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最佳苗寨深度游路线——雷公山:迷失在星罗棋布的苗寨王国

贵州最佳苗寨深度游路线——雷公山:迷失在星罗棋布的苗寨王国,第1张

民族村寨 旅游 ,是贵州 旅游 的一大看点之一。其中,苗寨是贵州民族 旅游 代表景观。贵州苗寨成千上万,但是大多数游客却只选择了商业化最严重的西江苗寨。那么如何才能包揽苗寨之美呢?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条苗寨深度游线路,这条路线就是位于苗岭之上的雷公山路线。

苗岭是贵州最长的山脉,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线,横跨安顺、贵阳、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由于贵州的苗族大部分居住在此,因而取名为“苗岭”。苗岭的最高峰为雷公山,这里是贵州最佳的苗族 旅游 地。雷公山区覆盖的地区涉及凯里、丹寨、麻江、雷山、台江、剑河、榕江等县市,基本囊括了贵州最精华的苗寨群。而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雷公山腹地的苗寨路线,主要集中在雷山县。该线路的第一段就是沿着巴拉河逆流而上。

巴拉河为清水江(沅江)支流,全长141公里,发源于雷公山,流经雷山、凯里,最终在台江施洞汇入清水江。从凯里市出发,沿着巴拉河逆流而上,会一路上经过许多古色古香的苗寨,比较著名的是南花苗寨、季刀苗寨、郎德苗寨、固鲁苗寨、 掌批苗寨、掌坳苗寨,最终到达新桥苗寨。除此之外,巴拉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十分适合避暑、烧烤、徒步、骑行和露营。我觉得将巴拉河称之为苗族的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

之下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比较有特色的几个苗寨。郎德是雷山县的北大门,巴拉河绕东向北而流,主要有郎德上寨和下寨。这里依山傍水,是州内最早对外开放和最著名的苗寨之一。郎德上寨的建筑比较古老,成为了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较著名的有苗族民族英雄杨大六的故居以及露天博物馆。1997年,郎德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奥运圣火经过此地。

大塘的新桥苗寨至今仍保留有唐代的头饰、宋代的建筑、明清的服饰,还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歌舞,以及刺绣、编织等原始的手工工艺。新桥苗寨最大的特色就是水上粮仓,全寨共有153户居民,建有47座水上粮仓。除此,新桥苗寨的服饰也十分特别,有“超短裙之乡”的称呼。

雷公山是贵州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苗族的圣山,海拔2178米,目前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最有价值的就是“活化石”植物——秃杉。雷公山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保护区,也是中国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研究基地。这里的自然风光十分原始,有高山杜鹃林、夕响水岩多级瀑布、响水岩山地水库、高岩大峡谷等景观。

而在雷公山的深处,依然分布着大量的苗寨,这些苗寨几乎与世隔绝,成为雷公山区最后的世外桃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乌东苗寨、雀鸟苗寨、格头苗寨、白岩苗寨、水寨村等。从雷山县城出现,沿着巴拉河东源前进,最先出现的就是 排卡苗寨。排卡的芦笙闻名于世,全寨有12户“芦笙世家”。排卡的芦笙做工精湛,形体光滑,玲珑精巧,颜色素雅,音质圆润,被誉为“芦笙制作之乡”。排卡村著名芦笙匠人莫厌学因制作技艺超群,是国家级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之后就是著名的乌东苗寨,位于雷公山西北山腰壑谷中,在寨中翘道可见矗立于云遮雾绕中的雷公山顶峰,是通往雷公山的必经之地。2008年,乌东苗寨被中国国土经济协会列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乌东苗寨的倚山傍溪,吊脚楼十分具有层次感可谓“山明水秀”。

最后进入雷公山最核心的区域——方祥乡。这里地处雷公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全部属于雷公山保护区核心区,这里人迹罕至,有许多古老的苗寨。这里有著名的雷公坪景区、格头苗寨(原始秃杉群自然景区)、毛坪猴子岩、姊妹岩及毛坪河、迪气七里冲瀑布群、河流环绕的水寨村、乌芒瀑布群等景观。

方祥乡西南部的格头苗寨,格头村是保护区内秃杉分布最集中、最连片的重点区域。寨中有一棵直插云霄的秃杉树,高40米,被誉为“秃杉王”,村民奉为“护寨树”。秃杉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是世界稀有树种,被学术界称为“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是雷公山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发源于雷公山的乌密河从村寨中蜿蜒而过,吊脚楼沿着乌密河依山而建。

游览了雷公山腹地,就可以进入雷公山的东环线了,主要属于雷山县的西江镇,是由原来的黄里乡、白莲乡、大沟乡和西江镇合并而成,共有24个村,58个自然村寨。目前,只有西江千户苗寨开发了,其他苗寨还十分原生态。现在就首先来介绍一下西江苗寨吧。

西江苗寨是由平寨、白岩、羊排、东引、乌嘎、水寨、南贵、也嫣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分别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两岸的高山峻岭之上。至今,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因此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最壮观的就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建设在梯田之上,层层落落、依江而建,层次感十足。游客可以在西江观景台远眺西江全景,也可以深入这些吊脚楼之间,静观苗家人朴实的生活。

在西江苗寨的周边,还有许多十分精品的苗寨,这里首先要提到控拜苗寨。控拜村是雷公山地区传统的银匠村,被誉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作坊、银匠。银饰是苗族三宝之一,如今银饰锻造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控拜村的银匠技艺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极少外传。如今,控拜有两位银匠大师,一位是龙太阳、一位是杨光宾。到了控拜村,除了可以深入了解银饰文化,还可以亲自去体验银饰打造,捉稻花鱼,吃原生态的酸汤鱼等。

除了控拜之外,西江附近还有黄里苗寨、开觉苗寨、干荣苗寨、羊吾苗寨、小龙坳苗寨、白岩苗寨、干荣苗寨等值得一游的苗寨,这些苗寨都没有开发,没有门票。其中黄里苗寨是西江的第三大苗寨,从县城到千户苗寨西江的公路经黄里寨而过,交通十分方便。2013年8月,黄里村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开觉苗寨和西江只有一山之隔,距离西江苗寨7公里,但是却是低调淳朴、宁静自然;小龙坳苗寨地处雷公山半山腰,吊脚楼呈鳞次栉比状,从远处观看,十分壮观……

以上介绍的内容,只是雷公山的核心地区。整个雷公山还涉及到了丹寨、台江、剑河、榕江等县,其分布的苗寨也是星罗棋布。雷公山地区因为其生态自然原始,民族风情纯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在当今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雷公山依然保持着“遗世而独立”,成为人们洗涤心灵、放松自我的世外桃源。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瑕。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1、贵州苗族银角

贵州黔东南苗族妇女的银饰非常精美,尤其体现在银帽上的银角。这些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厘米。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特色,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往往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西江型银角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各型银角中,施洞型银角造型最繁复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佩戴者行走时,银角上龙凤颤动。同为银扇形的舟溪苗族银角,两角间数根扇片,无装饰,薄而轻。

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其二,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造型主题的含混冲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经实地考察,排调型银角流行地域亦为巫术发达地区,当地敬奉的神祗共148种。

如果您有机会到贵州的黔东南旅游,千万不要忘了去仔细看看苗族妇女银帽上的银角,当然还有服饰上的各种银饰品,相信您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2、银帽

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和银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重安江型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干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帽顶正中,银扇高耸。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处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冠后拖三组银羽,共十二根,羽长及腰。重安江型银帽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摇”之长。步摇出现于战国时期,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释名·释百饰》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摇具有两个特征,一为垂珠,二为颤枝。重安江型银帽凡银花、银凤、银虫均用簧形银丝与帽体相连,并作颤枝处埋。额前流苏低垂,戴帽人举手投足,则银花晃动,流苏轻摇,整个银帽顿时被注入生命活力。雷山型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厘米。其恃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银帽下部为齐眉流苏,密匀整齐。革东型银帽,半封顶,是银围帕和银替的组合体,较为简单。

3、银围帕

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贵州都匀坝固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罗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头帕上,横排五个圆锥形银饰,纹样皆为铜鼓纹,并以两根银链相连。每个圆锥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雷山苗族把二十个涡纹银帽饰分上下两排对称地钉在15厘米高的红布上,排间缀长方形银花片,红白相衬,色彩对比鲜明。整体为银制的以施洞苗族银马围帕最为精致。其分三层,上层为二十九个芒纹圆形银花;申层正中镶嵌圆形镜片,镜片两侧各有十四位骑马将士;下层为垂穗。银马围帕以骑马将士为主纹。兵士们披盔戴甲,队列整齐;骏马蹄踏银铃,威武雄壮。贵州凯里舟溪苗族的银帕中间宽,两端窄,系于额际,颇类古代首饰中的抹额。

4、银发簪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西江苗族银发簪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绿、黄、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扇心有五只银凤昂首欲鸣。其排列疏密有致。发簪平伸譬后,如雀尾般散开,很是美丽。凯里苗族的银蝶发簪三支为一套,五花银簪插在头顶,双花银簪分插左有。施洞苗族银凤发簪造型生动,风头冠雄嗓秀,凤颈用银丝编织,质感极强。王司苗族银凤簪的造型则手法夸张。银凤背上满布银花,翅腹密垂灯笼穗、叶片穗。整簪以鸟身为中心,辅饰的银片、垂穗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团锦绣花簇。苗族银饰所显示出的不同风格及特征,极大程度上同当地服装绣染纹饰紧密相关。如与壬司苗族属同一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蜡染纹饰中也常见鸟背生蔓、蔓头长鱼、鱼口吐枝、枝头绽花的形象,表达了当地苗族笃信生命不灭、循环无穷的观念。

5、银插针

银插针同属银发簪类,但通常造型简单,因此单独列类介绍。

插针的类型很多,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数不胜数。

苗族插针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髻后。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大的用于节日,小的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为横向贯穿顶髻,留出一截簪杆斜出髻顶,格外惹眼夺目。黎平苗族宽花插针柄部为双层桃形,中间厚,四周薄,上部饰有单层花瓣,造型与众不同。从江苗族的斗签插针簪独具特色,一式数支,团团围住发髻,虽不能遮风避雨,却艳艳生辉,别有一番情趣。贵阳苗族银牛角簪造型如银筷,十支一套。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时自左向右插入发髻,横成一排,远观犹如排炮。

6、银网链饰

银网链饰属发簪类,都柳江流域较多见。典型的有坠鱼五股网链饰,由插针穿环固定,五股银链如网张开,罩在簪后。清水江流域流行的毛虫形银围带也属银网链饰。其为八棱空心圆条,以银丝编织而成,用来装饰脑后发髻。

7、银花梳

银花梳既可梳发、压发,又是装饰品,通常内为木质,外包银皮,仅露梳齿,梳背上银制各类形象以为装饰。其造型有繁有简。雷山西江苗族银花梳梳背满饰花、鸟、龙、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都柳江流域的银花梳,往往在梳背上装饰十数位菩萨形象或尖角状物,并附有长长的银链。戴上花梳后,银链分五层或六层呈梯形自然垂下。而凯里炉山银花梳只是在木梳外包上一层压花银片,制作较为简单。

8、银耳环

银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仅贵州博物馆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种。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以悬吊型、环状型较多。其多样的款式,一是得益于仿生设计的大量运用。苗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花、鸟、蝶、龙等题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现。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忠于原型,力求逼真。流行于贵州都匀的蒜蔓耳环,将蒜蔓杆设计为环,一笔略过,着力喧染作为坠饰的蔓尖部分。整个耳环造型简约,风格独特。松塔形耳环以剥离后的松球为原型,自下而上,层层收敛,韵律感极强。塔尖处理成铜鼓纹圆顶,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类似的设计还有牛角形耳环、钉螺坠耳环、催米虫耳环、隋蜒耳环等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银匠师承自然、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二是得益于相同题材不同的处理手法。如造型并不复杂的牛角形耳环,即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扁平形、丝编圆柱形之分。题材相同的坠朵花耳环,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数十种。另外,苗族银匠还善于从生产、生活中捕捉灵感。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池塘、稻田养鱼十分普及,流行黎平迫东一带的坠鱼罩箩耳环便是当地捕捞方式在银饰上的反映。罩箩当地叫圆箩,无底,捕鱼时先将鱼罩在箩内,然后抓获。坠鱼罩箩耳环上段为箩,以银丝编就,沿箩口为鱼坠,鱼头朝箩,仿佛成群结队的鱼儿游迸罩箩,寓意芋收。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作为银饰,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地域性,并直接受到它的影响。苗族耳环的款式如此丰富多样,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苗族分支众多。同一分支内,往往男女耳环不同,婚前婚后有异,而且与其他大件银饰相比,耳环较少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所有苗族银饰中以耳环分布最广,款式最多。

9、银童帽饰

由于苗族视银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给儿童饰银的习俗。银饰通常钉在童帽上。传统的童帽饰造型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及“六宝”等,构思巧妙,造型别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一套九枚,件小,片薄,份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婴幼儿佩戴。

苗族银头饰还包括银护头花、银顶花、银瓢头排等。

苗族银质头饰的贴力在于其特殊的组合、特殊的佩戴方式以及同头帕相得益彰的搭配。这种组合方式非常传统,银簪的位置、银梳的方向、银帕的围法以及所有散件的佩戴,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心所欲。往往是由母亲亲手为尚不精通的女儿逐一插戴。头饰的偏重位置亦因地而异,或髻顶,或额前,或髻侧,或脑后。有些地方并不把头饰直接插于髻顶发间,而是以"青布蒙头",把饰件固定在头布上,展现出独特的装饰风格。 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1、银项圈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属于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属于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 篓花项圈、藤形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链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锁带链项圈。串戒指项圈很奇特,是以篓花银片为内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为避免戒指重叠,以银丝将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为垂穗。绞丝项圈呈绞花状,系用两根银条互相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细银丝扭索缠成圆柱形。其造型华丽。银龙项圈为双层,以银片拼合,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其造型饱满,工艺复杂,是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藤形项圈制作工艺较简单,但古枝扎藤的造型却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气息。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缕",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镂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银压领脱离原型较远,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增大数倍,纹样丰富,制作工艺复杂。 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复,工艺精美。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天麟,可活动的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银胸吊饰

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最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该地的鸟形吊造型原始粗扩、朴拙可爱,堪称一绝。大部分地区的胸吊饰以精美取胜,玲拢剔透。其多以“五兵”为坠。以兵器为饰的"五兵佩", 流行于汉代,是当时的避邪之物。苗族银腑吊饰中常见的兵器有刀、枪、盾、餐、棍,以及苗乡不见使用的剑、哉、涧、矛、铲 等。苗族银饰一方面保留了“五兵佩”的形制,另一方面又对 其进行改造,加入牙签、挖耳勺、大铲、镊子等坠饰,所以,"五兵佩"在苗乡被称为“牙签吊”。其他银饰,如压领、腰吊饰也 多有以五兵为坠的。 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1银手镯

手镯亦称手圈,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多数苗族分支的手镯款式统一,妇孺老少皆然。苗族手镯有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等等。不同类型及风格的手镯 反映出苗族不同分支的审美差异。风格粗扩的手镯光面无纹,硕大沉重;风格细腻的手镯用极细的银丝编织或焊成空花,工艺精致。浮雕型手镯以连续花枝纹或龙纹居多。龙纹手镯双龙盘旋,龙眼凸出,生动夸张。焊花型手镯以网状银丝为面,以梅花或乳钉为纹,极富民族色彩。雷山独南苗族的乳钉纹筒状手镯造型最为特殊。其镯面颇宽,类似同古代盔甲配套的护腕。

苗族手镯的佩戴方式也极具特色。贵州施洞苗族饰镯不以一对为限,实际佩戴多达四五对。从江苗族则以五对为套镯,排列于腕肘之间。唐代盛行用金银条盘制的状如弹簧的"臂圳",又叫“跳脱”,是从北方传来的少数民族妇女饰物。

2·银戒指

苗族戒指的戒面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对于佩戴位置没有明确规定。贵阳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须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 同其他银饰相比,传统的银戒指样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1·银衣片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银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压花,纹饰精美,用来装饰衣摆、衣背等主要部位。配片稍小而简单,用来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或者缝饰在主片排列的间隙中,起喧染及衬托作用。施洞苗族银衣片主片有44件,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种,表面浮雕狮、虎、魔麟、凤凰、锦鸡、龙、仙鹤、蝴蝶、花卉、罗汉、仙童等形象,三排为一组,上圆中长方下正方。帽式银衣泡595个,同主片配套,为辅饰。蝴蝶铃铛吊60件,用于衣摆、袖口等部位,形成银衣声源。西江苗族银衣主片24件,皆有垂吊。其中衣摆片11件,装饰腰腹部位;衣背片13片,分五排布局,上下两排各两片,中间三层各为三片。中心片最大,内圈为雀鸟花枝图,第二圈为乳钉纹,第三圈为连续花草纹。配片为5件蛹纹三角形银衣片,专为装饰衣摆角而特制。蛹形银铃吊皿件,装饰在腰带上。 银衣片用法在同一地区基本相似,件数因家境不同可多可少,纹饰则各有不同,题材多样,保守估计也有数百种之多。

2·银围腰链

多数苗族地区盛行以围腰作为主要衣饰,其中部分地区俗以银链为围腰带。银围腰链多以梅花为链环造型,有单层、双层两种,两端同围腰的连接部为蝶、钱、球等形象的银饰。

3·银扣

银扣主要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地区,男女皆用,分为带链银扣及银扣两种。带链银扣用于右大襟衣的前脚处,装饰性较强;银扣则多用于对襟衣,扣形花样较多,有梅花扣、 金瓜扣、铃挡扣、双球扣等,亦有以铜扣、锡扣代替者。 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1·银背吊

银背吊分为实用性及装饰性两种。实用性银背吊又称背扣,流行于贵州都柳江下游的苗侗地区。当地姑娘喜穿胸围兜,银背吊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兼作领口的脚围口的高度,又可作为装饰品。这种银背吊或用筷子粗细的银条盘成螺旋纹,或为方形,重者可达三百余克。装饰性的银背吊流行面较厂,尤以黔中一带苗族为多,常见的有蝶形吊和葫芦吊,大多用来装饰妇女背小孩的背扇。

2·银背牌

装饰风格和效果颇类银衣。不过,银背牌是将组合银片缝在长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钉于衣背,穿卸比银衣更为方便,却缺少了几分银衣的雍容华贵。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1·银腰带

银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当地叫银菩萨腰带,即把数十或上百个银菩萨分两排或三排缝缀在布腰带上。贵州省博物馆藏银腰带一件,其上105个银菩萨造型独特,姿态各异,显示出苗族银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2·银腰吊饰

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右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要小,但是却更精致,造型亦更加丰富。 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第三届“民族文化节”在北京召开,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素有“银饰之乡”麻料银匠村的李光雄银匠被评为中国民族博物馆“工艺大师”。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杨光宾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贵州最佳苗寨深度游路线——雷公山:迷失在星罗棋布的苗寨王国

民族村寨 旅游 ,是贵州 旅游 的一大看点之一。其中,苗寨是贵州民族 旅游 代表景观。贵州苗寨成千上万,但是大多数游客却只选择了商业化最严重的西江苗寨。那么如何才能包揽苗寨之美呢?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条苗寨深度游线路,这条路线就是位于苗岭之上的雷公山路线。

苗岭是贵州最长的山脉,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线,横跨安顺、贵阳、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由于贵州的苗族大部分居住在此,因而取名为“苗岭”。苗岭的最高峰为雷公山,这里是贵州最佳的苗族 旅游 地。雷公山区覆盖的地区涉及凯里、丹寨、麻江、雷山、台江、剑河、榕江等县市,基本囊括了贵州最精华的苗寨群。而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雷公山腹地的苗寨路线,主要集中在雷山县。该线路的第一段就是沿着巴拉河逆流而上。

巴拉河为清水江(沅江)支流,全长141公里,发源于雷公山,流经雷山、凯里,最终在台江施洞汇入清水江。从凯里市出发,沿着巴拉河逆流而上,会一路上经过许多古色古香的苗寨,比较著名的是南花苗寨、季刀苗寨、郎德苗寨、固鲁苗寨、 掌批苗寨、掌坳苗寨,最终到达新桥苗寨。除此之外,巴拉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十分适合避暑、烧烤、徒步、骑行和露营。我觉得将巴拉河称之为苗族的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

之下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比较有特色的几个苗寨。郎德是雷山县的北大门,巴拉河绕东向北而流,主要有郎德上寨和下寨。这里依山傍水,是州内最早对外开放和最著名的苗寨之一。郎德上寨的建筑比较古老,成为了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较著名的有苗族民族英雄杨大六的故居以及露天博物馆。1997年,郎德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奥运圣火经过此地。

大塘的新桥苗寨至今仍保留有唐代的头饰、宋代的建筑、明清的服饰,还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歌舞,以及刺绣、编织等原始的手工工艺。新桥苗寨最大的特色就是水上粮仓,全寨共有153户居民,建有47座水上粮仓。除此,新桥苗寨的服饰也十分特别,有“超短裙之乡”的称呼。

雷公山是贵州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苗族的圣山,海拔2178米,目前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最有价值的就是“活化石”植物——秃杉。雷公山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保护区,也是中国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研究基地。这里的自然风光十分原始,有高山杜鹃林、夕响水岩多级瀑布、响水岩山地水库、高岩大峡谷等景观。

而在雷公山的深处,依然分布着大量的苗寨,这些苗寨几乎与世隔绝,成为雷公山区最后的世外桃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乌东苗寨、雀鸟苗寨、格头苗寨、白岩苗寨、水寨村等。从雷山县城出现,沿着巴拉河东源前进,最先出现的就是 排卡苗寨。排卡的芦笙闻名于世,全寨有12户“芦笙世家”。排卡的芦笙做工精湛,形体光滑,玲珑精巧,颜色素雅,音质圆润,被誉为“芦笙制作之乡”。排卡村著名芦笙匠人莫厌学因制作技艺超群,是国家级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之后就是著名的乌东苗寨,位于雷公山西北山腰壑谷中,在寨中翘道可见矗立于云遮雾绕中的雷公山顶峰,是通往雷公山的必经之地。2008年,乌东苗寨被中国国土经济协会列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乌东苗寨的倚山傍溪,吊脚楼十分具有层次感可谓“山明水秀”。

最后进入雷公山最核心的区域——方祥乡。这里地处雷公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全部属于雷公山保护区核心区,这里人迹罕至,有许多古老的苗寨。这里有著名的雷公坪景区、格头苗寨(原始秃杉群自然景区)、毛坪猴子岩、姊妹岩及毛坪河、迪气七里冲瀑布群、河流环绕的水寨村、乌芒瀑布群等景观。

方祥乡西南部的格头苗寨,格头村是保护区内秃杉分布最集中、最连片的重点区域。寨中有一棵直插云霄的秃杉树,高40米,被誉为“秃杉王”,村民奉为“护寨树”。秃杉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是世界稀有树种,被学术界称为“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是雷公山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发源于雷公山的乌密河从村寨中蜿蜒而过,吊脚楼沿着乌密河依山而建。

游览了雷公山腹地,就可以进入雷公山的东环线了,主要属于雷山县的西江镇,是由原来的黄里乡、白莲乡、大沟乡和西江镇合并而成,共有24个村,58个自然村寨。目前,只有西江千户苗寨开发了,其他苗寨还十分原生态。现在就首先来介绍一下西江苗寨吧。

西江苗寨是由平寨、白岩、羊排、东引、乌嘎、水寨、南贵、也嫣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分别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两岸的高山峻岭之上。至今,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因此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最壮观的就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建设在梯田之上,层层落落、依江而建,层次感十足。游客可以在西江观景台远眺西江全景,也可以深入这些吊脚楼之间,静观苗家人朴实的生活。

在西江苗寨的周边,还有许多十分精品的苗寨,这里首先要提到控拜苗寨。控拜村是雷公山地区传统的银匠村,被誉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作坊、银匠。银饰是苗族三宝之一,如今银饰锻造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控拜村的银匠技艺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极少外传。如今,控拜有两位银匠大师,一位是龙太阳、一位是杨光宾。到了控拜村,除了可以深入了解银饰文化,还可以亲自去体验银饰打造,捉稻花鱼,吃原生态的酸汤鱼等。

除了控拜之外,西江附近还有黄里苗寨、开觉苗寨、干荣苗寨、羊吾苗寨、小龙坳苗寨、白岩苗寨、干荣苗寨等值得一游的苗寨,这些苗寨都没有开发,没有门票。其中黄里苗寨是西江的第三大苗寨,从县城到千户苗寨西江的公路经黄里寨而过,交通十分方便。2013年8月,黄里村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开觉苗寨和西江只有一山之隔,距离西江苗寨7公里,但是却是低调淳朴、宁静自然;小龙坳苗寨地处雷公山半山腰,吊脚楼呈鳞次栉比状,从远处观看,十分壮观

以上介绍的内容,只是雷公山的核心地区。整个雷公山还涉及到了丹寨、台江、剑河、榕江等县,其分布的苗寨也是星罗棋布。雷公山地区因为其生态自然原始,民族风情纯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在当今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雷公山依然保持着“遗世而独立”,成为人们洗涤心灵、放松自我的世外桃源。

雷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郎德上寨

雷山郎德上寨,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这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郎德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公山森林公园

雷公山,苗岭之巅,为贵州苗岭山脉东段总称,主峰海拔21788米,雷公山位于雷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30公里。雷公山,史称“牛皮大箐”,苗语称“方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群峰起伏,由冷塘山、乌东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猫鼻岭、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总面积71万亩。雷公山是母亲山,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雷公山顶年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

独南苗寨

独南苗寨,这里是锦鸡苗族儿女生活的地方,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而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巫辞中的名字为卧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人类在此活动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独南苗寨,这是一块奇崛而神秘的土地,曾经诞生雷山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共和国政府县长杨昌伦同志,并连任六届,更是大型纯文学刊物《雷公山诗刊》的发祥地。这里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现有300余户,总人口约1500人,全系苗族中的锦鸡苗,锦鸡舞是这里最重要的芦笙舞蹈。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之一,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因此,中国当代苗族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说:“独南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

雷公山在哪呀?有什么好玩的景点吗?

雷公山位于贵州省黔东南洲东南部

雷公山平时大雾弥漫,3、4月份可以去看映山红,一大片,很好看。雷公山路很险很刺激。特别是有一段路,旁边是悬崖,连续270度转弯的S形路段,没实力的人不敢开车上雷公山的。最可恨的是从榕江去凯里一定要经过雷公山,一个半小时。真希望把雷公山炸了。

雷公山有原始森林,物种丰富,6、7月可以上山顶看看,不错的,但是从旅游角度看,不值得来。还是去看雷公山脚下的西江苗寨吧。全国最大的苗寨。

紧急寻找凯里旅游景点的照片和景点资料介绍,全力推广黔东南!看用户名和我联系!

凯里雷公山—雷公山被苗族视为“母亲山”,是苗岭山脉的主峰。苗语称之为“养翁娄”(意为深山密林)或“翁告何”(意为雷公脚下的山)。雷公山最高峰海拔2189米,是黔东南地区的第一高峰,苗语称其为“别勒”。

凯里朗德苗寨—郎德位于凯里市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分上下两自然寨。对外开放的是上郎德,因此正规一点的叫法应该是“朗德上寨”。作为全国第一个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这里是有名有实:吊脚楼、芦笙堂、风雨桥一个都不少。节日期间或旅行团来到时会有热情的迎客仪式和盛大的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等苗族歌舞表演。后来在各地兴起的“民族村”都是在它的启发下建立的。

舟溪芦笙堂—舟溪乡的苗民大多穿短裙,又称“短裙苗”,盛装有百摺裙、银衣、绣花围腰、绑腿、花鞋等,加上用白铜打就的银冠和银首饰,全身重约8-10公斤。

舟溪芦笙堂在舟溪乡口,建于明代。舟溪芦笙堂是每年举办苗族芦笙节的地方之一,届时堂内外几百只芦笙同时吹奏,所有苗家姑娘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银角翩翩起舞,场面非常壮观。

车江侗寨—车江侗寨 也称“千户侗寨”,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

从榕江县城过了榕江大桥往北就是车江万亩大坝。都柳江支流寨蒿河流经笔架山下,连接沿河5个村的侗寨。因河中有巨石三块,“三宝”因此得名。“三宝”侗寨绵延约有15千米,除非有很充裕的时间,否则很难一一走到。离榕江县城5千米左右可以看到一座木结构寨门,上面写着“天下第一侗寨”,这是较有规模的古榕群景区。景区由章鲁、寨头、莫堂三个村组成,共800余户,3000多人

台江—文昌宫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主体建筑文昌阁,为三层六角攒尖顶木塔式结构,左右配殿。整个建筑颇具汉族传统风格,在这个被称为“苗疆腹地”的地方,显得颇为另类。文昌宫内现辟有贵州刺绣博物馆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剑河—剑河温泉位于剑河县岑松镇温泉村境内,距凯里70公里。剑河温泉有五个泉眼,水性温热,水温常年保持在38℃-50℃之间,当地苗胞有在温泉中裸浴的习俗。到达温泉村,必须尊重当地苗族风俗习惯,听从导游或当地人的安排

凯里大阁公园— 建在龙山顶上的大阁,原称魁星阁,又名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年,是凯里地区清代选取举人的地点,也是凯里的最高点,眺望凯里市区风光最好的地方。 大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曾为学宫、考殿,是培育选拔人才的地方。1982年,凯里市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修复后的魁星阁,占地80平方米

凯里渔洞溶洞— 渔洞溶洞位于凯里西面的渔洞乡,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溶洞,于1984年发现开发,目前已经开发了2000米左右,还有尚未探明的暗洞6000余米。洞前有小溪,两岸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分为6层5厅8段。洞内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琳琅满目。

银饰店名大全 海盗船,美涩,蓝色思维,老银匠,铭扬饰海,8090,爱的约定等等~好像都是专业做银饰的吧。

银饰店取名 80分 1)尹银饰 总笔画是32 大吉数 谐音是永赢的饰品,也可以说永赢市场,尹五行属土生金银的;2)尹银首饰 总笔画是41 大吉数 谐音是永赢首饰,尹五行属土生金银的。

求一个淘宝店名,主要是卖银饰,取什么名字好? 醉美银家 或者就一楼的奴家卖银挺好了

我是卖银饰品的 帮我取个好听的店名 银星语饰

求四个字的银饰店名!!!!! 江山如娇

想开一个银饰品店,求一个唯美的店名 相约银河

银器店名大全 要吉利 楼主您好,按照您的要求,店名取为“靓钰银器店”。“靓”,精致好看。“钰”,无价之宝。意思是手艺精湛的银器,必定会利益多多。觉得好您就用,希望帮到您。

买银饰网店名字大全 银行精英

七度品尚

火树银花

吉瑞福

古魅

银领时尚

佑诺银饰

秘银物语

尚银苑

嘉银坊

梦娇蕾

银世纪饰品店

优诺银饰

卓尔银饰

品正银饰

银月工坊

星敞雅银饰

银河系饰品

素人银饰

白银阁

爱诺雅

给银饰品取个好听的品牌名字 银魂

我要开家店,卖珠宝银饰的,店名叫什么好 5分 是网店还是实体店?如果是网店的话名字是不怎么重要的,你呢,有没有在网购的时候看到的都是物品。所以你在物品的介绍方面,就要下一些功夫了,不需要包装的特别的华丽。要简单明了。特点,质量,抓住你这个产品最大的特点。去宣传就好了。如果是开实体店的话,名字就相当重要了,一定要吸引人,而且还要结合你所卖的物品的特点。

网店:(可以你的名字作为开头。)xxx店,或者(店里最有特点的首饰作为开头)比如说蓝宝石首饰店。简单明了。

实体店:(抓住这个店所卖的物品最大的特点。)还是以蓝宝石为例,星空女神

星空以蓝色为主,也是可以入主题。

习水县24乡镇溯源

东皇东皇原称“东皇殿”,后称“东皇场”,是东皇镇人民政府驻地。明代作家许仲琳所著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有这样的记述:“武成王黄飞虎出反朝歌投奔周武王而战殁。周建立后,姜子牙受元始天尊之命敇封武成王为统管五岳生死轮回的东岳大帝,并建寺庙供奉,尊称其东岳菩萨,庙小称东岳庙,庙大称东皇殿”。很早以前,现东皇之地称竹瓦寨。南宋端平元年(1231),袁世盟受命入播平蛮,其后时有骚扰,故在九龙山建东皇殿以镇阴乱,“东皇”由此得名。明正德元年(1506),东皇殿改称东皇场。据考古知,今东皇地夏代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属习国,秦汉时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文字记载,属中央政权管辖,明洪武五年(1372)属郎城里,雍正八年(1730)属土城里。公元1915年,习水县政府建立后,东皇称“三区”其后又称“东皇区”。1951年初,习水县人民政府由温水迁至东皇,此后东皇一直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79年底,习水县城关镇升格为区级镇,到1992年7月,以原城关镇和原东皇区的图书、白坭、太平场、羊九、天鹅、等乡地狱为辖区,建立东皇镇。此前东皇同是城关镇人民政府和东皇区公所驻地。

土城土城位于习水县西部,赤水中游河谷,是土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今土城地区繁衍生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平夷县,唐高中仪凤二年(672),在此设淅州。北宋大观三年(1109),在此设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即今仁、赤、习地域)。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旧房时发现大量土城墙,此乃“土城”一名由来之因。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设上赤水里。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正式改名为土城。清代设土城里,隶仁怀直隶厅。民国三年(1914)改设土城区,属赤水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和滋新镇”。1950年更名土城镇(属土城区),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土城区的土城镇和黄金、儒维、文龙、小坝、长坝等乡、镇地域为辖地,建立土城镇。土城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渡口,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渡口纪念碑、青杠坡战斗遗址、毛泽东住地等名胜,长征文化十分丰富;土城有明代建成的九龙囤等四大军事囤堡和宋酒窑、古盐号、古船帮、古民居等古迹,文化底蕴深厚;土城又是远近闻名的绿色果蔬之乡。2005年9月,经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批准,土城镇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同民唐朝坝为同民镇驻地,该地历史悠久。早在1100多年前,唐宪宗调四川节度使高崇文平定刘辟为首的播州边民造反后,于元和元年(806)在现同民镇蔺江村蔺江河畔置蔺州(辖今仁怀、赤水、习水和四川纳溪一带),北宋乾德二年(905)撤废。故此地称唐朝坝。唐宋时期,唐朝坝曾是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属富庶之地。明洪武五年(1372),在此设唐朝坝长官司,领今赤水市和习水县大部。明清时期,唐朝坝周围系原始森林,盛产优质楠木,曾是北京“皇木”重点供应地。“同民”一名源于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此地建立“同盟乡”,因“同盟”与“同民”音同,“同盟”便演变为“同民”。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三过其境。解放后,同民乡先后属赤水县土城区、第六区和第七区。1950年2月,从第七区划出马临、隆兴两乡新建第八区,驻地隆兴场。原第七区余下地域冠名为“醒民区”,驻地在同民。1965年11月,醒民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醒民区地域为辖地,建立同民镇。1996年1月,原醒民乡、龙马乡从同民镇划出单独建镇。

醒民醒民镇驻地前称“洗脚溪”,其后又称“醒觉溪”,最后才称“醒民”。据《仁怀厅志》载,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今醒民一带繁衍生息。因该地有一小溪流过,据当地人说,在今关帝庙左侧有一集市,因用水困难,来往客商入市或投栈,总要先去小溪洗脚而后赴,故称洗脚溪。另有说法是川籍合江人迁居来此,将合江城郊地名洗脚溪带此沿用。“醒觉”一词始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有醒悟、觉醒之意。“醒民”一名出现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后的1936年,有唤醒民众之意。1941~1949年,赤水县政府在醒觉溪建立第七区醒民乡,“醒民”一名首次被官方使用。解放后,醒民乡先后为赤水县二、三、七区所属,1951~1961年为赤水县醒民区驻地,1961年后为乡级驻所,1992年7月后属同民镇。1996年1月以原来的醒民乡、龙马乡地域为辖区,建立醒民镇。

隆兴隆兴镇驻地叫龙潭坝。该地是一山间小坝,坝中有一井,井底清泉汩汩,长年不断,传说井内藏龙,故曰龙潭,此坝因潭而得名“龙潭坝”。民国七年(1918)当地知名人士倡导在龙潭坝设场,龙潭坝改名“龙兴场”。1924年初,龙兴场又改今名“隆兴场”(有兴旺发达之意)。此后,隆兴场一直成为当地行政机关驻地,解放前设隆兴乡,属赤水县第七区(驻淋滩)管辖。解放后,于1950年2月16日在隆兴场设赤水县第八区,后称隆兴区。1959年,隆兴区更名为“隆兴人民公社”。1961年,还名隆兴区。1965年11月,隆兴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隆兴乡、陶罐乡、柑甜乡、马临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隆兴镇。1998年11月,原马临乡地域从隆兴镇划出。

习酒习酒镇驻地黄金坪。黄金坪位于赤水河北岸,原是南庙公社金星大队一个生产队的名称,1984年改为黄金坪村民组。正是这年,其境内习水酒厂生产的新产品“习酒”被评为遵义地区名酒、贵州省优质酒,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为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上级政府把金星大队更名为黄金坪村。1992年成立习酒总公司,该年正逢建镇并乡撤区,习水县人民政府将原隆兴区的岩寨、临江和回龙区的郎庙、瓮坪四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习酒镇,这是全国唯一用商品名称命名的镇。

回龙 回龙镇驻地回龙寺。很早以前,这里是不毛之地,居住少量土著民族,以刀耕火种为生。公元1588年后,明朝在仁怀、习水一带实行军事屯田,始有汉人迁居至此恳荒造田,随之建一小庙永安寺,咸丰五年(1855)扩建为大庙。相传,寺中大殿柱上的雕龙,因长年兵荒袭扰,渐有灵气。某年一天,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雕龙腾飞大殿,张牙舞爪,欲飞天而去。得道高深的老和尚一看情况不好,若“龙欲身”,将给百姓带来天崩地裂的大灾难,于是他便挥起铁扫帚,把龙赶回柱上,用铁钉钉上,方才幸免一难。时日久了,当地人将大庙称为“回龙寺”。因“回龙寺”名才得“回龙场”名,20世纪30年代始有建制。回龙场在明朝以前属播州(今遵义)宣慰使司怀阳县(属四川),雍正五年(1727)划归贵州属遵义军民府仁怀厅二郎里,民国时属仁怀县第六区。解放后建立回龙区,1958年改为回龙公社,1960年恢复回龙区建制,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回龙区的回龙、周家、向阳、洞湾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回龙镇。

桑木桑木场是桑木镇驻地。从前,此地森林茂密,参天挺拔的马桑树特多。刮风时马桑树枝相互摩擦而发出“叽嘎、叽嘎”的声音,因谐音关系,该地曾叫“桑木嘎”;此处后山有垭口,故又称“桑木垭”。清雍正7年(1729),桑木垭已成较繁荣的小集市、故又叫“桑木场”。民国四年(1915),桑木设区(即仁怀县第七区)。解放后1950年为第十一区。1958年改为“桑木人民公社”,其驻地迁二郎天主教堂,1961年恢复桑木区建制。1965年11月,桑木区划归习水县管辖,区公所又迁回桑木场。1992年7月,以原桑木区的桑木乡、土河乡、河坝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桑木镇。桑木镇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桑木的鸡和蛋,早就享誉黔北川南。

永安永安镇驻地永安场。20世纪40年代废除联保制时,当局将白鹿、银匠山两个联保撤销合并成一个乡。因此地区东有李德山(仁怀县第八区区长)、李正开(兴隆乡乡长),西有刘选卿(第八区原区长)、田庆荣(桑木区知名人士)、杨有时(桑木乡乡长),他们权势显赫,该地区恰好在兴隆和桑木两地之间,不怕兵荒匪患,永远平安,故把新合并的乡定名为“永安乡”,驻润南袄子岩,属仁怀县第八区。1950年,仁怀县在兴隆场组建第十二区。1951年永安乡公所迁驻向家坝,1952年第十二区人民政府也迁来向家坝与永安乡同住一地。1955年改称“永安区”,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其后,根据县委副书记许怀望和区委书记汤怀民的考察意见,1973将区址上迁至二三百米的石山顶。20世纪80年代,该地初具场镇规模,被称为“永安场”。1981年地名普查时,拟将永安区改为“安隆区”(永安和兴隆各取第二字),永安场也相应改为“安隆场”。后因更名未获省人民政府批准,故“永安”二字沿用至今。在1992年7月,以原永安区的白鹿、天楠、润南三个乡地域为辖区,组建永安镇。

良村良村镇驻地良村场。现良村场原名叫“凉村”,当时只有几间民房,路边有一棵常绿大树,树旁有一股从地下涌出、清凉甘甜的泉水,商旅行人经此,都要在这里乘凉小憇,饮水止渴。久之,人们都称这里为“凉村”。凉村正式见史是雍正十年(1732),“仁怀营添设温水汛把总,增设凉村、桑木垭、何村、火石岗、斑鸠井5塘(最基层军事单位),每塘驻兵5名”。曾任清末温水书院教授徐味经在民国初年被举为“团总”,觉得凉村早已成为习水东西通衢大道上的商品集散地,非昔日荒凉小村,遂与当地士绅共商,将凉村更名为“良村”。其后渐成集镇,人称“良村场”,报经习水县政府批准后沿用至今。良村场在清崇祯二年(1629)属吼滩里,民国五至二十一年(1916~1932)为习水县第四区驻地,民国二十四至三十年(1935~1941)属第二区(驻东皇)管辖,其后直到解放均为第四区。解放初到1955年,仍称第四区。1956年后改为良村区,1959年改为良村人民公社,1960年恢复区名,1992年7月,以原良村区的良村、大安、吼滩、茶园、羊化等五乡地域为辖区,建立良村镇。红军长征纵横良村镇全境,境内有梅溪河战斗遗址和茶园等多处红军烈士陵园及红军标语。

温水温水场是温水镇驻地。明朝末年,大木林后面的屋后头有一条小街,因西侧岩洞里有一股泉水冬暖夏凉,故取名“温水”。此街不顺路,长期赶不起场,后将街房西迁二里,渐成场镇规模,沿用“温水”之名,故叫“温水场”,清乾隆二年(1737)二月初四开始赶场。清乾隆三十年至嘉庆五年(1766~1801),温水在大木林首建驿馆。1839~1891年,在温水设“温水府经厅”。1913~1914年,在温水设仁怀县温水分县。1930~1935年,温水设区,时称习水县第五区。民国二十四年(1936),习水全县设4个区,温水为第三区驻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习水全县设3个区,温水仍为第三区驻地。解放前后,温水仍为第五区。1950年4月至1951年4月,温水为习水县人民政府驻地。1951年4月,温水设镇。1956年第五区改称温水区,1958年改为温水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温水区名,1966~1980年改为“温水区革命委员会”,1984年5月又恢复温水区名。1992年7月,以原温水区的平原、星文、典足、大水、目里等乡和温水镇地域为辖区建立温水镇。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温水,在镇内战斗过。1998年,温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

仙源仙源镇驻地仙源场,原名獐羊坝。据《习水县地名录》载:1913年,陈姓在此住,当时没有田,而羊九台的周、曹二姓有田又不会种田,就用田与陈姓换土。因陈姓土不足,就另补给周、曹二姓几只大獐羊,故此地取名大獐羊。又因此地是一小平坝,所以称“獐羊坝”。在獐羊坝西北3千米处,有一天然石洞,周西成修筑的赤桐公路经勘测必经此洞。但多年未建成通车,筑路民工认为,此处人烟稀少,洞又生得奇怪,像神仙出没的地方。1929年,周西成派一巡视员视察公路修建情况,在此听到筑路民工的议论后,便在洞南侧上方题写“仙源洞”三个大字,“仙源”一名由此得来。1935~1949年,伪政权在此设仙源乡。解放初人民政府仍在此建仙源乡,1958年改为仙源 管理区,同年双龙区公所迁此,1963年改为仙源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双龙区鲁城、仙源、黄龙、大杉四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仙源镇。仙源是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仙源镇产优质黔北麻羊,该镇的名优特产方竹笋、天麻畅销国内外。

官店官店镇人民政府驻地官店场,原在人朝坝(今官店村白果坝组老官店)。此地是古仁怀往桐梓、遵义的通道,道旁有一旅馆,经营有方,十分讲究,过往官商喜欢进住,年久人称官店,继之,整个人朝坝都叫官店。其后,因洪水泛滥冲毁店铺,场逐迁对岸王二份,并将其改叫官店,人朝坝便称老官店。崇祯二年(1629)前,官店属仁怀县丁溪里,其后属小溪里。民国五年(1916)设习水县第六区(驻地放牛坪),官店属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第六区署迁官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习水县设4个区,官店属第三区(驻地温水)。民国三十年(1941)设官店乡,仍属第三区。1950年2月1日习水解放,官店仍为第六区。1951年初,官店为第七区。1958年9月,官店区改为官店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官店区,1992年7月,以原官店区的官店、里师、何村三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官店镇。官店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镇境内有红军烈士墓和红军烈士纪念塔。

寨坝寨坝场是寨坝镇的驻地。清同治元年(1862)闰8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石达开部西进四川在綦江东溪一带遭围攻,遂折转经条台岗至今寨坝地区。寨坝是一盆地式的田坝,当时没有几家民房,于是太平军就在坝内搭棚安营扎寨,义军走后,当地人利用未折毁的寨棚开始赶场称寨坝。其后房屋渐多,形成集市,人称“寨坝场”。1932年,在寨坝设第七区。1946年,国民党曾设寨坝区,驻两路口。其后撤销寨坝区,特其辖地并入第三区(温水),直至解放。解放初,寨坝仍为第七区。1950年7月,寨坝改为第八区。1956年改称寨坝区。1958年撤区建寨坝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寨坝区。1966年改为寨坝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寨坝区公所。1992年7月,在建镇并乡撤区中以原寨坝、两路、条台三个乡地域为辖地,建立寨坝镇。该镇习源村是习水河发源地。

民化民化乡人民政府驻地叫丰村坝。该地很久以前周围是山,中间是深谷,洪水把大量泥沙带下山,年久便沉积成“坝子”。因此处大量生长枫树,故名“枫村坝”、简称“枫坝”。此坝平坦肥沃,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农作物年年丰产,当地人便把枫村坝改为“丰村坝”,简称“丰坝”。民国初,现民化乡地域分属民生乡、民治乡和平化镇。北伐战争(1926)后,分别取民生的“民”和平化的“化”组成“民化”一名。土地革命时期建立“民化联保”,抗日战争时期改称“民化乡”,直至解放前夕。解放初,人民政府建立民化乡,属赤水县土城区。1958年建立“民化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随土城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82年,恢复民化乡。1992年7月,以原土城区的民化、龙宝、三元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民化乡。

二郎二郎乡人民政府驻地二郎坝,古称校场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十二日,合江路总兵吴广奉命率兵平播到今二郎地区,周边罗国民、罗国显、安銮等头目共率兵万余来降。吴广择其壮者从军征播,在此练兵40余天,故得名“校场坝”。清顺治四年(1647),王阁公奉旨征剿张献忠余部石可成。阁公委两个儿子为先锋,兵分两路,一路从四川古蔺发兵,一路从桐梓出发,会师于校场坝。三月,石可成兵败被擒而斩首示众。阁公二子英勇善战,大获全胜。为纪念王氏兄弟领兵会师(古时儿子称“郎”),将校场坝改名“二郎坝”。明崇祯二年(1629),二郎坝为仁怀县二郎里驻地。清雍正六年(1728),二郎里随仁怀县由四川改属贵州。从此,不管建置怎样变化和辖区如何划分,二郎坝都先后是里、保、团乡、区、管理区、人民公社、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1965年,桑木区公所迁驻二郎。1992年7月,以原桑木区二郎、莫洛、沙坝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二郎乡。二郎乡有百年教堂,万亩李花。

二里二里乡驻地二里场。明崇祯二年(1629),仁怀县,丁溪里分为丁山里和小溪里。现乡政府驻地原来只是一个百余人、对面店铺的小街,小街南北走向,街西排房及居民属,二郎里,街东排房屋及居民属小溪里,一街分属两里,故小场定名为“二里”。二里原属仁怀县,1965年11月,随永安区划归习水县管辖,时称“二里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二里乡。1992年7月,以原永安区的二里、兴隆和观摩三个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二里乡。二里乡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境内有红军烈士墓5所。该乡兴隆场还有解放黔北时进行激烈战斗的李家寨遗址。

三岔河天堂坝是三岔河乡的驻地。1992年7月,在建镇并乡撤区中,以原良村区的三岔、顺江、师子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三岔河乡,先驻原顺江乡驻地转龙台。1994年,经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选址天堂坝,新建乡人民政府办公楼。据传,四五百年前,习水河上胡礁塘中的水经常翻滚变黑,犹如蛟龙现身,人称现天色(一当天色一变,就会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就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灾难。为求神保佑,人们便在河岸上建庙并塑天公天母和地皇神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乡民都要杀猪祭奠。时日已久,人们把这里叫“天堂”,是一块习水河谷中的小田坝。1995年7月,乡人民政府新办公楼建成迁入,此地取名为“天堂坝”。由于原三岔乡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仙台而远近闻名,为提高乡的知名度,故把新建乡定名为“三岔河乡”。

大坡大坡乡人民政府驻地叫大坡场,始建于清朝末年。清同治元年(1862),当地人在现大坡场河对面的“大村”赶场。后因火焚,由未到石阡县上任的知县袁超提头并出资,在现址修了几间门面铺子,后来不断发展,居住人增多,形成集市。因其后有座山叫大毛坡,民国期间有一保长在坡上修建一间四面均为正面的房屋,叫“大坡头”,故现址上形成的集市叫“大坡场”。民国三年(1914),大坡属仁怀县丁山里。民国二十四年(1935),大坡为三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大坡属习水三区(驻地温水)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改联保为大坡乡。解放后,1950年重建大坡乡,1958年建立大坡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温水区的大坡、小罗、龙灯、典礼四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大坡乡”。该乡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飞鸽景区。习水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

双龙双龙乡政府驻地双龙场,原名叫回龙场。据传,清光绪年间,一黎姓武将奉旨带兵来回龙场压王洪森农民起义,他看了回龙场地形,说该地叫回龙场不妥。因该地两条约五公里长的山梁(指金家杉林和后坪),宛若两条巨龙汇聚于此,故朝迁黎姓官员赐名“双龙场”。据有关族谱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宋代就有人在此地繁衍生息,清代双龙场属仁怀县小溪里,民国初双龙建联保。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后,建立双龙乡,属习水第三区(驻温水)管辖。1950年7月,建立第六区(驻地双龙场)。1958年,双龙区公所迁至仙源,双龙场仅为双龙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恢复双龙乡。1992年7月,以原双龙区的双龙、保丰两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双龙乡。该乡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有7位红军牺牲其境内,2006年在双龙场后山建起红军烈士陵园。

桃林桃林乡人民政府驻地桃林场,原叫“放牛坪”。明末,在黄连树垭口有一集镇叫双龙坪、住户约30家,每家的牛都赶到门闩垭的草坝上放,久之,此地被称为放牛坝。清初的一天,双龙坪民房失火,住户烧光,唯有耕牛全部安,全跑到放牛坝。此后,当地人认为这里是宝地,多在这里建房,形成集镇,习惯称它“放牛坪”,原双龙坪改称旧场坪。1929年夏,当地名流刘克超、任北枢、马淮川、裴良玉、王家瑞、任薰陶、钟之伦7人聚会一起,认为放牛坪这个名称不雅,商议改一个雅一点的名称。最后清末秀才刘克超说:“舜帝曾经牧牛于桃林,‘牧牛者,放牛也’,不如把放牛坪改为桃林的好”。在场者一致赞成这一改名,其后书面报告当时的习水县政府。1929~1930年,习水县实行乡镇闾邻编制时,放牛坪镇正式改为“桃林镇”,“桃林”一名首获官方认可。民国五年(1916)至民国二十一年(1933),桃林为习水县第六区驻地。1936年桃林镇改为桃林联保,1941年又改建为桃林乡。1992年7月,以原官店区的桃林、天龙、沙溪3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桃林乡。

坭坝坭坝乡人民政府驻地叫坭坝场。清道光十一年(1831),此地名为“三虎庙”。后在此修一场,多余下午至晚间才能赶场,取名“三阴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川一神汉宣称:“要使本场热闹,非用繁华场镇的泥土不可”。于是,当地一贺姓人到60里外的东溪镇取泥土带回,埋在三阴场街心,又加上三阴场东面有一片大田坝,故改名为“坭坝”。民国时期,坭坝先为联保后为乡。解放初,人民政府在此建坭坝乡。1958年,改建坭坝人民公社,随后“三分三合”,1970年至1992年6月,均维持坭坝公社、管理区和乡的建制。1992年7月,以原寨坝区的坭坝、荣龙、棕山三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坭坝乡。

程寨程寨乡驻地程寨场,曾叫映江场。宋朝末年,袁世盟奉命带兵平定今程寨一带后,程姓族人便在此安居。1920年,程姓先在小河坎(今大合水小学对面)建一小集,但人少物稀、冷落萧条。1932年4月,程姓10余人筹款集谷买地,在今程寨场老街地址建一新场镇,定名“映江场”。门面增至30余个,客商增多,热闹非常。程姓为表族人建场之功德,将映江场改名为“程寨场”。1932年4月,在此设映江乡,属习水县第三区(驻东皇)。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程寨场设江汉门联保,映江乡属之。民国三十年(1941),建程寨乡,直至1949年。解放后,1950年2月至1957年6月,设程寨乡,属东皇区。1958年8月,程寨并入“太阳升人民公社”,设程寨管理区。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建程寨人民公社。1969年3月,撤区并社,在程寨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70年春、恢复东皇区,又改还为程寨人民公社。1984年5月,再改为程寨乡。1992年7月,以原东皇区的程寨、石门、红旗、大白塘四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程寨乡。乡境内有大白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临马临工业经济区驻地马临场,古称双龙场,又名蚂蚁沟。双龙场因双龙庙(今马临中学地址)而得名。据民间传说,现马临之地建集镇之初,场赶不起来,后经一“风水先生”选定“黄道吉日”,到原集镇旧址(今五一村马桑嘴)取土,将其播撒到新建街道上,至此场就赶起来了。由于所取土中有许多蚂蚁(另有一说是,明朝时期,罗氏祖先修造坟墓时,挖出一大窝蚂蚁,因当地处于夹沟)故取名“蚂蚁沟”。民国五年(1916),分别在蚂蚁沟和临江庙设立马蚁乡和临江乡,均属赤水县第七区。此后设镇和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马蚁乡与临江乡合并,各取第一个字为名,设立“马临乡”。解放后,于1958年,建立“上游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马临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马临随隆兴区由赤水县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设隆兴镇马临管理区。1998年11月,根据中共习水县委、习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马临工业经济区。

以下是几个偏复古风格的手工银饰店名,供您参考:

银杏阁:银杏是古老的树种,寓意长久的历史和文化,与手工银饰的复古风格相得益彰。

星月楼:星月是古代文化中常见的诗意表达,楼则象征着高处远望。这个店名寓意着手工银饰的高贵和神秘。

海棠阁:海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花卉,寓意着美好和纯洁。阁则代表高雅和典雅,与手工银饰的风格相契合。

紫藤阁:紫藤是一种优美的藤本植物,其枝叶缠绕,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阁则代表高雅和典雅,与手工银饰的风格相得益彰。

梧桐居:梧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老树种,被誉为“君子树”。居则代表安居乐业,与手工银饰的风格相契合。

这些店名都富有文化内涵和复古风格,可以为您的手工银饰店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品牌形象。

墨戎苗寨|历经磨难,心怀彩虹

意外,总是不期而至

2021年7月底,周边县市爆出确诊新冠疫情消息,古丈县墨戎苗寨景区激发强烈的责任意识,全员上下行动,全员动员摸排,并第一时间发出了闭园的通知。29日下午14:00时许,整个景区停止接待游客、立马着手对整个景区进行全面彻底的杀菌消毒、对和已知有感染者的团队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并安排所有员工进行核酸检测等等,积极主动的配合党和政府的紧急抗疫措施。

一夜之间,游人如织的墨戎苗寨,竟成了新冠疫情的重灾区

一声令下,生机勃勃的苗寨风情,竟陡然变成了一副静止画面

但是,我们没有气馁,我们使命在肩。我们深知: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不会忘记,那些可爱又可敬的一线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为了守护墨戎苗寨人民群众的 健康 、安稳,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顶着近40度的高温,义无反顾的赶到了现场,在极短时间内就妥善的安排了数千人的交通管控、组织检测、妥善隔离、物资保障等工作,为我们留下了这世上最美的逆行身影

向你们致以最为崇高的敬礼!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我们的员工和村民,虽然被隔离在吉首、古丈两地十余个隔离点,但是,通过各种媒体,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踊跃的捐款捐物,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政府分配和 社会 各界捐赠的物资,深受感动,让我们切身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 社会 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所以,我们更加坚信:

黎明之前,总是黑暗;风雨之后,必见彩虹!

让我们一起期待,生机盎然的墨戎苗寨满血复活、重获新生!

西江千户苗寨在哪里 西江千户苗寨相关介绍

1、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2、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尝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3、2017年12月,西江千户苗寨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2020年2月,待疫情结束后至2020年12月31日,景区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

贵州最佳苗寨深度游路线——雷公山:迷失在星罗棋布的苗寨王国

民族村寨 旅游 ,是贵州 旅游 的一大看点之一。其中,苗寨是贵州民族 旅游 代表景观。贵州苗寨成千上万,但是大多数游客却只选择了商业化最严重的西江苗寨。那么如何才能包揽苗寨之美呢?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条苗寨深度游线路,这条路线就是位于苗岭之上的雷公山路线。

苗岭是贵州最长的山脉,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界线,横跨安顺、贵阳、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由于贵州的苗族大部分居住在此,因而取名为“苗岭”。苗岭的最高峰为雷公山,这里是贵州最佳的苗族 旅游 地。雷公山区覆盖的地区涉及凯里、丹寨、麻江、雷山、台江、剑河、榕江等县市,基本囊括了贵州最精华的苗寨群。而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雷公山腹地的苗寨路线,主要集中在雷山县。该线路的第一段就是沿着巴拉河逆流而上。

巴拉河为清水江(沅江)支流,全长141公里,发源于雷公山,流经雷山、凯里,最终在台江施洞汇入清水江。从凯里市出发,沿着巴拉河逆流而上,会一路上经过许多古色古香的苗寨,比较著名的是南花苗寨、季刀苗寨、郎德苗寨、固鲁苗寨、 掌批苗寨、掌坳苗寨,最终到达新桥苗寨。除此之外,巴拉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十分适合避暑、烧烤、徒步、骑行和露营。我觉得将巴拉河称之为苗族的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

之下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比较有特色的几个苗寨。郎德是雷山县的北大门,巴拉河绕东向北而流,主要有郎德上寨和下寨。这里依山傍水,是州内最早对外开放和最著名的苗寨之一。郎德上寨的建筑比较古老,成为了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较著名的有苗族民族英雄杨大六的故居以及露天博物馆。1997年,郎德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奥运圣火经过此地。

大塘的新桥苗寨至今仍保留有唐代的头饰、宋代的建筑、明清的服饰,还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歌舞,以及刺绣、编织等原始的手工工艺。新桥苗寨最大的特色就是水上粮仓,全寨共有153户居民,建有47座水上粮仓。除此,新桥苗寨的服饰也十分特别,有“超短裙之乡”的称呼。

雷公山是贵州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苗族的圣山,海拔2178米,目前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最有价值的就是“活化石”植物——秃杉。雷公山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强的保护区,也是中国亚热带唯一的天然秃杉研究基地。这里的自然风光十分原始,有高山杜鹃林、夕响水岩多级瀑布、响水岩山地水库、高岩大峡谷等景观。

而在雷公山的深处,依然分布着大量的苗寨,这些苗寨几乎与世隔绝,成为雷公山区最后的世外桃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乌东苗寨、雀鸟苗寨、格头苗寨、白岩苗寨、水寨村等。从雷山县城出现,沿着巴拉河东源前进,最先出现的就是 排卡苗寨。排卡的芦笙闻名于世,全寨有12户“芦笙世家”。排卡的芦笙做工精湛,形体光滑,玲珑精巧,颜色素雅,音质圆润,被誉为“芦笙制作之乡”。排卡村著名芦笙匠人莫厌学因制作技艺超群,是国家级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之后就是著名的乌东苗寨,位于雷公山西北山腰壑谷中,在寨中翘道可见矗立于云遮雾绕中的雷公山顶峰,是通往雷公山的必经之地。2008年,乌东苗寨被中国国土经济协会列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乌东苗寨的倚山傍溪,吊脚楼十分具有层次感可谓“山明水秀”。

最后进入雷公山最核心的区域——方祥乡。这里地处雷公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全部属于雷公山保护区核心区,这里人迹罕至,有许多古老的苗寨。这里有著名的雷公坪景区、格头苗寨(原始秃杉群自然景区)、毛坪猴子岩、姊妹岩及毛坪河、迪气七里冲瀑布群、河流环绕的水寨村、乌芒瀑布群等景观。

方祥乡西南部的格头苗寨,格头村是保护区内秃杉分布最集中、最连片的重点区域。寨中有一棵直插云霄的秃杉树,高40米,被誉为“秃杉王”,村民奉为“护寨树”。秃杉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是世界稀有树种,被学术界称为“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是雷公山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发源于雷公山的乌密河从村寨中蜿蜒而过,吊脚楼沿着乌密河依山而建。

游览了雷公山腹地,就可以进入雷公山的东环线了,主要属于雷山县的西江镇,是由原来的黄里乡、白莲乡、大沟乡和西江镇合并而成,共有24个村,58个自然村寨。目前,只有西江千户苗寨开发了,其他苗寨还十分原生态。现在就首先来介绍一下西江苗寨吧。

西江苗寨是由平寨、白岩、羊排、东引、乌嘎、水寨、南贵、也嫣八个自然村寨组成。分别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两岸的高山峻岭之上。至今,已发展为1000多户人家,约5000余人,因此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最壮观的就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建设在梯田之上,层层落落、依江而建,层次感十足。游客可以在西江观景台远眺西江全景,也可以深入这些吊脚楼之间,静观苗家人朴实的生活。

在西江苗寨的周边,还有许多十分精品的苗寨,这里首先要提到控拜苗寨。控拜村是雷公山地区传统的银匠村,被誉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作坊、银匠。银饰是苗族三宝之一,如今银饰锻造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控拜村的银匠技艺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极少外传。如今,控拜有两位银匠大师,一位是龙太阳、一位是杨光宾。到了控拜村,除了可以深入了解银饰文化,还可以亲自去体验银饰打造,捉稻花鱼,吃原生态的酸汤鱼等。

除了控拜之外,西江附近还有黄里苗寨、开觉苗寨、干荣苗寨、羊吾苗寨、小龙坳苗寨、白岩苗寨、干荣苗寨等值得一游的苗寨,这些苗寨都没有开发,没有门票。其中黄里苗寨是西江的第三大苗寨,从县城到千户苗寨西江的公路经黄里寨而过,交通十分方便。2013年8月,黄里村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开觉苗寨和西江只有一山之隔,距离西江苗寨7公里,但是却是低调淳朴、宁静自然;小龙坳苗寨地处雷公山半山腰,吊脚楼呈鳞次栉比状,从远处观看,十分壮观

以上介绍的内容,只是雷公山的核心地区。整个雷公山还涉及到了丹寨、台江、剑河、榕江等县,其分布的苗寨也是星罗棋布。雷公山地区因为其生态自然原始,民族风情纯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在当今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雷公山依然保持着“遗世而独立”,成为人们洗涤心灵、放松自我的世外桃源。

贵州苗寨旅游景点

1、岜沙苗寨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距离从江县城南边约8公里处有一个神秘的寨子——岜沙苗寨,此苗寨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是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

2、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是鼓楼之乡,也是歌舞之乡,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喜庆事,侗族居民则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众多当地民族特色文娱活动。

3、下司古镇

下司古镇景区位于黔东南州府凯里市经济开发区下司镇,毗邻清水江,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一座尘封的驿站、吃货们的美食天堂、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多元文化融合共生。

4、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而青岩古镇则成为来筑游客避暑首选地。这座古镇,始建于明朝年间,因明朝屯兵而建镇,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

5、镇远古镇

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下辖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都城,它被东西方游客亲切的誉为“东方威尼斯”。历史上“八大会馆”和“十二戏楼”仍然保存完好。

-贵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7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