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红什么什么成语 :
红男绿女、
红灯绿酒、
红装素裹、
红杏出墙、
红光满面、
红不棱登、
红得发紫、
红日三竿、
红情绿意、
红紫乱朱、
红绳系足、
红叶传情、
红尘客梦、
红腐贯朽、
红丝暗系、
红颜薄命、
红衰翠减、
红粉青蛾、
红炉点雪、
红旗报捷、
红飞翠舞、
红叶题诗、
红红火火、
红豆相思、
红颜白发、
红旗招展、
红瘦绿肥、
红白喜事、
红粉青楼、
红颜暗老
2 脸什么的四字成语脸红筋暴 [liǎn hóng jīn bào]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形容发急或发怒时面部红胀,青筋暴起的样子。
脸憨皮厚 [liǎn hān pí hòu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憨:痴傻的样子。满脸痴傻气,脸皮很厚,不知廉耻。
出 处
三月夫《吴三贵》四十七:“此时他却以功臣自诩,真是脸憨皮厚,不要脸之极。 ”
百科释义
憨:痴傻的样子。满脸痴傻气,脸皮很厚,不知廉耻。
3 有关脸颊的四字成语面不改色 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面缚舆榇 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
面红耳赤 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
面黄肌瘦 脸色发黄,身体瘦削。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面面俱到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
面面相觑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面命耳提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面目可憎 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面目全非 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面目一新 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面墙而立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面如傅粉 形容男子美貌。
面如冠玉 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面如土色 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面授机宜 当面指示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等。
面似靴皮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面无人色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面有菜色 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面折廷争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寓意好天气。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经常地发现在傍晚时分在西边的天空会出现满天的红云,象被火烧过了一样,人们常称为火烧云。这样的云彩常出现在夏季的阵雨之后,夕阳西下之前,使雨后的天空格外清亮,透明和红火,也预示着第二天睛朗无雨的好天气。
傍晚满天红云称作晚霞,代表明天天气是晴天,有句谚语说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个姓也许是个从名姓,也就是你家某代祖先的名字里有红字,于是子孙取祖先名字当中的红字为姓。这是满族的一种习俗。
另一种可能是以旗为姓,也就是因为在正红或镶红两旗,于是姓红。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
你应该会老家查阅你们家族的家谱。
什么红什么的成语 :
红红火火、
红情绿意、
一枕日红、
酒绿灯红、
披红挂绿、
翠袖红裙、
红杏出墙、
红光满面、
红得发紫、
争红斗紫、
暗绿稀红、
桃红柳绿、
姹紫嫣红、
又红又专、
砌红堆绿、
唇红齿白、
大红大紫、
绿惨红愁、
花烛红妆、
御沟红叶、
秋风红叶、
大红大绿、
齿白唇红、
红日三竿、
愁红惨绿、
乌帽红裙、
红颜薄命、
红情绿意、
红腐贯朽、
披红戴花
这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下练习册《小池》巧填花名的答案原文:
正月梅花开满林,许仙西湖去游春;
白娘娘一见中了意,小青作法起乌云。
二月杏花白如银,叫船摇到涌金门;
白娘娘上岸把伞借,许仙讨伞结成亲。
三月桃花红喷喷,白娘娘作法盗库银;
许仙拿仔元宝回家转,钱塘县破案发配苏州城。
四月蔷薇满墙红,许仙夫妻又相逢;
苏州开爿药材店,挂灯结彩满堂红。
五月石榴红盈盈,许仙游山遇道人;
茅山道士想降妖,白娘娘斗法忙逃生。
六月荷花结莲心,端阳饮酒起祸根;
白娘娘吃了三杯雄黄酒,珠纱帐里现原形。
七月凤仙结籽青,许仙唬死倒埃尘;
娘娘昆仑盗仙草,救活许仙还了魂。
八月木樨香阵阵,许仙一时起疑心;
金山寺烧香遇法海,说他娘子是妖精。
九月菊花黄似金,白娘娘金山把夫寻;
法海不肯放许仙,水漫金山动刀兵。
十月芙蓉小阳春,许仙逃回杭州城;
断桥夫妻重相会,白娘娘生下小官人。
十一月水仙盆里青,法海赶到清波门;
金钵罩住白娘娘,雷峰塔下镇残生。
十二月腊梅报岁春,小青祭塔报仇恨;
雷峰塔倒白娘娘出,法海躲到蟹壳去藏身。
十二月花名唱完全,法海从此留骂名;
人人同情白娘娘,雷峰胜迹留美名。
面红耳赤
miàn hóng ěr chì
[释义]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语出] 《红楼梦》第十九回:“一面看那丫头……在那里羞得面红耳赤。”
[正音] 赤;不能读作“cì”。
[近义] 羞愧满面
[反义] 面不改色
[用法] 形容羞愧的样子。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秋雨梧桐,是最经典的伤秋意象组合,古代诗词中的秋雨大多是落在了梧桐叶上。
最早将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这是流传颇广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几抹微云淡淡地飘荡在银河间,稀疏的雨点滴在梧桐叶上。这都是以景为心情导引的形象吟咏。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淡”写视觉形象,“滴”状听觉体验,活现出微云将散未散之时,夜雨欲住未住之际的诗意境界。读者只要闭上眼睛,这个极富动感的优美画面,便会立时清晰地浮现出来。
而诗中直接将“秋雨”“梧桐”组合在一起的,当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在《长恨歌》中写道: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长恨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白居易时年三十五岁,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一天,他与在当地结识的秀才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五十多年前的天宝往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让三人不胜感慨。他们唯恐这一稀世之事,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王质夫遂提议,由擅长抒情的白居易为之作歌,由陈鸿为之写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白居易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节选部分的前四句写唐玄宗李隆基回到宫中,看到水池庭苑依然如故;太液池的荷花、皇宫里的杨柳,还是那样娇媚动人。那荷花就像贵妃美丽的面容,柳叶就似她的双眉,面对此景,叫人如何不伤心落泪?“未央”,汉有未央宫,这里借指唐长安皇宫。接下来两句写李隆基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念欲绝的处境。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最后两句写西宫、南内到处都是枯黄的秋草;台阶上落满了红叶,无人清扫。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李隆基居处的荒凉冷落和后期生活的痛苦孤独、百无聊赖。其中所突出的衰草这一意象,和人物的心情是对应的,同时暗示了被隔离的处境。
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其中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练的几句话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诗人从反思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全诗写得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明明是悲剧,却又那样超脱,实为浪漫与古典兼备的绝妙典型。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不愧为千古绝唱。
诗中的“秋雨梧桐”这一意象,营造出秋季悲凉的气氛和凄清的意境,成为诗词中表现离情相思的典型意象。
唐代词人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秋雨,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圭璋先生评述此词:“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上片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女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片一改上片的繁言缛句,紧扣着上片的“秋思”,直下淋漓快笔,将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片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词人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不道”却把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北宋词人晏殊《踏莎行》中的梧桐秋雨,景中含情: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此词写别情,深婉含蓄。以结句为最妙,蕴藉而韵高,颇耐赏玩。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指陆上仙境。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性格“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宋代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秋雨,充满哀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像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词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调养适应了。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想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哀婉,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词人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词人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指菊花。眼前满地菊花,虽然开得很多,但已经憔悴折损了,又有谁愿去摘取呢?“憔悴损”既是写菊花,也是自喻。通过菊花折损、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秋情绪。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像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像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一个“愁”字怎么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宋代词人赵长卿《一剪梅》中的梧桐秋雨,别是一段忧愁:
霁霭迷空晓未收。羁馆残灯,永夜悲秋。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睡又不成梦又休。多愁多病,当甚风流。 真情一点苦萦人,才下眉尖,恰上心头。
词的上片是写秋雨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的景象,既而转入秋天的晚景;下片写独自躺在异地旅馆的床上,倾听着窗外梧桐叶上的雨声,“别是人间一段愁”。一个“愁”字写出了一片迷茫凄冷、羁旅孤寂的情怀,抒发了相思之情,感叹人间真情缺乏。这种愁是一种失落的深悲。“才下眉尖,恰上心头”,与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着极其相似之处。这句词把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能“上”能“下”,不事雕琢,深刻隽永,将这种愁思表达得清俊疏朗。
宋代词人张元干《眼儿媚》中的秋雨滴梧桐,烘托了凄凉的晚景:
萧萧疏雨滴梧桐。人在绮窗中。离愁遍绕,天涯不尽,却在眉峰。
娇波暗落相思泪,流破脸边红。可怜瘦似,一枝春柳,不奈东风。
写艳情是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任何一位宋代较为出色的作家在这方面都有优秀之作。张元干以南渡以后书写爱国心志的作品闻名,然这首艳情词同样别具魅力。“绮窗”之内的佳人,面对雨打梧桐的凄凉晚景,不禁思念起远在天涯的离人。这段离愁都聚集在“眉峰”,紧锁的眉头说明了一切。思念之极,就抑制不住相思泪流,以至将脸上的红色化妆都流“破”了。结句的比喻,与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宋词人周紫芝《鹧鸪天》中的梧桐秋雨,渲染了凄清的环境: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
首两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之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帷幕之间。这里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此系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词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这首词亦复如此。这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谓“叶叶声声是别离”,与欧阳修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玉楼春》)异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对声音的反应表达由此构成的心理影响。那“空阶滴到明”和“叶叶声声是别离”,同样都是为了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
秋雨不似春雨,缠缠绵绵、淅淅沥沥一整个春天;也不似夏雨,狂风暴雨、来去匆匆;更不似冬天,寒风凛冽、阴冷哀怨。秋雨有着秋天的清高,有着秋天的寂寥,有着秋天的悲伤。它洗净了一整个夏天的酷暑,带来了秋天的基调和文人的悲秋。
马。解释:牛郎七夕鹊桥会,是七月七,七月份正是花果遍地红的季节,七对应的是午马,所以是生肖马。生肖属马的人聪明机智,做事积极认真,也很有自信心,无论从事任何工作,观察力与灵敏度都很高,学习能力也非常强,并且存着一股不服输的潜在意识,当设定目标后,就会勇往直前的冲刺,同时并能影响周遭人的士气,但由于先天自由奔放的个性,不能忍受别人的束缚,所以当生肖属马的人受到过度的压制,便会加以反弹,而且其爆发出来的反抗力量,一发不可收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