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所载:“璧,瑞玉,圜也。”《周礼》记有:“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在近七千年的漫长岁月之中,玉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中就有数量较多且制作较为精美的玉璧发现,其后绵延发展于殷商、两周直至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玉文化繁荣的两汉达到鼎盛。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汉代玉璧通常尺寸较大略厚、剖面平直,边沿较战国为宽。用玉质地较佳,多用深绿、灰绿色青玉以及白玉。器物表面呈现出灰白、褐红、绿等色彩,这与玉器对外来离子的吸附有关,也就是常说的沁色。汉代的玉璧主要用于礼仪、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来装饰墙壁或作为嵌饰装点铜枕和带钩;一些较小的玉璧用作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称作系璧。此期玉璧按形制可分为六式:一式,玉璧表面光素无纹,又称素璧。二式,玉璧表面布满一种纹饰,如蒲纹、谷纹、云纹、齿纹乳钉纹、列星纹以及各种镂空纹饰。三式,多层纹饰玉璧 即在内层简单的谷纹或蒲纹之外,另有一层相互交缠、分布匀称的图案化兽面纹或凤鸟纹,此外在两种纹饰之间有饰以一组绳纹。四式,出廓璧,即在二式、三式玉璧的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镂空纹饰。镂空纹饰的内容主要有龙纹、螭纹以及“长乐”、“万寿”、“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五式,双联璧,为两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六式,重环璧,即把玉璧透雕为大玉璧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状。
《周礼》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谷纹、蒲纹是汉代玉璧上最常见的两种纹饰,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涡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此期谷纹、蒲纹颗粒较大且排列整齐稀疏。谷纹、蒲纹的制作方法相近,皆为用横线或斜线把玉璧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打格),在加以修琢而成;无非前者用细线打小格,后者用浅而宽的粗线打大格。汉璧的地子较战国时为浅且琢磨不甚精细,一般都留有打格的痕迹,蒲纹的格痕常有玻璃光出现。这两种璧多是战国和汉代的,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二十厘米的不多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四溢,做工极精良。
壁是祭天的礼器,也是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等级的标志。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新石器时代,玉器作为祭祀苍天的礼器(学术界另有一种为鬼神食物的观点),汉代玉器已经从早期的祭祀之用,变为礼仪、丧葬和装饰的功能,到清代已演变为多种用途,而饰品颇多。
明代玉璧数量较前三代多,多选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体大多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不少谷纹和云纹。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明代玉璧主要为佩戴之用,具有一种精巧之美。
汉代青白玉谷纹壁,玉质灰青,包浆满布。两面纹饰相同,璧肉利用减地与浮雕技法满饰排列有序的谷纹,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充满秩序的律动感让人视觉愉悦。在战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镶嵌品、礼仪品及馈赠品。此壁工艺古朴大器,纹饰精美,排列整齐,十分漂亮,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
玉璧的用途:
1、作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
2、作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周礼春官宗伯·典瑞》所云:"子执毅璧,男执蒲璧"之类)。
3、作为佩饰。
4、作为珐码用的衡。
玉璧的这些用途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都存在,都可以从古文献及现代考古发掘实物中找到证据。
扩展资料:
玉璧的六式造型
1、一式:玉璧表面光素无纹,又称素璧。
2、二式:玉璧表面布满一种纹饰,如蒲纹、谷纹、云纹、齿纹乳钉纹、列星纹以及各种镂空纹饰。谷纹玉璧,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外径116、内径43、厚04厘米,青玉质,有白色斑点,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廓内布满排列有序的谷纹,纹样精细。
3、三式:多层纹饰玉璧,即在内层简单的谷纹或蒲纹之外,另有一层相互交缠、分布匀称的图案化兽面纹或凤鸟纹,此外在两种纹饰之间有饰以一组绳纹。
兽面纹、蒲纹、绳纹玉璧,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外径212、内径22、厚06厘米,青玉质,器两面纹饰相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外区为兽面纹,内区为谷纹,中部以绳纹相隔,雕琢规整。
4、四式:出廓璧,即在二式、三式玉璧的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镂空纹饰。镂空纹饰的内容主要有龙纹、螭纹以及“长乐”、“万寿”、“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
双龙谷纹璧,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通长259、外径134、内径42、厚06厘米,玉质晶莹洁白,玉璧两面琢刻谷纹,缘周起棱,璧的上端有透雕双龙卷云纹,纹样精美,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的珍品。
5、五式:双联璧,为两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器形独特少见,迄今仅有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长124、通高76、璧径62、孔径2、厚04厘米。
黄白色青玉,有白斑,背面受沁有剥蚀,两圆璧外切并连,相连处上下方均有透雕附设纹饰,两璧形制相同,饰谷纹,下方附设一对展翅相对的透雕凤鸟纹,上方为卷云纹,造型别致,为汉玉少见。
6、六式:重环璧,即把玉璧透雕为大玉璧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状。如河北定县40号墓出土的一件,长67、宽36厘米,玉为青褐色,两面纹饰相同,内含云纹小玉璧,外套谷纹大玉璧,璧外侧透雕对称凤鸟纹,凤圆目尖喙,身体卷曲,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一、看资料:优质玉材关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绺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级的要素,不该无视。
二、辨外型:外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议玉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型是由功用及玉坯形状决议的。其份额权衡要恰当、匀称而不呆板。
三、鉴纹饰:纹饰是玉器的装修,它的美丑简单为大家察觉、感触,通常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求,或许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用的需求。装修要看布局、规矩、繁简、疏密等处置,凡布局规矩有条有理、一致调和即是美的,具鉴赏价值。
四、析技能:技能是由料变为器的技能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实知道,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刻工流通必定是美的,反之,呆板柔弱、牵丝攀藤则保藏价值会锐减,应慎重处置,不行轻率集之。
五、品艺术:艺术是每件玉器所寻求的最高境地,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体现,具有丰厚的保藏价值;反之,徒具形骸,一味摹古者都是违背艺术美的著作,鉴赏价值就差劲得多了。
六、观立异:仿古玉器中含有两大类艺术形状:立异与仿古。这也是中国绘画、雕塑以及技能美术中普遍存在的表象,玉器概莫能外。立异的或仿古的玉器都是保藏价值与鉴赏价值兼具的。
当然有,只不过比较少,具体如下:
玉壁是祭祀的礼器,玉璧礼天,代表天圆,玉琮礼地,代表的是地方。古代玉璧的存在横跨了整个中华历史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先秦时期,再到封建社会时代,可谓流传久远。玉璧是一种重要玉器,其使用年代之久,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纹饰随时代更替而变化着。玉璧是其它玉器无法相提并论的,故文化内涵也极为深远。样子收藏网介绍不同时期的玉璧工艺和纹饰特点。
考古发现,玉璧的出现可以上溯到距今约5、6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是由一种有孔石斧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湖流域的良诸文化,在其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随葬玉璧。这些玉璧形体较大,但不是正圆状,制作不够精细,多素面无纹。到商周时期,玉璧已广泛使用,其形制逐渐规整,纹饰也多起来了,流行双钩云纹、龙纹、凤纹。春秋战国时期,器形渐薄,谷纹、蒲纹代替了西周时期流行的双钩阴线龙凤纹,还出现了出廓璧(好孔边或肉质边附加镂空花纹)、连环璧(肉孔有两圈)。到了汉代,玉璧出廓部分愈边愈长,纹饰更加纤细精巧,出现了多层花纹装饰的玉璧和带吉语的玉璧,至此,玉璧的发展达到高潮。汉代以后,玉璧渐式微,形制纹饰多重复前代。
古代各个朝代玉器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外周不圆,或厚薄不均匀,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两面宽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边有斜坡。红山文化玉璧肉的边缘呈薄刃状,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缘薄,内缘厚,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这一时期的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特征大多是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为贵族专用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均为圆形,壁面平滑,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西周大壁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题材主要是龙、凤、鸟纹。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壁面纹饰,宽阴线斜挖成一面坡形状,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造型柔美,所用玉材多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阳玉、岫岩玉。
春秋战国时代,玉璧开始被大量用来作佩饰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多采用新疆青、白、碧玉。佩带的璧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不殓葬用或作为礼器用的壁直径则在15~25厘米之间。春秋璧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战国璧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传统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等创新制作,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结合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谷纹乳突饱满匀称,谷纹是在乳钉纹上加刻阴线而成。
汉代玉璧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青、碧玉为主,但璧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30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龙、凤、鸟纹较多。璧上的谷纹,蒲纹颗粒大而稀疏,起凸浅,谷粒上部浑圆。玉璧边缘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明显不同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同时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到了东汉,璧体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但数量渐少。
唐代玉璧一般两面均饰有纹饰,一面是谷纹、蒲纹,一面是兽面纹、蟠编纹,也有的一面为兽面纹、蟠编纹,另一面为花草纹。在纹饰的雕刻技术方面,刀工纯熟、流畅,用较粗的阴刻线雕轮廓,用细阴刻线陪衬,线条有时并不连接,但是它的走向趋势使雕刻的创意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美的满足、美的尽兴。唐代之后的玉璧礼仪意味渐渐变淡,生活气息越来越浓,成为人们日常佩戴的常见品种。
宋代仿古玉器兴起,仿战国、两汉的玉璧随之出现。玉璧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谷钉稠密模糊,谷纹旋转力度不够,谷尾呈圆脊形,与战国谷纹用细阴线不同。刻有龙螭纹的玉璧,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具有宋代龙螭纹的特征。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小型居多,大壁少,主要供佩戴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璧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无规律。璧面雕动物的,动物具有元代工艺的风格特征。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有出廓现象,镂雕也不乏精美之作。
明代玉璧数量较前三代为多,多选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体大都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不少谷纹和云纹。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明代玉璧主要为佩戴之用,刻工比较随意粗犷。
清代玉璧小型较多,璧身较厚,穿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壁。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这一时期无论朝廷、官方、民间,都很流行系壁。乾隆时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没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艺水品大大下降。
而当代玉璧又迎来了一个新高峰,如平安扣就是数千年玉璧的延伸,人们在祈盼平安美好的同时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和新的材质,出现了翡翠、玛瑙等多种玉料制作的各种玉璧,从而更加丰富了玉璧的内容,也使高贵的祭天礼器走下了神坛,深入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玉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历经了神秘高端的礼仪用器到简单普通的生活用品的转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蕴涵了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玉璧多为素壁,无纹饰无文字。
商代璧多饰弦纹。
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
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明清后出现“长乐”、“万寿”、“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
清代的玉璧有如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素璧,也称为苍璧,以北京故宫养心殿前玉璧最为典型。第二种是带有兽面纹和谷纹的璧,璧表面琢凸线组成的兽面纹和谷纹。这种兽面纹的鼻、嘴、眼的形状极具特色,是识别作品年代的标志。第三种是仿古玉璧,或仿汉代,或仿战国。第四种是琢有龙、凤等纹饰的玉璧,这种玉璧可以通过龙、凤的纹饰特征加以辨认。
玉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二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铭文不是文饰,是指在金属铸器,如鼎,钟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铸造或刻制的文字。
纹饰:
青铜器系:
饕 餮 纹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龙 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爬行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卷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仪礼·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画龙于衣。”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
亦称“双尾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 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虫离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秋战国。
鸟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玉器系:
许多古玉器上都会琢上一些花纹,这些花纹称为纹饰,每一种纹饰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和流行的年代,因此古玉器上的纹饰对古玉的断代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各种纹饰使玉雕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华贵,使人爱不释手。以下介绍一些重要的古玉纹饰:
谷纹:形状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其实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盼望。谷纹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谷粒排列稀松,不饱满,摸上去不“扎手”,是后仿的可能性较大。
涡纹:是圆形的几何图案,在一个圆面上饰有类似水涡纹线条的纹饰,此纹饰结构与金文中的明字结构完全相同。涡即为光的意思,而光必发自火,古时候记载有“火似圈”,所以涡纹实际上是一团火的形象,它始于商周,盛行干汉代。
兽面纹:兽面纹是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有牛、羊、虎等多种形象,都以程序化手法构成,它们有首无身,故叫兽面纹。盛行于商周,是图腾的代人类对动物崇拜的遗风,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叫云雷纹;
云雷纹或称雷云纹,是以连续的回旋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雷纹,雷云纹盛行干商和西周。
蚕纹:垂体屈曲,头圆,两眼隔突出,多用于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装饰,盛行干商代和周代。
螭纹:头部似猫而嘴较方,耳为“几”形下迭耳,或凹且小,或有角,或无角,五宫生动,眼睛较大,眼球凸起且圆,嘴部似凸起或三段式,还有的螭嘴细长而似锥,细身肥腰,尾部为卷丝状或分叉卷向两侧。汉代较为流行,宋代至清代均有制作,但是神韵与汉代相去较远。
勾云纹:勾云纹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这两种勾云纹均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宋代以后仿制的勾云纹较大,排列疏散。
柿蒂纹: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这一类纹饰多使用干战国玉器上,在汉代的玉剑首上也常有发现,在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
蒲纹: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说文》解释蒲:“蒲草,可为度也。”后人将这种雕琢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蒲续流行干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山形纹:其形状如“丁”字,两端俏不卷,正反勾连,仅见于汉代。
乳丁纹:乳丁纹在玉器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为乳丁纹,乳丁纹有可能是由谷纹变化而来的,出现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较少见到,明代使用较多,多装饰于玉璧和器皿 。
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形状如同凶猛威严的兽面。《左传》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琢于玉器上的饕餮较少,流行于西周至战国之间,多为一凶猛威严之兽面,仅有眼睛、鼻子,而无下巴,其含义可能是戒贪吧。清代乾隆年间有少量的仿制品。
弦纹:弦纹呈上半弧形式下半弧形,凡是两条半弧线构成之图案,通常称之为弦纹,弦纹流行的年代较早,上古三代就有,至宋明期间仍有制作。
蝉纹;为一蝉形,因年代不同变化亦较多。蝉代表着永生和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多用于随葬用的含蝉。也有少量的佩蝉和帽蝉。蝉纹从西周到清代,历代均有制做,但是以汉代为最佳 。
宝相花纹:宝相花不是一般的自然花卉,而是集中了莲花、菊花、牡丹花等花卉的形态特点,综合构成的一种象征吉祥的花纹,它与 佛教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在唐宋时期厂为流行。
蔓草纹:蔓生的花草构成活泼饱满的纹饰,带有一种欢乐的色彩,由于它连绵不断的造型特点,人们赋予它连绵不绝的吉祥内涵,蔓为带状谐音“万代”,流行于元代至清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