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何典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何典故?,第1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原文

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择(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①皋(gāo):沼泽。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②渚(zhǔ):水中的

小块陆地。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④择(tuó):

落下的树叶。⑤它:别的,其他。(6)错:磨玉的石块。(7)彀:楮

树。

译文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四野都传遍。

鱼儿潜游在深渊,

时而游到小清边。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落叶铺满地。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响亮上云天。

鱼儿游到小清边,

时而潜游在深渊。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长的是榕树。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邵雍是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他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

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译文):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572496htmlsi=2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高,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 (据高鹗之“伪”续)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高鹗续书),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曾妙玉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

但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曹雪芹在《世难容》曲中赞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又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第五回判词“欲洁何曾洁”一首及《世难容》曲属妙玉。八十回中,与之相关的重要情节有以下几处:

第十七至十八回由林之孝家的口中叙出妙玉身世来历。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贾母和刘姥姥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泡茶的水只是“旧年蠲的雨水”,单请钗、黛饮“梯己茶”,宝玉随来。给他们用的水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这是妙玉第一次明出。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宝玉因芦雪庵联诗被罚去栊翠庵求取红梅,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宝玉生日,收到妙玉署名“槛外人”的“遥叩芳辰”的笺帖。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秋夜湘、黛联诗,妙玉续完。

关于妙玉的结局,靖本眉批有这样的提示,说她流落到“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现在后四十回中有关妙玉的故事则为:第八十七回“走火入魔”,妙玉同惜春对奕,宝玉观局,又听得黛玉琴声忽变,回庵后神不守舍。第九十五回“扶乩请仙”,宝玉失玉,岫烟求妙玉扶乩寻问玉的下落。第一一二回“妙尼遭劫”,贾府被盗,众贼将妙玉劫持而去。

 玉是在世界各地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宝石的分类,那么关于玉的民间故事你又知道多少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玉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篇一

 血玉一种是指在西藏的雪域高原出产有一种红色的玉石,叫贡觉玛之歌,俗称高原血玉,因其色彩殷红而得名。这种石头的记载极少,在史料中,只在吐蕃时代,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的礼单中有过它的纪录与介绍。”这种玉十分难得;传说中的贡觉玛是当惹雍湖的女神,她住在当惹雍湖心底四四方方的绿宝石宫殿里,宫殿的四面墙有不同的颜色;红色是歌唱贡觉玛之歌,也就是当惹雍女神歌唱的意思

 另一种血玉则让人感到有一点恐怖,它指的不是单单那一种玉,而是指透了血进去的玉石,不管是翡翠,和阗,还是黄玉等诸类,只要是真的透了血的,就是血玉,血玉的形成,和尸体有关,当人落葬的时候,作为衔玉的玉器,被强行塞入人口,若人刚死,一口气咽下的当时玉被塞入,便会随气落入咽喉,进入血管密布之中,久置千年,死血透渍,血丝直达玉心,便会形成华丽的血玉。这种东西往往落在骷髅的咽下,是所有尸体玉塞中最宝贵的一个。按品质定价,少则几千,多则达到百万。于是伪商也用一种相似自然的手段来造血玉。将玉塞入狗嘴之中,再封其嘴,狗被活活噫死之后,尸骨埋入地下。几十年后再掘,就可以得到血玉。当然,不管是人血还是狗血,都比较通灵(人的更好),狗血玉有怨气凝在此中,对佩戴者并没好处。当代血玉之所以会那么多,是因为用人工染色而得来的,这样的玉,就不是血玉了,一点灵性也没有了。 现在还有一种血玉是上等的新疆白玉,埋放在小羊的皮肤下, 让血深透到玉里,几年之后再取出来, 这一种玉是很贵的, 而且市面上也很少见。

 无论是富有神秘色彩的高原血红还是染了人或动物血的血玉,见过这种玉的人是很少的,我们更多的是在小说中读到的关于血玉更为神秘的传奇故事。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篇二

 相传汉成帝年间,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不久,他的两个在京都做官的哥哥也辞官来到这里学道。兄弟三人一边学道,一边辟路伐木,建造宫观,茅仙古洞之名由此而得。

 此洞位于凤台县南端的烟嶝山上,淮河之水顺着山脚向北缓流,景色十分秀美。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逢春游,学校都组织去茅仙古洞游玩,每次春游都很开心,或许那个时候并不懂得去欣赏什么山水景色而更在意的是父母亲给准备的一书包的零食。如今长大了,也就很少再去这个风景区了,因为再不去奢望那满书包的零食而对这个美丽的景区没有了任何向往。

 大年初三时,游兴大发,携娇妻佩吉又重游了此景。

 在清天观里,善男信女们在给那些雕像们上香叩拜,我那可爱的佩吉手中拿着香望着善男信女们发呆,可能是不好意思给神仙们磕头吧,我见她悄悄的移到供台边上,偷偷的将香插在香炉里,然后又装作若无其事的走到另一个供台前重复着刚才的动作,而我则躲在一旁看着她滑稽的动作偷笑。

 来到茅仙古洞的主殿三仙殿前,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位风仙道骨的道长,道长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签筒和麻衣相书,看来是在给人算命。佩吉看到后嚷着也要去算一卦,于是我们行至跟前,排队等待。

 我陪着佩吉掺和在这群迷信的人群中,四周的焚香缭绕,无聊中,我突然看见一位老汉中拿着的一根旱烟杆,凭直觉,这根烟杆绝非凡品。

 烟杆长一尺。烟锅为黄铜打造而成的,布满铜绿。最主要的是玉石磨制的烟嘴与烟嘴下面的玉环

 我走到老汉跟前央求老汉把旱烟杆借我看一下,老汉欣然允许。我把玉烟嘴和玉环对着太阳仔细观察着,玉应该是西安出产的蓝田玉,泛白,也有的地方泛墨。在阳光下,玉烟嘴里赫然可以看见一匹骏马,如果来回转动烟杆还隐约可见那骏马呈奔跑状;而那块玉环则更加神奇,玉中竟布满了血丝,跟人体内的毛细血管一模一样,玉的正中有一条裂痕,看来这块玉曾经被摔破过,后来又用某种胶水粘在一起的。

 我将烟杆还给老汉时,向老汉称赞这两块玉都是玉中极品呀。老汉听后颇为高兴,卷起一锅烟美滋滋的抽了起来。我随即问老汉这旱烟杆是不是有什么典故,老汉将烟锅在旁边石头台上敲了敲便跟我攀谈了起来。

 老汉是回民,此烟杆已经祖传四代了。老汉的曾祖父曾经担任过清朝时期的两淮道台,官至二品,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生平只有一嗜好喜食旱烟。其在向清庭告老还乡时,光绪皇帝念他有功于大清,便将国库中一方上好的陕西蓝田朴玉取出,命朝中玉匠打制成烟锅玉环赠送给他。

 老汉曾祖从京都返乡时,随从用玉盘托底,金绫铺面,镶上皇帝亲赠的烟锅玉环的烟杆用红丝系着托在玉盘中央。一路上遇文官,文官落轿让道;遇武将,武将下马跪拜。途经各州府县衙,各地方官员纷纷派出精锐部队相送。回到州来县(现称凤台县)后,县君率全县父老乡亲夹道欢迎,并念其功德荫其子孙,从那时候起州来回族乡便免征各种税费,乡里自治,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尊重回族乡的民水风情便将清代定下的章程保留了下来,一直沿袭至今。

 老汉曾祖回乡后,一直对烟杆钟爱至极,始终未曾离过手,就连睡觉时也将烟杆抱于怀中,年岁久了烟嘴中居然隐现出一匹白马图状,而那块玉环则布满了血丝。乡里人纷纷称奇,流传了出去,竟引的四乡八里的乡人竞相前来观看。后来竟然有盗贼也前来光顾,但老汉曾祖防护甚严盗贼均未得逞,而乡里不得不组建乡勇守护在其住宅附近。老汉曾祖时到晚年,由于深虑烟杆遭盗,脾气也就变得古怪,烟杆也不再示人,更多没有见过烟杆的人只能道听途说,而烟嘴与玉环便被民间流传的神乎其神了。

 曾祖弃世前,一再的要求子孙要在他死后将烟杆做为陪葬一起带入墓中。可是那个时候世风已乱,外敌入侵,清政府动荡,为了防止这宝物遭盗,便由其长子也就是老汉的祖父继承了下来。

 老汉祖父继承烟杆后,时局已经发生大变化了,先是清政府被推翻,军阀混战,接着日寇入侵我国。老汉祖父时值壮年,流着祖上的血脉,有着一腔爱国之心,但是在这动荡的虽忧国却无以能报。

 由于国民党军队采取不抵抗政策,又时而干扰***抗日,使得日寇一路势如破竹,攻进皖北。当时州来县伪政府官员望风而逃,随即一队日寇便占领了州来。

 日寇们白天出来扫荡,无恶不做。夜晚便躲进烟嶝山上所修的炮楼里,并且在楼顶架起了机枪。

 一天夜里,老汉的祖父抱着一颗土制地雷悄悄的摸上了山去,他想趁着夜晚摸到炮楼跟前将日寇与炮楼一起送上西天。但是在即将行至跟前的时候还是被狡猾的日寇发现了,楼顶上一排冷枪扫在了老汉脚面前,紧接着便听见日寇们叫嚷着“八个压路”端着装着刺刀的步枪从炮楼里冲了出来。老汉祖父见情况不妙,扔下了土雷返身顺着烟嶝山那连绵不绝的山峦跑去,一路上边跑边听着子弹从耳朵边上“嗖嗖”的擦身而过,而老汉祖父在那怪石凌厉的山上却越跑越快,仿佛被什么东西托着奔跑一样,将日寇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等到跑回村子里后,老汉祖父竟然惊奇的发现他这一路冒着枪淋弹雨跑回来不但毫发未损,而且连大气都没有喘一口,不禁在心中暗暗称奇。回到家后,老汉祖父从怀里摸出烟杆卷了一袋烟点燃抽起来后,才猛然发现烟嘴上那匹白马图状没有了,只剩下一点点浅白的印迹了。老汉祖父恍然顿悟,原来这一夜翻山越岭的路是烟嘴里的白马替他跑的。

 第二天一大早,那些差点就坐上土飞机上天的鬼子倾巢而出,一路上机动三轮摩托开路,摩托上架着机枪,耀武扬威的顺着烟嶝山的周边村庄收索而来,看来他们是为了昨天偷袭他们的人而来的。

 当鬼子们开进村子里时,村民们都还在烧饭喂猪奶孩子呢。鬼子们凶神恶煞的跺开家家户户的门,将惊鄂的村民们赶到了晒麦子的场上并扬言若不交出昨天晚上偷袭太君们的匪徒就要将全村人全部活埋了。说话间,一些日寇便已经从村子人家里找出锹镐开始挖坑了。而老汉那一腔正气的祖父为了避免村民们遭到意外的伤害,当场便站了出来告诉鬼子们昨晚的事情是他干的。一名领头的鬼子听后抬手对着老汉祖父就是一枪,老汉祖父捂着胸口倒地,鲜血顺着手指缝隙冒了出来。老汉祖父倒地后,鬼子们也没有再为难其他的村民,整队鬼子分散开进村子里抓了一些鸡鸭,然后赶着几头猪便离开了。

 鬼子走后,村民们慌忙去抢救老汉祖父,老汉祖父却自己从地上坐了起来告诉大家他没有死,死的是烟杆上的那块玉环。说着他从怀里掏出烟杆,烟杆上的玉环已经被鬼子的一枪打为两半,玉环的颜色已经泛白了,一点血丝都没有了。原来刚才老汉祖父胸口流出的血是那枚玉环流出来的。

 回到家中后,老汉祖父告诉他的儿孙们这烟杆上的两块玉都是宝玉,一天一夜之间竟然救了他两次性命。他告诉儿孙们从今往后要把这个烟杆作为传家之宝世代传下去,并要求不管烟杆在哪一代儿孙的手里都要尽心保管,象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烟杆传到老汉父亲手里后,被枪打过的那枚玉环已经被用一种熬制的胶水粘合过了,而烟杆天天被握在手中久了,这两枚已经死去的玉又吸收上了人的灵性,渐渐的开始复活了,烟嘴上的白马日见清晰,而玉环里的血丝也由浅变浓了。真正传到老汉手里后,烟嘴与玉环都早已恢复了早年在曾祖父手中的神采。

 老汉将手中烟杆的典故说完后,得意一笑,然后又点起一锅烟丝抽了起来。我试探着问老汉我是不是可以出钱买下烟杆,老汉听后,愤然立起,将烟锅放在石台上敲了敲,然后反问我:“娃儿,我出钱买你的命你卖不卖呢”

 老汉说完话后转身就走。我站在原地望着这个脾气古怪的老汉背影发着呆。老汉行至半路又突然停了下来,朝我扬了扬烟杆说:“娃儿,老汉我留着这烟杆并不是图钱,祖上传下来的,留在身边心里塌实,其实也只是个想念罢了。”

 说完后,老汉将烟灰在身旁的树上磕了磕,然后悠然而去。

关于玉的民间故事篇三

1、抛砖引玉(注音:ㄆㄠ ㄓㄨㄢ ㄧㄣˇ ㄧㄩˋ;拼音:pāo zhuān yǐn yù)是一个成语, 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稔禅师》。

2、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叫赵嘏(gǔ)的人,他的诗写的很好。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叫常建的人,他的诗写的也很好,但是他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他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可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半首诗,他看到以后一定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后来赵嘏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换来了赵嘏的精彩的诗。

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介绍给大家,目的是为了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63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