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寿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筑群,辖区内自然景观幽美,文物古迹荟萃。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截止2021年,北京明十三陵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且康陵是2021年4月28日首次向游客开放。除了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也就是说到现在明十三陵开放了四个陵墓供游客观。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但是因为陵墓类景区在传统观念中被人们心里排斥,所以不像北京其它五A级景区参观的游人数多,我自己安排的独立旅游团,都不安排十三陵景区,除非客人要求参观十三陵才安排。那么简单说说这四个开放的陵墓吧。
0、明十三陵神路(明十三陵总神道)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
神路门票:旺季30元(4月1日-10月31日),淡季20元(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开放时间:8:30-16:30。
1、明长陵(明成祖),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门票:旺季45元(4月1日-10月31日),淡季30元(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开放时间:8:30-16:30。
2、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定陵门票:旺季60元(4月1日-10月31日),淡季40元(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开放时间:8:30-16:30。
3、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坖(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昭陵门票:旺季30元(4月1日-10月31日),淡季20元(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开放时间:8:30-16:30。
4、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 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
昭陵门票:100元(康陵讲解并赠送康陵春饼宴体验券一张)
开放时间:8:30-16:30。
另外北京明十三陵景区还包含居庸关长城与银山塔林两个景区,顺便也说一下。
5、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居庸关长城门票:旺季40元(4月1日-10月31日),淡季35元(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开放时间:8:30-16:30。
6、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区城北30公里处,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西湖雷峰塔的风格,又有兔耳岭的天然公园之美。辽金以来北方佛教圣地,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位于昌平区北部,原名“铁壁银山”,因悬崖陡峭如同高大的墙壁一样,色黑如铁,而大雪之后漫山皆白,山色如银而得名。
银山塔林门票:旺季20元(4月1日-10月31日),淡季15元(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开放时间:8:30-16:00。
参观明十三陵玩注意事项(网上转载):
1、陵区内定为非吸烟区,严禁一切烟火。 严禁在树木、名胜古迹和公共设施上涂抹刻画,严禁攀登陵墙、围栏、明楼等建筑物。
2、在地宫里面参观的过程中,除了不能拍照外,还有就是尽量不要带吃的带喝的,应该不会有人在里面嬉戏打闹,毕竟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3、从“鬼门关”出来,出来之前要拍拍身上,跺跺脚,戴帽子的朋友最好也要拍拍帽子,然后男生迈左脚女生迈右脚跨过这个门槛,同时喊上一句“我回来了”。
4、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不要走回头路,在里面不要拍照留念,这里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点的墓地内部,一般人应该没有兴趣在里面拍照留念啥的,确实有点细思极恐。
5、如果是跟着导游团来的,那么直接跟着导游走就可以了,在这期间,导游也会向你讲述一些关于定陵的故事以及明朝的一些历史知识,当然了在进入地宫之前也会讲解一些注意事项。
6、如果有问题,找游客中心。游客中心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咨询服务;
(2)、设备出租:轮椅、担架、拐杖、童车、童床、玩具、雨伞;
(3)、免费服务:资料发放、针线缝补、冷热水饮用、失物招领;
(4)、商务服务:电话、传真、非处方药(有偿)。
俗语:
地下十三陵,地上明皇宫
歇后语:
十三陵的石头——站惯了的;不光溜
十三陵的石人——站惯了的
十三陵的石人张大嘴——没话
诗歌:
《颂十三陵水库》
郭沫若
其 一
改变自然面貌,
造成湖水山腰。
高堤大坝锁长蛟,
不准龙王乱跑。
勇士堂堂十八,
光荣榜上名标。
英雄人物看今朝,
十万大军欢笑。
其 二
领袖带头挖土,
人民不亦乐乎!
三山五岭齐欢呼,
苦战何能算苦?
要与洞庭比美,
昆明湖水不孤。
煌煌五字垂千古,
曰“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门票背后就印着郭文豪的这两首大作~)
十三陵的石头——不光溜
十三陵的石人——站惯了的
比喻:十三陵的石人
解释:站惯了的
解释:站惯了的
网友写的
沧海桑田亿万年
造化出
一块袖珍盆地
被朱家天子看出了妙趣
发誓:
生不能把玩,
死也要靠着那翡翠的山脊长眠
于是
十三根青青的手指尖
戴上了十三枚中华钻戒
袖珍盆地变成了
镶钻的翡翠烟灰缸
三百年以后
中华的慧心
洗去烟尘
在它的前端
幻化出一弘清池
散发出绿色的书香
邓顺天成见了
惊得合不拢嘴——
天然一块翡翠的巨砚!
批注:
收藏评分分享
山脉形状是自然形成的。但是其他的是雕刻形成。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仁宗朱高炽死后埋葬在献陵。陵寝中间有一道小山梁,使_恩殿和后面的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_恩殿为主,建为一进院落,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这座小山,正好从正面挡住陵园的明楼和宝城,民间叫它为“遮羞山”。
在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每座陵墓前都有一龟驮碑。即神功圣德碑。碑下以龟为趺(底座)。神话传说中龟是龙的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负重,就是龟。龟以长寿著称,自古受到人们的器重。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明成祖朱棣为了给自己选一块风水宝地当作长眠的寝宫,曾经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做了细致的实地考察,估计连二只苍蝇都没放过。经过一番严密的论证后,朱棣觉得自己万年之后躺在这里会比较舒服,所以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取“万年寿域”的意思,毕竟,皇帝的寝陵名字不能太“土”了。
明十三陵的地址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内的天寿山南麓。而明十三陵之所以坐落于此,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开始为自己选择修建陵墓的地方,因为他本人笃信风水,因此陵墓的选择可谓是一波几折, 历史 颇久。相传,当时朱棣选择了很多地方,最后因种种原因才选择了天寿山。据说当年朱棣手下的一位风水大师,最初提议将陵墓修建在一个叫屠家营的地方。但朱棣考虑到自己姓朱,而“朱”和“猪”同音,朱棣认为“猪”一旦进入屠宰场,除了被杀没有别的结果,所以朱棣马上否认了这个方案,后来又有人向朱棣提议,选在京西潭柘寺,说这里是千年古寺,必是一块风水宝地,朱棣起初也觉得潭柘寺这个地方不错,但当他亲自去潭柘寺查看一番后决定不在这里,因为他认为,潭柘寺虽然是千年古寺的所在地,但这里地形狭隘,山高谷深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其后,又选择在怀柔的羊山脚下,按说“羊”和“猪”应该是相安无事的,可是偏偏在羊山附近有一处叫“狼儿峪”的村子,这“猪”天天水灾“狼”身边,岂不是早晚会出事。后来还有一处则是门头沟的“燕家台”,但因为“燕家”与皇帝去世意境的“晏驾”谐音,所以也被否定。
最后朱棣看上了昌平的黄土山这个地方,他在勘察黄土山时发现,这黄土山前面有座村子叫康家坟,西边是一片橡子林,东边是一条清澈的干水河。朱棣认为这里前有康,左有橡子,右有水,这可是我们朱家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决定将陵墓修建于此,恰巧这一年又是朱棣的五十大寿那一年,所以又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明成祖朱棣皇后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派风水先生四处勘察才选定的万年吉壤。
天寿山山势连绵,龙脉旺盛,陵墓面南而立,前有明堂,背靠山峰,上抖下缓,山川河流都符合风水师心中所向往的那种龙,砂,水,穴相配合的场景。根据风水术,天寿山是完美的风水宝地。
朱棣经常实地考察后决定天寿山为皇家陵墓,所以十三陵再天寿山是天时地利人和形成的。
做皇帝的都比常人聪明,天寿山前视野宽广,后有三台,有始祖宗山,祖宗山右左后有护山,后面祖山多山龙头相朝。好几条来龙相习护。此处老赵看果然是风水宝地,如有说的不对,请给我指点,13773875533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陵,自明成祖开始,除明代宗外,历代明朝皇帝都葬在于此。那么为什么明朝皇陵要选在天寿山,这就和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有关。
风水是中国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因为会涉及到自身死后能否给家族后人带来繁荣,所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看重风水。
天寿山究竟有什么样的优势被永乐皇帝看重,并将这里定位皇陵,我认为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天寿山自身的成型和气势。
天寿山位于昌平北部,距昌平城区约十二公里。它南边是盆地,东西两边守扼山口,上陡下缓,地势险要。
天寿山主峰三峰并峙,中峰海拔七百五十余米,山前河水环绕,视野开阔;它的主峰和支脉,就像人的两支手臂,静静环抱盆地,犹如巨人般的静静守护;山后群山巍峨,层层叠嶂,和太行山遥遥相连。
这样的山势和地理位置,对古人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二、风水大师的堪与指 引。
“陵寝以风水为重,萌护以树木为先”,阴阳五行观念和风水堪舆意识是中国古人朴素的行动指南。民间尚且如此,就更别说皇家了。
所以,在古人看来,皇陵之地就需要四面环山,要有四相守卫,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而天寿山的山川布局犹如天设地造,完全符合风水五行之说。
所以经过多次堪舆,明初著名风水术士廖均卿进献了《山图表章》,天寿山自然就成了永乐皇帝的钦定皇陵。
三、永乐皇帝的心理因素。
天寿山因为山麓一带黄土深厚,在成为皇陵之前叫黄土山。
据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记载“陵故为康家庄,长陵之东百余步有土一邱,康老葬焉。康老者,国出以前人也。文皇帝卜斯地而作山陵也,曰:安死者,人之同情也!勿命去。”这是顾炎武在清初考察十三陵时的记载,可信度较高。
这位先朱棣一步安葬在天寿山的康姓老者,便是今天天寿山前十三陵镇皇泉寺村人,也就是当时的康家庄。
朱棣的这种强大包容的自信,在封建帝王中确实少见。而让康姓老者为朱姓皇帝守陵,不也意味着明朝万世永昌吗?
所以这种心理暗示,也许也是促使永乐大帝将皇陵定在天寿山的一个因素吧!
当然十三陵定在天寿山,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山水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民间如此,皇族更不例外!
这是一个相当广泛的题目。
十三陵的风水包含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相传这片皇家陵园是明代地师,江西风水先生廖均卿所点的风水地,个人对此并不以为然。当然对於先贤我无贬诋之意,但各位稍稍有研究风水的朋友也可以轻易在其中找出风水择地的几种基本缺陷。
至於北京最好的风水宝穴是哪一处个人觉得最为上选的是北京西南方的房山区。当然我并非北京的朋友所以我只能说出个大概沿著S326公路往西南走进去。我个人觉得这是要比十三陵好的风水地,燕山是北京算的上一等一的风水佳地。大概位置从燕化设计院前的圆环往内推两公里,此范围内堪称吋吋皆玉。抱歉我没去过京城所以我只能说个概略的位置,所以才会有两公里这样大的范围。一般现场择地通常会更为精准的。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大形大势的鉴别,请各位见谅。
至於十三陵实在不足取。我明白皇家择地必然不会草率,但是细细品味便能发掘出,诸多不合风水条件的地方。
现在就以这十三个皇家陵寝来说,我个人觉得只有庆陵勉强符合风水择地的诸多条件。还有一个尚称合理的位置便是思陵。长陵只是看起来气势宏伟的风水位置罢了。
细细品味便可明白我所说的部分。当然我个人还是驳斥十三陵是风水宝地的说法,当然这种立论也容易与先入为主的主流舆论甚至众多风水师的意见相左。但是各位如果细细端详泰半可以找出这个皇家风水地的缺陷的。如果各位把玩风水的朋友依然采人云亦云的方式来判断,那我是决不会与之争辩的。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明十三陵,是指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迄今为止很少有完整的帝王陵墓保存,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皇陵或多或少都被盗墓贼光顾过,那么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呢?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1原因一,先说一下政治环境,自从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自明太祖朱棣开始营建以来,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是禁地,而且有很多的护陵军队加以保护
尔后大明于崇祯朝亡了后过渡到清朝中间的时间段很短,没有给民间的盗墓贼留下太多的时间大范围的盗墓。而且在大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为笼络汉人也加以多明代的皇陵进行保护。而且部分还得到了专款修缮。
原因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明代皇陵自身的结构和防盗措施极为到位,这些感受只有你去过清代的皇陵和明代的皇陵后,加以对比,高下立现。比如清代的皇陵,清西陵光绪的地宫和清东陵乾隆的地宫及慈禧的地宫
他们的地宫构造相对简单,而且地宫的入口全都统一设置在宝城琉璃影壁之下,只要顺着往下挖就肯定能找到入口(金刚墙),而且清陵的埋入深度较浅,容易进入。
但明代的皇陵地宫就完全不一样了,从目前唯一发掘的定陵看,在官方背景发掘的大前提下,大张旗鼓的挖了将近一年,竟然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找到,要不是撞了大运,发现了一块指路石,估计定陵到现在也打不开
而且明代的皇陵的入口都不是固定的,不像清陵那么好找。然后就是明代皇陵明显比清代皇陵深很多,比如定陵的地下宫殿距地面竟然有27米,你想想,27米足足有9层楼那么深!故而极大的加深了挖掘的难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楼很少被盗的主要原因了。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2为什么清朝皇陵被盗不止,明十三陵却没有被盗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家和政治因素对于明十三陵的保护。
在明朝统治时期自然不会有人胆敢盗挖明朝皇陵。
而到了清朝,因为种种原因,清朝政府为了安抚明朝的遗民稳定国家统治,康熙、乾隆两代帝王都对明十三陵加以维护,不允许任何人盗挖。不过乾隆时期似乎对明十三陵进行盗挖,据传是乾隆把明十三陵的紫檀木大梁修缮了自己的宫殿。
而到了民国,国家动乱,军阀混战。当时驻守在北京城的军阀孙殿英便打起了盗掘清皇陵的主意(军阀盗挖陵墓筹集军资似乎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比如曹操),再加上清朝政府末年的腐败至极,人民对其十分痛恨,是被唾弃的对象,因此军阀孙殿英便用军事演习的方法来掩护盗掘清东陵。
但是两相比之,明朝因为驱逐蒙元号称得位无过其正,一直以来都是代表汉人的正统。明十三陵,作为明朝皇帝的陵寝,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自然没有人敢盗挖。
2、从陵墓本身来说
明陵宝城较大,地宫深且墓道弯曲。尤其是朱元璋的孝陵,堪称陵墓建造的典范。
与古代的墓室主要从山体纵向开口,向下延伸不同的是,明孝陵的整个墓室是从山体一侧取点,横向向内延伸。整个墓室周围全是巨石环绕,上方和周围全是细沙和碎石层。这种陵墓设计,不但给明孝陵设置了一条天然的山体屏障,更是比传统的流沙墓设计更为精密。堪称是盗墓贼的克星。
而与之相比的清陵。 清陵的宝城小,地宫埋深浅,墓道笔直,所以盗墓者只要从影壁向下挖掘就能找到入口。
3、其他原因
(1)明朝的遗子遗孙对于明十三陵的保护
首先,明十三陵在建造时,每个时期都有大批军队和将卒把守,即使在建好之后,明代的各朝子孙都对自己的祖陵保护有加,重兵护卫,这对盗墓者来说,几乎没有可趁之机。
(2)陵墓的地理位置。
清朝皇陵,康熙和慈禧的墓都在北京周边的河北遵化,远离政治中心,正所谓天高皇帝远,自然也就给了盗墓贼和军阀行凶的空间和时间。
然而,明十三陵却在北京城,对于此地无论是军阀还是盗墓者都有所忌惮。任何风吹草动都很容易被察觉到。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自然不会允许任何人盗挖明十三陵。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3明十三陵不被盗是因为难度高。 具体如下:
1、政治环境,自从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自明太祖朱棣开始营建以来,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是禁地。
而且在大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为笼络汉人也加以多明代的皇陵进行保护。而且部分还得到了专款修缮。
2、最主要的原因,明代皇陵自身的结构和防盗措施极为到位,这些感受只有你去过清代的皇陵和明代的皇陵后,加以对比,高下立现。
明的'农业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 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但是粮食有些地区不足,各区域之间经常调剂粮食。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中的一座—天寿山,总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在众多的帝王陵墓里,明十三陵算得上是保存得很好的一座陵墓,建筑雄伟,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保护这个文化古迹,特地把明十三陵设为重点保护文物。
黄帝陵里大多存有很多的古董文物,珠宝。是盗墓者钟爱**的陵墓。但是明十三陵却至今从未被盗过。明十三陵葬了多位皇帝,皇后等皇族,里面的珍宝自然是数不胜数,为什么盗墓贼们从未光顾?
首先,明十三陵的设计蜿蜒曲折,没有图纸,一般人进去之后,很难顺利逃出。这可能是盗墓者不敢去盗墓的重要原因。盗墓本来就是很危险的事情,不能为了区区钱财丢了性命。
其次,明十三陵一直被看管的很好,在明朝统治时期,肯定是严加看守。明朝没落之后,为了保护这个历史遗迹,不同时代的政府都对明十三陵很重视,明至清再到北洋和现政府,政府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毕竟这是国家财富的一部分,如果因为看管不严被盗了,这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再有,盗墓本来就是有违纲常法纪的,盗墓贼偷盗几个小墓,或者没被发现的古代皇亲贵胄的墓地,不被发现也就算了。如果有人盗了明十三陵这个全国闻名的黄帝陵,只怕会吃不了兜着走。
最后,明十三陵在选址的时候就有考虑,明十三陵坐落在很多的小盆地之间,此起彼伏,这就成了明十三陵的天然保护屏障。
当年,最有名的盗墓贼孙殿英路过明十三陵,都没有对明十三陵动任何心思。孙殿英那可是盗了慈禧墓地的大盗,当然,他也宣称,盗慈禧的陵墓只是因为个人仇怨。
不管怎么说,明十三陵能够至今还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就是最大的幸事,不管是它外观建筑,还是里面的葬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财富,对我们传承中华文化价值巨大。
1旅游与概论 的简答题
一、文化属性:1、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需求和欲望——文化因素,即足以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文化背景 2、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凝结着人类精神文化的“作品”,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3、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旅游设施的建设必须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做后盾,而科学技术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旅游设施必然具有异族文化特色。在向旅游者提供各项旅游服务时,必然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示出本国家、本民族和本地区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和现有的社会道德风貌(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言谈举止都会表现出一国居民的文化素养)
二、简述旅游的消费属性:旅游消费是一种高于平常生活的消费,是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消费,是可持续性的,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三、按区域和目的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个基本类型。国内旅游又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国际旅游有跨分为跨国旅游、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
四、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显著时代特征:旅客的大众性、地区的广泛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增长持续性、影响双重性,运作的综合性
五、旅游者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有旅游需求的动机,而且有一定的空闲时间和可支配的金钱
可能回答不够完善,仅供参考
2旅游与概论 的简答题文化属性: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
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
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
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消费属性:(一)旅游产品的涵义 旅游产品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它的特殊性产生于它的消费者──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的特殊性。旅游是由旅(旅行)和游(游览)这两个核心内容构成的。
而且在这两个核心内容中,游览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它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直接目的所在,而旅行则是实现游览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旅游活动中,如果把“游览”活动去掉,那么,这项活动就只剩下旅行了,而旅行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旅行并不等于旅游;如果要在旅游活动中把“旅行”活动抽掉,这也不叫旅游。
可见,“旅行”和“游览”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二者结合才能变成旅游活动。 根据上面对旅游活动的分析,旅游作为一种消费,就是由“旅行消费”加上“游览消费”而构成的“组合性消费”。
为满足这种“组合性消费”需求而整合出来的组合性整体产品。因此,旅游产品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由“旅行产品”加上“游览产品”而构成的“组合性整体产品”。
(二)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 旅游不同于一般休闲活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旅游消费的“组合性”。而这种“组合性”特点又使旅游产品成为“组合性整体产品”,呈现“珠链形”。
并且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都是传统产业(主要是各种服务产品生产行业)的一种产品。但这些构成“珠链”的每一个“珠子”本身却不能被称为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的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旅游产品是由各种传统服务行业生产的多种服务产品组合起来的“服务产品链”,而且由于这个“服务产品链”中的每个服务产品珠子都是某种“功能和作用”,所以,这个“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
综上所述,旅游产品就是“珠链式”的由多种“功能和作用”串在一起的“组合性整体产品”。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性”与“组合整体性”就是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
因为正是这两个属性使得旅游产品既不同于“独立性产品”,也不同于一般的“非独立性产品”。它是“服务产品链”,又可以被称为“功能和作用链”,也即“非独立性产品链”。
按区域和目的的划分,旅游可分为哪些类型:按目的归属划分,旅游者可划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如此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区域我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你了 旅游者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1、有“钱”,2、有“闲”,3、旅游动机的确立,4、旅游动机行程的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由金钱、时间和旅游动机构成的,缺一不可。
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显著时代特征: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在原有生活 核心业态的基础上,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从而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和能级提升,出现了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
3旅游文化的论述题急求解答,感激不尽1宗教,从某方面来说,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载体说不好听点,在某些特定领域,旅游业如果失去宗教的存在,可能会门可罗雀,生意惨淡
西藏,是典型的区域宗教旅游圣地在这个区域,全个自治区绝大部分都是"藏密"的信徒如果说雪域高原特有的风景吸引了游客前去,不如是遍布藏地大小寺院与全民信仰的独特民俗,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不管信众也好,看热闹也好,心灵的最深处,人们都清楚的知道,如果西藏没有了宗教,或者说不是这么全民信仰而生就的生活习惯,它会少了很神秘性
再如一些短线的,如广东的韶关南华寺,每年接待的各地旅客是没法计算的特别是在一些宗教性节日或法会之类的人们从四面八前来朝圣,却是为主,顺带着旅游
其实很明显,一些人如果去了宗教性旅游圣地的话,他们心里面最期待的,就是还有多久,可以于圣地礼拜这其实不仅限于佛教,道教
以梵帝岗为例,基本上是靠个宗教信仰的基督基地你能单纯地说,他们只是去看那奇妙的巴罗克式建筑吗?这几万人等待朝礼那罗马教皇的时间,如果去转悠,恐怕可以游看完整个梵帝岗了
道家圣地武当山,山险楼奇,独特的宗教建筑与文化,令来这时在的中外游客如醉如痴难道他们只是单纯的看山?我想,他们更想了解的是道教养生与保健的生活奥秘
有吏以来,宗教一直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寄托与向往很多人会说,自己什么都不信,但每当他们面临圣地的时候,他们是最诚恐诚惶礼拜的
2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纵观5000多年文明史,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炎黄子孙激动、奋发、自豪。
龙是最高尚、神圣、巨擘的象征,是神的化身,它可为人间遍洒甘露,消灾降福,带来社会安定和高贵繁荣。因此,舞龙早已成为中华大地和海外华人节日庆典,会景巡游务必演出的节目。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气势恢弘磅礴,雄浑豪壮,广于流传。
与舞龙同样受到炎黄子孙青睐的还有舞狮。狮子代表正义,化戾气为平和,驱魔避邪。象征着高尚、吉利和巨擘!它和龙一样是炎黄子孙崇敬的一种神兽!因而也和舞龙一样很早就出而今了民间节庆的日子里!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没有狮子出产,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的舞狮起源于什么时代,则无从稽考。有说是东汉时代从波斯传入,这种动物很得皇帝喜爱,于是就有狮子的塑像、画像、造像等出现,进而舞狮为戏。
舞龙舞狮在中国,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其形式、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在近代,龙狮运动更是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为侨居地原居民所喜欢。可以说,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有舞龙舞狮活动,舞龙舞狮已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力量。
现在,不仅仅是华人,就连“老外”也热衷于舞龙舞狮表演。在西方人看来,舞龙、舞狮是中国的人文和体育的集中体现。例如,舞狮表演中那些“奋起”、“疑进”、“抓痒”、“发威”等神态就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勤奋、乐观的精神。龙狮运动正在逐步普及开来,为世界人民所喜欢和接纳,发挥着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作用。
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4老师要我们解释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当然是不同的概念。
单纯字面看就不同,文化旅游中的旅游是动词而旅游文化中的旅游是定语来修饰文化的。 文化旅游可以看成目的性旅游的一种。
可以看成观光度假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探亲旅游等的分类。 文化是什么?历史,建筑,人文,民俗,饮食等都是一个地区文化的代表。
所谓的文化旅游是以领略当地历史和风土人情,鉴赏建筑风格为主的旅游活动。 但是当今抱有纯文化旅游的旅游者少之游少,旅游企业在历史文化的线路设计上也只是噱头。
历史,人文的东西少之又少,只是冠以历史文化旅游的名称,添加少数景点,其实换汤不换药。 真正的历史文化旅游是旅游层次的较高等级。
现今的中国旅游者还没有真正达到这种层次的需求。 旅游文化就不再赘余。
以上是个人的看法与解释。
5我国有哪些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一 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
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二 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三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七年,建楼、台、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二十余处,尤以康、乾御题七十二景昭著, 与自然山水相辉映,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 四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向以“三奇”、“四绝”名冠于世,其 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 神奇美景。
黄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名录。 五 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六 桂林山水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游区,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 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
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七 西安兵马俑 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 皇兵马俑博物馆。 八 苏州园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
九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十 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中国十大名胜之一,位于台湾中央属南投县鱼池乡的水社村。
6谈谈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的认识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7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成就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1北京: 故宫 长城 明十三陵等
2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大雁塔
3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
4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5陕西敦煌:莫高窟
6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7江苏南京:中山陵
8山东泰安:泰山
9山东曲阜:孔庙
10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