“则民心自知感激”。因而创议“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才能实现“胡越百家,愈无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若令蛮獠诚心归附,就要在政策上一视同仁,才能使中原移民与本地土著和睦相处,共同开发闽南。

  由此可见,居于闽南的蛮獠部落,是从来不曾“臣服于周”的,而介于泉、潮之间广袤的闽南大地,也从未纳入秦、汉、唐的职方,收入版图的。因此,自唐代陈元光“平闽南十八峒”,使蛮獠肯服王法,归唐化里,再建置州县以加强统治,“七闽”遂成“八闽”,增加的一个新归附的蛮族就是蛮獠。

  至于说到“蛮獠”究竟是什么民族。很显然,就是与陈元光父子对阵十年的苗自成、雷万兴的部族。而陈元光又为蓝奉高所害,可见这蛮獠就是后来所谓之畲族了。

  二、陈元光建置漳州

  唐初,尚未建置漳州之前,从泉州到潮州之间,还是蛇豕出没的荒凉地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蛮獠啸乱”,朝庭派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偏裨将123员,府兵3600名,入闽平“叛”。由于寡不敌众,退保九龙山,奏请增兵。唐王朝又命陈政的两兄陈敏、陈敷率领 58姓军校及眷属前来增援。不幸,两帅途中病死,幸得其母魏太夫人精明多智,高龄挂帅,继续代领援军前进,终于和陈政会师,进抵梁山,驻扎在现云霄境界。陈政一边征讨,一边招抚,妥善安置甘心归附的“蛮獠”,划出地域,使其定居,称其地为“唐化里”。

  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积劳成疾,四月病卒,其子陈元光袭父职,他主张“畿荒一德”,对当地土著“一视同仁”。把他们编入版籍,看作是国家的子民,授予土田,施以教化,使“胡越百家,愈无罅隙”,和睦共处,开发边疆,“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于是,陈元光在垂拱二年(686年),上《请建州县表》。他说周官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朝议以为遐僻之地,万一遣官不谙土俗,黎民反受其殃,陈元光父子,久牧是土,蛮民畏怀,就令他兼辖尤便。嗣圣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诏下准建州县,给告身(委任状),俾建郡邑于绥安地。晋陈元光为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兼守漳州刺史。

  新建置的漳州初辖两县,即漳浦与怀恩,而漳浦则附州为县,本古绥安县地,因在漳江之畔故名漳浦。后因怀恩县户籍逃亡太多,省怀恩县,并入漳浦,再把泉州的龙溪县归属,漳州仍辖二县,即漳浦与龙溪了。

  漳州最早州治是在梁山下、漳之水滨的西林城,因为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诸因素,只能即屯所建漳州郡了。其附近仍有火田乡军陂、将军山陈政墓、半径山魏太夫人墓、七里铺碧云峰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郡马墓等遗址可寻。

  三、九十九峰回绕金漳浦

  明代泉州进士何乔远,在万历年间撰写的《闽书》上写道:“漳浦旧有金名焉,谚谓之金漳浦,银同安。”对此美称,漳浦人欣然引以自豪,而且还喜欢说梁山九十九峰,鹿溪九十九曲。其实“九十九”只譬喻其多也。然而漳浦确实美丽富饶,不仅历史悠久,山川形胜,而且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值得自豪的。

  漳浦地域最早建立的县治.是在东晋义熙年间置绥安县。王捷南《闽中沿革表》记载:“绥安县本汉南海郡揭阳县地,咸和中分南海立东官郡,义熙九年分东官立义安郡,县与郡俱立。”义安郡治设于海阳,即今潮安县东北,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等五县。现在看来,当年义安郡所辖五县中,只有绥安县地现在属于福建,其余四县都在广东省境内,属于潮汕及大埔地区。

  当年的绥安县治究竟设于何处呢康熙年间的《漳浦县志》卷十九《杂志》说:“都有绥安溪,即县故址也。”八都在今盘陀至梅林一带。同志卷一《方域上》又记载:“绥安溪在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合李澳川入海。”据此,绥安溪就是发源于梁山,流经盘陀,至梅林汇人李澳川(漳浦南溪,即鹿溪)的那条水了,绥安县治就在梁山北麓盘陀一带。现在盘陀岭北麓和坑浣地方的连片水田有“县前洋”地名(闽南方言称大面积水田为“田洋”),按旧时习惯把县衙门面的地方叫“县前”,既使以后那里已无县衙,地名仍沿用,大概绥安县衙昔日就设在这里。

  到了隋开皇年间,撤销了绥安、芝水两县的建制并入龙溪县。直到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继其父未竟事业,平定了“绥安之乱”后,上表请建州县,经朝廷批准就屯所设立漳州,领漳浦、怀恩二县,漳浦为附廓县。当年州、县治设在漳江北岸,梁山南麓;而怀恩县置在漳江南岸,以漳江为两县之界河,漳浦即取漳江之畔的意义为县名。

  唐开元四年(716年),因梁山地多瘴疠,不宜聚生,州民余恭讷等请徒州、县于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其时陈元光将军已战殁,其子陈珦领州事,奏请获准。开元二十九年,又因怀恩县户口流亡太多,朝廷撤销怀恩县建制,地域并入漳浦县。同时,将原属于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龙溪县划归漳州管辖。至贞元二年(786年),由于漳州刺史柳少安和继任刺史陈谟,先后请求,漳州的州治再移设龙溪。漳州州治与漳浦县治合设于梁山下计30年,合设于李澳川共70年,两处合计l00年,然后始分开。故漳浦建县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四、柳少安与漳州迁治

  漳州最早设治所是在云霄境内梁山下,而选择依山面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龙溪为州治,则是漳州第五任刺史柳少安。

  柳少安,《漳州府志·宦绩》上有传,他于建中三年(782年)出任漳州刺史,不仅熟稔政事,且精通天文、地理。时陈元光的第四代孙陈谟为漳州别驾,少安看他年轻有为,且是将门之子,便有心栽培他。陈谟也把柳少安当作父执辈。

  漳州在开元年间,原本下属两县,即漳浦与怀恩,后因怀恩县户口流亡太多,二十九年(741年)取消其县治,并入漳浦,这才割泉州府所辖的龙溪县归漳州管辖。大历十二年(777年)又割汀州的龙岩县归漳州,这样漳州就领所属三个县。按唐代政府的规定,做刺史的必须经常巡视所辖制的各属县,于是新任刺史柳少安偕同别驾陈谟到龙溪县巡视。他们实地勘察了龙溪县内的山川形胜,调查了气候、物产、民情等各方面的情况后,认为这里山川清秀,原野平坦,四季如春,可以开辟万顷良田供人民生聚繁衍,如此天府之国,才是最上乘的州府所在地。他俩就站在龙溪县的永宁乡北的高山下桂林村(在今漳州市芗城区内),面对着浩浩荡荡流逝的芗江水,柳少安兴奋地对年轻的副手说:“这个县可以建为州治。此地大江南旋而东流,诸岭北环而回顾,是有利于人民生聚开拓的宝地。从前‘盘庚迁美土’,打下了千年基业,造福于万代子孙。我们—定要请朝廷恩准,把漳州府治迁到龙溪县来。”

  于是,柳少安在兴元元年(784年)具疏请于朝,乞准徙治于龙溪。但是朝廷认为漳州府治一迁再迁,未免劳民伤财,结果未允。柳少安十分惋叹。贞元元年(785年)吏部天官调柳少安晋京掌司勋部事。临行之时,他为迁治龙溪事耿耿于怀,再三叮嘱陈谟要—再上疏申请。他说:“乃祖乃父,几代先人,为了开辟闽南,建置漳州而出生入死,以至血染沙场,或鞠躬尽瘁。后辈守成之人,一定要光大祖业,让漳州府建立在一个千年大邦之上,为万代子孙造福啊!”陈谟也垂泪应诺,三年来他一直把柳少安看成父执辈而师事之,如今老师升迁而去,自己又自任州事,就遵照嘱咐一再向观察使卢惎请求迁治龙溪,卢成其志,录奏上达,终于在贞元二年(786年)朝议,恩准漳州府再次迁治于龙溪,终于实现了柳少安刺史的夙愿。

  五、龙溪、海澄并为龙海

  龙海县由原龙溪县和海澄县,于1960年合并而成,1993年5月又升格为“龙海市”。其地处九龙江下游肥沃的河谷地带,漳州平原的黄金宝地,下辖十六个乡镇,县治设于石码镇。

  梁大同六年,有人在九龙江上游北溪的龙潭处,白昼看见九龙戏于江。梁武帝闻报,喜其祥兆,赐名龙溪,因置县焉。其后,龙溪县于隋朝先后属于泉州、闽州、建安郡。唐时先后属建州、丰州、泉州、武荣州。直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又划归漳州管辖。南唐属南州。宋属漳州。元属漳州路。明、清属漳州府。

  海澄旧名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因其港道从月溪至海门岛“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故名。”(《海澄县志》)由于明朝政府历行海禁,关闭了泉州官商对外贸易大门,民间走私商人便选择月港,从这里偷渡厦门岛,进行对外贸易,逐渐发展成一贸易商港。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篦,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迁,航海贸易诸番”,“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产”,遂为“闽南—大都会”。当时,漳州府所属各县,沿九龙江岸畔居住之民出洋过番,大都顺流乘船至月港,再由此扬帆出海,所以,又有“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说。

  由于月港的繁荣富庶,引起海盗夷寇的觊觎。据《海澄县志》载:“明正德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交易射利,因而诱寇内讧,法绳不能止”。“明嘉靖三十六年夏六月廿五日,海寇许朝光、谢策犯月港……焚千馀家,掳千馀人而去。”“明嘉靖二十八年至隆庆三年,先后二十一年,倭寇骚扰月港。”

  明政府为了防御外夷与海寇之侵犯与骚扰,于是在月港置城堡设防,派兵驻守。嘉靖九年于海沧设“安边馆”,三十年于月港设“靖海馆”,四十二年改为“海防馆”。终于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一说于隆庆元年,仅隔一年),明王朝于月港设置海澄县,寓意“海疆澄清”,县治在月港。清初厦门港兴起后,逐渐取代了月港地位。

  六、“崇武常胜”与“树德安泰”

  长泰在隋代为泉州南安县武德乡崇教里地。唐乾符三年,邑令张恩进析大同场西界置武德场,隶属泉州,是纪念当年陈元光的部将常胜将军沈世纪,由诏安进驻上范,垦地屯田,兴建水利,置城曰“西城”,功封武德侯之故。文德元年改称武胜场,仍然是歌颂其功德,取意“崇尚武功其常胜”。不久又改称武安,寓意“树世德政民安泰”。故长泰县以“武德”、“武胜”、“武安”三次命名,是取其含义而命名的,意在歌颂武德侯沈世纪“崇武常胜”与“树德安泰”而称之为“长泰”。“常”与“长”是谐音雅化。

  至于长泰县的建置年代,由于处在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其时年号纷杂,旧省志、府志、县志各执其说,聚讼难定。据《福建省县市释名》(1980年 2月讨论稿),则以五代南唐之保大元年(943年)与保大十三年(955年)两说并存。

  明嘉靖三十一年,张杰夫倡修《长泰县志》,采访民间传说,肯定了长泰是五代南唐保大年间置县,然而置县的具体年份不详。至于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则以为长泰置县事在后晋天福八年。按《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天福八年是为南唐的保大元年。然而, 1938年刊行的沈瑜庆、陈衍递修纂之《福建通志》,在《地理志》中,据《太平寰宇记》认定为“后周显德二年升为长泰县”。所谓“后周显德二年”,则为南唐保大十三年了。《太平寰宇记》是宋人乐史编纂的,成书于北宋初年,上距长泰置县,不过三十年左右,而距长泰改隶漳州,则近在眉睫,是确切记载长泰置县年代最早史料,故其说较为可信。

  究竟何年号纪年较为确当,则应尊重历史事实。当时南唐主李发兵攻破建州,俘虏闽王延政,闽国灭亡,全境陷于分裂状态。而泉、漳二州为留从效所据,他仍称臣于南唐,奉保大年号,故民间传说,不存在“显德”“天福”的概念,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七、“地极七闽,境连百粤”之诏安

  诏安县地处闽粤边界,福建省最南端。东临台湾海峡,与东山岛隔海相望,北与云霄、平和毗邻,西南同广东的饶平交界,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

  诏安地域最初于东晋义熙九年设立绥安县时,属于绥安之地。唐垂拱四年(688年)漳州初设时,辖漳浦、怀恩二县。以漳江为两县界河,怀恩县置于漳江南岸,北起今之云霄城并,南迄南诏保,与潮阳交界。诏安当年之所以称为“南诏”,据《诏安县志》旧说注:“唐时有南诏人过此,言此地风景好似我南诏,故以南诏为名。

  怀恩设县时间只有 55年,因户口逃亡过半,开元二十九年撤销建制,地域并入漳浦县。这时的漳浦县辖境:北至九龙岭和南太武山与龙溪县交界;西至新罗(今龙岩一带);南与今潮阳交界;东至海域,就是包括今之漳浦、云霄、诏安、平和、东山等县及龙海市的一部分。南诏保当然归漳浦县管辖了。

  宋时属漳浦县的安仁乡(当时漳浦县有一坊三乡)。安仁乡统辖遵化、修竹、思政、海滨、永清、含恩六个里。其中遵化、修竹、海滨、思政等里又称为“南诏场”,明初改乡、里为都,海滨里分为二都、三都,遵化、修竹里称为四都,思政里称为五都(另永清里称为七都,含恩里为十五都)。明嘉靖八年(1529年),乡民许仲远等请设县。次年议析漳浦县二、三、四、五都为县,敕名曰,“诏安县”。《漳州府志》称,“取 ‘南诏安靖’之义”。

  当时,铜山(今东山县之铜陵镇一带)属于六都,仍隶属漳浦县,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划归诏安管辖。1916年五都,六都(铜山)另置东山县。诏安县所辖之地即为原二、三、四都三个都(亦即是原遵化、修竹、海滨三个里)。

  八、将军、大臣镇云霄

  云霄命名的由来,因境内有云霄山,故名。据《漳州府治·山川》记载,云霄有山曰将军山,它昂然独立似大将据帐幄。又有大臣山,端重严凝有垂绅搢笏之象,故名。这两座大山隔漳水对峙,都是云霄县城附近的名山,究竟哪一座又名云霄山呢志书记述不一。《漳浦县志·方域上》载:“大臣山,一名云霄山。正德郡志云,‘云霄山在县南七十里,高耸云间故名。’癸酉志云:俗呼大臣山。《福建通志》作大神山。淳志:‘山下有城,今为重镇’”。

  按历志俱以云霄为大臣山。《县志》云将军山,在云霄城西,与大臣山隔溪列峙。唐戍将陈元光征蛮居此故名,则似以云霄为将军山”。按古制,凡建州郡都以一方主山为镇,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该州之镇山。而《云霄县志》称:“将军山为县治主峰,与漳江东岸之大臣山对峙”。云霄民谚则说“大臣山好客山”。这样看来似应以将军山为云霄山才是。总之云霄乃古之镇名,陈元光将军的《玉钤集》诗句中就有“云霄开岳镇,日月列衙瞻”,又有“府兵云众成营地,屹然一镇云霄末”。可见云霄之名由来已久了。

  至于云霄建置,当以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置绥安县为最早,属义安郡。

  到了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为减少开支,并绥安、兰水两县归于龙溪县。唐垂拱二年,岭南行军总管、左郎将陈元光疏请建州泉潮间,以抗岭表。诏从之,因即屯所为州,领漳浦、怀恩二县。怀恩县置于漳江南岸.即今诏安、云霄地,这是历史上云霄最早的县邑。然而,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恩怀思县户口逃亡,撤销了县的建制,地域并入漳浦县。故怀恩设县时间只有 55年。

  宋时云霄为安仁乡之浦东里。安仁为云霄故号,设临水驿,属漳浦县;元、明两代均称云霄驿。清初改为云霄镇,驻镇守总兵官,后改为营,驻参将,又改驻游击。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年),巡抚姚棻以云霄地当浦、和、诏三县要冲,割平和二十五保,诏安二保,并云霄原有之三十保,奏改南胜同知为抚民同知,移驻云霄。遂于嘉庆三年四月改云霄镇为抚民厅,以府同知分治。直到民国元年,漳州知府蔡风祺以利于审理民刑各事之便为由,呈文省都督府民政司,请求为云霄抚民厅正名为云霄县。经民、财两司暨漳州知事反复磋商,至 1913年议始定:改云霄厅为云霄县了。

  九、海角水寨铜山城

  东山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地处我国东海和南海的交汇处,台湾海峡南口的西岸,全岛的地形像只美丽的蝴蝶,所以雅称之为“蝶岛”。

  东山岛本属漳浦县的五六都,以往仅为海陬渔村,民间牧薮而已。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上,为防御倭寇侵扰,设立海防,在岛上置千户所和水寨各一。《漳浦县志》载:因“地连五都之铜坑、铜钵,易名‘铜山’”。故城、寨、所皆用“铜山”,通称之为“铜山城”、“铜山水寨”、“铜山守御干户所”。《铜山所志》云:“铜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始称‘东山’。”铜山水寨旧建于井尾澳,到了明代宗景泰年间,移到铜山西门澳。初以卫官统其事,卫官计有指挥使司一员,指挥同知二员,指挥佥事四员,镇抚二员,经历司经历一员,知事一员。后更以钦依把总一人,谓之“把总水寨”,而诏安之悬钟水寨,则受其节制,留为备倭设也。

  铜山守御千户所则有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镇抚一员,百户十员,统兵千人。而铜山古城则临海砌石,环山建城。史书记载:城墙长五百七十一丈,宽一丈,高二丈一尺。城堞八百六十四垛口,窝铺十六间、城置东南西北四城门,名曰:“晨曦”、“答阳”、“恩美”、“拱极”。东、南、北三面临海,自成广阔的护城河、西面直达九仙顶,和水寨联成一体,互为犄角,迄今遗址犹存。六百年来,铜山城留下了许多抗倭寇、御外侮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嘉靖四十二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设立浙兵营,亲临指挥作战,屡败来犯之倭寇,歼敌无数。天启年间,铜山乡贤陈焯,率众于南门外沙滩里埋下无数铁鼎,摆下“暗鼎阵”,全歼入侵的倭寇。崇祯六年,铜山人民协同巡抚路振飞、大帅徐一鸣,两次击溃荷兰红毛番的舰队骚扰。

  明末隆武二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据此为基地,兴师抗清,南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又在此造船练兵,筹粮募饷,东征收复了台湾、澎湖诸岛。迨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将军施琅又集结舟师于铜山,六月二十一日血战澎湖湾,七月间郑克爽率部请降,台湾复归一统。铜山古城不仅历史风烟令人神往,而且壮美的景物更引人入胜。

  铜山所明时隶属漳浦县管辖,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划归诏安县管辖。直到 1915年,鉴于铜山岛“距诏安县城水陆八十余里,诸多不便”(《东山县志》民国稿本)。 6月间,乡贤马兆麟等向福建巡抚许世英呈请建县,经大总统批准于 1916年 5月 1日置县,又因“铜山”与江苏省铜山县同名,故以古地名“东山”定为县名,称东山县。

  十、闽南“树海”南靖县

  南靖县原为龙溪、漳浦、龙岩三县之辖地。南靖地域最初置县是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3~519年),在双溪口的兰陵(今靖城镇)建兰水县,辖地包括今平和、南靖两县之地,属南安郡。至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撤兰水县建制并入龙溪县。

  元英宗至治(1321~1323年)中,以地险远难控驭,乃析漳浦西部以及龙溪、龙岩一些地方置南胜县,县治置于九围矾山之东(即今之南胜乡地),属于福建路。至元六年(1340年),邑人陈君用因击败了率众反元的畲族首领李志甫,以功授本路总管同知,乃徙治于小溪琯山之阳。俗谓之“旧县”,即今平和县城关乡之旧县村。元至正十六年,南胜县尹韩景晦以“山地僻多瘴”,又“徙县治于双溪之北”,改名“南靖县”(一说在旧县时就改称南靖县了),所谓“双溪口”,是“大小二溪合流县治前得名。”县治在今之靖城镇,仍辖今之南靖与平和两县之地。

  明初,南靖县袭元旧制,辖一坊七里。正德间(1506~1520年),因詹师富、温火烧聚众反明,明政府为加强控制,准建平和县。割南靖之清宁、新安等里、漳浦之二、三等都予新建县,县治选置于河头大洋陂(今平和县九峰镇)。南靖县辖只剩一坊五里。清雍正十三年,又割居仁里第—图车本十五保属漳浦县。

  今日南靖县下辖十个乡镇,一个农场,县城设于山城镇。南靖县山地居多,森林茂密,全县森林面积达 12万公顷,树种繁多,是福建省林区重点县之一,素有闽南“树海”、“绿色金库”之美誉。

  十一、王守仁建置平和县

  漳州府旧辖六县,平和是最后建县的。但若追溯历史,元至治年间(1321~1333年)已在九围矾山之东(即今之平和县南胜乡)设县,当时析漳浦西部及龙溪、龙岩一些地方置南胜县。到了至元三年(1337年),李志甫、黄二使倡乱,被陈君用设伏袭杀,于是迁县治到琯山之阳(即今之平和县城关乡旧县村),俗称“旧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知县韩景晦因为“山地僻多瘴”,又徙县治于溪北八十里,(即今南靖县的靖城镇),改称南靖县了。其辖地包括现在的南靖与平和。

  明正德间(1506~1520年),詹师富、温火烧等聚众反明,朝廷派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镇压了詹师富等。于是生员张浩然、耆民曾敦立并山人洪钦顺等上书呈请设县,王守仁也认为“不设县治贼无由息也”,遂于明正德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具本请旨,在《添设清平县治疏》中申说理由“呈乞添县治以控贼巢,建设学校以移易风俗,庶得久安长治。”并踏勘县治所于河头大洋陂(即今九峰镇)。上疏不久便得到明王朝恩准,于正德十三年(l518年)三月置县。取寇平而民和之意义定县名为“平和”。遂割南靖县清宁、新安等里,漳浦二三等都,以畀之。后来王守仁又因芦溪、枋头坂,地势颇雄,宜立巡检司以为防御,就将小溪巡检司移建那里。所以,平和县的平乱与建县,全赖王守仁一手促成。

  十二、华安建县于华崶

  在漳州市所豁地域中,华安建县较晚,始于1928年。因为是以龙溪县原二十五都华崶等处属地,即以九龙江北溪流域之大部分地区,并割泉州市所辖的安溪县的龙涓地区入属,故各取两地首字命名为华(崶)安(溪)县。县治设于华崶镇。

  华安县建县的历史虽然较短,然而这块土地却十分古老,在县境内遗留下来的史前文化遗址实在不少。有名闻中外的汰溪仙字潭的岩画,至今尚是学术界不解之谜。其他还有新墟乡蕉林村和马坑乡草仔山的似先民图腾的蛇形岩画;湖林乡石井村的动物岩画,石门坑的九龙江畔的蹄印岩画,高安乡临溪的星宿岩画,半岭亭的陶文石刻,以及陆续出土的石锛、石斧等原始劳动工具,足以证明在远古时期,华安这块土地上,就有土著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活,生聚繁衍了。

1、云水谣古镇。云水谣古镇在漳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中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古镇中各类百年的树木,还有青山碧水,曾经电视取景的点至今也是保存得十分完整的,所以在古镇内能欣赏到的景色都是极其不错的。

2、南靖土楼。南靖土楼有很明显的淡旺季,在春夏秋旺季来此的游客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土楼给人的感觉很古朴,没有过多的被商业化,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风景很是秀丽,在曾经其中土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家族的大小。

3、马銮湾景区。马銮湾景区在当地是被开发得比较早的景区之一,所以按照目前的标准来讲它的相关设施设备都是很完善的,清澈的海水,根本不用担心心暗礁、鲨鱼的风险,如果想欣赏到最美的日落来这里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4、风动石景区。风动石景区在漳州当地可以说是比较火爆的一个点,其自然景观相对比较多,而且人文环境也是非常深厚的,最值得去的城隍庙、文公祠等和其它博物馆、纪念馆着实都是很吸引人的。

5、南靖长教村。南靖长教村属于风景非常秀丽的地方,在这里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榕树、村道、木楼等一切似乎都是最完美的结合,所以很是精致优雅。

6、古山重景区。古山重景区在漳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中这个点是一定不要错过的,其保留了很原始的村落味道,超级美的自然环境给人的感觉很是惬意,主要的石佛塔、油菜花田、昭灵宫很有参观游玩的价值。

7、云洞岩风景区。云洞岩风景区属于漳州4A级的风景区,最高主峰280米,规划面积1206平方公里,共分为五个景的云洞岩风景区基本地形为丘陵,良好的气候环境一年四季都是比较适合旅游的。

8、澳角村。澳角村是当地很多朋友日常休息都会去的一个景区,村落古朴自然的环境没有被过多的开发,所以整个给人的感觉很是不错,周边的海滩是最大的欣赏点,没有垃圾,环境极好。

9、翠美楼。翠美楼位于云瑶古镇内,但在古镇内是难得开放的楼,所以是很有参观价值的,站在土楼的上往下看,会有感觉和古罗马圆形斗兽场有相似之处,风格独特,很值得参观。

10、普照寺。普照寺在漳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中这个寺庙和其它的寺庙是大有不同,它展现了很浓厚的南洋风格,仿佛就如同一位绅士般,免费的门票很是值得去,建议参观时最好不要大声喧哗哟!

东山旗滨金銮国际位于:东山县金銮大道1号。

东山旗滨金銮国际目前单价7500元/_,物业类型是商业-商铺,房屋产权商业40年,装修情况为毛坯,规划面积83101_,建筑面积400000_。

:东山旗滨金銮国际楼盘测评资料。

1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南靖土楼、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南诏镇古建筑群、龙文云洞岩等。

2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温柔六鳌海,天堂翡翠湾”,翡翠湾海西旅游度假中心位于漳浦县六鳌半岛鳌西村,翡翠湾素有中国的佛罗里达海岸之称,是中国大陆架最美的海滩之一。

3南靖土楼:南靖土楼是指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4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东南花都位于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黄金地段的漳浦马口,国道324线旁,是历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举办地,是国家4A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

5南诏镇古建筑群:南诏镇位于福建省诏安县南部,是县政府所在地。

6属平原地带,毗邻广东,是福建的南大门,有324国道和漳诏高速公路穿过,交通十分便利,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珠三角”的前沿平台,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

7龙文云洞岩:云洞岩在漳州市东20里,此山是由各种玲珑奇特、各具神态的巨石,层层叠叠垒成的。

8岩石间隙,有数不清的幽深洞壑石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123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0
下一篇2023-08-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