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是不产翡翠的,虽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有“翡翠产于云南水昌府”之说,但是据考证,翡翠是从缅甸传入中国的,那翡翠是什么时候传于中国的呢?
2、目前尚无得出一致的看法,在18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以后,硬玉才从缅甸产地经云南输入中国,到目前为止,就是在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的出土文物中,也未见得翡翠制品,但是根据上述有关记载,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最晚在宋代,翡翠就已传入我国,但数量很少,经过明代至清代初期,中缅之间的翡翠文化交流逐渐频繁,翡翠原石和制品便越来越多的传入中国。
翡翠的定义及名称由来
翡翠是一种以硬玉为主的纤维状、致密块状的钠铝硅酸盐矿物体。硬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造岩矿物之—辉石中的一种少见品种,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为短柱状、纤维状微晶体。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多绿、红、紫、蓝、黄、灰、黑、无色等。根据绿色的色调、亮度利饱和度,翡翠可分为祖母绿色、苹果绿色、葱心绿、菠菜绿、油绿、灰绿等人种。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68,双折射率0.012—0.020,无多色性。硬度6.5—7,密度325-43g/韧性极强。翡翠的英文名称为Jadeite。 意为佩戴在腰部的宝石。翡翠—词作为硬玉的名称,行业内外基本达成共识的说法有二:
一是借用。 翡翠一词最早早出现在汉代,原意是指一种羽毛颜鲜艳的小鸟。“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这是东汉年间许慎《说文解字》对翡翠二字的解释。后来,古人将这两个原本形容鸟羽毛的字转用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大概到了宋代,翡翠二字合并,用来描写碧绿绿色的碧玉,这时的“翡翠”两个字所说的玉,是硬玉的体:因主要产于缅甸,故又称为缅甸玉。
二是音误。在明末翡翠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山产的和阗玉被称为翠玉。当缅甸硬玉流入中国时,由于分辨出这不是中国的和阗玉即翠玉,即将之称为“非翠”,即“这不是中国的翠玉”之意,久而久之,“非翠”就变成了“翡翠”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就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愿望。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玉石最早的国家,近七千年的用玉历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等为代表的璀璨玉文化,从周代的“三礼玉论”到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无不表现出玉器与生俱来的细腻与温润。到清晚期,晶莹剔透、翠绿盎然的翡翠后来居上,顷刻间独领玉石之风骚,成为玉石之王。
乾隆、慈禧都是翡翠“发烧友”
翡翠称王与当时统治者的喜爱有很大的关系。传说乾隆就是翡翠最大的“发烧友”,当时皇帝身上的饰物、手玩件、宫廷摆宝阁上的摆设很多都由翡翠雕刻而成,乾隆对翡翠的喜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命令云南巡抚进俸的物品就是翡翠玉器,尤为钟爱的就是被后人命名为“乾隆盛世十八宝”的十八件玉器,并成为后来玉器行争先效仿的玉雕题材。
“还有一个女人对翡翠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就是慈禧太后,她对翡翠的喜爱、收藏绝对是顶级的,众所周知的“翡翠白菜”(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的价值就是500万两白银。令人叫绝的“翡翠西瓜”共四个,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只可惜这些宝贝很多都流失了。”
唐朝就开始收藏新疆和田玉
新疆和田玉的历史更加久远,从唐朝宫廷里就开始收藏、使用和田玉了。尤其唐明皇爱玉如痴,常将玉赏赐给有功之臣和爱妃。北海团城国家珍宝馆,进门最大玉件就是新疆和田玉雕件—《大禹治水》,足有十几吨重。据说:当时皇帝下令限期三个月从新疆昆仑山运到北京,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误了期限领军大臣被杀头了。这块偌大的和田玉雕了几十个人物、山水、松柏和桥梁,大禹挥旗指挥民工造渠,场面壮观,雕刻生动,更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无电、无工具的年代又是怎么雕出如此巨大的雕件的。解放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中国顶级的玉雕老艺人(号称五大巨首)研究这件作品是怎样雕出来的,专家们都望石兴叹,这至今还是个谜。
翡翠的流行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产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称“硬玉”,又称“玉中之王”。
翡翠产地多属于未开发山区,虽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见阳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雾露河,滚滚浊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气,水面上处处泡起,缕缕烟生,烟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拢不散,人坐在船中,伸手不见五指,如入五里雾中。除了蛮烟瘴气,蚊蟒疟疾以外,环境恶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资缺乏,玉石的开采,备极艰辛。
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虽然翡翠从传入到应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时间,但由于喜爱翡翠的人们赋予其神奇的文化内涵,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其他玉石羡慕不已,并与其他玉石一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国出现缅甸翡翠;清代,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爱),被称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翡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眼中,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还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与今人都皆爱玉、喜玉、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现业已成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及韩国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爱玉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
在中国云南省腾冲地区,曾多次发现用翡翠玉料磨制的很原始的玉器。如1987年,在云南保山地区龙陵县出土了三把玉斧,经鉴定,材质为翡翠;再经考古学测试,为远古时期的文物。目前谈论翡翠历史比较系统、资料较为丰富的文章是杨希林先生所撰写的《翡翠简史》一文,杨希林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出土的汉唐等时期的翡翠,其原石应为日本所产,经高丽(朝鲜)运人中国,而不是缅甸出产的翡翠。但至少在唐代以前,商品级的硬玉矿物在中国很少见,也还未获得翡翠的美称,如1970年在陕西省西安南郊,唐代玢王府旧址地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翡翠六颗,但其名称却与其他玉石一道题记为“颇黎十六”。显然,当时人们还未将硬玉矿物定名为翡翠,当时流人中国的翡翠除产自日本外,还有可能来自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一带。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滇游日记》中已明确记载有在腾冲、保山两地加工、经营翡翠(后来才称为翡翠)的消息,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腾冲的翡翠加工业和翡翠商贸活动已经达到了繁荣的程度;清乾隆时期的大学士,纪昀(1724-1805)所著《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记载:“记余幼时……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如蓝田,乾黄强名之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出真玉上矣.…盖相去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百年乎!”从徐霞客在永昌府(今云南保山、腾冲一带)加工“翠生石”(翡翠)时(1639),至纪昀幼时(1734年左右)的近百年间,翡翠仍未被内地认为是价值较高的“真玉”,其消费群体很小,价格也很低。所以,皇室、贵族当然不屑使用价格低的玉石自贬身价。因此不能因十三陵中没有翡翠,就断定当时在民间也没有发现和使用翡翠。根据史料及考证,从周朝至明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1644年),中国民间已有翡翠玉器及饰品,但数量极少,未受到起码的重视,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软玉(和阗玉)文化最辉煌的时代。软玉,尤其是软玉中的白玉,在使用上占有主导地位——我们从故宫博物馆所藏的玉件珍品中可以看出这一现象,这一时期的玉件多为各种软玉制作的雕件。即使到了明代,翡翠也未被重视。清代康熙以后,缅甸国王常将翡翠饰品作为贡品,向中国皇帝进贡,历史上著名的“翡翠之路”得到了拓展,康熙之后,由于乾隆皇帝对玉有着特殊的爱好,使得大量的翡翠进入皇亲国戚阶层,翡翠业迅速地兴旺了起来,翡翠逐渐流人中国上层社会,为统治阶级所注重,尤其在清末,翡翠受到慈禧的特别偏爱,其身价陡然上升。史料记载,曾有一外国进贡者向慈禧献上一颗大钻石,她不接受,反而欢迎送给她小件翡翠的人。在慈禧的殉葬品中,有翡翠西瓜两个,绿皮红瓤,黑子白丝,估价值白银500万两;翡翠甜瓜4个,形象神似,估价值白银600万两;翡翠荷叶1件,叶上布满绿筋,估价值白银285万两;翡翠白菜2棵,生动逼真,令人叫绝:菜心上有两只满绿的蝈蝈,绿叶旁有两只**的马蜂,均为一块玉料制成,估价值白银1000万两。另外还有许多翡翠制品。1928年慈禧墓为军阀孙殿英所盗,致使这批翡翠珍宝大量流人外国。从史料中及这些史实可以看出,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翡翠在中国王文化及玉贸易中的地位已超过了白玉和其他玉石。总之,翡翠制品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就已流人中国西南边陲,但数量极少;在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中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600年)
1、明末清初到民国时期。翡翠的历史远远没有和田玉的长,翡翠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至今才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缅甸是中国的附属国。400多年前云南腾冲人去缅甸贩卖丝绸、布匹,做些生意买卖,无意中发现了翡翠玉石,从此,腾冲人兴起了加工翡翠玉石高潮,中国清代乾隆朝间,中国人对翡翠由接触而了解到非常喜爱,中国皇家宫廷也给予翡翠极高的地位,称其为帝王玉,因此翡翠在中国兴盛起来,从宫廷到民间,所有的中国人都非常珍爱翡翠,不惜以重金购买,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2、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解放后由于我国不提倡佩戴首饰,加工业也随之萧条,缅甸翡翠进口量大大下降,缅甸玉石商只得将玉石私运到千里之外的泰国清迈去与港商、日商等进行交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泰国清迈为中心的世界第二大翡翠市场。其市场每年交易额约占缅甸翡翠总产量的70%左右。泰国成为第二大翡翠市场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宝石商人纷至沓来,如:日本、台湾、泰国、新加坡、美国、南韩、英国等,但港澳地区商人更多。香港的许多珠宝商都拥有加工厂,他们把加工后的翡翠出售,利润更加可观,但这时翡翠的主要消费者,仍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可以说这个时期翡翠开始走向世界。
3、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我国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同时恢复了翡翠业的贸易及生产加工,中缅边界贸易随之又活跃起来了。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的优势,近10年来,缅甸的玉石商又纷纷将玉石运往我国云南边界五市(畹町、瑞丽、陇川、盈江、腾冲)等地进行交易。由于我国能经营玉石的国营公司、集商及个人因受资金限制,在翡翠贸易中只能成交中档或低档的雕件料石和少量的高档首饰料,总成交额约占缅甸翠玉的20%或30%左右。好的料石仍被运到泰国清迈去了。这个时期,出现了以欧阳秋眉女士为代表的一批人士,致力于把翡翠推向国际,这个时期翡翠被国际认可为名贵宝石。
4、第四个时期,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及中国旅游业的火热兴起,中国云南、广东的翡翠贸易加工再次火爆,中国再次成为缅甸翡翠进口大国,缅甸所产翡翠80%以上被中国进口,融入中国有文化,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随着时间的发展,翡翠也会被更多国家的人们所喜爱。
1、跟据古书的记载,翡翠始于东汉,但在考古界中并未发掘出汉朝或宋朝的翡翠文物,所以翡翠最早流入中国的时间还尚需考古学家的考证。
2、翡翠是舶来品,缅甸对翡翠原料的供应几乎达到100%,但是在中国提起翡翠人们却不陌生,甚至许多人都认为翡翠如同和田玉一样,是产自中国西北地区。
3、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翡翠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伴随诸多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翡翠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玉文化中,成为玉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