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里面记载的金,就是黄金,中国古代金和铜之间区分的是很清楚的。那些说古书记载的金饼是铜的人,也不想想为什么汉墓里没有挖出铜饼。古书里之所以能记载那么多大宗金子的交易,是因为中国古代(汉代之前)的金并不值钱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商业并不发达,所以金子更多是用来做各种黄金器具,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很弱。史书记载。汉代的时候一斤黄金可以兑换三斤白银。黄金一镒,折合今天300克,才只够交换10麻袋小米。 所以当时的统治阶级,并不把黄金当回事。(类似的,北美某些印第安部落在殖民者来之前也不把黄金当作很贵重的东西)古代统治者因为各种历史事件赏赐给部下的黄金虽然动不动几百斤,但是折合成粮食来看实际上并不值多少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交易越来越发达,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的黄金显得越来越稀缺。也就不会有人舍得一掷千金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金子并不比外国多,无论是汉朝还是罗马,国库的金子一共100~200吨数量级的储藏量。比如汉书成书时记载当时汉朝全盛时期国库的黄金储量是270吨,同时期罗马国库的储量是179吨,两者基本差不多数量。大意是我们把商朝干翻了,好高兴啊好高兴,本王赐给利(人名)金。然后利就用武王赏赐的“金”做了这件簋。(铭文个别字词的释读有争议,但大致不差)这件簋是青铜器,所说的“金”当然是指铜了,准确的说是铜合金,铁证,唉不对,铜证。所以可以肯定的说,青铜时代所说的“金”是指“铜”,虽然当时也有现在所说的金。至于以后,无赞不答。手机纯手打啊。
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确实存在大量的黄金,但是在东汉以后就突然消失了。可能随着战乱遗失了,或者是被帝王贵族大量用来随葬,所以后世出现了黄金不足。这也就是现在流传甚广的“东汉巨量黄金失踪之谜”。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富金矿国家,考虑到古代落后的开采、冶炼技术,黄金产量会更低。这种说法的前提—巨量黄金是否确实存在值得怀疑。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所谓黄金,很多时候是指黄铜。众做周知古代汉语中,黄金的“金”与金属的“金”含义在很多时候无法区分。而中国作为最早冶炼出青铜的几个国家之一,对于铜的提炼和精炼还是完全可以胜任。而铜作为铸币的原料和珍贵的金属原料,也确实可以充当部分储存贵金属的作用。因此很多认支持古代的金就是黄铜的说法。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我们只讨论一两黄金。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黄金到底值多少钱”的问题。
目前黄金的价格大约(人民币)为:355元/克。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然而黄金的比重较小,一两黄金估计有55克左右。
所以最终不难算出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17750元
春秋时期的“金”,多半是指青铜。那时黄金还不太流行,主要是青铜。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说真正的金子了。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一斤”,现在出图的金饼、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250克,正是汉代一斤的重量。那时候的一两也不是现在的一两,一斤是十六两,一两其实是15625克左右。金饼的铸造,一块刚好要差不多是一斤,即一金,才行。东汉以后社会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们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地告诉你“赏金千两”,一定有单位。但“十万钱”里的“钱”,就是我们常说的铜钱了,这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广。所以我们再看“米贵,一斛万钱”,“首饰值七十万钱”。一钱,等于一文,就是一枚铜钱的意思。明清时代,如果单说“金”,就是银子。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笔记中,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是值多少两银子。如《清稗类钞》里,记录达官贵人舍得花钱,买鼻烟壶当时尚,“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这里的数十金,是说数十两白银,而不是数十两黄金。更不可能是铜板了,几十个铜板买的,贵人们也不好意思馈赠当成重礼。综上,说古代“金”就是指铜,是有严重错误的。春秋的金,大约是在说铜。战国、秦、汉的金,通常就是说的金子。汉以后的金,后面加计量单位“两”的,一定是黄金,但说“赏金三十万钱”这种,赏的就是孔方铜钱。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如“值数十金”,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两白银。从清末到民国,“一金”就指一个银元了。
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主要还是自身开采得来的。
就黄金产地而言,先秦时期,楚国是有名的黄金产地:云南有丽水、湖南有洞庭、湖北有汉水、河南有汝河。
汉代黄金产地,见于文献的有四处:1、豫章郡之鄱阳(今江西波阳县西南),2、汝、汉流域,3、陵阳(今安徽黄山市太平区西),4、永昌郡之博南(今云南永平县西南)。三国、两晋时,见于史册的四川、福建产今之地比前代多起来。南北朝时,见于记载的产金地仍然是汉水流域、四川、福建。
唐代产今地颇多,以岭南为最,岭南又以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南)为第一,其次四川盆地的长江、嘉陵江沿岸,汉水上游又次之,黄河流域很少。
宋代除两湖、云南、广西、四川之外,最大的特点是胶东金矿崛起,仅登、莱两州就占了全国黄金产量的大部分。
元明清各朝,金矿产地剧增,河北有迁安、丰润,山西有忻州,江西有饶州、抚州,山东有栖霞、莱州,安徽有池州,湖南有岳州,陕西有蓝田。此外,四川、云南、两广、东北三省皆有金矿产出,且有很多地方延续到现在仍是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及重要的产金省。
最早的金子是泛指“五金”,即指:金、银、铜、铁、锡。因为产量太少,所以泛指货币概念。
其实我国从未使用过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我国古代黄金一般都是用做装饰或作为有价保值的贵重物品进行储藏,其中大部分流入民间。
在中国古代只有秦和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出现过,而西汉是有记载的黄金使用最多的时代。那时黄金一般被做成饼状、麟趾或马蹄的形状,每斤约值一万钱,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储藏、赏赐、赎罪等,发生量相当的大。此处一斤万钱仅为大致比价,实际价格是以当年各郡守(两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级的吧)所治理的郡县内十月份的平价黄金为标准换算的。因此每年的价格应该有所波动,而且各地的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金三品货币并不含黄金,这只不过是银锡的合金,很快就贬值废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时期,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币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间的黄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以当时黄金一斤价值一万钱算,两枚一刀平五千可兑换黄金一斤。王莽用一两多的铜,就可强行收兑百姓一斤的黄金。有记载王莽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达七十万斤之多,虽然我对这个数字存有疑虑,但是我觉得可以把这个作为自东汉开始民间黄金使用量减少的一个原因。另外自东汉起,我国就停止了将黄金作为机制货币的使用,这是为什么以后各时期的黄金使用量都没有西汉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种贵金属白银,开始在东汉以货币的形式流通。这使得在赏赐功臣或贿赂权贵时,黄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类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自东汉起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时常的战乱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性都严重影响了黄金的开采,这也是此段时期黄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使用量的减少是指大规模的使用减少了,而民间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没有间断过。
黄金的低迷状况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稳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国力使黄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强。在大量的对外贸易中,黄金和白银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于唐朝实行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因此黄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银也已开始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只不过使用范围很狭窄,使用量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金、银、钱相互之间的兑换就必不可少,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而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就是金银铺。
两宋时期,白银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使用量进一步的增大,商品也开始出现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的状况。这种状况到了元朝则全面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而此段时期黄金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变动。
明代的货币制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钞、钱、银。明朝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来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尽管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到英宗正统年间,明对这种状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由于在法律上允许了银的使用,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此时铜钱仍为辅币。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白银的普遍使用,黄金渐渐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范围,主要作为贮藏和装饰用了。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且银钱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此时的各种交易中,已经极难再见到黄金的影子了。
白银在民国币制改革后就不再铸造发行,当然因为国民党货币贬值,实际上一直到建国后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具体开始使用时间无确切考证,但在西、唐时期,黄金使用开始盛行。
中国古代黄金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皇帝用它来赏赐文臣武将。因此,皇帝赏赐黄金的情况是考察当时黄金总量变化的一个角度。
《汉书》记载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皇帝赏赐黄金一百多次,《后汉书》记载东汉(公元25-189年)皇帝赏赐黄金九次,两次赏赐黄金数量总共约为九十二万斤。
从史书记载两汉皇帝赏赐黄金的情况变化来看,东汉皇帝赏赐黄金次数不足西汉皇帝赏赐黄金次数的十分之一,东汉皇帝赏赐黄金总金额只相当于西汉时期的百分之二。
扩展资料:
中国历代重视黄金储备
在古代中国,虽然不像西方那样频频发生因抢夺黄金而引发的战争,但历代统治者对于黄金储备同样很重视。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后,设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专司府库之职,专门负责管理各种财务的出纳,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国库雏形。
史书中,西汉时期向来有“多金”的记载,当今有种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西汉的黄金储备已经等于中国2003年的414%,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
虽然古籍中的“金”并不一定指黄金,但从当代出土大量汉代黄金制品来看(例如陕西博物馆中的大量金饼),似乎也能从侧面印证“西汉多金”的说法。
由于古代国库中的黄金主要来源于金矿的开发,至少可以推断,“多金”的西汉是我国进行黄金开采的一个高峰期。
此外,近年来古玩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唐朝“黄金蛙”“黄金龟”据说出自唐朝金库,但在史料中并未找到明文记载,汉、唐毕竟时代久远,当时国库中的黄金储备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黄金
凤凰网-中国古代王朝是怎样储备黄金的?
-金元宝
人民网-中国古代黄金失踪之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