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曾为西瓜摊写对联“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

乾隆曾为西瓜摊写对联“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第1张

乾隆撰联“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据说,慈禧太后喜欢西瓜盅,夸奖做西瓜盅的御厨聪明,不负皇恩浩荡。

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此联写西瓜店,使西瓜的鲜活水灵,色香味呼之欲出,写得活灵活现,使人看后不禁流涎,引得买西瓜之人络绎不绝。相传明代大学士张居正小时候聪明过人。

因其汁多味美,甘甜爽口,形大,素有“瓜果之王”之称,是夏季佳品。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北京的,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北京的农业考古资料中也少有记载。西瓜是90年前在北京种植的。

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撰宁府上房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在恢宏的紫禁城里,曾经居住过二十四位有着不同性情、不同嗜好的明清皇帝,而在这些帝王们中间,有两个人却有着一种完全相同的爱好,那就是他们都特别喜欢玩玉。据说,故宫现今存留下来的三万多件玉器中,有二万多件都历经了这两个人的把玩和收藏,他们一位是执政时间长达61年之久的乾隆皇帝,另一位就是垂帘听政46年的慈禧太后。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正是关于这个晚清女人的故事。

1793年,一位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使臣带着大英帝国的礼物来拜见大清朝的乾隆皇帝时,喜爱珍玩玉器的乾隆回赠给他的是一只精工细作的白色玉如意。当时的马戛尔尼或许还不太明白,一个原本用来挠痒痒的物件儿,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推崇为一种挚爱珍宝。在他的眼里,这东西不过就是一块儿不怎么值钱的白色石头。然而,历史常常就是这样荒诞而又有趣,若干年之后,当一个外国人拿着一颗他们西方光彩夺目的钻石敬献给慈禧太后的时候,这位全倾天下的晚清女人面对这样一件从来没有见过的舶来品,同样流露出了一丝不屑的神情,她只挥了挥手,淡淡地说了一句:“边儿去。”也许在这位东方女人看来,这件喷射着火彩的洋人钻石远不如她收藏的那些石头们可爱。

慈禧太后一生有许多嗜好,她喜欢过年,也喜欢看戏。而她喜欢过年的真正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图个热闹和沾点儿喜气,而是更喜欢收年礼。每当别人送来的礼物,慈禧都会一件件地仔细过目,喜欢的就留下来用,不喜欢的就锁进仓库里。也许再不去看上一眼了。这些礼物包括细小的用品、珠宝、绸缎、衣服,应有尽有。慈禧从28岁与慈安一齐“垂帘听政”,到她74岁死去的四十六年里,每年过年都要收受礼物。有时候一年就能收到装满几个房间的礼物。因为礼物太多,慈禧设立了专门的收藏间,这也就是“锁在库内” 这种说法的来历。因为慈禧很在乎这些年礼,大臣们都把送年礼看作是巴结这位老佛爷谋求个人发迹的大好机会。

一次,一个人捧着一块产自缅甸的绿色玉石进献给慈禧太后,面对这个水润润、绿莹莹的小物件儿,慈禧的眼睛里忽然大放异彩,她迫不及待地大声喊了起来,“好东西!赏!”之后,这位进献者得到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赏赐。这件产自缅甸的绿色宝石就是“翡翠”。

相传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房,四面摆着檀木方橱,盛着大大小小的玻璃锦盒,那些用绣缎包裹着精致盒子里边就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珠宝,金银、宝石、珍珠、玛瑙、翡翠、数也数不清。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对翡翠西瓜。

翡翠西瓜什么样子?为何珍贵?一般人常常以为翡翠是绿色的,其实不然,除了常见的深浅不一的绿色,翡翠还有红、黄、白、黑、灰、蓝和紫之分,各色中又有深浅之别,一块同时并存有多种色彩的翡翠,不仅寓意丰富,也更加珍贵。传说中的翡翠西瓜正是由绿色、红色、黑色三色之分,据说,这对翡翠西瓜是生的瓜皮翠生生、绿莹莹的,还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瓜籽、红瓜瓤还能影影绰绰的看得见,可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据说,这对翡翠西瓜是在昆仑山自然生成的,而且雕琢得非常精美。慈禧对它可谓是爱若至宝啊!就是放在最坚实的柜橱里还是觉得不放心,后来,又加上一把机械锁。如果要想打开这把锁,你必须把钥匙插入锁心左转五次才行,如果方向转错了,或者多转少转了一圈儿半圈儿的,就根本打不开了。为了这对翡翠西瓜的安全,慈禧还特意派了几名亲信太监,三人一班,日夜轮流看守这间珠宝房。每到高兴的时候,慈禧太后就会让太监把翡翠西瓜取出来,在自己手里尽情地把玩观赏一番,她还经常向人夸耀说:“这对儿翡翠西瓜啊!你找遍天下也就这么一对儿。”

南湖菱是嘉兴著名的特产南湖无角菱,简称南湖菱,因其地处南湖而得名是菱中罕见的珍品,也有人依形称其为元宝菱、馄饨菱、和尚菱等。

民间传说

  关于它为何不长尖角,在民间有一个传说。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嘉兴,当地民众拿出南湖的菱给皇帝吃,当时的菱是有尖角的。乾隆皇帝吃的时候一不小心被尖角刺到了。乾隆皇帝下令南湖菱不能长菱角。第二年,南湖的菱便不再长角了。

乾隆和嘉兴端午习俗的传说

  乾隆皇帝首下江南,一时间秀水城(浙江嘉兴的旧称)的县官忙得团团转,想方设法搜集民间珍宝异物,以博得皇上一乐,可就是找不到一件上得台面的宝物。

  这一天,县官无心公务,悄悄来到北门外的望吴园茶室散心。喝着加了檀香橄榄的明前龙井,县官看到旁边有不少茶客围着一个人正听得津津有味,就靠过去听壁脚。原来,这说的是塘汇街上金记米行有一只翡翠蟾蜍,此乃稀世宝物,每年的端午节正午时分,把它放在一只竹匾里,它会放开四脚慢慢爬动,凡是看到过这只翡翠蟾蜍的人,这一年就会阳气充盈,金枪不倒。

  县官闻讯立即召集手下,来到塘汇街上的金记米行,要金老板交出异物。金老板看到这么多官兵兴师动众,知道在劫难逃,只得乖乖跑到阁楼上,将压箱底的那只翡翠蟾蜍交给县官。想想离端午节还有不多的几天时间,要是让乾隆爷亲自感受一下这宝物的神力,那简直是太妙了。县官手捻山羊胡子,发出了得意的笑声。

  第二天,乾隆皇帝的龙船沿大运河进入秀水城,尽管县官喊来高手,做了不少江南名菜、嘉湖细点,可是乾隆皇帝依旧了无兴致,计划第二天就北上江苏。县官趁向皇上介绍嘉兴名胜古迹的机会,伏在乾隆爷的耳边,悄悄将翡翠蟾蜍的神功作了一番介绍,这乾隆爷一听,顿时龙颜大悦:“你秀水城内竟有如此神物,快快拿来一看。”县官献上宝物,乾隆爷只看了一眼,就作出了秀水驻跸三天、以观奇物表演的决定。

  到了端午节这一天,乾隆爷吃过嘉兴的小脚粽和杜做酒,就早早来到县府大院内。正午时分一到,只见原先硬邦邦的翡翠蟾蜍开始微微伸动四肢,在一只竹匾上神气活现地爬动起来,等到三圈爬完,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乾隆爷还没有搞清楚神物的原委,这天夜里,原先软皮塌塌的龙柱,就如枯木逢春,一柱擎天,且三支香工夫不倒。

  第二天一早,乾隆爷就提出要把翡翠蟾蜍带回京城,细细把玩。县官一听满心欢喜,不过他说:“这异物乃千百年修练而成,受天时地利制约,只恐离开秀水城就不灵验了。”于是乾隆爷就发出御旨:在秀水县修御行宫一座,以便在此修身养性。以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三次在秀水城驻跸,每次时间都在一旬以上。原因都在于无法摆脱翡翠蟾蜍的神力。这御行宫就筑在今天的光明街嘉洲长岛这一带,它完全按照清朝寝宫的规格请良工精心建筑,逾时近两年。民国后,秀水御行宫开始荒芜。解放后,这里成了造船厂,为了生产需要,原先的房子全部推倒重建,如今这里只留下一棵合抱粗、有200多年树龄的柳树在向人默默讲述当年的荣耀。

  乾隆爷喜得宝物翡翠蟾蜍的故事,当年曾在秀水城里传得沸沸扬扬,不少市民出于强身壮阳的目的,也把目光投向了田间地边的蟾蜍。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总要去捉一批作为进补的好东西,就着雄黄酒,慢嚼细咽一番。时间一长,蟾蜍大概悟到了这一天是它们的受难日,就早早地隐身藏匿起来,你若想找到一只比登天还难。后来可以捉到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少,就在这一天把称得上稀罕之物的蟾蜍,放入水锅里烧沸后,拿来给小孩洗澡,说这样可以使小孩健康成长,而且不会生痱子。嘉兴人端午节吃蟾蜍的习惯从乾隆年间一直流传到今,到了这一天美味熏蟾蜍的价格往往会比平常高出一大截。

  嘉兴人端午节吃蟾蜍、用放有蟾蜍的水烧沸后给小孩洗澡的这两个民间习俗,就是从乾隆爷下江南开始的,至今依然如故,且已成为嘉兴人过端午节的保留节目。不过今天要嘉兴人讲出其中的原委,恐怕没有几个人讲得清楚了。

翡翠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1、最晚在宋代,翡翠就已传入我国,但数量很少,经过明代至清代初期,中缅之间的翡翠文化交流逐渐频繁,翡翠原石和制品便越来越多的传入中国。

2、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认为翡翠是18世纪以后才从缅甸经云南传入中国的。对中国古玉器的研究表明,历代的古玉器中,少有翡翠制品,虽然有些文献记载和少量的考古发现,但是否确为缅甸翡翠并无定论。

3、跟据古书的记载,翡翠始于东汉,但在考古界中并未发掘出汉朝或宋朝的翡翠文物,所以翡翠最早流入中国的时间还尚需考古学家的考证。

4、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

5、翡翠进入中国的时间大概在清朝中末期,慈禧太后把翡翠推向了一个高潮(百度见慈禧佩戴翡翠手镯图),至今进入大概有600年历史,是由缅甸国王作为贡品敬贡给大清王朝的贡品。

小白求问翡翠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那么翡翠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此之前。考证历史得知,在此之前的明永乐年间(大约1403年),明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明朝向周边扩张。在此基础上大力开拓云南边疆以及对腾越的三征麓川,使滇西尤其腾冲得以大大开发。

据《云南冀勘察记》记载,早在明朝就有云南腾冲进入到缅甸的翡翠集散地勐拱经商。到了明朝末年后,云南腾冲的玉石业已经具备有一定的规模。

在明代,江阴人徐霞客在游记中首先作了记载。考古发现中国的明代已使用翡翠,清雍正时进入皇宫,乾隆时期使用范围扩大,而到嘉庆时的价格超过了和田玉。可见当时的翡翠只是小范围流传。

翡翠的文化起源翡翠怎么流传过来的

翡翠这一名字最早是鸟类的名字,雄性的被称之为翡鸟,而雌性则被称之为翠鸟,所以有了翡翠之名。在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被称之为非翠,后逐渐演变为翡翠。早期翡翠其实价值并不算高,不为世人所重视。

翡翠的由来还有一说,清朝初期,翡翠从缅甸通过“第二条丝绸之路”运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出产的和田玉被称为翠玉,为了加以区别,就称为非翠。时光流逝,非翠就变成翡翠了。

在中国云南省腾冲地区,曾多次发现用翡翠玉料磨制的很原始的玉器。如1987年,在云南保山地区龙陵县出土了三把玉斧,经鉴定,材质为翡翠;再经考古学测试,为远古时期的文物。

翡翠自从明末清初传输入中国后便一统玉器天下,并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到海外。从乾隆皇帝到慈禧太后各朝帝皇都喜爱翡翠。因此,翡翠在清代也有皇家玉的美称。国外的流行观点亦认为翡翠是中国的国石,称之为“帝王玉”。

翡翠起源:传说公元1215年,勐拱人尤帕受封为土司。传说他渡勐拱河时,无意中在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形状像鼓一样的玉石,惊喜之余,认为是个好兆头,于是决定在附近修筑城池。并起名勐拱,意指鼓城。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在花岗岩脉和淡色辉长岩类岩脉在12~14kPa压力下,在钠的化学势高的热水溶液作用下发生交代而成。

据《华豫之门》一期节目介绍,是来自湖北武汉的一位女士。

据说2012年保利拍卖价7400W成交的,也是《华豫之门》节目创办以来鉴宝价值最高的一件宝贝了。怎么想这位女士家族在湖北武汉也是超级富豪系列了,7400万的做配饰带在身上还能压的住的身价可想而知。几百万的翡翠手镯不算什么,这个确实让人惊叹。

佩戴这个宝贝的女主感觉很有气质并且也挺善解人意,同期鉴宝节目中有一位来自天津的持宝人眼睛不太好,上台鉴宝时这位女主还主动搀扶了一下。

扩展资料

《鉴宝》节目突出强化观众参与、全面互动。参加《鉴宝》现场节目的持宝人有的是《艺术品投资》栏目《收藏故事》节目中的主人公,有的是从全国各地的来信观众中挑选,他们拿出自己心爱的藏品,让观众大开眼界。

持宝人、专家和现场观众共辨真伪,判断价值。节目轻松活泼,每一件藏品的鉴定都是一次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令人兴奋的体验。

作者简介 王曙教授在矿物学和宝石学领域中造诣甚深,曾著有《不透明矿物晶体光学》、《偏光显微镜和显微摄影》、《金刚石的秘密》《晶莹的宝石》、《怎样识别珠宝玉石》、《珠宝玉石和金首饰》、《真假宝石鉴别》、《珠宝首饰选购知识》、《唐诗故事》、《宋词故事》等专著。

唐代时,著名诗人陈子昂写了一组 38 首《感遇》诗,其中第 23 首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 ------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意思是:翡翠鸟在南海之滨(指今广西省东南部)筑巢,雌雄双双,栖息在繁茂的树林中。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翠羽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由此可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翡翠鸟羽是珍贵的首饰原料。

在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著名作品《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中,有这样一段记录:“记余幼时,云南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纪晓岚生于 1724 年, 1805 年去世。可认为他幼时是 1735 年,即乾隆皇帝登基时,《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写于乾隆癸丑(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 1793 年)。由此可知,在距今 260 多年前纪晓岚年幼时,人们不认为翡翠是真正的玉,而是如同今陕西蓝田出产的黄绿色蛇纹石大理岩,因此一点也不珍贵。约 60 年后纪晓岚写书时,即距今约 200 年前,翡翠的优点已为广大人们认识,因而成为比和田玉价格要高得多的珍贵玉石了。由此可知,正好是清代乾隆皇帝统治这六十年间,玉石翡翠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后大约再也没有人用“翡翠”鸟的羽毛做首饰了,翡翠一词成了专指一种珍贵玉石的名词。

清乾隆年间,有官员到永昌(今云南保山一带)买宝石,经人介绍见到了高档翡翠,认为比中国的传统玉石和田玉还要美得多,于是选择高档翡翠料精雕成玉器献给乾隆皇帝,乾隆大为欣赏,认为超过了过去视为珍宝的和田玉,并命为“帝王玉”,这也是今天质量最佳的翡翠叫做帝王玉的起源。乾隆当时下令大量购买高档翡翠制作玉器,经过宫廷这一提倡,翡翠的价格飞速上涨,这也正是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的经过。

缅甸的翡翠矿位于西北部的雾露河(又译乌尤河)流域,由缅甸第二大城市瓦城沿铁路北上,到孟拱下火车西行一百公里左右,就到达位于野人区内,雾露河畔著名的翡翠产地帕敢(见右图)。帕敢常住人口八万左右,流动人口却有十八万之多,其中华人占多数,另有缅甸人、泰国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等,都是为翡翠贸易而来。帕敢的交通仍不太方便,公路路况很坏,当地的自然环境湿热多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由明朝末年开始利用翡翠,到 20 世纪中叶这三百多年间,人们都是挑选出产优质翡翠多的场口开采,对于主要出产一般翡翠料的场口不屑一顾。即使是挑中的场口,所生产的翡翠也是好的少,一般质量的多。当初人们挑选翡翠原料的要求很高,必须有种(水)有色,否则一概当作废石抛弃或用作建筑材料。在这段时间内,优质翠料价格也很低廉,而且历史上曾出产过很多著名的好料和大料。例如清朝前期腾冲人尹文达采到的绮罗玉,大到锯成薄片制作悬挂的方形大灯;清中期的段家玉,马步云家的马家玉,清光绪年间王相贤家的王家玉,做成翡翠手镯五百多对,每对按今天价格换算可值 100 万人民币;太平街王振坤家的“会卡玉”,重达数吨,切成直径 80 多厘米的八片,其中七片要价数百万银元;此后又陆续出产过多个质量极优的巨大翡翠如“肖家玉”、“官四玉”等等。时至今日,老场口已开采得枯竭,好料极其少见。而且块头亦小,可价格却高涨得惊人。 2000 年雾露河河床的矿井中出过一块重仅 75kg 的极佳翡翠原料,在缅甸首都仰光以 2400 万美元售出,可谓天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

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就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

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愿望。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玉石最早的国家,近七千年的用玉历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等为代表的璀璨玉文化,从周代的“三礼玉论”到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无不表现出玉器与生俱来的细腻与温润。

到清晚期,晶莹剔透、翠绿盎然的翡翠后来居上,顷刻间独领玉石之 ,成为玉石之王。

乾隆、慈禧都是翡翠“发烧友”

翡翠称王与当时统治者的喜爱有很大的关系。

传说乾隆就是翡翠最大的“发烧友”,当时皇帝身上的饰物、手玩件、宫廷摆宝阁上的摆设很多都由翡翠雕刻而成,乾隆对翡翠的喜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命令云南巡抚进俸的物品就是翡翠玉器,尤为钟爱的就是被后人命名为“乾隆盛世十八宝”的十八件玉器,并成为后来玉器行争先效仿的玉雕题材。

“还有一个女人对翡翠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就是慈禧太后,她对翡翠的喜爱、收藏绝对是顶级的,众所周知的“翡翠白菜”(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的价值就是500万两白银。

令人叫绝的“翡翠西瓜”共四个,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

只可惜这些宝贝很多都流失了。”

唐朝就开始收藏新疆和田玉

新疆和田玉的历史更加久远,从唐朝宫廷里就开始收藏、使用和田玉了。

尤其唐明皇爱玉如痴,常将玉赏赐给有功之臣和爱妃。

北海团城国家珍宝馆,进门最大玉件就是新疆和田玉雕件—《大禹治水》,足有十几吨重。

据说:当时皇帝下令限期三个月从新疆昆仑山运到北京,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误了期限领军大臣被杀头了。

这块偌大的和田玉雕了几十个人物、山水、松柏和桥梁,大禹挥旗指挥民工造渠,场面壮观,雕刻生动,更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无电、无工具的年代又是怎么雕出如此巨大的雕件的。

解放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中国顶级的玉雕老艺人(号称五大巨首)研究这件作品是怎样雕出来的,专家们都望石兴叹,这至今还是个谜。

翡翠的流行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产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称“硬玉”,又称“玉中之王”。

翡翠产地多属于未开发山区,虽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见阳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雾露河,滚滚浊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气,水面上处处泡起,缕缕烟生,烟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拢不散,人坐在船中,伸手不见五指,如入五里雾中。

除了蛮烟瘴气,蚊蟒疟疾以外,环境恶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资缺乏,玉石的开采,备极艰辛。

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

虽然翡翠从传入到应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时间,但由于喜爱翡翠的人们赋予其神奇的文化内涵,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其他玉石羡慕不已,并与其他玉石一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

明代,我国出现缅甸翡翠;清代,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爱),被称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

翡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眼中,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还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

古人与今人都皆爱玉、喜玉、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现业已成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及韩国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爱玉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

翡翠是一种优质玉石品种,有"玉石之王"的美称。它的绿色和红色犹如古代翡翠鸟羽毛的颜色,故被称为"翡翠"。翡翠是一种名贵的玉石,被人们誉为“玉石之王”。它是由“硬玉”(Jadeite)矿物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其中伴有10%以下的其他杂质矿物,如钠长石、透辉石、霓石、磁铁矿等。并含有少量钙、镁、三价铁、二价铁和铬等元素,正由于这些少量元素的存在,及其相对含量的不同,才使翡翠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色彩。其中铬是翡翠中的主要呈色离子。

  当今世界上,凡乎所有的商业翡翠均产于缅甸北部的乌龙江上游地区。我国虽有形成翡翠矿床的地质条件,但至今仍未发现真正的翡翠矿床。

关于翡翠名称的由来和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说到翡翠名称的由来,现有两种说法:有的说古代人所称的“翡翠”是指“翡翠鸟”,其羽毛美丽,红色为翡,绿者为翠,古代人即常以其羽毛制作装饰品,自从翡翠由缅甸传入我国后,人们就将这种美丽的玉石称为翡翠了;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时将一种绿色的软玉(碧玉)称为“翠”,自从翡翠传入我国后,人们为了将其与已称为“翠”的软玉相区别,就称其为“非翠”,久而久之,也就演变为“翡翠”了。

   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也有争议。有的专家认为远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已传入我国,并以在汉班固的《西希赋》中有“翡翠火齐,合耀流金”和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有“翡翠火齐饰以美玉”的词句作为佐证;而有的专家则认为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不会早于明未清初,其依据是迄今为止,尚未在考古发掘(如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和历代宫庭珍藏中发现有清初以前的翡翠珍宝。后者是以考古学为依据的科学论断,我认为是正确的。可见,目前在一些“戏说”的电视剧中,常可见到一些生活于唐、宋两朝的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的帽子上,嵌着一块翠绿色的优质翡翠,这种有违史实的道具服饰,也算是一种虚拟的“戏说”手法吧!

  翡翠传入我国的时间虽晚,但因其具有迷人的颜色和晶莹的质地,传入我国以后,立即受到皇家、贵人的青睐,慈禧太后更将翡翠中的珍品称为“皇家玉”。她生前把玩犹感不足,死后陪葬品中,还有用优质翡翠制成的西瓜、桃子、荷叶、白菜等珍宝,另有27尊翡翠佛像也陪其长眠地下。

  翡翠首饰的价格与其质理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一只优质手镯,其价格可达人民币数拾万甚至上百万元,而透明度差又无纯正绿色的低档货,有的仅值几百元。差价之大,是在任何其他玉石饰品中极少见到的。价格间的巨大反差,就给了商人谋取超额利润的良机,为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市场上就出现了经过人工处理的B货与C货翡翠,以及名目繁多的仿冒品。

  为此,本文仅侧重介绍:翡翠的主要特征,评价标准、何谓A货、B货,以及目前市场上的主要赝品及其肉眼鉴别标志等等,作为读者在购买翡翠饰品时的参考。

  翡翠的主要特征:翡翠是由很多柱粒状与纤维状硬玉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形成所谓“纤维状与粒状变晶交织结构”。柱粒状矿物晶面和解理面会反光,借助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俗称苍绳翅),这是区别翡翠与其他仿制品的主要依据;所谓纤维结构,在透光镜下用放大镜观察,其形状就像“丝瓜筋”,这是识别翡翠的又一重要特征;此外,翡翠的折射率为166,饰品的抛光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其比重为325-34;硬度65-7,小刀刻不动(小刀硬度为55)。由于组成翡翠的纤维状硬玉形成毡状结构,故翡翠具有坚固的性能,成品经久耐用。

  评价标准:翡翠的主要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颜色、透明度、结构、裂绺几项。

  颜色:翡翠的颜色丰富,有绿、红、紫、灰、黄、白、黑诸色。其中绿色称翠,红色为翡,淡紫色称紫罗兰,三种颜色集于一体者,人称“桃园三结义”。一般来说,在其他质地相同条件下,纯正的翠绿色最为昂贵,紫罗兰、红翡、花青、豆清、油青、瓜皮绿等次之,灰色和白色最低廉。绿色是决定翡翠价格的关键色泽,业内人士常用“浓、阳、正、匀”等作为评价标准。“浓”,是指颜色浓绿但不带黑色,这是上品;“阳”,指颜色鲜艳明亮,为上品,如颜色昏暗呆板,称为“阴”,即使其色泽深浓,也不受人欢迎;“正”,是指绿色鲜艳纯正,不偏色,如绿中泛有蓝、青、黄、灰、黑等“邪色”,价格就低;“匀”(又称“和”),指绿色均匀之意,如绿色呈丝状、条带状或斑块状,就会降低玉的价格。

  透明度:商业上称之为“水头”,是以光线能透过玉石的深度来衡量的。光线能透过2分(约6毫米)深度的,称为2分水,对这种半透明以上的翡翠,北方人称“玻璃地”,南方人称“冰种”,看起来水灵通透,价格最高;近似半透明的称“糯化水”;不透明及透明度极低的,看起来干涩无水,价格最低。

  结构:翡翠的结构粗细和底色,业内人士称之为“地张”。结构细腻,底色又好的“地张”,透明纯净,能很好地衬托绿色,惹人喜爱。好的“地张”有玻璃地、蛋清地、糯化地等,其次有细白地、豆青地等,再差的则有瓷地、干白地等等,都十分形象地描绘出翡翠的底色、结构粗细和透明程度。

  裂绺与瑕疵:裂绺是指玉石中的细小裂隙;瑕疵是指其中的黑点与僵斑,如近于不透明的“石花”、“石脑”等,这些都将大大降低翡翠的价格。当然,影响翡翠成品价格的尚有成品的大小、雕工、款式等等,有的饰品还要求成双配对,凡成双配套者,往往比拆成单件出售的总价要高出20%-30%。

  翡翠的A货、B货和C货:  

A货:是指未经任何人工优化处理的天然翡翠,是货真价实的真货。

  B货:是经过人工“酸洗注胶”的翡翠,一般是用内有黄、黑杂色,透明度又差的低档翡翠,先用强酸漂洗,使之去脏留绿,增加透明度,然后再用树脂等重新充填加固,使原来的低档品变得晶莹通透,以便以次充好。这种B货翡翠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就会泛黄。

  B货的鉴定特征是:光泽较弱,没有强的玻璃光泽感觉,敲击时声音不脆;表面粗糙,常可见较多的沙眼及因酸蚀作用而留下的不规则槽沟;透光观察,B货内部通常较洁净,很少见到A货翡翠中常见的棕褐色丝条(这是因氧化铁污染形成的污迹);用40倍放大镜观察,硬玉矿颗粒边缘有被溶蚀现象。

  C货:这是一种染色翡翠,一般是用无色、浅色及水头较好的低档翡翠经人工染色而成。时间一久就会逐渐褪色。其价格低廉,但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C货翡翠的特征是:绿色不自然,常带**或蓝色色调;颜色浮于表面,无“色根”,而A货的色感是由内而外透出的;色不均匀,用放大镜观察,有时可见裂隙中的铬盐沉积的色带,并向两边逐渐变淡,其颜色是沿裂隙和矿物颗粒边缘分布的。染色翡翠不仅有绿色的,也有染成紫罗兰及红色与蓝色的。而且人工改色的方法不仅限于染色,也有用加热方法焗色的,用高能粒子轰击致色的,以及表面涂上一层“808”翠绿胶的。B+C货:这种翡翠既经“酸洗注胶”,又经人工梁色,因此它具有B货和C货的双重特征。

  翡翠的仿冒品: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翡翠赝品有:马来玉、澳玉、巴山玉与料翠等等。

  马来玉:这是一种染色石英岩。和翡翠的主要区别是:马来玉呈粒状结构:颜色沿颗粒边缘分布,比重低(265左右)。

  澳玉:是一种产于澳大利亚的绿色玉髓,外观很像翡翠。主要区别在于:绿玉髓的颜色极均匀,但绿中带黄;质地细腻,无翡性,也无纤维结构;折射率(153)和比重(260)均较翡翠低。

  巴山玉:原本是指1983年在缅甸北部发现的翡翠新品种,故又称“八三玉”,但目前巴山玉一词的应用极为混乱,有人将B货翡翠称为巴山玉;有的则将一种富含钠长石的翡翠围岩称为巴山玉(因其含铬量高达375%,而是鲜绿色)。它和翡翠的主要区别是:巴山玉呈粒状结构,折射率(152——154)与比重均低于翡翠。

  水沫子:这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品种”,实际上是由钠长石和石英组成的钠长石岩,由于它的“水头”很好,一般无色,很像无色的玻璃种翡翠,一些含有少许暗绿色的水沫子,还常冒充“飘兰花”的翡翠出售,以欺蒙顾客。它和翡翠的主要区别是:其光泽不及翡翠;质地不如玻璃种翡翠细腻;其中常可见大小不一与形状不规则的石花,而玻璃种翡翠中则很少有石花;此外,水沫子不显翡性,折光率低(152——154),同时裂纹较多。

  料翠:即绿色玻璃。这是早期常见的翡翠仿冒品,近年来已较少见。其主要特征是:内部有气泡;低折射率(150左右)与低比重(24——2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338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