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看不似水,一泊稀琉璃。”你见过带“眼睛”的琉璃珠吗?白居易在《崔十八新池》的描写,琉璃仿佛脆弱易碎的琥珀。其实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反而流行一种带眼睛的琉璃珠,只要文物镶嵌了它,立刻就会价值不菲。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琉璃为何要镶嵌眼睛?自古以来,人类都祈求健康、幸福。西亚、印度在有人类文明后,就有“眼睛可以辟邪驱浊”的观念,因为人类有眼睛,就可以看到眼前的事物,也可以避开障碍,甚至可以观测到未来,久而久之,人们就非常喜欢眼睛。为了表达自己对眼睛的爱意,人类把“眼”画在洞壁、建筑物上、墓里,或戴在身上当护身符以抵消厄运。
公元前2500年,琉璃出现于西亚和埃及,仅限于皇室使用。工匠别出心裁,将琉璃绘制成各种模型,更有甚者,将眼睛绘制到琉璃上。到公元前10世纪,在有色琉璃珠上,镶嵌同心圆的眼纹琉璃珠,开始成为流行。因为它的构造,形似蜻蜓的“复眼”,便俗称“蜻蜓眼”。
中原大地和西亚相隔万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大量游牧民族和商人往返于两地之间。琉璃蜻蜓眼色彩美丽,便于随身携带,既是牧民的护身符,也是可以用来交易的商品,渐渐成为了他们的“必备吉祥物”。春秋战国时期,琉璃蜻蜓眼由西亚经新疆流入中原。
琉璃蜻蜓眼传到中国后,在战国时期成为流行鼎盛。彩色缤纷、灿烂夺目的西亚琉璃珠,本就漂亮珍贵,很受王公贵族的喜爱。有需求就有市场,琉璃珠的价格越来越高,中原艺匠看到了商机,开始利用本地原料进行仿制,制造出与西亚地区钠钙琉璃配方,不同的“本地琉璃”,也就是含铅钡成分的中国蜻蜓眼琉璃珠。为了让琉璃珠更加受欢迎,心灵手巧的工匠将琉璃珠制作成各种模样,蜻蜓眼的花纹也逐渐增多,人们甚至将琉璃蜻蜓眼镶嵌在铜镜上、带勾上、剑柄等器物上当装饰用。
现如今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被发掘。最有意思的一次发掘,正是考古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剑,因为他们的剑柄上都有一物——镶有琉璃纹饰。
镶嵌琉璃玉铜镜,也在洛阳东郊金村大墓出土。只见它无钮,镶嵌着圆形蓝色琉璃,上有白色回形花纹。其外套以玉环,作为钮座。周围嵌蓝色琉璃,有白色目形或六出花形纹饰,漂亮极了。其实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琉璃眼珠多为类形球,又小又不整齐,与同期中国玉器或金属器物上传统的云纹、蟠螭纹和龙、壁邪等图样相比,更难入镜。但蜻蜓眼珠的纹饰风格独树一帜的,以平嵌手法嵌入后,中心点为深蓝色,外层则褐白相间或蓝白相间。嵌入之眼珠浑然一体,不突出也不易脱落。镶嵌琉璃玉铜镜正是用此手法制作而成。
战国镶嵌蜻蜓眼纹琉璃杯同样精致。琉璃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只见它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真不愧是宝物。
铜鎏金嵌青玉榖纹璧蜻蜓眼琉璃珠龙钩,同样珍贵。因为战国晚期的蜻蜓眼珠,有别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纹饰绚烂多姿,极富变化,圆圈纹或凸起或剔刻,造成鼓眼的效果,工艺更加精湛。
虽然蜻蜓眼在春秋时期被大量制造,现今也有许多蜻蜓眼被挖掘出世,但在2010年之前,蜻蜓眼在国内拍卖的次数仅有八次,成交的只有两次。因为蜻蜓眼年代久远,而琉璃容易被仿制,所以收藏家都非常谨慎。但随着琉璃的身价升高,蜻蜓眼的价值也逐渐出名,在2014年,明代蜻蜓眼瑞兽挂饰拍卖了64万元,铜鎏金嵌青玉榖纹璧蜻蜓眼琉璃珠龙钩,2019年成交价37万元。价格非常高了。
琉璃本就珍贵,战国蜻蜓眼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绝世之美,再镶嵌到器物之上,价格自然也不低。希望随着历史的发展,蜻蜓眼工艺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扬和继承,并继续用在工艺品之上,让华夏的琉璃工艺,质量称雄全世界,魅力更上一层楼。
特点:线条流畅,纹样优美,工艺水平很高。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衍生知识点:汉代的佩玉(以南越王墓为例)
汉代初期的玉器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是逐渐开始有了变化,至后来,长期积累的变化,已经使汉代玉器几乎全面改观了。两汉时期的用玉特征和发展趋势大致是葬玉制度兴盛,仪式用玉开始衰退,佩玉制度逐渐发展。
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共计有二百多件,无论是玉器总体数量还是质量和品种都是目前单一汉墓出土玉器之冠。其中的部分佩玉,可以让我们一窥汉代佩玉的面貌。
玉组佩,汉代组成“组玉”的各种玉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11套。除墓主佩带的一套外,其余10套皆出于殉人。殉人玉佩饰的组件多寡不一,少的只有3件,多的由20件组成。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组佩,共由玉、金、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个饰件组成,以双凤涡纹璧、透雕龙凤涡纹璧、犀形璜、双龙浦纹璜4件玉饰自上而下为主件。中间配以4个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玉套环居于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别、轻重有序、色彩斑斓的华贵配饰。
南越王随葬有四位夫人,右夫人的地位最高,右夫人的两套组玉佩最突出、最精美。其中B组组玉佩由七件玉雕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两件透雕玉环、玉舞人、两件玉璜、玉管。小玉环双面透雕龙纹,大玉环双面透雕两龙两兽,互相缠绕。玉舞人高49厘米,宽18厘米,工匠将舞女长袖飘飘、扭腰摆臀的瞬间定格,极为传神。两件玉管一头大一头小,中间中空。最下面的玉璜雕成二龙合体状。两个透雕玉环虽题材相似,但均富有动感,雕刻手法各显其趣。长袖玉舞人的舞姿曼妙生动,是汉代流行的翘袖折腰舞的舞蹈形象,整组玉佩浑然一体,构图精致,均属汉代玉雕的上乘之作。
玉带钩,其中尤以一件八节铁芯玉带钩最为精美,带钩195厘米,重1975克。由一根铁柱穿连8块玉而成。钩首为龙头。钩尾为虎头,钩身刻有鳞和鳍和缭绕的云纹。
另外南越王墓还出土有玉韘佩,玉韘佩最早是由实用器“韘”演变过来,韘又被称为决,是古代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用于钩弦的工具。商代妇好墓就曾出土过玉韘,至东周时期,玉韘的形制发生变化,由圆柱形变为心形,其功能也逐渐由实用器变成装饰器。西汉时期,玉韘佩逐渐与战国时期的玉韘不同,玉韘两边开始出现附属纹饰。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韘佩形制就是如此。如墓主玉衣左腿外侧出土的一件玉韘佩,长43厘米、宽36厘米,孔径16厘米,青玉制成,两侧皆有纹饰。
这句话是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意思是“玉环穿耳是哪个家的女子,抱着琵琶迎接海神”。
玉环穿耳是指女子佩戴的玉耳环,此处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迎海神则是指在海边迎接海神的行为,这是一种古代的宗教仪式。整句话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抱着琵琶迎接海神的场景,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此句的典故,有传说称海神是龙王的公主,她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会来到海边,弹奏琵琶,与人们共度中秋佳节。据说,如果有人在此时能够听到海神弹奏的琵琶声,就会得到幸福和吉祥。因此,这句话可能是在寓意一个女子在迎接海神时抱着琵琶,希望能够为人们带来幸福和吉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