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砗磲吗?砗磲不是石头,是一种很大很大的贝壳。
除了白色的,还有金丝砗磲,比白色的贵重些
不算贵,尤其是白色的,十几,几十就可以搞定了,但装饰效果还是不错的
海底石油
埋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不论其生成环境是否属于海洋环境,都将列入海底石油资源。
近四十多年来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1979年统计,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为22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7万亿立方米,占当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可采储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这在过去是不大好理解的。自从19世纪末海底发现石油以后,科学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论。在中、新生代,海底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挤压,形成许多沉积盆地,在这些盆地形成几千米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遗体(它们在特定的有利环境中大量繁殖),以及河流从陆地带来的有机质。这些沉积物被沉积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构造运动使盆地岩石变形,形成断块和背斜。伴随着构造运动而发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热能,加速有机质转化为石油,并在圈闭中聚集和保存,成为现今的陆架油田。
我国沿海和各岛屿附近海域的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外国有人估计中国近海石油储量约100~250万吨,无疑我国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渤海是我国第一个开发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陆架是华北沉降堆积的中心,大部分发现的新生代沉积物厚达4000米,最厚达7000米。这是很厚的海陆交互层,周围陆上的大量有机质和泥沙沉积其中,渤海的沉积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纪适于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温气候下进行的,这对油气的生成极为有利。由于断陷伴随褶皱,产生一系列的背斜带和构造带,形成各种类型的油气藏。东海大陆架宽广,沉积厚度大于200米。外国人认为:东海是世界石油远景最好的地区之一;东海天然气储量潜力可能比石油还要大。
南海大陆架,是一个很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地层约2000~3000米,有的达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岩系。生油岩层厚达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因此,某些国外石油专家认为,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海上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在海上寻找和开采石油的条件与在陆地上不同,技术手段要比陆地上的复杂一些,建设投资比陆地上的高,风险要比陆地上的大,因此,当今世界海洋石油开发活动,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国际合作的方式。
我国为了加快海上石油资源开发,明确规定我国拥有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合作区的海域和资源、产品属我国所有;合作区的海域和面积大小以及选择合作对象,都由我国决定等一系列维护我国主权和利益的条款。合理利用外资和技术,已成为加速海上石油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随着世界上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加,陆地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日趋短缺、衰竭。人们唯有把占地球表面积71%以上的海洋,作为未来的矿产来源。
海底矿产
海底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石油、天然气外,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至今已发现海底蕴藏的多金属结核矿、磷矿、贵金属和稀有元素砂矿、硫化矿等矿产资源达6000亿吨。若把太平洋底蕴藏的一百六十多亿吨多金属结核矿开采出来,其镍可供全世界使用两万年;钴使用34万年;锰使用18万年;铜使用1000年。更为有趣的是,人们发现海底锰结核矿石(含锰、铁、铜、钴、镍、钛、钒、锆、钼等多种金属)还在不断生长,它决不会因为人类的开采而在将来消失。据美国科学家梅鲁估计:太平洋底的锰结核,以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速度不断生长。假如我们每年仅从太平洋底新生长出来的锰结核中提取金属的话,其中铜可供全世界用三年;钴可用四年;镍可以用一年。锰结核这一大洋深处的“宝石”,是世界上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要从四、五千米深的大洋底部采取锰结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有先进的技术才行。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办到。我国也已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大洋锰结核的条件,到21世纪,可望实现生产性开采。
地球上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从第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诞生至今,仍有20多万种生物生活在海洋中。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不可限量的生物资源。据估计,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产量(鲜重)为5000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每年可提供给人类够300亿人食用的水产品,可以说这是一座极其诱人的食物宝库。
在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食用海洋食品了。古埃及人曾在尼罗河和地中海上捕鱼,并试图在池塘里进行人工养殖,因为鱼类是他们蛋白质的最佳来源。古希腊人也广泛地利用鱼类和贝类,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他们将鱼类和贝类制作成美味的罐头以及咸干鱼。
虽然人类在历史上很早就开始食用海洋食品,但追溯到几百年前,几乎还没有关于世界海产品捕获量方面的资料。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是因为人们对海洋食品的营养成分还没有全面的了解,也还不知道它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年来海洋食品一直未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海洋食品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类脂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都是人类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海洋食品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绝佳的营养来源。
藻类在海洋生物资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们常食用的藻类有:蓝藻中的地木耳、发菜、葛仙米、大螺旋藻;绿藻中的绿紫菜、苔菜、石莼;红藻中的紫菜、石花菜;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大多数海藻性甘、味寒、属咸,是人们颇为喜爱的产品。
藻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体如下:
蛋白质: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其蛋白质含量也不同。一般绿藻和红藻的含量高于棕色海藻。绿藻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0%~26%之间(干重),而红藻的含量更要高一些,红藻的有些种类的蛋白含量可达到47%,远远超过了黄豆的蛋白质含量。海藻的蛋白质含量会跟随季节发生变化,通常冬季末和春季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夏季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糖类:藻类植物的糖类含量较高,多数是有粘性的糖类。这些糖不易消化,作为热源其营养价值不高,但具有调理肠胃的作用。
维生素:藻类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特别是紫菜,每100克干制品含量可达11000国际单位。
灰分:藻类植物普遍都含有丰富的灰分,如发菜中的钙含量可达25%,海带中则为13%;紫菜中含钾量达16%,海带中则为15%;海藻中碘含量高,如海带为02%~05%,裙带莱为002%~01%,碘对预防甲状腺肿有很大的作用。
除了藻类植物,在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泼的当属动物资源,其中有15~4万种鱼类,对虾等壳类2万多种,贝壳等软体动物8万多种,还有鲸、海参、海豹、海象、海鸟等,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海洋世界。在海洋水产业中,鱼类是水产品的主体,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目前,世界各地从海洋中捕捞的大量水产品中,90%以上是鱼类,其余为鲸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鱼类种类繁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种之多。鱼类全身是宝,营养价值信用证高,味道鲜美,经常食用可健脑益智。
说到水产品,就不能不提鱼、虾、蟹,它们可谓是席上珍馐。其中生长在南极的一种磷虾含水分80%、蛋白质12%、脂肪3%、灰分3%,其蛋白质含量是牛肉的20倍,因此被誉为“21世纪的流行食品”。
贝类种类繁多,生活在各个海区,较容易找到,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捕获它们,其中比较有经济价值的是鲍鱼、贻贝、扇贝、蛏子、牡蛎、鱿鱼等。它们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倍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知道,海洋世界存在着多条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会出现贝类,有了贝类就会出现小鱼乃至大鱼……世界上大部分渔场都在近海。这是因为,藻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只有靠近陆地的大海才具备这样的条件。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硅、磷等元素,但它们无法浮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深海水自动上升至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富饶的渔场。
综合考虑,一般温带海区的渔场较多。这是因为,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此外,寒暖流交汇和冷海水上泛处,饵料很丰富,所以此处也可形成不可多得的渔场。
从广泛意义上说,世界有五大渔场,它们分别是:
一、北太平洋渔场:包括北海道渔场、我国舟山渔场、北海道渔场、北美洲西海岸众多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2.东南太平洋渔场:包括秘鲁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3.西北大西洋渔场:包括纽芬兰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4.东北大西洋渔场:包括北海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5.东南大西洋渔场:包括非洲西南部沿海渔场在内的广阔区域。
世界上大多数渔场在水深几百米以内海域,80%的面积属于大陆架浅海。那么,怎样才能让海洋深处的海水上升到表面层,从而形成有利渔场的条件呢?海洋学家们找到了突破口,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然后在那里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将加工后的贝类喂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有关专家认为,海洋食品库拥有着巨大的潜力。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其中有167吨还具有较大的商业竞争力。
当然,从科学实验到实际生产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可想象的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当数量的电力。这么庞大的电力如何产生呢?显然,在当今条件下,还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其中的窍门:他们准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表层(热源)和深层(冷源)的水温差来发电。这就是所谓的海水温差发电。也就是说,设计的海洋渔场将和海水温差发电站联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据专家介绍,由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光照强烈,在这一海区可供发电的温水多达6250万亿立方米。如果人们每次用1%的温水发电,再抽同样数量的深海水用于冷却,将这一电力用于渔场的养殖,每年可得各类海产品75亿吨。它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消耗的鱼、肉总量的4倍。透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并不是不可实现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如此大的能力,而海洋产业可以将这一任务分担起来,而传统的渔业已达到或超过它的再生能力,所以人们只有转向于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上来,巨大的海洋生物资源,等待着人类去探索与开发。
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它将循环不息地为人类所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下个世纪人类的重要资源供应地。
海洋里有珊瑚、各种海洋鱼类、海龟、海蛇、螃蟹、虾、海星、海胆、海葵、沉船、海沙、贝类生物等,还有海底火山。
地球,是一颗71%的表面积被海洋包裹的美丽蓝宝石。临海而居的我们,见惯了大海平静与疯狂时的状态。可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的,而深远的,还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究。
深海探秘
海底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平坦,倘若沧海真的变成了桑田,就会发现,海底世界的面貌和我们居住的陆地十分相似:有雄伟的高山,有深邃的海沟与峡谷,还有辽阔的平原。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把世界最高峰放进去,都不会露出水面分毫。
事实上,位于几千米深处的大洋底部,主要是深水的盆地、深海大平原、规模宏大的海底山脉和海底高原。还有一些孤立的洋底火山,巨大的珊瑚岛礁等等。
根据大量的海深测量资料,人们已清楚知道,海底的基本轮廓是这样的:沿岸陆地,从海岸向外延伸,是坡度不大、比较平坦的海底,这个地带称“大陆架”;再向外是相当陡峭的斜坡,急剧向下直到3000米深,这个斜坡叫“大陆坡”。
从大陆坡往下便是广阔的大洋底部了。假使我们把海洋底部的轮廓,画成示意剖面图,就有点像个水盆的样子。
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海底的油气如同埋在地里的马铃薯一样等待我们去挖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表示,目前世界各国在海底中争夺最激烈的资源就是石油。“2007年8月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出动深海潜水器,在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海底,安插俄罗斯国旗,这是为什么?德国宣称要造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钻探船深入北极,这是为什么?加拿大、美国和丹麦都对北冰洋虎视眈眈,这又是为什么?主要还是为了争夺那里的深海石油。” 到2003年底,全世界已经发现深水油气田328个,已投入开发的有75个,其中,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是世界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金三角”。 我们现在所讲的深海资源,都是人类已经了解的。但我们对深海的了解,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有太多的资源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比如那些多种多样的矿物质。” 目前人类对深海的大部分矿物资源还停留在了解与探索的阶段,真正的争夺还没有来到。曾经引发人们探索和开发热潮的矿物质有很多,最典型的是锰结核。 19世纪70年代,英国深海调查船“挑战”号在环球海洋考察中,首先发现了深海洋底的锰结核。锰结核平铺在海底,如同铺路的卵石。据初步调查,每平方米的海底约有60公斤的锰结核。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有镍、铜、钴、钼等20多种元素。如果按照目前世界金属消耗水平来计算,仅太平洋底的锰结核储量,铜可供应600年,镍可供应15000年,锰可供应24000年,钴甚至可供应13万年。不仅如此,锰结核的增长很快,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在不断堆积,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自生矿物”。 其实,从发现锰结核到上个世纪中期,人们一直认为锰结核是运载锰矿石的船只沉没在某个海区而发生的偶然现象而已,很少有人去研究和打捞它。直到195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梅罗认真分析了它的化学成分和储量,它才从深海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国际深海开发的大热门。 世界上锰结核含量最多的地区为太平洋北纬6°~20°,西经110°~180°之间,日本人称这个海区为“锰结核的银座”,美国人则称之为“世界海底锰之路”。 “黑烟囱”:生命的起源? 当然,海底矿物质不只锰结核,更多的矿物质不仅具有矿物资源意义,还具有生物和基因资源意义。 热液硫化物受人们关注比锰结核要更晚一些。它主要出现在2000米水深的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线上,是一种含有铜、锌、铅、金、银等多种元素的矿产资源。它是海水侵入海底裂缝,受地壳深处热源加热,溶解地壳内的多种金属化合物,再从洋底喷出的烟雾状的喷发物冷凝而成的,被形象地称为“黑烟囱”。 除了矿物质,这些“黑烟囱”让科学家们兴奋的更重要原因是,它的周围活跃着一个崭新的生物群落——热水生物,比如长达三米而无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的蠕虫,比如特殊的瓣鳃类生物等。它说明,地球上不仅有人们所习惯的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依靠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 这种“黑暗食物链”的生存环境,很类似地球早期环境的极端高温环境。一些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也发现,这些生物非常原始,接近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科学家们为此提出新的命题:生命是否就起源于“黑烟囱”的周围? 另外,“黑烟囱”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密度也可以与热带雨林相媲美,目前新发现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10个门类500多个种属。 虽然对热液硫化物的探索和开发谈不上争夺,但各国科学家们都很明确,谁对“黑烟囱”的了解更多,谁就有可能在生物和基因科学中取得先机,谁就有可能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因此,对深海的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各国都不甘落后。
深海有机宝石不包含海松。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海松是松属乔木,高达50米,胸径1米。幼树树皮灰褐色,近平滑,大树树皮灰褐色或灰色,纵裂成不规则的长方鳞状块片,裂片脱落后露出红褐色的内皮,不是深海有机宝石。
海底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可燃冰。
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
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我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
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
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海底,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多金属结核。分布于海底山表面的富钴结壳和分布于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的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生活于深海热液喷口区和海山区的生物群落,因其生存的特殊环境,其保护和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现今主要发现于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总量换算成甲烷气体约为18-21X1016m3,大约相当于全世界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储量的两倍,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很大、可供21世纪开发的新型能源。
—海底资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