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的佩戴有什么讲究和避讳?

古代玉器的佩戴有什么讲究和避讳?,第1张

  古玉器的"三忌"、"四畏"  古玉有“三忌”、“四畏”,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所谓“三忌”,是指古玉“忌油”、“忌腥”、“忌污浊气体”。所谓“四畏”是指古玉“畏冰”、“畏火”、“畏姜水”、“畏惊气”。

  1、古玉忌油:古玉应避免接触油腻,因为油脂会封堵玉质的微细孔隙,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来,玉器便不会莹润,透出所谓的“清光”。

  2、古玉忌腥:腥气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如卤盐等,对玉器有一定的腐蚀,而导致玉质受损,所以古玉要避免与腥物相触。

  3、古玉忌污秽:古玉忌污秽的道理与忌油相似,即污秽会使“土门”闭塞,而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浊。因此玩玉前要洗净双手。

  4、古玉怕冰:如果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色沁就不活,没有润感,谓之“死色”,甚至使玉质可能会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

  5、古玉怕火: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热源,则可能使“色浆”尽褪,色浆主要是指玉质的表面光泽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热,尤其是高温,可导致裂纹的产生,亦可伤及玉质,从而失去光泽,降低透明度。

  6、古玉怕姜水:古玉与姜水接触,往往会使已有的沁色黯淡无光。切勿以姜水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气或腐臭气,如果浸的太久,还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以后即便不断“盘玩”,也难以补救。

  7、古玉怕惊怕跌:即所谓“畏惊气”,是指当佩戴者受惊或不慎将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于硬物之上,重则粉身碎骨,轻则产生裂纹,即使看不见,也不意味其完好无损。因为重撞之下,内部结构总会受影响,即便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纹,也是玉器的隐患。因此玩玉者讲究平心静气,戒惊戒燥,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内容。

精美绝伦的玉器首饰,不仅展示着中国古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美学取向。

中国古代女性装饰玉器有很多种类,包括簪子、钗子、手镯、玉梳背、耳环、戒指、颈饰等。玉器首饰一直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专属用品,其规格远在金银首饰之上。

云鬓凤钗,流光潋滟,精美绝伦的玉器首饰,不仅展示着中国古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美学取向。

掩鬓

掩鬓是用在发髻两边,对称使用,在明清时期流行。盛妆时,四鬓都要装点的一丝不苟才算是好,掩鬓是倒插在鬓边用以押发的,总是一边一支对称插戴。

白玉镂空花鸟掩鬓

明-飞天玉掩鬓

分心

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玉簪和玉钗

金-孔雀形玉钗,藏于首都博物馆

发钗

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与簪主要区别在于簪是作成一股,钗则作成双股。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信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就是在表述这种分离之情。

清代点翠发钗: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

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精美首饰,灵气逼人,栩栩如生。

耳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耳饰,其戴法目前不是很清楚。有人说戴耳时可将缺口夹住耳朵,也有人说需用细绳子系挂在耳眼上。也有人说古人生前戴环、死后戴,实际只是一种猜测。

东周耳

耳是戴在耳垂上的饰物,相当于耳坠、耳钉、耳环之类。戴耳的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到了汉代,载耳风靡全国,成了当时妇女常见的一种耳饰。晋傅玄《有女篇·艳歌行》就有“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的记载。

隋唐时期,耳已逐渐被耳钉代替。只是偶尔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雨》中也作“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现实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禁步

禁步是古代的一种饰品。将各种不同形状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最初用于压住裙摆。

佩戴行步之时,发出的声音缓急有度,轻重得当。如果节奏杂乱,会被认为是失礼,古人对此是十分注重的。贾谊《新书·容经》有云:“古者圣王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

湖北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的玉禁步,正式定名为玉叶组佩

步摇

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白居易就在《长恨歌》中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有作为腰带扣的玉钩,两块钩在一起腰带就束在腰间了,当年齐王小白不是就被射中了玉钩装死么。

还有镶在带子上坐装饰的玉,没有特别的名字,不过这种腰带可称之为玉带(也有玉色带子之意)。

还有丝线穿好垂在腰间的玉佩等……

实际上,佩玉撞击并不是为了悦耳,而是起着一种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须从容适度。走快了,佩玉的撞击声非但不悦耳,而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够,佩玉就不会发出撞击声;只有不疾不徐,从容适度,佩玉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人起坐时也是如此。因此,这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

同时,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儒家的“修身”本就是内外兼修,既有“五日三省吾身”的内省,也有通过佩玉来节制行止的外修。因为,儒家的教化是全方位的,诗乐礼仪无不是实现教化的具体途径。可是,“佩”玉就具有装饰性作用,就会具有审美功能,不过,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的审美功能不但与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较弱的,就是与其区别功能相比,也要弱很多。汉魏以后,门阀世族子弟、官宦士绅无不佩玉,并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还在起作用,起码在士阶层中是这样,但是,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表征,佩玉更多地发挥着一种社会区别功能。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这种习俗中,道德功能与区别功能是佩玉的主要功能,不过在不同时代,这两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已。

相比之下,其审美功能始终比较弱。这与现代以后女性玉饰品的功能大不相同。女性玉饰品根本不具有道德功能,而是以审美功能与区别功能为主要功能,并且区别功能始终与审美功能共同发挥作用。甚至这样说也并不过分:离开审美功能,女性玉饰品的区别功能不会独自产生作用。因为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一件玉饰品首先是一个美的符号,然后才是一个身份符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742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