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贝壳如何养?

珍珠贝壳如何养?,第1张

珍珠贝壳养殖方法如下:

1、目前河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蚌以上。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2、育珠河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养殖密度具体视体重肥度。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生物因随蚌体大小适量增减。

3、以育珠为主的池塘可以适量放养草鱼、鳊鱼、 鲫、鳜鱼、黄颡鱼等及搭养少量鲢、鳙鱼,以充分挖掘水体生产潜力。

贝壳珍珠和有机人工珍珠哪个好 

淡水珍珠与海水珍珠的成分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淡水珍珠有3种氨基酸含量较海水低,2种与之持平,余下13种氨基酸的含量甚至较海水珍珠更高。

《中国药学杂志》1989 年第 5 期313 医院翁林福等对淡水珍珠粉和海水珍珠粉的化学成份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的化学成份基本一致,还有更多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淡水珍珠与海水珍珠均实现了人工养殖。淡水珍珠用的是无核养殖技术。 海水珍珠用的是有核养殖技术,因此有一个用贝壳或者骨头等做成的核;而淡水珍珠采用的是无核养殖技术,因此其组成是100%纯珠质 海水珍珠珍珠质厚度仅为03~08毫米,而淡水珍珠100%都是珍珠质。

如果要制得100%的纯海水珍珠粉,必须把核去掉,价格高得惊人。 所以现在人工珍珠很普遍,当然贝壳珍珠是天然的会更好。

我国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可育珠水面非常广。河蚌种类较多,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再者珍珠的制片移插,它是一项精细的手工 操作技术,即不能用电脑控制,也不能行机械操作,所以,特别适应我国劳动力多的现实国情。我国是世界上采捕与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到80年代中期,我 国珍珠产量便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珍珠输出量最大的国家。

1 我国淡水育珠业的发展

我国淡水珍珠养殖大体可分为研究试验、技术改革和技术改进成熟3个阶段。

1.1 研究试验阶段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人们在采捕天然珍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发展起来的。1958年广东水产学校(现湛江水产学院)试验成功。1962年在熊大仁 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无核珍珠养殖与彩色珍珠形成与小片位置的关系研究,并取得了成果。1964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淡水珍珠的养殖,并形成了规模生 产,产量不断上升,尤其是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较快。1972年我国开始出口淡水珍珠,1979年出口淡水珍珠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在此期 间,我国育珠蚌的主要来源是靠在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人工采捕天然蚌。育珠蚌主要以褶纹冠蚌为主,三角帆蚌还未摆到首要位置,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 等育珠还在探索中。制插片技术,养殖水平还比较低。采捕的天然蚌个体一般都在12——18厘米,年龄2——5龄,制片方法多采用削膜,片厚而大,每只蚌插 片数也较多;养殖多为池塘,采取鱼蚌混养,并以鱼为主,养殖密度大;手术蚌吊养在固定的绳或架上,蚌不能随水升降。珍珠产量低质量差,但当时珠价好。

1.2 技术改革发展阶段

到70年代末以后,我国育珠技术有了突破和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蚌人工繁殖成功:1978年前,我国的育珠是采捕天然水域中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天然河蚌源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为此,7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获得突破,这为淡水育珠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加快珍珠养殖与提高珍珠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 用。

(2)确立了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在育珠中的地位:我国淡水育珠蚌有十几种,经反复育珠试验,从产珠的光泽、颜色、洁度、形状、大小、产量以及手术操作方便程度等多因素考虑,确认帆蚌与褶纹冠蚌为我国淡水育珠的最佳蚌种。

(3)建立了“三小”嫁接技术体系:一是拼弃了过去育珠蚌要求9厘米以上的做法,选用当年小蚌(6.5——8厘米)作为手术蚌,这样的小蚌生命力旺 盛,珍珠囊形成块,分泌能力强,蚌、珠同时生长,珍珠产量高、质量好。二是改变了过去要求小片5——6毫米见方的做法,改用3——3.5毫米见方的小片, 这种规格的小片所产的珍珠与5——6毫米小片所产的珍珠相比,除产量略有降低外,其圆度、光泽等指标大大提高,售价可提高一至数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 是开口器、接、送片针等操作工具比过去缩小,操作更加轻便灵活,开膜工具也由过去用钝头镊子改用分膜针,使小片不被损伤。

(4)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8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自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我国珍珠养殖基础理论研究 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如熊大仁、张元培、石安静、蒙剑美等珍珠研究专家对珍珠的形成、生长及养殖水质、病害防治等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而推动了珍珠生产 的发展。

(5)手术操作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70年代植珠为插大蚌、大片,现改为制插幼蚌、小片;削膜改为通膜,吊养由水深固定,改为浮式随水升降,深水吊 养,改为浅水吊养;密养,改为稀养。从而使珍珠产量、质量、优质珠比例等不断上升。据国家外贸系统统计,80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出口已跃居世界首位,向 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

1.3 技术改进成熟阶段

1.3.1 探索出了一套早繁殖、快速培育小蚌的方法:在长江以南地区每年4月份的中旬开始接种、采苗,到6月中旬,幼蚌进入大池分稀吊养。当年繁殖的小蚌,10月份可达5——8厘米。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13.2 规范了手术工艺和操作规程:以往对手术工艺和操作管理不严,如手术工具与手术消毒不严,造成烂膜、烂片;蚌不长,珍珠生长不好,且质量差,产量低;片制得过大或比例失调,膜片不圆,出现珍珠也不圆;片未插进,长黑头珠;钩破膜,长附壳珠等。

1.3.3 减轻育珠蚌的负载量,插好优质产珠区:了解蚌活动规律与杀蚌取过珍珠的人都知道,河蚌的斧足伸缩是在前端,经常的活动从而使前端珍珠生 长不好,绝大部分优质、大、好珠产自尾端,即排水孔部分。近些年大胆改革与试验:得出了每只蚌只插后端,即蚌的50%部位,产量与质量都能提高。

1.34 确立了插低龄、中蚌、中片 精品养法:低龄就是插一龄蚌,特别是抓住当年10——11月份的手术与翌年3——5月份的手术工作,6月中 旬后未插完的蚌全部不用;大蚌,就是插当年的头仔蚌,其规格在7——10厘米;中片,即制插的细胞小片,一不大,二不小,规格在3.5——4.0毫米间; 精品就是从选插头仔蚌开始,把手术各个环节,选好养殖水域,养殖稀密适度,最后把住施肥,冲水,养殖年限等各管理环节。

1.3.5 改进了养殖方式 (1)改吊养为笼养,减少了伤害,同时也防止了鱼虾对蚌的侵害。(2)改小池养殖为大池、湖泊、水库大水面养殖。大水 面体具有水体活、溶氧足、可吃浮游生物多,有害浮游生物少,水体氨氮含量低等优势。(3)改粗养为精养。过去以无机肥为主,现在许多投施菜饼、粉、豆浆、 鸡、鸭等肥。(4)改深养为浅养等。

2 我国珍珠养殖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三角帆蚌种质退化

许多养殖户,只看眼前利益,不管蚌种质量。繁殖亲蚌多为同一水体来源,并亲蚌个体小,质量差,有的甚至用含珠蚌来采苗。其结果是仔蚌生长速度慢,个体差异大,抗病能力差,性成熟早,当年繁殖,甚至一龄蚌就能怀卵。

2.2 手术队伍水平低、不稳定

如1998——2000年,珍珠价好,半成品育珠蚌行销,南方各省大量发展,业主四处招兵买马,高价哄抢手术人员,其中大部分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很短,技术还未学到手,便被抢走。据初步统计,2000年手术人员75%是新手。

2.3 水质恶化

蚌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水质恶化而引起。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差,水浅、水耗不足;(2)蚌的养殖密度过大,以致引起水质恶化; (3)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料大量流入养殖水体中;(4)养殖水体施用磷肥、碳铵过量;(5)大量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流入。

2.4 养殖规模失控,产销矛盾突出

冷淡了多年的珍珠养殖,1998——2000年突然火爆起来,其养殖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己插手术养殖蚌约4亿只,可产珠2500——3000吨,其产销矛盾更加突出,珠价将会一跌再跌,过去那种高利、暴利将一去不复反。

25 品种单一

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逐渐提高,对已流通使用了几十年的淡水无核珍珠,显然感到有些不满足,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这是珍珠养殖行业持续发 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完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增加淡水有核珍珠产量,使研究中的彩色珠、夜明珠、组合珠等早上市,则应是珍珠研究者的首要课题。

26 珍珠加工起步迟,能力差,水平低。

3 我国淡水珍珠发展的对策

3.1 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珍珠之所以名贵,除其本身晶莹美丽和可作药用外,“稀少”是维持其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只有合理地控制珍珠的生产规模,才能保证珍珠的价值。如果盲 目扩大生产,不仅浪费劳力和资金,而且大量次质珍珠充斥市场,就使人们心目中视珍珠为珍品的观念发生动摇,这势必造成珍珠产业萎缩。我国是淡水珍珠生产大 国,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法规对珍珠生产规模加以控制。生产者也应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珍珠质量上来,适度控制生产规模。

3.2 提高养殖技术,走“精品”养殖道路

珍珠“精品”,就是珠大、光滑,色泽艳,优质珠比例大。要生产优质、精品珠,先得提高珍珠养殖技术。必须先抓好亲蚌选育(包括提纯复壮),亲蚌培 育,仔蚌孵化,幼蚌养殖,手术操作各关工艺、消毒、选插头仔蚌等。在养殖上,选择好养殖水域,吊养方式和密度,深浅,施什么肥,重视水的理化因子变化等。 抓住每个环节,落实每项措施,“精品”定能产生,经济效益将显著。

3.3 重视蚌病的危害,搞好防病治病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伴之而来的蚌病日益严重,危害极大,尤其是蚌瘟蚌,发病传播迅速,能在很短的几天之内,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达65%——90%,甚至全部死亡,无一幸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蚌病防治,不可麻痹大意。

蚌病防治,应以防为主,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无病区,大水面养殖亲蚌,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严重防病蚌带入,杜绝病源。(2)选择好养殖 水体,面积要较大,水位稳定(1.5——3.5米),有自然微流水最佳,溶氧充足(5.0毫克/升),无污染等。(3)严把手术工艺及消毒关。(4)控制 放养密度,消灭有害野杂鱼,投放翘白鱼类,乌鳢、鳜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5)减少人为污染,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废水、废渣要与养珠蚌水体严格分开,施用 有机肥要彻底腐熟,少施无机肥。实行育珠水域轮换制,即4——5年更换一次养殖水体。

总之,任何的暴发性疾病都与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氨氮污染关系密切。要成功的控制蚌病,必须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定期投施石灰。

34 加强珍珠加工产品开发,扩大珍珠使用范围,提高珍珠的经济价值

珍珠加工与开发,要围绕宣传名贵珍珠收藏的作用及价值;扩大装饰珍珠的用途与范围,增加新产品、新式样;重点开发珍珠在医药领域的药用功效,营养的研究,如药品与复方制剂,保健品与添加剂系列,美容品系列等的使用。

3.5 理顺出口渠道,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我国珍珠出口始于1972年,1978年出口达11吨,创汇18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以往,主要出口原料珠,以后,应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加大对中东、欧洲等出口,减少原料珠出口,增加加工品种的出口。

36 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开发新产品

珍珠产品的更新与换代,是兴旺与持续珍珠产业很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进行更新换代,当前必须对已在研究中的荧光珠、像形珠、组合珠、有核珠、黑珍珠、大型珠、异形珠等加速开发步伐。参考网站:义乌市小迅百货贸易有限公司参考网址: http://wwwpearsalercom/

现今世界上可以养殖珍珠的软体动物约有30多钟,其中海产的珍珠贝类有马氏珠母贝、白蝶珠母贝、黑碟珠母贝、企鹅珠母贝、解氏珠母贝等;淡水产的蚌类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珠母珍珠蚌、背瘤丽蚌、池碟蚌等。母贝的来源有两个:野生软体动物、由采集获得。

在采集季节,人们潜入1--10米深的海底采集,继而送到珍珠养殖场,将他们分散在未被其他软体动物占用的浅基底上。在早秋时完成,至次年春天挑选之前,它们不会被打扰。但其中你只有那些健康的软体动物才可能接纳外套膜,进而用于人工养殖珍珠的生产。人工孵化育苗,饲养软体动物,由人工方法获得。

“插核”,即把种核植入珠母贝内,以便形成珍珠。

这是人工养珠的关键步骤。种核一般由贝壳制成,具有良好的磨圆度,还有问题请关v注微v博“幸福喔珠宝”,欢迎私信,随时答疑。直径约5--7毫米,它决定着养殖珍珠的大小。优质种核既备,就要采用各种方法(如插进竹簯)使珠母贝的贝壳微微张开双瓣。然后使用手术工具将种植核植入母贝的外套膜内,快速完成后放入笼中让其休养。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艺活,一般生手需要实践一年左右才能成为熟手,而且以女性为宜。

  已被植入种核的珠母贝需要放入悬在笼子上的特殊筏子里,筏子则锚固在加防的环境变化小的平静水域中。时间最好选在每年三四月,因为这时水温最适宜于珠母贝的外套膜伤口愈合。2--3周之后,种核开始接受珠母贝分泌的珍珠质,进而形成珍珠。再过一段时间(累计4—6周)需要检查珍珠层的发育情况,清除那些未能经受住考验的珠母贝和附生在贝壳上的一些小生物,以确保其健康。然后将其装入新笼子和转移到固定的养珠场,从筏子上悬至水深2—3米处。在以后大约三年半时间里,让它们始终保持不受干扰和正常生长的状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养殖者仍要及时地检查是否有海藻、杂物等附于外壳上,并适时地进行处理。

1、水深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3米为好。

2、水流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水的酸碱度(PH值)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

4、无机盐无机盐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钙形式存在),育珠蚌的养殖场所一般要求每升水含钙10毫克以上。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6、光照和通风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7、水温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有三项温度是最基本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1)最适温度范围:15~30℃。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2)最低温度:10℃。在这个温度以下,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动微弱,珍珠质分泌基本上停止。(3)最高温度:35℃。温度超过35℃,育珠蚌的生长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作用中的异化大于同化,造成育珠蚌的衰弱或死亡;同时,高温造成育珠蚌缺氧而窒息。

8、水化学指标中等硬水(总硬度10~15)最好,要求每升水含氨氮04~20毫克,以利于浮游植物的快速生长。磷酸盐04~16毫克,硫酸盐40~180毫克,硅酸盐10~14毫克,镁18~55毫克,钙10毫克以上。养殖水域底部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青苔,因为水生植物既和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及青苔死亡腐烂后又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在放养育珠蚌之前应先将维管束植物及青苔予以清除。

1、天然珍珠分为有无核和有核珍珠,核物质一般为石英砂粒或是其他物质,而养殖的珍珠大多为有核珍珠,它的核是由人工来制作的。2、天然珍珠的外形较为随机,养殖珍珠圆度较好,且颗粒较大。3、天然珍珠形成时间长,质地细腻,较为透明,而养殖珍珠形成时间短,质地粗糙,且透明度较差。

一、养殖珍珠和天然珍珠区别

1、结构不同

(1)天然珍珠分为有无核珍珠和有核珍珠,有核珍珠的核物质为天然的石英砂粒或是其他物质。

(2)养殖珍珠为有核珍珠,它的内核是人工制作的。

2、形状不同

(1)天然珍珠核中异物滚动较少,外形圆度较差,大颗粒也较少,所以形状较为随机。

(2)养殖珍珠内核滚圆,成珠后的圆度较好,且大颗粒较多。

3、形成时间不同

(1)天然珍珠形成时间较长,其质地较为细腻,珠层也较为厚实,从外观上看要更加透明。

(2)养殖珍珠形成的时间较短,珠层较薄,质地也较粗糙,透明度较差,且珍珠的表面会有一些凹凸的“小泡”。

二、养殖珍珠的形成过程

1、养珍珠的形成过程

(1)人工养殖珍珠是根据天然珍珠的成因理论,先把贝类和外套膜切成小片,再移植到另一贝类的组织中,被移植的外套膜小片经过了一些变化后,会形成珍珠囊,最后分泌珍珠质而形成珍珠。

(2)在移植外套膜小片的同时,也可植入用蚌壳或其他原料制成的珠核,经过一些变化后,包围珠核形成珍珠囊再分泌珍珠质,珍珠质会沉积在珠核的周围,最终形成人工珍珠。

2、取珍珠的方法

(1)开蚌前要先把蚌放入水中侵泡一段时间,挥发气味。

(2)用刀沿着蚌的开合处探入,如果蚌壳是活的,则需要两把刀。活蚌壳取珍珠时,要先用一把刀把壳撑开,再用另一把刀沿中间切开。

(3)把蚌壳切开后放入水中,慢慢的挤出蚌肉里的珍珠,放清水搓洗。

(4)把白醋兑水,调到20%左右的浓度,把珍珠浸泡在醋水中,几分钟后搓洗干净,最后拿出自然风干即可。

珍珠的形成过程是: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主要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  

人工养殖的珍珠,就是根据以上原理,使用人工的方法,从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细胞小片,与蚌壳制备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植入的细胞小片,依靠结缔组织提供的营养,围绕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从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另外一种形成方式是对外套膜施术时,仅植入细胞小片,经细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向囊内分泌珍珠质,生成的珍珠。

  养殖淡水珍珠的方法如下:

 1、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至3米最好。

 2、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比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中性的水域最适宜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至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

 4、无机盐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5、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7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