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披着羊皮歇后语是什么?

老虎披着羊皮歇后语是什么?,第1张

老虎披着羊皮——装样(羊)。

老虎是哺乳纲的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共有九个亚种,各亚种之间的体型和形态差异很大。

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

关于老虎的歇后语:

老虎吃蝴蝶——想入非非(飞飞);老虎爬树——不会那一套,荒唐;

老虎吃羊——弱肉强食;老虎戴玛尼珠——假充活佛(藏语);

老虎吃头羊羔——不吐骨头;老虎打架——不敢劝,没得劝;

老虎鼻上插葱——凶相(象);老虎窝里孩子哭——怪娘养的;

老虎的儿子——别看他(它)小;老虎吃兔子——一口吞。

因为它是虔诚的藏民用手中的转经筒日复一日转出来的。

说到玛尼珠不得不提的是转经筒,转经筒的筒子下面有一金属管,管下是骨质片或砗磲片等等其它的材质,中间由铁棍固定,可转动,藏民每天都会转动转经筒口诵真言,金属管会不断的磨切安装的隔片。

十二生肖虎的符号意义

 

虎:虎作为山中的大王,是能量、生机、大胆、庄严、和势力的符号。虎和狮都有阳的符号,是们用来防止灾难的防守神;虎有事兽中的孤傲者,一山不容二虎,虎是不合群的植物,不喜欢维护弱者,但其天资是内向天真、明朗有发火的。

 

十二生肖虎文化象征意义

 

谚语,有人说它是“智慧的花朵”。以十二生肖为内容的谚语数量众多,流传广泛,是广大群众所创造并喜闻乐见的富有气息和情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牛不喝水不能强摁头”、“兔子不吃窝边草”……等等。与老虎有关的谚语也十分丰富,这些谚语有的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凶暴以至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就如同在“帝王”或者权威的面前。如封建社会中那些当官的,无论是生活在帝王身边的文臣武将,还是那些达官显贵的下属,凡事总得谨小慎微,服从上级和帝王的意志,必须视帝王国君和达官显贵的眼色并迎合其好恶行事,否则一不小心,一思之念,一句之言都会触怒他们,轻者有牢狱之灾,重者就会招致镣之祸,乃至斩首示众,诛夷九族。在官场或民间就流行着反映上述心态的谚语:“伴君如伴虎”、“老虎门下官难做”之类。在人们的心目中,老虎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言谈举止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是不可得罪的也是惹不起的,于是民谚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胡子谁敢摸?”、“老虎未吃人,样子赫杀人”。有些谚语表现了老虎的习性,以及它与人、与环境、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前者如“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老虎藏在洞里不显威风”;后者如“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羊儿跑进虎群”、“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好虎架不住狼群”……有些谚语,绝大多数除了表面的具有比喻或象征性的浅层含义之外,还有其本质的深层含义,表现为或具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在这些谚语的背后,潜藏着首先的意味和生活的情趣。这种谚语实际上是种比喻,可能是某种象征,都是思维的美丽之花,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设想或虚构出来的。如:“老虎头上扑苍蝇”、“老虎头上搔痒”、“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羊跟老虎交朋友,总有一天会吃亏”、“猪给老虎拜年,有去而无归”、“苛政猛于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些谚语,都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有的甚至可以就是寓言故事的概括与浓缩,是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如上述所举谚语中的“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这与汉代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所述的“羊质虎皮”的寓言故事,无论是构思的新颖,主旨的深刻,还是表现手法,都可以就是含意深刻的古训,又可以就是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格言或名言、警语。它的表层语意并不深秋,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进入老虎居住的洞穴,就无法得到你想得到的小老虎。但是,这条谚语由比喻而出来的的主旨却十分深刻,它告诉人们,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达到某种目的,如果不冒风险,不以艰苦的努力与实践,就不能取得成功和胜利,就不能如愿以偿,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条谚语在民间或者是上层流传都十分广泛,其典出于《东观汉记·一六·班超传》原本作“不探虎穴,不得虎子”。这个典故是说:班超带领汉军去攻打在边境经常进犯匈奴,久而久之,将士都有些厌战情绪。一次,班超与将士三十六人在一起饮酒,个个喝得面红耳赤,情绪高涨勃发,兴味盎然。于是班超就乘着酒兴,面对将士的厌战,愤怒地激励将士道:“不探虎穴,不得虎子。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乘着漆黑之夜,以火攻去袭击匈奴的兵营。这样,不仅可以使匈奴不知我军的兵力到底有多少,而且攻其不备,一定会使匈奴之军在不备而战之中惊恐万状,措手不及,他们就会被我威武之师,消灭得干干尽尽!”这个典故历经演变,深入民间,成为人民大众的口头禅,妇孺皆知,童叟均晓。这条近乎格言或警语式的谚语,还有“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国志·吕蒙传》);但后世用得最多的还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的从正面说,也写作“入虎穴而得虎子”;最后浓缩为成语“虎穴得子”。由此可见,与虎有关的任何一条谚语,从其创造或演变的过程来看,不知凝聚了人民大众中多少的智慧与心血,它是一语言矿山中提炼出来的一克镭,也是语言中的精化或者精萃。

 

虎是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人们爱虎而畏虎。因此人们也将虎视为凶猛、残暴的动物,民间有不少打虎的传说,出现了不少猎虎、打虎、射虎的猛将与壮士,从汉代射虎入石的李广虎将,到黑旋风李逵为救母而杀虎、行者武松于景阳冈打虎……等等。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对于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抢救并保护现已濒临绝种的老虎的现实而言,是逆其道而行之的,甚至于是违法的。但是从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社会心理来看,却反映了人类保护自己、免受虎害的心理,这种心理在民间传说或民谚中也有反映。因此老虎虽然威武凶猛,但也有英雄壮士不畏虎凶虎威,有勇气有胆量去打“虎”,将“虎”与某种强权恶势联系起来以英勇无畏之气魄去“打虎”、“斗虎”、“灭虎”,这里的“虎”已不是自然界之虎,而是强权恶势力的象征之物。寄寓人们上述心理或思想、愿望的谚语也不少。如:“敢把皇帝拉下马则老虎也得掰掉牙”、“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老虎尾巴挂扫帚,威风扫地”、“狼怕鞭,虎怕圈,狗怕低头捡大砖”、“虎入陷井,走投无路”……这说明,“虎”是可以征服的,也是不足为惧的,还说明,凶恶、残暴的“老虎”,作为某种权势或权威的象征,它也会有“虎”死倒威的时候,寿终正寝的命运。这些谚语的寓意或主旨,对于肖虎的人来说,是足以为训的。

 

再说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歇后语也是俗语的一种,多为群众创造并喜用、习用,具有幽默诙谐、通俗形象的特点和特殊结构之定型语句。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作用于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事隐语;后一部分是本意,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或引伸。使用时通常是只说第一部分而隐去后一部分,有意停歇,让听者玩味揣摩,故又称"歇后"或隐语。歇后语可分为两种,一是谐音的,一种是比喻的。在各民族的语言中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也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如果从内容的性质来给与虎相关的歇后语分类,可分为如下凡类:

 

表现老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刚强、胆魄、活力等的:

 

老虎进村:没人敢理

 

老虎栽跟头:腰板挺硬

 

老虎戴辔头:没人敢去骑

 

老虎嘴边的胡须:谁敢去摸

 

老虎下山:来势凶猛

 

老虎上山:谁敢阻拦

 

老虎拧尾巴:发威

 

老虎打屁:闻都不敢闻

 

老虎死了发疹:不倒威

 

老虎跳舞:张牙舞爪

 

老虎上街:人人害怕

 

老虎长了翅膀:神了

 

表现老虎的生态习性的有:

 

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

 

老虎藏在洞里:威风不显

 

老虎走路:不要伴,独来独往

 

老虎进山洞:瞻前不顾后

 

老虎不吃素:专啃硬骨头

 

老虎不吃猪:世上没见

 

老虎捉蟋蟀:笨手笨脚

 

老虎吃骨头:好牙口

 

老虎吃樱桃:馋红了眼

 

老虎吃太阳:白张了嘴

 

老虎吃棒子:刁(叼)棍

 

老虎吃蝴蝶:想入非非(飞飞)

 

老虎爬树:不会那一套,荒唐

 

表现老虎的凶猛、暴烈的有:

 

老虎吃羊:弱肉强食

 

老虎吃兔子:一口吞

 

老虎吃头羊羔:不吐骨头

 

老虎打架:不敢劝,没得劝

 

老虎鼻上插葱:凶相(象)

 

老虎窝里孩子哭:怪娘养的

 

老虎的儿子:别看他(它)小

 

表现老虎人面兽凡,假装人相的有:

 

老虎戴玛尼珠:假充活佛(藏语)

 

老虎戴喇嘛帽:想着法子吃人

 

老虎当和尚:人面兽心

 

老虎背十字架:假装耶酥

 

老虎披着皮:装样(羊)

 

老虎吃草:装驴

 

具有特殊的象征义、比喻义、引伸义的有:

 

老虎屁股上拔毛:断后

 

老虎尾巴挂炮竹:轰出去了

 

老虎阴山卧:躺下装死

 

老虎追得猫上树:多亏留了一手

 

老虎的朋友:没善兽(锡伯族)

 

老虎跳山涧:玄(悬)起来了

 

老上洞里菩萨堂:莫名其妙(奇庙); 谁人敢进(敬)

 

老虎窝里出狸猫:一代不如一代

 

老虎进山神庙:老腐败(虎拜)

 

老虎进口袋:自己找死

 

老虎嘴里拔牙:冒险;凶多吉少

 

生肖虎在英语中的象征意义

 

虎是山中之君、百兽之王,人们爱虎而畏虎。在人们的心目中,老虎是威严与权势的象征,言谈举止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是不可得罪的也是惹不起的。

 

于是民谚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胡子谁敢摸?”、“老虎未吃人,样子赫杀人”。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也有很多:老虎打屁:闻都不敢闻;老虎跳舞:张牙舞爪;老虎吃樱桃:馋红了眼;老虎吃蝴蝶:想入非非(飞飞);老虎鼻上插葱:凶相(象)老虎当和尚:人面兽心;老虎背十字架:假装耶酥;老虎吃草:装驴;老虎进山神庙:老腐败(虎拜)汉语里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说法,巧的是,英语里也有: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Tiger在英语里也有不少特殊含义:凶汉,暴徒;凶残成性的人;勇士,猛士;[英国口语](网球比赛的)劲敌;[美语](欢呼三声后)加喊的欢呼; 喝采尾声。paper tiger指的是“纸老虎”,词组ride the tiger表示以非常不确定或危险的方式生活。你可以说“work like a tiger”(生龙活虎地工作),“three cheers and a tiger”表示的是“三声欢呼一声吼”。

1佛顶宫

作为佛顶圣域的核心之一,佛顶宫位于牛首山西峰,建在一座历史遗留的矿山上,总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与佛顶塔共同构成了牛首西峰的新景象,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再现了牛首“两峰两列”的壮丽景色。整个佛顶宫供奉的是佛祖顶骨舍利,外部分为大顶和小顶两部分,意为外撑和内撑。大穹窿形似佛袈裟覆盖小穹窿,象征佛的无限加持;穹顶下部形似莲花王座,上部形似玛尼珠,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捧宝”的神圣形象[h/]佛殿穹顶宫殿内部由地上禅宗景观和地宫组成,其中地宫分为舍利殿和舍利藏宫两个空间。整个佛顶宫不仅是收藏佛顶舍利的主要场所,也是以各种艺术方式展示舍利文化和世界佛禅文化的场所,汇聚了全国宗教界、艺术界、建筑界的一流专家,旨在实现“世界佛教文化遗产新面貌、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的宏伟目标。

2禅宗大观

禅宗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2米,地上三层。整个空间占地6000多_,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为基调,布置人文景观,让人边走边禅。它由三部分组成:佛陀诞生并成为一名道士的禅宗花园,以及位于中间的展示佛陀生活的安如砺剧院。

禅宗大观之巅是汨罗穹顶,其设计来源于佛陀涅_时的汨罗树。穹顶采用全覆盖的透明膜和灯光,可以营造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午温暖的阳光,傍晚的彩霞,夜晚的月光。卧佛正中是释迦牟尼铜像,全长75米。表面由汉白玉制成,可360度缓慢旋转,展现了佛陀宁静安详的涅_境界。剧院的南北两侧是两个禅宗花园。南面是禅宗花园,象征着佛陀的诞生。整体形状像一朵莲花,中间是一望无际的无忧树。北面是禅园,展示了佛陀的觉悟。中间是一棵不死的菩提树。地面上用黑白砂岩比喻世界的混沌,佛光的纯净。

3佛顶寺

佛顶寺牛首山有一座寺庙,始于南朝初年。唐代贞观年间,寺院规模宏大,名为佛洞寺,是禅宗之前“牛头禅”的发源地。鸿觉寺北宋后改名。南宋毁于战乱,明朝复兴。到1856年,该寺被洪阳起义所毁,香火中断百年。为了传承传统文化,江宁区将重建文化度假区。2012年开工,2015年全面完工。在文化名人和佛教僧侣的建议下,以供奉在牛首山地宫的佛祖顶级舍利命名为佛顶寺。佛顶寺是牛首山的主要建筑之一,占地68亩,建筑面积近40亩,仿唐风格,传统中轴线格局。有七个大殿,四周有和尚、斋堂等建筑。

4佛顶宝塔

佛顶宝塔是佛顶圣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高度约88米。

佛顶宝塔建筑面积5065平方米,九层四面,与明代鸿觉寺塔相呼应,再现了历史上牛首山“双塔”的宏伟格局。塔上供奉着一尊坐佛毗卢泽那,还有一座仿唐全铜铸金刚钟,以及各种经书和展品。整个佛塔造型宏伟,尽显唐风古韵。当你登上这座塔时,你可以看到牛首山四季的美景。

5潜龙湖

潜龙湖原名八亩塘。在民间,潜龙湖也是一个天然的气象员。据说每当湖上有雾时,就预示着要下雨。隐龙湖周边已经修了一条路,游客可以走这条路环湖。广场周围种植黑麦草和果岭草,交替生长,四季常青。

6禅林路景区

禅林路全长37公里,是一条涵盖多个生态景区的生态旅游线。禅林路景区是游客体验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的天然氧吧。

7牛头禅文化园

牛头禅文化园是在红觉寺的遗址上修建的。鸿觉寺是牛头派的发源地。它始建于南朝田健二年(503年),位于梁武帝。原名佛洞寺,又称鸿觉寺。清朝时,为避免乾隆皇帝李鸿的名字,改名为鸿觉寺。抗日战争时期,鸿觉寺被日军焚毁。

牛头禅文化园核心景点鸿觉寺塔,高45米,七层八面。它是南京现存最古老的砖塔。1956年在红觉寺塔地宫出土的镀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馆的珍品之一。宝塔高035米,须弥山塔高016米。塔底刻有“牛首山鸿觉寺,金陵永满供品”和“西门李福善,佛门弟子御监太监”的铭文。同时出土了玉瓶、金卧佛、青瓷坛子等文物,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馆。接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委员会派人对砖塔壁上的铭文进行了调查,发现了70多处明清时期供游客使用的铭文。1957年,鸿觉寺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8鸿觉寺

鸿觉寺原名佛洞寺。许都建于梁二年

弘觉寺(503),位于牛首山南麓,后改称普觉寺。后来,梁武帝的萧炎在佛窟寺下建了仙窟寺。因此,牛首山也被称为“仙女洞山”唐朝的法容和尚在这里讲学,创立了“牛头禅”,名声大噪。南唐时,在普觉寺的基础上扩建了毗卢寺、毗湿寺佛塔、天王殿、白云梯。规模宏伟,香火很旺。明洪武初年,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后改名为佛窟寺,后改名为鸿觉寺。并在崖壁上雕刻佛像和人物,形成摩崖石刻。然而,经过数百年的侵蚀和风化,寺内只剩下一片废墟,摩崖石刻上的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9鸿觉寺塔

鸿觉寺塔是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这种八角形江苏古文化中普遍存在四面内空、夹层交错的管状结构。苏州罗汉园的双塔有七层八角楼,最早见于宋代。扬州文峰塔,建于1582年,也是八角七层;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修的金坛县龙山宝塔和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宝塔都是这种结构。它克服了早期中空管结构的弱点,外壁开门,夹层错开,避免了门(或窗)外自上而下的纵向开裂破坏。塔基地下埋藏宫殿:1956年7月14日,游客在鸿觉寺塔底发现地下宫殿,内有上圈以下文物。经南京博物馆发掘,清理出一座鎏金喇嘛塔,高035米,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鸿觉寺,永满供养”和“等字样。塔内有四扇门,佛龛里有释迦牟尼和韦陀的佛像。塔刹配十三天相轮,宝盖,葫芦宝顶。同时出土了佛像、玉瓶等文物。

历代塔身铭文:南京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对砖塔壁上的铭文进行了调查,发现明清游客铭文70余处。1991年9月,市文化局对该塔进行了勘察测量。这些铭文仍然保存完好。它们都是由明郑德五年(1501年)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票洞壁上的石灰膏层上用明刀或瓷片雕刻而成,分布在3-7层。最多是清朝嘉靖、万历、康熙年间。说明这个时期寺庙最香,游客最多。同时也告诉我们,弘觉寺是明朝郑德五年前(1510年)重修或重建的,最后毁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木结构的受损情况来看,鸿觉寺的塔似乎遭到了雷击,大火从塔顶一直烧到了底层。所有的楼层,核心木,塔外围的平栏杆,腰檐,内外斗拱,底层的附属台阶都不存在了。它的砖石结构仍然完好无损

10郑和文化园

郑和墓位于南唐牛首山南麓,二陵西侧。这是明朝航海家郑和的陵墓。《上江两县志》记载该墓为“葬于永乐之山脚下”,东、北、西四面有祠堂、牛头、翠屏、岱山、武山环绕。陵墓俯瞰滚滚东流的长江。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由江宁县文教局重修。在郑和墓旁边,建了一个陈列室,陈列相关文物。

11岳飞抗金家园

岳飞抗金家园起于铁心桥东500米秦淮河边的汉赋山,止于牛首山主峰,断断续续残存约4200米。其中,沿牛首山脚下到山脊有2000多米长。石基宽15至3米,高约1米。老底座由当地红褐色石头砌成,蜿蜒起伏,高低错落。部分区域有明显的人为痕迹;有些地区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已经散落坍塌,很难找到。岳飞打牛首山至今已有860多年,所以基地保留至今,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春游牛首,人们不仅可以饱览秀美山川,还可以观赏鸿觉寺等佛教文化瑰宝,亲临古战场,瞻仰岳飞抗金家园,缅怀民族英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2桃花溪

桃花溪是牛首山景区打造的新景观。一条小溪从潜龙湖蜿蜒而下,两岸桃花盛开。春天,蓓蕾渐开,一片花的海洋令人陶醉。整个桃花溪位于牛首山东入口处,总面积1487公顷,约220亩。在桃品种中,选出26种适合南京的桃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4942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