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里出玉石吗?玉石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里出玉石吗?玉石是怎样形成的?,第1张

出煤玉,还有琥珀

煤精石又称煤玉、黑碳石、黑宝石、雕漆煤等,是褐煤的一个变种。为不透明,光泽强的黑色有机宝石,形成于300万年前。煤精是一种特殊的煤,系远古森林中那些油质丰富的坚硬树木,如柞、榆、桦、松、柏等。被洪水冲到低洼之处,经过地壳变迁,高温和地下压力的泥化作用,使之成为一种黑色的结晶体。

煤玉

煤是由几千万年前的植物被埋于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变成的可燃物体。琥珀也是产于地下,但两者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通常在伴有煤的地方也会发现琥珀。

煤炭琥珀

电学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电学的发展简史

有关电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早在公元前585年,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已记载了用木块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后来又有人发现摩擦过的煤玉也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在以后的2000年中,这些现象被看成与磁石吸铁一样,属于物质具有的性质,此外没有什么其他重大的发现。

在中国,西汉末年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细小物体之意)”的记载;晋朝时进一步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伯发现,不仅琥珀和煤玉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相当多的物质经摩擦后也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注意到这些物质经摩擦后并不具备磁石那种指南北的性质。为了表明与磁性的不同,他采用琥珀的希腊字母拼音把这种性质称为“电的”。吉伯在实验过程中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转动的金属细棒,当与摩擦过的琥珀靠近时,金属细棒可转动指向琥珀。

大约在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球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转动球体,使之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19世纪霍耳茨和推普勒分别发明感应起电机后才被取代。

18世纪电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1729年,英国的格雷在研究琥珀的电效应是否可传递给其他物体时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金属可导电,丝绸不导电,并且他第一次使人体带电。格雷的实验引起法国迪费的注意。1733年迪费发现绝缘起来的金属也可摩擦起电,因此他得出所有物体都可摩擦起电的结论。他把玻璃上产生的电叫做“玻璃的”,琥珀上产生的电与树脂产生的相同,叫做“树脂的”。他得到:带相同电的物体互相排斥;带不同电的物体彼此吸引。

1745年,荷兰莱顿的穆申布鲁克发明了能保存电的莱顿瓶。莱顿瓶的发明为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它对于电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差不多同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使得人们对电的认识更加丰富。1747年他根据实验提出:在正常条件下电是以一定的量存在于所有物质中的一种元素;电跟流体一样,摩擦的作用可以使它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但不能创造;任何孤立物体的电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定律。他把摩擦时物体获得的电的多余部分叫做带正电,物体失去电而不足的部分叫做带负电。

严格地说,这种关于电的一元流体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但他所使用的正电和负电的术语至今仍被采用,他还观察到导体的尖端更易于放电等。早在1749年,他就注意到雷闪与放电有许多相同之处,1752年他通过在雷雨天气将风筝放入云层,来进行雷击实验,证明了雷闪就是放电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最幸运的是富兰克林居然没有被电死,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实验,后来有人重复这种实验时遭电击身亡。富兰克林还建议用避雷针来防护建筑物免遭雷击,1745年首先由狄维斯实现,这大概是电的第一个实际应用。

18世纪后期开始了电荷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1776年,普里斯特利发现带电金属容器内表面没有电荷,猜测电力与万有引力有相似的规律。1769年,鲁宾孙通过作用在一个小球上电力和重力平衡的实验,第一次直接测定了两个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二次方成反比。1773年,卡文迪什推算出电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他的这一实验是近代精确验证电力定律的雏形。

1785年,库仑设计了精巧的扭秤实验,直接测定了两个静止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与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库仑的实验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从此电学的研究开始进入科学行列。1811年泊松把早先力学中拉普拉斯在万有引力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势论用于静电,发展了静电学的解析理论。

18世纪后期电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了电池,在这之前,电学实验只能用摩擦起电机的莱顿瓶进行,而它们只能提供短暂的电流。1780年,意大利的解剖学家伽伐尼偶然观察到与金属相接触的蛙腿发生抽动。他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若用两种金属分别接触蛙腿的筋腱和肌肉,则当两种金属相碰时,蛙腿也会发生抽动。

1792年,伏打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认为蛙腿的抽动是一种对电流的灵敏反应。电流是两种不同金属插在一定的溶液内并构成回路时产生的,而肌肉提供了这种溶液。基于这一思想,1799年,他制造了第一个能产生持续电流的化学电池,其装置为一系列按同样顺序叠起来的银片、锌片和用盐水浸泡过的硬纸板组成的柱体,叫做伏打电堆。

此后,各种化学电源蓬勃发展起来。1822年塞贝克进一步发现,将铜线和一根别种金属(铋)线连成回路,并维持两个接头的不同温度,也可获得微弱而持续的电流,这就是热电效应。

化学电源发明后,很快发现利用它可以作出许多不寻常的事情。1800年卡莱尔和尼科尔森用低压电流分解水;同年里特成功地从水的电解中搜集了两种气体,并从硫酸铜溶液中电解出金属铜;1807年,戴维利用庞大的电池组先后电解得到钾、钠、钙、镁等金属;1811年他用2000个电池组成的电池组制成了碳极电弧;从19世纪50年代起它成为灯塔、剧院等场所使用的强烈光电源,直到70年代才逐渐被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所代替。此外伏打电池也促进了电镀的发展,电镀是1839年由西门子等人发明的。

虽然早在1750年富兰克林已经观察到莱顿瓶放电可使钢针磁化,甚至更早在1640年,已有人观察到闪电使罗盘的磁针旋转,但到19世纪初,科学界仍普遍认为电和磁是两种独立的作用。与这种传统观念相反,丹麦的自然哲学家奥斯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和谢林关于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与磁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在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引起导线近旁的磁针偏转。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开拓了电学研究的新纪元。

奥斯特的发现首先引起法国物理学家的注意,同年即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安培关于载流螺线管与磁铁等效性的实验;阿喇戈关于钢和铁在电流作用下的磁化现象;毕奥和萨伐尔关于长直载流导线对磁极作用力的实验;此外安培还进一步做了一系列电流相互作用的精巧实验。由这些实验分析得到的电流元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是认识电流产生磁场以及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基础。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打开了电应用的新领域。1825年斯特金发明电磁铁,为电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造了第一台简陋的单线电报;1837年惠斯通和莫尔斯分别独立发明了电报机,莫尔斯还发明了一套电码,利用他所制造的电报机可通过在移动的纸条上打上点和划来传递信息。

1855年汤姆孙(即开尔文)解决了水下电缆信号输送速度慢的问题,1866年按照汤姆孙设计的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1854年,法国电报家布尔瑟提出用电来传送声音的设想,但未变成现实;后来,赖斯于1861年实验成功,但未引起重视。1861年贝尔发明了电话,作为收话机,它仍用于现代,而其发话机则被爱迪生的发明的碳发话机以及休士的发明的传声器所改进。

电流磁效应发现不久,几种不同类型的检流计设计制成,为欧姆发现电路定律提供了条件。1826年,受到傅里叶关于固体中热传导理论的启发,欧姆认为电的传导和热的传导很相似,电源的作用好像热传导中的温差一样。为了确定电路定律,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进行实验,由于当时的伏打电堆性能很不稳定,实验没有成功;后来他改用两个接触点温度恒定因而高度稳定的热电动势做实验,得到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与他所谓的电源的“验电力”成正比,比例系数为电路的电阻。

由于当时的能量守恒定律尚未确立,验电力的概念是含混的,直到1848年基尔霍夫从能量的角度考查,才橙清了电位差、电动势、电场强度等概念,使得欧姆理论与静电学概念协调起来。在此基础上,基尔霍夫解决了分支电路问题。

杰出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从事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对电磁学的发展作出极重要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紧接着他做了许多实验确定电磁感应的规律,他发现当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线圈中就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率。后来,楞次于1834年给出感应电流方向的描述,而诺埃曼概括了他们的结果给出感应电动势的数学公式。

法拉第在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制出了第一台发电机。此外,他把电现象和其他现象联系起来广泛进行研究,在1833年成功地证明了摩擦起电和伏打电池产生的电相同,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1845年发现磁光效应,并解释了物质的顺磁性和抗磁性,他还详细研究了极化现象和静电感应现象,并首次用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

电磁感应的发现为能源的开发和广泛利用开创了崭新的前景。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可供实用的自激发电机;19世纪末实现了电能的远距离输送;电动机在生产和交通运输中得到广泛使用,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

对于电磁现象的广泛研究使法拉第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场”的观念。他认为:力线是物质的,它弥漫在全部空间,并把异号电荷和相异磁板分别连结起来;电力和磁力不是通过空虚空间的超距作用,而是通过电力线和磁力线来传递的,它们是认识电磁现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甚至它们比产生或“汇集”力线的“源”更富有研究的价值。

法拉第的丰硕的实验研究成果以及他的新颖的场的观念,为电磁现象的统一理论准备了条件。诺埃曼、韦伯等物理学家对电磁现象的认识曾有过不少重要贡献,但他们从超距作用观点出发,概括库仑以来已有的全部电学知识,在建立统一理论方面并未取得成功。这一工作在19世纪60年代由卓越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完成。

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的空间激发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引起媒质电位移的变化,电位移的变化与电流一样在周围的空间激发涡旋磁场。麦克斯韦明确地用数学公式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得到了电磁场的普遍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法拉第的力线思想以及电磁作用传递的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麦克斯韦进而根据他的方程组,得出电磁作用以波的形式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电量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其值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同,由此麦克斯韦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1888年,赫兹根据电容器放电的振荡性质,设计制作了电磁波源和电磁波检测器,通过实验检测到电磁波,测定了电磁波的波速,并观察到电磁波与光波一样,具有偏振性质,能够反射、折射和聚焦。从此麦克斯韦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通过赫兹电磁波实验的证实,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电磁波的应用和研究。1895年,俄国的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实现了无线电信号的传送。后来马可尼将赫兹的振子改进为竖直的天线;德国的布劳恩进一步将发射器分为两个振藕线路,为扩大信号传递范围创造了条件。1901年马可尼第一次建立了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联系。电子管的发明及其在线路中的应用,使得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都成为易事,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1896年洛伦兹提出的电子论,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应用到微观领域,并把物质的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这样不仅可以解释物质的极化、磁化、导电等现象以及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现象;而且还成功地说明了关于光谱在磁场中分裂的正常塞曼效应;此外,洛伦兹还根据电子论导出了关于运动介质中的光速公式,把麦克斯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法拉第、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理论体系中,假定了有一种特殊媒质“以太”存在,它是电磁波的荷载者,只有在以太参照系中,真空中光速才严格地与方向无关,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也只在以太参照系中才严格成立。这意味着电磁规律不符合相对性原理。

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导致了爱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它改变了原来的观点,认定狭义相对论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否定了以太参照系的存在并修改了惯性参照系之间的时空变换关系,使得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有可能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都成立。狭义相对论的建立不仅发展了电磁理论,并且对以后理论物理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电学的基本内容

电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静电、静磁、电磁场、电路、电磁效应和电磁测量。

静电学是研究静止电荷产生电场及电场对电荷作用规律的学科。电荷只有两种,称为正电和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遵从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任何物理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所谓带电,不过是正负电荷的分离或转移;所谓电荷消失,不过是正负电荷的中和。

静止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符合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它们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它们之间的联线,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

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电荷产生的电场相互作用的。电荷产生的电场用电场强度(简称场强)来描述。空间某一点的电场强度用正的单位试探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来定义,电场强度遵从场强叠加原理。

通常的物质,按其导电性能的不同可分两种情况:导体和绝缘体。导体体内存在可运动的自由电荷;绝缘体又称为电介质,体内只有束缚电荷。

在电场的作用下,导体内的自由电荷将产生移动。当导体的成分和温度均匀时,达到静电平衡的条件是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处处等于零。根据这一条件,可导出导体静电平衡的若干性质。

静磁学是研究电流稳恒时产生磁场以及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学科。

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电流之间存在磁的相互作用,这种磁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传递的,即电流在其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磁场对放置其中的电流施以作用力。电流产生的磁场用磁感应强度描述。

电磁场是研究随时间变化下的电磁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当穿过闭台导体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线圈上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由楞次定律确定。闭合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是感应电动势推动的结果,感应电动势遵从法拉第定律:闭台线圈上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总是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时间变化率成正比。

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了电磁场普遍遵从的规律。它同物质的介质方程、洛仑兹力公式以及电荷守恒定律结合起来,原则上可以解决各种宏观电动力学问题。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导出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存在电磁波,变化的电磁场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这也说明光也是电磁波的一种,因此光的波动理论纳入了电磁理论的范畴。

电路 包括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研究,是电学的组成部分。直流电路研究电流稳恒条件下的电路定律和性质;交流电路研究电流周期性变化条件下的电路定律和性质。

直流电路由导体(或导线)连结而成,导体有一定的电阻。稳恒条件下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电场亦不随时间变化。

根据稳恒时电场的性质、导电基本规律和电动势概念,可导出直流电路的各个实用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以及一些解决复杂电路的有效而简便的定理:等效电源定理、叠加定理、倒易定理、对偶定理等,这些实用定律和定理构成电路计算的理论基础。

交流电路比直流电路复杂得多,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引起空间电场和磁场的变化,因此存在电磁感应和位移电流,存在电磁波。

电磁效应 物质中的电效应是电学与其他物理学科(甚至非物理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物质中的电效应种类繁多,有许多已成为或正逐渐发展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比如:

电致伸缩、压电效应(机械压力在电介质晶体上产生的电性和电极性)和逆压电效应、塞贝克效应、珀耳帖效应(两种不同金属或半导体接头处,当电流沿某个方向通过时放出热量,而电流反向时则吸收热量)、汤姆孙效应(一金属导体或半导体中维持温度梯度,当电流沿某方向通过时放出热量,而电流反向时则吸收热量)、热敏电阻(半导体材料中电阻随温度灵敏变化)、光敏电阻(半导体材料中电阻随光照灵敏变化)、光生伏打效应(半导体材料因光照产生电位差),等等。

对于各种电效应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中发生的基本过程,此外在技术上,它们也是实现能量转换和非电量电测法的基础。

电磁测量也是电学的组成部分。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学科的理论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测量技术的改进;测量技术的改善在新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并促成新理论的发现。

电磁测量包括所有电磁学量的测量,以及有关的其他量(交流电的频率、相角等)的测量。利用电磁学原理已经设计制作出各种专用仪表(安培计,伏特计、欧姆计、磁场计等)和测量电路,它们可满足对各种电磁学量的测量。

电磁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非电量(长度、速度、形变、力、温度、光强、成分等)的电测量。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量与非电量相互联系的某种效应,将非电量的测量转换为电磁量的测量。由于电测量有一系列优点:准确度高、量程宽、惯量小、操作简便,并可远距离遥测和实现测量技术自动化,非电量的电测量正在不断发展。

电学与其它学科

电学作为经典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就其基本原理而言,已发展得相当完善,它可用来说明宏观领域内的各种电磁现象。

20世纪,随着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深入到微观领域,在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问题上,经典电磁理论遇到困难。虽然经典理论曾给出一些有用的结果,但是许多现象都是经典理论不能说明的。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对带电粒子的描述忽略了其波动性方面,而对于电磁波的描述又忽略了其粒子性方面。

煤根石,是煤的一种石化现象,呈灰黑色略带蓝黑,属传统的名印石之一。煤根石的色泽亮度均不及煤精,唯在篆刻上稍强于煤精,煤精,又称煤玉。具有明亮的沥青和金属光泽。黑色、致密,韧性大。有两种,一种是一种高级煤,主要成分是炭c,比一般煤轻。

煤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这几种分类。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以煤为标题写过一首诗,赋予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截至2011年,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产量324亿吨,相当于18004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比例高达483%;其次是美国,占世界产量比例为148%;排名第三的是澳大利亚,占世界产量比例为63%;印度和印尼则分别排名第四五,占世界产量比例分别是58%和50%。

历史简介

煤为不可再生的资源。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产,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俗称煤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

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煤炭是一种可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的矿物。

它是古代植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作用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煤也是获得有机化合物的源泉。通过煤焦油的分馏可以获得各种芳香烃;通过煤的直接或间接液化,可以获得燃料油及多种化工原料。

有机宝石,是由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作用所形成的符合宝石工艺要求的有机矿物,成分中含有有机材料,有机宝石皆由动物、植物、生物所衍生而成。

有机宝石的分类:

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珊瑚,分为红珊瑚、白珊瑚、蓝珊瑚、黑珊瑚、金珊瑚;琥珀,易熔化,怕热,怕曝晒,琥珀易脱水,过分干燥易产生裂纹,琥珀属有机质,易溶于有机溶剂,琥珀性脆,硬度低,不宜受外力撞击,应避免磨擦、刻划,防止划伤、破碎;象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用来做雕刻品、首饰等,也有加工成筷子、台球、钢琴键等,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原材料;砗磲,也叫车渠,蛤类的一种,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煤玉,又叫煤精,古人称石墨精。媒玉是抚顺西露天煤矿独一无二的宝贵特产。煤玉质地坚硬,结构细腻,比煤黑而亮,是稍轻于煤的特殊材料。

按照你的描述,这应该是一块石结核,具体上图来看。

石结核,在沉积岩中常含有与围岩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些矿物质团块,称为结核。其形状有球状、椭球状、透镜体状、不规则状等。其内部构造有同心圆状、放射状等。其大小不一,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甚至数米。其分布有的呈层状,有的顺层呈串珠状。

琥珀,是由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琥珀”或“松脂化石”。琥珀的硬度低,质地轻,涩,温润,有宝石般的光泽与晶莹度,主要分布于白垩纪或第三纪的砂砾岩、煤层的沉积物中。原石价值不高,做成雕件可以大大提升其价值。

煤炭,在我们的认知里,一直是作为能源和经济效益的来源品看的。如果说作为艺术品,是让人惊讶万分的,但是随着时代改变,煤确实是有了不一样的身份。作为煤雕的原料,它也有了更多的新的定义。

大家可能会想,煤炭是因为被新能源所逐渐替代之后,才“另谋出路”了吗?其实不然,煤雕工艺是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术之一,有着十分悠久又厚重的历史。从我国的一部古典传说文献中就可以发现其的踪迹。《山海经》中将煤雕的原料称为“涅石”。在辽宁沈阳北陵附近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就出土过煤雕装饰品;1956 年陕西沣西的西周墓出土过煤雕圆环;1963 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出土的有煤雕的小羊和头簪,等等,还有很多,足可以见,煤雕并不是新启之物。

而山西作为产煤大省,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煤雕制作历史沿革很清晰,据我国《篆刻学》介绍“煤精可做印章为清品,此料产于山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象牙雕刻厂从山西购进煤精原料,镶嵌在牙雕上,黑白相间,典雅庄重,为一时之奇。

大同作为山西的重点产煤之地,煤雕出现的契机十分有趣味。是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一位老矿工为了纪念主席,所以用雕刻了一小块徽章。由此带来灵感之后,更多的人投入到了这个行业中,雕刻出很多惊艳世人的作品来。

我国现代煤玉雕刻日益发展,涌现出辽宁抚顺、山西大同、贵州六盘水等不同流派。经过后世的艰困发展,目前阳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以阳泉煤制作煤雕非但可以让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提高大家的生活艺术品位,兼且可纪阳泉煤炭开采利用之繁荣,堪可为阳泉盛世之“名片”。

珍珠

珍珠有药用价值。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在西方的传说中,美神维纳斯出生于贝壳中,当贝壳打开的时候,从她身上滴下来的露水就变成了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丹麦人将珍珠与美人鱼联想在一起,美人鱼思念王子而不得,泪洒相思地,被守护在身边的贝母蚌珍藏起来,时间长了,眼泪就变成颗颗珍珠。珍珠是海之骄子。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日常生活中不适宜接触香水, 油,盐,酒精,发乳,醋和脏物; 更不能接触香蕉水等有机溶剂;夏天人体流汗多,也不宜戴珍珠项链,不用时要用高级中性肥皂或洗洁 精轻轻洗涤清洁,然后晾干,不可在太阳下暴晒或烘烤;收藏时不能与樟脑丸放在一起,也不要长期 放在银行的保险库内。

珊瑚

分红、白两色,是一种海底腔肠动物化石。分为红珊瑚[贵珊瑚]、白珊瑚(大多用与盆景工艺)、蓝珊瑚(现已基本绝迹)、黑珊瑚(价格不菲)、金珊瑚(外表有清晰的斑点)。流汗时,不要久戴珊瑚饰品,因为汗液会腐蚀珊瑚;不宜多接触香水、酒精、食盐、油污、醋。

红珊瑚宝石:“太阳之珠”,是全世界目前为止发现的一颗最大最完美的珊瑚珠,此珠直径204mm,产地:台湾海域,颜色深红色,在珊瑚珠宝中属于优质的阿卡级别,圆珠通体无暇,极其稀有和珍贵,用18K白金钻石镶嵌,三颗天然祖母绿宝石点缀其间,工艺精美绝伦,见后叹为观止!

琥珀

易熔化,怕热,怕曝晒,琥珀制品应避免太阳直接照射,不宜放在高温的地方;琥珀易脱水,过分干燥易产生裂纹;琥珀属有机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指甲油、酒精、汽油、煤油、重液中,不宜放入化妆柜中;琥珀性脆,硬度低,不宜受外力撞击,应避免磨擦、刻划,防止划伤、破碎。古罗马的妇女,有将宝石拿在手中的习惯,其原因是在手掌的温度下,琥珀受热能发出一种淡淡的优雅的芳香。古罗马人赋予琥珀极高的价值,一个琥珀刻成的小雕像比一名健壮的奴隶价值都高。琥珀还能够消痛镇惊,有的地方常给小孩胸前挂一串琥珀,以此驱邪镇惊。

象牙

象牙有药用价值。象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大多用来做雕刻品、首饰等;也有加工成筷子、台球、钢琴键等。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原材料。象牙是柬埔寨赠送的国礼,通高134厘米。象牙制品平时可置于软囊盒中,放上防蛀药块;置放环境应尽可能保持恒温;象牙制品对湿度的变化尤其敏感,因为其不仅自身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且还具有吸水性,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吸收或释放水分,体积也会随之膨胀或收缩,因此存放象牙制品时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5%至60%;简单的做法是在其附近常置放一杯清水,不可以放在有风的地方。 象牙制品表面沾上的灰尘,可用毛刷刷除,但若沾上油渍或顽固性污垢,则需要用温肥皂水轻轻刷洗,洗后及时擦干,以防器物翘起或张开。

砗磲

也叫车渠,蛤类的一种,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中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它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它们的贝壳大而厚,壳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最大型双壳类,长可达1米,寿命达80-100年。

煤玉

又叫煤精,古人称石墨精。是抚顺西露天煤矿独一无二的宝贵特产。它生成于距今约3000万年的新生代第三纪,藏身在几十米或数百米的煤海之中。上覆盖着矸石、煤炭,下边才是煤玉。它只生存在西露天煤矿中部的小范围之内,平常厚度只有一两尺左右。煤玉质地坚硬,结构细腻,比煤黑而亮,是稍轻于煤的特殊材料。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世界上其他地方有煤玉。由于它横竖纹理明显,成了雕刻工艺的极佳原料。1973年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玉雕制品“耳塘”饰、圆珠等煤玉,经专家鉴定其原料均产自抚顺西露天煤矿,是我国煤雕刻史上最早的实物。这一发现使煤玉的雕刻历史上溯至7000年前。然而煤玉雕刻艺术真正成为一门工艺,还是近百年的事情。

玳瑁

玳瑁,脊椎动物,爬行纲,海龟科。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足状。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强暴,以鱼、软体动物、海藻为食。产于黄海、南海、东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卵可食;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626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