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红玛瑙和黄金能一起带吗

战国红玛瑙和黄金能一起带吗,第1张

可以。

关于玛瑙,中国人有两句最流行的话。一句是“玛瑙无红一世穷”,另一句是“玛瑙不带俏,纯属瞎胡闹”。

  先来讲红。在汉代以前的古代文献中,玛瑙被叫作“赤玉”。“赤玉”这个名称,至少说明两个问题:1、古代中国人认为玛瑙与玉类似,是十分难得的宝物;2、中国古时候使用的玛瑙多为红色,玛瑙红为上的观念,自古有之,绵亘数千年,并非现代中国人的专好。

  对玛瑙稍有接触的人,一般都听说过“南红”。南红是南红玛瑙的简称,是个约定成俗的说法。一般现在文玩市场所说的南红,指的是云南保山和四川凉山出产的红玛瑙。但在老玛瑙范畴,其实还有一种陇南以及四川阿坝地区出产的红玛瑙,也被划入南红家族,统称甘南南红。南红玛瑙在清代非常盛行。大家知道,清朝时但凡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要佩戴朝珠,朝珠最讲究的就是隔珠和背云。那么,清朝的朝珠配什么隔珠和背云呢从现存的清代朝珠看,用的最多的就是南红玛瑙。研究表明,清代南红朝珠所用的南红,最初是甘南南红,清中期后因为甘南南红原料几乎绝矿,逐渐改为保山南红。

  南红这个说法有点笼统,所以为了有所区别,玩家都会在南红前面加一个补充说明,用于准确描述其中的区别,比如凉山南红、保山南红、甘南南红等。在红玛瑙家族中,除了南红之外,还有其他三种常见的红色玛瑙,民间分别叫做西红、东红、战国红。

  中国文玩,讲究的是细节,细节决定藏品的价值和价格。东红、南红、西红、战国红,说起来都是红玛瑙,细节上却有差异,这也直接导致它们价格上的巨大差别。所以玩玛瑙,首先要把这个红那个红理清楚弄明白,否则东红当南红买,河北料战国红当北票战国红买,就算钱包再鼓,反复折腾几下最后也就只剩下两层牛皮了。

  南红现在特别火,我们先重点说说南红。大家如果去逛文玩市场,就会发现前些年昙花一现的黄龙玉踪迹寥寥,都被与时俱进的店家悄悄撤下了柜台,换成了南红玛瑙。心急的人一看柜台里面红彤彤一大片,都是南红珠子,张口就问价格。店家就报价说这个300元,那个200元。于是你每样选2颗,掏出1000大洋就想买单走人,却发现店家眼光中有些许鄙视,悠悠解释说:这个是凉山联合料南红,300元一颗;那个是保山南红,200元一克。你这才顿时窘得满头大汗,知道保山南红珠子原来是按克卖的,不按颗。

  那么,保山南红和凉山联合料南红之间,为什么价格差距这么大呢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观感上的差别,一般来讲,保山南红的红,显得更加均匀剔透,有半透明的果冻感,看起来很细糯,表面温润如玉。凉山联合料南红虽然也半透明,但看起来很楞,表面的光泽是那种晃眼睛的玻璃光,不像保山南红那样油润内敛。这是品相上的差别。第二个原因,是保山南红原料稀缺,出自有记载的清代老矿口,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沉淀,而凉山南红则是最近几年才发现的新料,论辈份论出身,都要差很远。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保山南红的优质原料稀少,现在市面上的保山南红新料,大都来自清代时弃之不用的尾矿和后来开发的新矿口,绺裂特别多,能加工利用的精料出料率特别低。往往一大堆保山南红原料,真正能够加工利用的精料少之又少。所以文玩圈有一句“无裂不保山”的行话,就是这么来的。参考:cnartnorg/24/2014-12-12/3341html

皇帝朝珠用东珠,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绿松石珠,均明黄绦。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 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

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据称佛教将108作为佛的象征。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

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

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

扩展资料:

配挂规定:

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皇帝朝珠用东珠,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绿松石珠,均明黄绦。

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均明黄绦。

皇贵妃、贵妃、妃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明黄绦。

嫔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金黄绦。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石青绦。

民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石青绦。

皇子福晋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均同。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石青绦。

民公、侯、伯夫人朝服朝珠三盘,吉服朝珠一盘,珊瑚、青金石、蜜珀、绿松石随所用,石青绦。

品官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命妇五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均可用朝珠,以杂宝及诸香为之。

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在庙坛执事及殿廷侍仪时准用,平时及在公署则不许用。

内廷行走人员不分品级均可用。这种制度到后期逐渐放松,晚清时连捐纳为科中书(从七品)者也挂朝珠。

_清代朝珠

清朝官职衣服上图案的意思

1、文官:

一品文官补子: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中,仙鹤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凰象征皇后,而仙鹤则官居一品。

二品文官补子:锦鸡。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其羽毛色彩艳丽,传说还能驱鬼避邪。

三品文官补子: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

四品文官补子:鸳鸯。鸳鸯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

五品文官补子:白鹇。白鹇鸟的形象作为五品官员补子,取其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文官补子:鹭鸶。鹭鸶亦称白鸟,陆机《诗疏》云:“鹭,水鸟也,好而洁白,故谓之白鸟。”鹭鸶是吉祥之鸟。

七品文官补子:鸂鶒。鸂鶒又称紫鸳鸯,是一种吉祥的瑞鸟。作为官员的补子,寓意百官要造福百姓。

八品文官补子:鹌鹑。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

九品文官补子:蓝雀。蓝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因此各种绶带成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2、武官:

一品武官补子:麒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仁厚祥瑞,又象征“武备而不为害”的形象。

二品武官补子:狻猊。狻猊是一种像狮子的神兽。作为武官补子当是取其勇猛之意。

三品武官补子:豹。在古代神兽排名中,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作为武官补子亦是取其勇猛之意。

四品武官补子:虎。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之气。老虎威武勇猛,古来颇受将帅崇拜。

五品武官补子:熊。作为武官补子的形象,取其阳刚之意。

六品武官补子:彪。在古人眼中,彪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补子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

七品武官补子:犀牛。用犀牛做武官补子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八品武官补子:补子同七品武官。

九品武官补子:海马。古代对最下层的军官要求颇高,既能指挥步兵陆战,又可指挥海军水战,因此以海马作为补子。不过这个海马可不是动物的海马,而是一种能在陆地行走,又能在海上飞驰的神兽。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

扩展资料: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官、武官两种。清代官服补子大体与明朝官服补子类似。不过清朝文官补服上的禽鸟与明朝最大区别是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只有一只,而明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则是两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补子则都只有一个走兽。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参考资料:

-明朝官服制度

清朝时代大臣官衣上的图案是什么意思

文官上边绣的是禽,而武将绣的是兽。根据上边绣的禽和兽,来判断官位品级的高低。现在人开玩笑说的衣冠禽兽可能就是从清朝的官衣来的。

谁知道清朝帝后和大臣(分级别)的服色和纹样分别是什么?

清代龙袍以明**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绣有九条龙。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龙袍,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比礼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帝王们穿着的龙袍,在现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敬畏与神秘的感觉。尤其对龙袍上制作精良、细腻、造型独特的纹饰图案充满疑惑,本文将对此做简单的介绍。  帝王的服饰上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如:龙纹、凤纹、蝙蝠纹、富贵牡丹纹、十二章纹、吉祥八宝纹、五彩云纹等等。这些图案只为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龙、凤纹向来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应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此袍严格按照繁缛复杂的清代服饰制度制作。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说明到了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鉴别清代龙袍主要从做工、面料和纹样三大方面来看。首先,龙袍的做工相当精细,所用线也非平常我们所见到的金线或者丝线,尤其缂丝工艺目前很难仿造。其次,清代宫廷服饰衣料的生产大多来自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极少部分由京内织染局织造。江宁(南京)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缎、神帛的织造;苏州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湖丝的品质最为优良,如绫、罗、纺、绉、绸等多由杭州织造。最后,龙袍上的纹样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些纹样多限于皇帝服饰之上,其他皇宫贵族服饰上均不可有此纹样,所以说纹样是鉴定龙袍的最好方法。 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一品 岁俸180两 服饰:红宝石帽顶,绣仙鹤  从一品正俸81两,加支 524两 图样:红宝石顶,绣麒麟 官职如:将军,提督 二品 岁俸155两 服饰:珊瑚顶,绣锦鸡  正2品67两,加支444两,从2品53两,加支324两 图样:珊瑚顶,绣狮子 官职如:副将 三品 岁俸130两 服饰:蓝宝石顶,绣孔雀 39两,加支204两 图样:蓝宝石顶,绣豹 官职如:参将(正) 游击(从) 四品 岁俸105两 服饰:青金石顶,绣云雁 27两, 加支114两 图样:青金石顶,绣虎 官职如:都司  五品 岁俸80两 服饰:水晶顶,绣白鹇 18两,加支72两 图样:水晶顶,绣熊 官职如:守备 六品 岁俸60两 服饰:砗磲顶,绣鸳鸯 14两,加支35两 图样:砗磲顶,绣彪 官职如:千总  七品 岁俸45两 服饰:素金顶,绣鸂鶒 12两 图样:素金顶,绣犀牛 官职如:把总八品 岁俸40两 服饰:阴纹镂花金顶,绣鹌鹑 23 两 图样:阴纹镂花金顶,绣犀牛 官职如:外委千总  正九品 岁俸35 两 服饰:阴纹镂花金顶,绣练雀 图样:阴纹镂花金顶,绣海马  官职如:外委把总 从九品及未入流 岁俸31两 服饰:阳纹镂花金顶,绣练雀 注:  1、以上均为正俸,京官例支双俸。又每正俸一两兼支米一斛。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俸米再加倍支给。  2、王公百官补服均为石青色,朝服、蟒袍为石青色或蓝色。  3、风宪官(御史)补服绣獬豸。 4、武官又有养廉银,如提督880两,下至把总100两。 素地片金缘朝服(背面) 5、清代官服制度: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朝冠顶珠见上表;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清朝大臣的衣服和顶戴花翎怎么分别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 中有正适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 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一、帽子: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 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伦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硕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一眼花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二、朝服: 1、亲王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2、官员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服。补服又分为文、武两种。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三、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根据清朝 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请问这两位清朝大臣穿的衣服叫什么名字

这是清朝官员礼服的一种,叫端罩;

也就是冬季穿着朝服、吉服袍外面的裘皮外褂。根据官员品级,质地各有不同。 端罩按《大清会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几种;按质地、皮色的好坏及其里、带的颜色等内容,又分为八个等级,以此来区别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皇帝皇太子穿紫貂、皇子穿黑狐…… 清朝大臣衣服后的肩皮叫什么

清朝大臣衣服后的肩皮叫披领。

披领是清代官服。其样式两隅略呈尖锐状,冬季用紫貂或石青色加以海龙缘镶嵌,夏季用石青加片金缘边制作。

其样式两隅略呈尖锐状,冬季用紫貂或石青色加以海龙缘镶嵌,夏季用石青加片金缘边制作。文武官员、内外命妇及皇帝,皇后穿朝服时配用。披领是戴在肩膀上的,夏季时,披领面料很薄,到冬季时,披领很厚,在文武百官的披领中,也是按品位来设定的。一品大臣,皇帝,太后和皇后绣龙。

清朝大臣的官服上可以出现龙吗?

清朝大臣的官服上可以出现龙。

清朝官服图案的正式称呼叫“补子”,它的作用是区分官员级别,以及是文官还是武官。文官的补子图案为飞禽,武官的补子图案为走兽。由于清朝奉行的是以文制武原则,所以基本上同个级别的官员,“飞禽”补子的地位要高于“走兽”。

除了飞禽走兽的补子外,清朝官服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子图案,那就是龙和蟒。多数人印象中都以为只有皇帝的衣服才能绣着龙,其实除了皇帝本人外,还有一些人也能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

扩展资料:

清朝官服上级别最高的是亲王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其次是郡王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以及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排在第三的是贝勒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排在第四的是贝子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排在第五的是镇国公、辅国公,图案为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上述都是清朝宗室爵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皇亲国戚。

除了宗室爵位外,清朝官员能得到的最高级别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这三者都属于超品(比一品官级别更高),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九蟒。排在其后的是子爵,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麒麟(同一品武官)。再后是男爵,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绣狮子(同二品武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235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